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这时,远处隐隐约约地传来了一阵“突突突”的声音。
这是啥声音?大家不约而同地都静下来仄耳倾听着,辨别着。
“突突突……突突突……”
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不少人站起身,踮着脚,伸长脖颈,向传来声响的方向跳望着。
周么嫂眼尖,第一个发现是一辆火红色的拖拉机,后面挂着一个拖斗,沿着新修的马车道,向大寨田风驰电掣般地驶来。近了,近了,“花茨藜”忽然意外地一拍巴掌,惊喜万分地叫道:“哎啊,是小石!”
顿时,大家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声意外的欢呼声,不约而同地一起向拖拉机跑去。
开拖拉机的,正是一个多月前到县里去学习的石思敏,他迎着欢奔过来的人们,一踩刹车,喜孜孜地跳下了驾驶座,一把搂住跑在最前头的邓成钢的肩头,乐呵呵地光笑,说不出话来。
曾青云走上前,亲切地拍拍石思敏的肩头,春风满面地说:“哈哈,学习班上还奖你一辆拖拉机不是?”
石思敏笑着说:“这是县委支援我们石旮旯的。”程云亮乐得捶了石思敏一拳:“那你咋不早点打电话告诉我们啊?”
石思敏轻轻一笑:“要是先让大伙晓得,这会呀,没得那热烈的场面欢迎我啊!”
大家明白了,石思敏是故意想让大家出乎意外地大大高兴一场哪!看着这石旮旯的第一辆拖拉机,群情激奋,首长们多么关怀和支持石旮旯山寨啊!
人们兴奋极了,团团把这辆崭新的拖拉机围住,欣喜地议论着。
娃儿们更是乐不可支地在人群中挤过来,钻过去,一会儿拍拍车头,一会儿摸摸车灯。
一个一手提着裤子的小娃儿,还踮起脚去和拖拉机的后轮比高低。小掌掌扯着石思敏的衣角,要他把自己抱上驾驶座,神气活现地扶着方向盘,俨然象个小司机,逗得人们快乐地放声大笑起来。
王盛利等几个老汉,“叭达叭达”抽着叶子烟,美滋滋地指点着放在拖拉机后面拖斗里的小型收割机,你一句,我一言地品评着,不时赞赏地喷着嘴。
这时,石思敏转身从车厢里拿出一包东西来,递给尤林,说道:“尤林,这是老耿让我带给大家的。”
尤林接过一看,这是一大叠学习材料,封面上那一行红光炫耀的大字,猛地跳入了他的眼帘,《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
这是首长最近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老耿哪,你真给我们石旮旯送来了及时雨啊!尤林手捧着学习材料,激动不已。
石思敏又拿出了一只小木箱,还没开口,“花茨藜”就猜到了是啥,忙小心翼翼地接过去,问:“这是给我们气象小组买的仪器吧?”
石思敏点点头。
火爷爷高兴地说:“好啊,才改了地,又要管天了!”
范百勤更是笑弯了眉毛,乐眯了眼,咧开了嘴巴收不拢来。他端详了一番拖拉机,一拍大腿,兴冲冲地对石思敏说:“小石,你快开着它,到大寨田里去试割一下!”
程云亮,邓成钢他们听了,二话不说,上前就来帮着石思敏脱掉车厢,挂上收割机。
一会儿工夫,拖拉机“突突突”欢唱着,驶进了平展展的小平原。
顿时,机车到处,稻子一排排齐刷刷地倒了下来,在田里铺上了一层金色的毡毯。
小掌掌和一群娃儿们跟在拖拉机后面跑着,乐得拍着手,唱起儿歌来:
一二三,三二一,县里开来拖拉机;
四五六,六五四,崭崭齐齐割稻子;
七八九,九八七,它为山寨出大力……
这时,尤林站在坎土边,急切地翻开***同志的总结报告,一行大字扑入他的眼帘。
“我们革命军人、革命职工、人民群众有志气,有能力,用我们的双手艰苦奋斗,改变我们的世界,将我们现在还很落后的乡村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乐园。”
尤林又抬起头来,望着正在稻海里驰行的火红的拖拉机,浮想联翩。它,好象一艘红色的快艇,在金色的浪涛上游弋。
而沐浴在明媚阳光下的石旮旯寨子,不也是一艘乘风扬帆的航船吗?
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犹如碧浪簇拥着它,那耸天的大樟树活像桅杆,它正朝着首长指定的革命航向,鸣笛疾驰!
这一年,
东北的天气格外冷。
尤林被组织上秘密派往东北执行缴费任务。
天一放亮,姜犬叔就挂着拐杖勿匆忙忙来到炮手村外,他唯恐从石门山密营下来的同志们贸然进村,落人虎口。
姜大叔一边揉着眼睛一边顺大道朝前望着。
突然,发现从远处走来三个人。
到跟前,姜大叔仔细一看,原来是尤林、范海云和郭长顺。
尤林抢步上前拉住姜大叔的手:“大叔,你老人家身体好啊?”
