送走了其他人,付平独自站在村委会门口,深深地吸了一口夜晚清新的空气。远处的山影在月光下若隐若现,蛙鸣声此起彼伏,夹杂着几声夜莺的啼鸣。
他的思绪不由得飘到了那些大学生身上。此刻,他们是否也像自己一样,在思考着这次大学生下乡的意义?是否已经开始理解农村的现实与困境?
付平轻轻叹了口气,转身走进屋里。他来到自己的办公室,打开台灯,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次活动的计划和每天的观察记录。
他拿起笔,开始写下今天的总结:
"今天结束。初步观察,大学生们已经开始适应村里的生活。部分学生与寄宿家庭建立了良好关系,但仍有一些矛盾和误解存在。明天重点关注..."
写到这里,付平停下笔,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白天李小明和王老汉的争执,想起了张莉教导小花时的耐心,想起了晚上送村民回家时看到的那些温馨场景。
这些片段在他脑海中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他突然意识到,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城乡之间、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付平继续写道:"...重点关注学生与村民之间的互动。鼓励双方多交流,互相学习。安排一些共同参与的活动,增进理解。"
写完这些,付平合上本子,关掉台灯。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站在窗前,望着沉睡的村庄,心中充满了期待。
明天,又将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天。那些年轻的面孔,那些淳朴的村民,还有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都在等待着新的可能。
付平深吸一口气,轻轻关上窗户。他知道,接下来的几天,将会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旅程。
.......
大学生下乡计划第三天,天刚蒙蒙亮,芝麻山村就被一阵雄壮的号角声唤醒。
“广播体操,现在开始!”村头大喇叭里传来了熟悉的旋律,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热情,在山谷间回荡。
经过两天半的相处,原本对大学生充满好奇和拘谨的村民们,胆子也大了不少。这不,才响了几拍,就有不少人揉着惺忪睡眼,打着哈欠,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晃晃悠悠地往打谷场的方向走去。
“一哒哒,二哒哒……”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中,大学生们精神抖擞地带着村民们做操。一开始,还有不少村民不好意思,动作扭捏得像木偶戏里的提线人偶。可一看到大学生们做得那么认真,也就渐渐放开了,跟着音乐的节奏,伸胳膊,踢腿,弯腰,做得有模有样。
做完两遍操,王磊意地甩着手,一边走一边感叹道:“嘿,这狗日大清早上蹦跶一哈儿,还真硬是要得嘞!浑身都舒坦了。”
他婆娘李晓婷跟在后面,白了他一眼,伸手在他腰上狠狠拧了一把:“大清早的,你就不能少说两句?你不说脏话要不得吗?大学生还在旁边呢!”
王磊吃痛,一转身,梗着脖子不服气地说:“嘿!我说李晓婷,你个瓜婆娘今天是耍涨了嗦!敢拧老子,不想活了?”
李晓婷也不是好惹的,胸脯一挺,脖子一梗,毫不示弱地回击道:“爪子嘛,你打!大学生昨天晚上才教了,打人是犯法的,懂不懂?”
王磊一听,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悻悻地摸出烟来叼起,嘴里嘟囔着:“好男不跟女斗!”
李晓婷见他服软,得意地笑了:“哟,你还知道好男不跟女斗啊?”
王磊被她怼得哑口无言,没好气地挥了挥手:“笑锤子笑,还不滚去煮饭!大学生都还等着吃饭呢!”
说完,他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扭头看着站在一旁,已经被他们两口子逗得笑容僵住的两个女大学生,努力挤出一丝和善的笑容,说道:“你们笑你们的,别管我们,两口子闹着玩呢。”
两个姑娘本来就憋着笑,被他这么一说,顿时再也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差点流出来了。
......
做完了早操,大学生们回到住处,蹲在屋檐下开始洗漱。
一对老头儿老太太却走了过来,看着两个年轻人疑惑的目光,老头儿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道:“大学生,你们能不能教哈儿我们,咋个刷牙?”
两个大学生顿时一愣,面面相觑。什么情况?这老两口怎么突然转性了?他们还没开始劝呢,怎么就主动提出来了?
一旁的老太太看出了他们的疑惑,连忙解释道:“这不是你们来了嘛,然后我那个孙子,就是二狗子,他看了你们刷牙,就说我们嘴巴臭,不想跟我们说话。”
老头儿王磊也在一旁帮腔道:“可不是嘛!你说这狗日娃娃,真是忘恩负义。小时候吃饭,都是他婆婆我,一口一口嚼烂了喂他嘴巴头的,现在倒嫌弃起我们来了!”
