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篡清,从在咸丰头上种草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1章 领地发展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看着在工业园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工厂,魏武的脸上露出了一抹笑意。 他原本就是想要试验一下,看看欧美这些商人贪婪到了什么程度。 没想到,在免税和免费赠送土地的政策下,一下子吸引到了这么多大冤种。 他们贪魏武的免税和土地,魏武贪他们的工厂和投资。 这些英法的商人出钱建工厂,帮魏武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等到魏武和法国一开战,朝鲜就直接以大清藩属国的名义没收英法商人的所有财产,然后把这些人统一送到黑海豚劳改营地去。 至于英法会不会向魏武去讨要。 呵呵,那是朝鲜没收的,和我魏武有什么关系? 有本事,你们去找李昇去。 实在当不过去,就把李昇一杀,这就成了一笔烂账。 等到魏武统一了国家,朝鲜半岛直接划成省。 前朝债务自然一笔勾销。 到时候就算英法不服气,想要派军队来武装征讨。 也要掂量掂量,能不能打的过魏武。 正是有着这些底气,魏武坑起这些英法商人来,一点负担都没有。 反正都是要翻脸的,能多坑一点,就多坑一点。 在魏武的规划下,半岛将会成为他的一个试验场。 大农场,大工厂,集体领导制。 如果能顺利推行下去的话,就可以在他的地盘上推广开来。 最后在全国推广开。 将国家从农业国直接过渡为工业国。 完成了对朝鲜的规划后,魏武开始了新的一轮扩军。 随着地盘越来越大,他手中的军力也越发不够用了。 到了必须要扩编的时刻。 魏武再次扩编了六个师,将部队规模增长到12个师,共计32.4万人。 这里面还不算在西伯利亚新扩编的以鞑靼人为主的鞑靼人团。 西伯利亚前线要部署三个师,两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一个鞑靼人团,共计8.6万人。 东北地区,部署两个师。 半岛部署一个师。 山东,直隶,山西,河南各一个师。 江苏对太平军前线两个师,一个骑兵师,一个步兵师。 还有一支海军部队正在训练未纳入统计。 以上全都是野战部队,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那种。 至于各地城镇乡村,还有巡警等辅助力量负责治安和城防。 这样就可以把兵力解放出来,用于作战。 虽然从规模上来说,魏武已经是全国最大的军阀了。 整个亚洲,也没有哪一家比他的实力更雄厚。 但魏武还是觉得部队太少了。 毕竟,国家太大了,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 兵力再多也难免捉襟见肘。 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军队,和越来越高的开支,魏武也有些头疼。 那就是随着军队越来越多,军费的支出也越来越高。 要不是,刚在半岛抄了大户,还真不一定能这么轻松的扩军。 “有什么办法能降低一下军费支出呢?” 魏武盯着地图思考着。 看着看着,魏武忽然灵机一动。 他之所以需要维持这么多军队,完全是因为边境线太长了。 所以才需要大量的军队去防守。 那么,如果将边境线缩短,是不是就能降低所需军队的数量了呢? 那么该怎么缩短边境线呢? 魏武想到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将邻国消灭掉。 将边境推到海边。 这样不就没有边境线了吗? 没有边境线,那需要付出的维稳成本将直线下降。 只需要一小部分巡警定期巡逻就可以了。 这就可以将大批的军队解放出来,投入更需要的地方。 魏武感叹自己真是一个天才,居然想到了这么轻松的解决办法。 魏武也为以后的征讨定下了基本策略,那就是以征服吞并为基本前提。 争取将边境线缩短,降低成本。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的扩军,是为了日后的裁军。 定下了基本战略目标后,魏武加快了扩军的步伐。 同时,将夜校模式向全部实际控制的省市推广。 并专门从天津调教师,工程师和传教士前往各个夜校进行指导,加快人才的培训和储备,为接管全国的行政系统做准备。 在魏武进行全盘基础建设的时候,从西伯利亚前线传来了战报。 沙皇尼古拉一世接到了魏武的和平协议,并对此十分不满。 甚至直接处死了转交和平协议的瓦连京。 尽管此时,沙皇正在对奥斯曼土耳其作战,但还是从各地抽调出了一支五万人的大军,在陆军中将巴甫洛夫的率领下,前往远东,准备一举夺回失地。 听到沙皇的动作,魏武笑了。 他早就知道尼古拉一世不会轻易放弃远东的土地。 但没想到对方居然这么果决,居然派出了五万大军。 要知道,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也总共派出了八万多人的部队而已。 为了对付自己,一下子就派出了五万人,可见对自己的重视程度。 不过,尼古拉一世的消息还是落后了。 魏武在西伯利亚前线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8.6万人。 还储存了大量的物资。 武器又比拿着老式滑膛燧发枪的俄军高了一个档次。 火炮更是碾压式的打击。 更是获得了绝大多数的鞑靼人的拥护。 兵力,武器,物资,民心,天时地利,全被魏武占据,魏武想不出尼古拉一世凭什么赢。 虽然,已经可以提前锁定胜局了,但魏武还是准备亲自坐镇去打下这场战争。 争取拿下更大的利益。 不过,在前往伊尔库兹克之前,魏武还要先去一个地方——外兴安岭。 索伦人的老家。 魏武就是依靠索伦人的班底起的家,现在索伦人生活的区域已经纳入了他的治下,是时候做出一些回馈了。 魏武带兵直接转向进入了外兴安岭。 为了防止索伦人误会,魏武还派出了身边的索伦亲兵,先行前往报信。 等魏武带着大军来到外兴安岭外围的时候,索伦部族男女老少全都聚集在山脚下等待着魏武的到来。 等到魏武到来之后,索伦族当代的族长立刻走上来问道。 “总督大人,这次真的不是来征兵的?” 其余索伦人也都目光殷切的望着魏武。 这些索伦人可是被大清坑苦了。 当年大清为了保证索伦人的战斗力,不准索伦人从事渔猎之外的任何营生,每年还征收貂皮税,遇到战事就从索伦部族中征兵。 有时候成年男子不够,就扩大规模,凡是能拉动弓弦的都要上战场。 连孩子也要作为侍从一起随军出发。 当年康熙征讨大小和卓的时候,军中年纪最大的索伦兵是79岁,可见大清对索伦部欺压的是多么严重。 以至于,索伦人听到征兵就发怵。 整个部族也从将近十万人降低到三万人上下。 “没错,本总督可和那些鞑子不一样,我是来带你们过好日子的,随我去伊尔库兹克,进城,过新生活。” 魏武大声喊道。 对于索伦人,魏武是这么打算的。 索伦人世代居住在山林里,贸然进城肯定会有诸多的不习惯。 内地的气候环境,他们肯定不习惯,横向对比,伊尔库兹克是一个相对合适的地方。 这里背靠贝加尔湖,渔猎资源丰富。 而且,这里是东西伯利亚的首府,交通要道,未来的经济枢纽,必然会迎来巨大的发展。 索伦人到了这里,愿意生活在野外的,可以继续生活在野外。 愿意融入城市生活的,就留在城市内。 还能享受到一波城市发展的红利,也算是魏武对他们的补偿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