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天将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三十九章 赞普劝李瑄造反,黄河源头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第240章赞普劝李瑄造反,黄河源头 尺带珠丹还未有所反应,就如同小鸡一样,被李瑄提在手中。 “大胆,我是赞普!” 尺带珠丹愣神之后,在李瑄手中挣扎,四十多年赞普生涯,养尊处优,哪受过这种屈辱? 赞普的赞,是雄伟强壮之意;普为大丈夫。 组合起来,为雄壮丈夫。 在雍仲苯教的理念下,赞普是天神降世,统治人间的神。 和中原的天子一样,都是君权神授的意思。 在尺带珠丹内心里,他是神圣且有威严性的赞普,不该被如此冒犯! “李帅天威!” “李帅天威!” 当李瑄举起尺带珠丹的时候,神策卫举起长枪和剑,发出阵阵长喝。 而后赶来的赤水跳荡和游弋骑兵,也纷纷驻马,举起刀枪,以应李瑄的威势。 声音在山谷飘荡甚远,惊空遏云。 李隆基下诏说过,擒尺带珠丹者,封异姓王。 全军将士都认为,唯有李帅可擒尺带珠丹。 李帅的勇武和统帅,是此战胜利的关键。 那些投降的诸王大臣,在雪地战栗,这样的喝声,让他们毛骨悚然。 每一个唐军士兵都不留余力地大喊,他们能从声音中听出对李瑄的狂热和崇拜, 有李瑄在,他们不惧一切;有李瑄在,他们敢战一切。 这种威望,无人能及。 “李瑄,快把本赞普放下。” 尺带珠丹羞愤地大喊,被当货物一样展示,他不禁掩面。 “尺带珠丹,这都无法承受,你如何到长安见圣人!” 李瑄将尺带珠丹扔在积雪上,淡淡地说道。 由于尺带珠丹和李隆基都当了数十年的君主,二人的恩怨,还要从很久很久之前说起。 年轻时的尺带珠丹傲慢自大,与李隆基通信的时候,多出言不逊。 因此李隆基在赤岭会盟的时候,李隆基差点不同意,还公然反驳吐蕃的求和:“吐蕃赞普往年尝与朕书,悖慢无礼,朕意欲讨之,何得和也!” 幸亏皇甫惟明再三劝说,李隆基才勉勉强强遣使入吐蕃。 这样的和平注定是短暂的。 历史上的尺带珠丹与李隆基有诸多相似之处。 比如同样有一个当权近二十年的宰相,一个叫没庐穷桑倭儿芒,一个叫李林甫。 同样治理国家前期无双,后期昏庸。尺带珠丹所制定的军令、政令,为子孙的壮大夯实基础,李隆基开创前无古人的开元盛世。 两人都好大喜功,只是大唐的国力能支撑李隆基炫耀武功,吐蕃的国力不允许尺带珠丹好大喜功。 一個被安史之乱仓皇南逃,一个被“末朗”之乱,直接杀死在贝擦城。 不同的是,尺带珠丹有一个好儿子,与松赞干布比肩的赤松德赞。 先不说现在赤松德赞年纪太小,就算年长,也无法在家家户户都有男儿死、被俘的突然,力挽狂澜。 除非接下来十年无战事,并在安史之乱中找到最合适的机会。 “李瑄,你杀了我吧!” 尺带珠丹昂着脑袋说道。 一想到要去长安,尺带珠丹脸色就变得极为难看。 虽然总是能听到长安繁华,但那是李隆基缔造的繁华。 他是大国之君,却以俘虏的身份去大唐,他似乎已经看到李隆基看到他时的表情。 如果是那样,他但求一死。 “我从你的眼中,看到你不想死。去长安为圣人跳一支舞,圣人高兴了,说不定就能饶你一命。” 李瑄知道尺带珠丹想要苟活着。 越是有权势的人,越畏惧死亡。像李隆基一样,纵然心中知道长生不可求,依然在追逐虚无缥缈的长生之说。 “哼!妄想。” 尺带珠丹哼一声后,向李瑄说道:“将军是四镇节度,掌兵马数十万,威望深厚。只要与我吐蕃合作,将军也可以当皇帝。你们汉人有句话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我读过你们汉人的史书,常惋惜武安君和淮阴侯的结局。将军还这么年轻,如果不把握机会,像冠军侯一样病死的机会都不一定有。” 被李瑄逮捕以后,尺带珠丹脑子反倒变得清醒,他循循善诱,想在万死之中求得一生。 他知道李瑄逮捕了许多吐蕃俘虏。 如果把这些俘虏交还,吐蕃依然还有实力。 所以他想引诱李瑄造李隆基的反。 “我对大唐的忠心,苍天可鉴,日月可表。你向一个忠臣说这样的话,不觉得可笑吗?” 李瑄嗤笑一声,在他看来,尺带珠丹困兽犹斗。 战事结束,他不介意与尺带珠丹多说两句。 “以为将军是聪明人,实则愚不可及。