两个大学生这才明白过来,顿时欣喜地对望一眼。他们昨天还在发愁,说好的每天为住家农户做一件实事好事,今天该干点啥呢?这不,机会就送上门来了!
于是,他们立刻笑着答应道:“可以啊!刷牙对牙齿好!不然牙齿容易生病,你们二老年纪也大了,今后牙齿掉多了,吃饭也不方便,安假牙价格又高,还是刷牙便宜又顶用!”
“那感情好,那感情好。”老太太高兴地说,“我们一大早就去村上小卖部买了牙刷,就等着你们教我们呢!”
“买了就好,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教你们!”一个大学生热情地说。
“哎呀,真是太麻烦你们了!”老太太感激地说。
“别客气!”另一个大学生也笑着说。
......
这边厢,两个大学生运气好,轻轻松松就完成了今天的“任务”。而他们隔壁的另一户人家里,两个大学生却愁得直抠脚。
这户人家姓刘,老两口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就剩下他们两个老人相依为命。两个大学生住在他们家,每天变着法子想为他们做点事,可这老两口勤快了一辈子,家里家外都被他们收拾得妥妥当当,实在找不到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
这不,昨天帮着把屋里屋外打扫了一遍,今天又该干点啥呢?两个大学生愁眉苦脸地坐在院子里,眼睛四处踅摸,希望能找到点灵感。
“你说,咱们今天再把地扫一遍怎么样?”一个大学生试探着问道。
“得了吧,昨天刚扫过,今天又扫,人家还以为咱们是来捣乱的呢!”另一个大学生没好气地说。
“那你说咋办?总不能干坐着吧?”
“哎,有了!”另一个大学生突然一拍大腿,兴奋地说,“昨天打扫卫生,今天咱们可以帮他们弄个垃圾桶啊!”
“垃圾桶?啥意思?”
“我跟你说啊,你看哈……”那个大学生压低了声音,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解起垃圾分类的好处来。
原来,这个大学生来自城市,从小就接受垃圾分类的教育,在他看来,垃圾分类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当他来到农村,却发现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所有的垃圾都一股脑地扔在一个桶里,甚至直接扔在地上,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还容易滋生蚊虫,传播疾病。
“所以,咱们今天就帮刘大爷家做一个垃圾桶,一个放可回收垃圾,一个放不可回收垃圾,然后再教他们怎么分类,怎么样?”大学生兴致勃勃地说。
“这个主意好!既能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让他们学到新知识,一举两得!”另一个大学生也表示赞同。
于是,两个大学生说干就干,找来木板、钉子、油漆等工具,开始热火朝天地制作垃圾桶。刘大爷和老伴儿看到他们忙忙碌碌的样子,一开始还有些摸不着头脑,等弄清楚了他们的意图之后,都忍不住笑着摇头。
“哎哟,你们这些城里来的娃娃,就是爱折腾!弄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干啥?我们活了大半辈子,不都这样过来的吗?”刘大爷一边抽着旱烟,一边笑呵呵地说。
“刘大爷,这您就有所不知了。”一个大学生一边锯木板,一边耐心地解释道,“垃圾分类可不是什么花架子,这是关系到环境保护的大事!你想啊,如果把垃圾都混在一起,不仅占地方,还不好处理,时间长了,就会污染环境,影响咱们的身体健康。但如果把垃圾分门别类地放好,那些可以回收利用的,比如废纸、塑料瓶什么的,就可以重新变成资源,减少浪费,多好啊!”
刘大爷听得一愣一愣的,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一回听说垃圾还能“变废为宝”。他磕了磕烟斗,将信将疑地说:“真有你说的那么邪乎?”
“那当然了!”另一个大学生也赶紧说道,“您想想,现在咱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城市建设得那么好,如果没有垃圾分类,那得产生多少垃圾啊?到时候,别说环境了,就连人都没地方住了!”
刘大爷被他说得心惊肉跳,忍不住问道:“那你说,这垃圾该咋个分类法?”
两个大学生见他终于有了兴趣,顿时来了精神,七嘴八舌地给他讲解起垃圾分类的知识来。刘大爷听得云里雾里,最后还是老伴儿看不下去了,笑着说:“行了行了,你们就别为难老头子了,他哪听得懂这些?你们教教我就行了,我脑子好使,学得快!”
两个大学生这才反应过来,连忙点头称是,开始手把手地教老太太如何进行垃圾分类。老太太虽然年纪大了,但学习热情却很高涨,不一会儿就掌握了要领,还兴致勃勃地把家里的垃圾都翻出来,重新分类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