姜大叔点点头,忙问:“就是你们三个人吗?”
尤林“嗯”了一声,又问:“大叔,起这么大早,你老人家要往哪儿去?”
“就是为了迎你们。”
“迎我们进炮手村?”
“不,不能再进炮手村了。”
李广明一愣:“哦?怎么了?”
姜大叔握着拳头朝后腰眼儿上猛捶几下,叹了口气,道:“嗨!前天把云秀打发走,我就挂着拐杖在村里绕了一圈儿。村公所变了样,满洲国?那块牌子不见了。换上了"炮手村地方治安维持会"的牌子。日本人得势的时候,经常跟在腚后进山讨伐的森林警察队,不知从啥地方冒出来的,前些天开进了炮手村。”
尤林忙问:“他们有多少人?”
“一百多人。有的红着机关枪,有的背着大盖儿枪。当官儿的还骑着大洋马,挎着大洋刀,跟从前一样耀武扬威的。”
“他们住在啥地方?”
“住在街西头村公所里。昨晚上我又去瞧一次,奶奶的!大门外还站上了岗。”
尤林听姜大叔说完,感到情况变化得很突然。如果在这个节骨眼儿如果支队能赶回来,该有多好啊。一下子就能缴获一百多支枪。
唉!远水不解近渴,眼下只有我们三个人。
敌我悬殊,力量单薄,可不能硬往村里闯,便对姜大叔说:“看来,不能进到村里安身落脚了?”
姜大叔点头说:“应该换个地方。”
“你老想一想,我们去哪个屯子比较合适?”
姜大叔略一思索,说道:“到半拉屯去比较合适!离这儿十八里,奔东北方向走。”
一听到半拉屯,尤林想起来了。
从前,队伍还在那个屯子住过,说不定还有熟人。
那屯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除了一户地主,全都是穷苦人。群众基础好,地势也好。一旦有事能很快撤出屯外,钻进青纱帐。
尤林把自己的想法同范海云和郭长顺讲了,他二人也同意暂时不进炮手村。
想一下,尤林又说:“为了不泄露我们的底细,白天暂不行动。黄昏以后悄悄进人半拉屯。”
姜大叔连声称赞:“有理!有理!如今又象小鬼子刚进来的时候那样,兵荒马乱,盗贼四起。就拿炮手村里的马静元来说,他当了十四年汉奸村长。鬼子垮台,立时换上了老蒋的旗号,继续骑在咱穷人头上,乡亲们心里都憋着一口冤气啊!老鲁同志到底在啥地方,为啥还不赶快带着队伍回来,给穷乡亲们报仇出气呀!”
尤林望望姜大叔:“你老人家先请回吧,我们进入半拉屯安身落脚之后,再和你取联系。”
姜大叔又嘱附说:“进了半拉屯,先盯住郑小鬼。他是坐地虎,地头蛇和马静元是儿女亲家。郑小鬼满肚子都是鬼心眼,坏主意,对他可不能粗心大意!”
尤林牢牢记在心里,然后告别姜大叔,和范海云、郭长顺钻进路旁的青纱帐。
原来尤林、郭长顺、范海云都是组织上秘密派往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土。一年之前,他们在一次与日寇讨伐队的激烈战斗中挂了彩,不能随队转移,便留在石门山密营里养伤。
临别时,组织上委托炮手村的老贫农姜海峰父女负费照料。经过一年多的休养,伤员都先后恢复了健康。
因此,他们昼思夜盼要迅速重返前线去抗日杀敌。几个人商量一下,决定先打发许天寿离开密营去寻找队伍。
可是许天寿走了一个多月毫无音信,大家都有些焦灼不安,担心许天寿发生什么意外·····
于是,几个人便做好了随时离开密营的准备。
正在这个时候,姜海峰老汉的女儿姜云秀匆匆地赶来了。钻进密营,她笑逐颜开地向大家报告了一个震奋人心的消息。
日本鬼子投降了,伪满洲国垮台了。
三个人都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胜利能来得这样快,这么突然吗?
又叫姜云秀重说一遍,他们听完,也压抑不住心里的高兴,便决定立即下山,进入炮手村收缴武器,做好迎接主力部队回来的一切准备。
姜云秀走后,尤林、郭长顺和范海云在密营里度过了最后一夜。
天明以后,他们跑到牺性的战友墓前,献上鲜花,鸣枪告别,下了石门山。
途中在一个小屯子里借宿,见乡亲们都燃放鞭炮,欢庆胜利,他们再也合不上眼了,半夜里便整装出发,直奔炮手村而来,不料来到村外,情况却突然起了变化,他们只好暂时放弃进人炮手村的念头。
晚风习习,流云片片,疏星闪烁,时隐时现,这正是掌灯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