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世子无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1章 艰难抉择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一场讨论如何应敌的朝会,最终变成了一场老臣致仕的独角戏。 不止是姜承没想到,满朝文武也没有想到。 现在是什么时候,国家危难之际,朝臣们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个人用。 萧至道却选择在这个时候致仕,委实惊掉了许多人的下巴。 只是看着萧至道那满头白发,即便是最苛刻的御史言官,也说不出什么苛责的话,只能选择挽留,打感情牌。 当然,也没有人会认为萧至道这个时候致仕,是不愿担责,或者不愿继续为国效力。 这是一位功勋赫赫大殿三朝老臣。 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大夏。 太祖立国时,局面比现在更艰难无数倍。 太宗朝时,比这更加险象环生的局面他也经历过不止一次。 但不管是太祖朝还是太宗朝,不管是怎么样困难的局面,他都总是能将钱粮用到最合适的地方。 这样一个老臣,功臣,能臣。 说他是害怕担责,那完全就是在侮辱他。 更不用说他出身江南兰陵萧氏,乃是赫赫有名的江南八姓之一。 世家之人,从来都是骄傲的,他们把自己的名声,看得比性命更重要。 他不会让自己晚节不保。 因此,萧至道他说没有精力继续为朝廷效力,很可能不是没有精力那么简单,而是已经接近灯枯油尽了。 姜承也想到了这种可能。 所以他没有继续说什么挽留的话,而是接过奏折翻看起来。 他看得很认真,生怕看错,或者看漏了任何一个字。 奏折上的内容,与萧至道所言完全一致。 不仅划分清楚了国库之内的钱粮在什么情况下怎么用,甚至同样的情况,萧至道还列举出了几个不同的用法。 比如朝廷选择从关中征发大军北上支援山海关,该用几何,怎么用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选择让卢国公回援,钱粮又该如何分配。 以及河工,修路,修建陵寝,赈灾等等一应需要用钱用粮的事情上,又该怎么使用的明细。 一桩桩,一件件,俱是细致无比。 姜承的眼眶有些酸涩,他看完奏折,不死心地追问道:“萧爱卿,真的不能再辅佐朕一段时间吗?半年,再辅佐朕半年可好?半年之后,朕一定令萧卿风风光光的致仕回乡。” “陛下,臣留在朝中,能做的事情,无非也就是折子上写出来这些。”萧至道对着姜承露出一个勉强的笑容,摇头说道。 “朕......萧卿,朕不是不愿允你致仕,委实是形势所逼。”姜承语气沉重的说道。 “老臣,确实没有精力了。” 萧至道叹了口气,喃喃道:“陛下,实不相瞒,昨夜臣恍惚间看见了太祖皇帝与太宗皇帝,两位先帝责问老臣,问老臣怎么还不下去帮助他们管钱。” 这话一出,满朝文武顿时神色黯然。 据说人快要死的时候,会看见已经死去的亲朋好友。 萧至道这番话说出来,就说明他已经知晓自己时日无多了。 姜承听完萧至道的话,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满朝文武面面相觑,却也不敢出言打扰。 良久之后,姜承回神。 他环视一圈文武百官,忽然开口道:“曹相,拟旨,令山海关总兵,云麾将军彭齐春,北海关副总兵,定远将军颜元,即刻率本部兵马回防山海关。” 这话一出,张勋登时色变,急忙出言反对道:“陛下,不可,如今卢国公麾下大军已对赵庸形成包围之势,若是此时调走五万大军,只怕局势僵持不下,为赵庸所趁啊!” “朕意已决,张卿不复多言!” 姜承决绝的摆摆手,继续下旨道:“此外,兵部即刻发下征兵告示,以最快的速度于山东,河北,河南之地征召大军六万,民夫十万,粮草齐备之后,北上辽东迎战北元。” 随着姜承的两道旨意下发,朝臣们不由得面面相觑。 两道旨意,分别采用了礼部尚书张勋与赵国公徐兴海的意见,听起来,似乎也算个折中的法子。 只是西北三州眼看胜利在望,如此关键的时候,却被抽调五万大军脱离战场。 只怕局势顷刻间就会逆转啊。 毕竟,赵庸头上还顶着一个军神的头衔,以少胜多对他来说都是常态,更别说双方力量接近的战争。 卢国公,能顶得住吗? 朝臣们忧心忡忡的样子落入姜承的眼中,让他的心情也不由得有些沉重。 他何尝不知道朝臣们的担忧。 他也清楚,力量相近的战争,陈雉绝不会是赵庸的对手,这段时间,陈雉能够以摧枯拉朽之势扫平青州与沙洲,并将甘州包个圆实,完全就是依靠人海战术。 他更清楚,一旦颜元和彭齐春抽身离场,赵庸死灰复燃或许就在一念之间。 可作为皇帝,他又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 张勋的提议很好,徐兴海的对策也不错。 问题出在他身上,他不能二选一。 因为现在的朝堂,需要平衡。 眼下这个局面,他必须要最大限度的保证朝堂的平稳,尤其不能让朝堂之上出现党争的苗头。 张勋与徐兴海都是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旦他选择一方舍弃另一方,两人立即就会开启你死我活的争斗。 这无关大夏的外部环境如何,而是朝堂的架构就是这么个架构。 这样的架构,能够保证大夏的皇权始终独立于朝堂之外,不至于被朝臣架空或是欺瞒。 但弊端也很明显。一个平衡不好,就容易引起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争斗。甚至发展到党争。 就像刚才张勋和徐兴海互相人身攻击,反而将正事忽略。 所以他只能取一个折中的法子,至少先让两处起火的地方都有水可以灭火。 至于水够不够,再说吧。 曹恒和徐兴海算是最快领悟姜承用意的人。 话音刚落,二人便急忙出列,恭声应道:“臣领旨。” 姜承点点头,看向老态龙钟的萧至道,不由得叹气道:“萧爱卿,朕允你致仕,只是朕还是希望萧爱卿致仕之后不要着急回乡,暂时留在太安城修养一段时间。” 萧至道拱手道:“老臣,领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