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臣本布衣,为何逼我称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6章 别怕,本官就是你们喊了四年的杨先生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古代有一句名言,说的乃是争霸天下,所谓占一地不算占也,治一地才算占也。 何谓治呢? 就是清理冤屈,就是扫清昏暗,让所占之地百姓重获新生,才能赢取誓死相随的民心民望。 现在,杨一笑手握厚厚的卷宗,他要做的,正是这么做。 刘伯瘟跟他灌输过很多次,做生意并不是最快的发财办法,伸手摘果才是,抄家灭门才是。 豪门囤粮我囤枪,豪门就是我粮仓! 而这板桥县的二十七家豪门…… 按刘伯瘟的说法都是杨氏的粮仓…… 杀光所有豪门,财富全都归拢,从此这是杨氏的财富,必须都是杨氏的财富。 对此,杨一笑首次没有反驳和反感老刘的狠毒。 当他从卷宗上读到那一桩桩罪恶时,他知道这次必须得心狠手辣的杀一场。 并不全是为了财富,而是有些事有着必须做的道理,做大事者唯有为黎民百姓伸冤,才能收获黎民百姓最真挚的爱戴。 而成大业者,莫不因民乎? 所以,举刀吧! 开杀! 这一日的板桥县,无数百姓在奔走相告。 “你听说了吗?” “你听说了吗?” “新来的杨侯爷要整治官场,要清扫所有贪官污吏的罪恶,已经在县里衙门设置鸣冤鼓,任何人有冤屈都可以去申告。” “不管是涉及哪个官,也不管是涉及哪个大户,甚至就连那飞扬跋扈的二十七家豪门,杨侯爷也一视同仁的要开堂问审” “老天爷啊,终于开眼了啊。” “我们板桥县百姓的悲苦,终于熬到了有人帮我们出头。” “孙大哥,李大嫂,你们家里不是有冤屈么,赶紧去县衙击鼓鸣冤告状啊。有杨侯爷撑腰,冤屈不用再憋着啊。” “怕啥啊?别怕啊!难道你到现在还收到风声么,杨侯爷就是那位让咱们煮私盐的那位杨先生啊。” “这都快四年的时间了啊,咱们家家户户跟着杨侯爷干,有着这一份情分在,杨侯爷肯定要给咱们撑腰嘛。” “对对对,不用怕,现在就去县衙,向杨侯爷告状。” “你们整天窝在家里煮盐,还不知道咱们这里的大事……” “就在五天前,杨侯爷的五千兵马占据了县城,然后又在三天前,杨侯爷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到达,直接把整个板桥县牢牢掌控,任何人只许进入县境但是不允许出境……” “我听私盐队伍的小队长讲,杨侯爷这是摆明了要杀人,只不过咱们不用担心,侯爷要杀的肯定不是咱们。嘿嘿嘿嘿,这可是咱们自家的侯爷,他是要给咱们老百姓出气呐。” “对对对,鸣冤鼓已经摆出来了,就在县衙门口,任何人都可以去敲。” “唉哟我的李大嫂,你平日里腿脚没这么快啊,慢点跑,慢点跑,不用急,不用急,随时都能去击鼓鸣冤,不用着急上火的拼命往县城跑……” 这一幕对话,是城外一个小村的一幕。 而这样的一幕,却是整个板桥县无数村庄的缩影。 由此如果从天空往下俯瞰的话,会发现这一日的板桥县如同涌动的大潮,无数百姓从村庄之中涌出,汇聚成一股涌向县城的人潮。 开堂,问案! 为民,伸冤! 如今的杨一笑,身份和地位其实早已超过了一县县令,爵位是万户侯,官职是青州兵马镇军,最主要是手握十几万大军,堪称是节度使般的存在。 像他现在这种级别,即使放在京师也是大佬,哪怕是朝廷那些重臣,见了他也要彬彬有礼。 按说以他现在的身份,不需要再抛头露面审案,然而今日这一场升堂问审,杨一笑却亲自坐在了县衙中。 左手位置,是宋老生。 右手位置,是唐青云。 负责记录的是孙学政,维护公堂的是周县尉,其余杨氏核心人物,几乎也全都参与升堂。 甚至门口围观的百姓还发现,公堂一角还坐着个女子,看起来地位极为不凡,竟然负责翻阅卷宗。 咚咚咚! 第一次鼓声,终于在门口响起。 这鼓声在初敲之时,明显还带着迟疑忐忑的拘谨。 但是很快就变的又急又响,仿佛是每一下敲击都用尽全身力气,甚至在敲到最后时,已经如同发疯般的猛砸。 由此也就凸显出来,击鼓之人的心中悲愤何其之大。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百姓潮涌而来。 古代由于为了体现吏治的清明,历朝历代都不禁止百姓围观升堂,每次问案之时,甚至允许百姓进入衙门直接站在公堂前的内院观看。 当这第一个击鼓鸣冤之人敲鼓时,所有百姓的脸上全都显出期待之色,心里又是忐忑又是担忧,同时又有浓浓的希望和渴望。 担忧忐忑是因为大家又怕看到以前的惯例重演,公堂上那位杨侯爷也和以前的官员一样走过场,至于希望和渴望,则是内心深处最想见到的一缕光。 而也就在无数百姓心情复杂的同时,所有人看到公堂上的杨侯爷有了动作。 轻轻的,面色平静的,手掌微抬起,握着惊堂木。 啪! 一声清脆的响动,惊堂木拍在桌上。 随即所有人听到,侯爷那温厚的声音:“既有击鼓鸣冤者,可至公堂喊冤屈,莫要怕,本官是你们喊了接近四年的杨先生。” 莫怕! 本官是你们喊了四年的杨先生。 这句话的语调明明很轻缓,但却仿佛一股磅礴的暖流,瞬间席卷百姓心中,以至于有人忍不住身体在颤抖。 出现了,心底那缕渴望的光。真的出现了,真的出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