大论炯桑是智者,他料定大唐皇帝迟早杀了伱。哪怕他现在再宠信你,他临死的时候也会拉你陪葬。” 尺带珠丹也在笑李瑄。 之前他们觉得等一些时间,李瑄会被李隆基猜忌。 但哪想到李瑄攻击如此凶猛! 一年接着一年,春夏之际,厉兵秣马;秋高马肥,必定开战。 没让吐蕃有一丝喘息。 吐蕃用两年时间,跨越数千里,调兵遣将,才准备三十三万兵马。 突袭伏俟城战斗,突袭茶卡战斗,骑兵大战,大非岭战斗,大非川战斗,大非川古道战斗,突袭乌海城战斗,乌海游弋战斗、花石峡战斗…… 有大战有小战,最终的结果是三十三万兵马被全歼。 尺带珠丹认为自己说得对,李瑄不会有好结局。 但造反却能博取好结局。李瑄也一定有这个能力。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自古忠孝礼仪,岂是你能明白的?” 李瑄自然不会理尺带珠丹,迟早有一天,他会将吐蕃兼并。 “我会将吐谷浑、党项、通颊、苏毗的故地全交给你。这样你兵强马壮,必定会成功。必要的时候,吐蕃还会助你一臂之力。” 尺带珠丹看李瑄油盐不进,心中急了,他实在无法明白李瑄心中在想什么。 他已经提醒的很明白,这是他最后的机会。 “那些,已经算是我大唐了。尺带珠丹,你就认命吧!如果圣人不杀你,你在长安看好大唐的强盛!” “一定要看好!” 李瑄拍了拍尺带珠丹的肩膀,话语中充斥着弦外之音。 “李瑄,你冥顽不灵,必不得好死。” 尺带珠丹看出来,李瑄和汉人史书上的那些将领一样无政治头脑。 “你贪生怕死,今日我俘你,你应该感谢我。”李瑄没有生气,而是缓缓说道。 “你糊涂了?” 尺带珠丹话语也变得冲起来。 “我要不擒你!你回逻些后必死无疑,甚至回不到逻些城!” 李瑄笃定道。 吐蕃的贵族可都是狠角色。尺带珠丹这样折腾,国内怨声载道。 愤怒的人,野心的人,必然会放手一搏。 李瑄甚至认为,哪怕没有末氏和朗氏,其他贵族也会向尺带珠丹动手。 只是不知道上大名鼎鼎的“玛祥仲巴杰”是否会和历史上一样掌权。 这个人李瑄还没交手过,但他从政治、军事,甚至宗教,都把恩兰达扎路恭吃得死死的。 “我为赞普四十多年,我继位的时候,你父亲李适之还在玩泥巴,国内百姓、都对我心悦诚服,谁会杀我?谁敢杀我?” 尺带珠丹装腔作势地说道,实际上李瑄的话,让他陷入纠结之中。 他年富力壮,没有选定赞普继承人。 国内肯定会一番争斗,本就衰弱的吐蕃,命运是如何呢? 如果唐军运送物资到柏海一带,会不会在来年立刻进攻吐蕃呢? 虽柏海距离逻些数千里路,十分险峻。但准备妥善,以李瑄的能力很有可能攻入逻些城。 “哈哈,赞普请拭目以待。等你们的使者到长安,会将国内的消息传递给你。” 李瑄笑了一声。 武街之战之后,吐蕃求和,想以平等的礼节见李隆基。被李隆基断然拒绝。 这一次大战,吐蕃一败涂地,连求和的机会都没了。 他们害怕唐军会继续攻击,八成会选择向大唐俯首称臣,献上大量的金银珠宝,规定每年的上贡物品。 哪怕是像回纥那样臣服。 有的时候,臣服并不是真正的服从,而是休养生息,以图东山再起。 这样的例子,古今有太多太多。 “我不信!” 尺带珠丹只要咬牙吐出这三个字。 李瑄这次没回应,向亲卫一挥手。 廖峥嵘下马拱手。 “吐蕃赞普交给你了,不论去哪,务必要让他毫发无损,他可是圣人思念的人。” 李瑄向廖峥嵘吩咐道。 他觉得一旦战斗结束,李隆基定会第一时间,让他回长安献俘,以向天下百姓和域外百国炫耀功绩。 在丝绸之路上,吐蕃一直被认为是能和大唐叫板的国家。 现大唐一战灭敌三十三万,擒拿吐蕃赞普,杀吐蕃首席宰相,擒吐蕃大臣数十,擒吐蕃叶如如本,擒吐蕃内四王之中的吐谷浑小王、象雄王、党项王,擒吐蕃附属的通颊王,降伏苏毗王,斩吐蕃元帅那囊尚杰斯秀亭,斩、擒拿吐蕃大将、诸附属王子数十。 这种耀眼的功绩,放在古代,能相比的也屈指可数。 主要是吐蕃因为雪域高原变暖,蓬勃发展后,变得太强大了。 华夏的周围的胡人国度,唯有鼎盛时期的匈奴和突厥可以比较。 “遵命!属下一定安安稳稳护送吐蕃赞普回湟水城。” 廖峥嵘领命。 尺带珠丹看自己被李瑄的亲卫架着,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口,只能低下头,精气神仿佛被抽空。 其他的吐蕃诸王大臣,李瑄上前询问他们的身份后,让赤水跳荡将他们押回柏海。 他们部落,正在由高秀岩、安思顺进攻。 届时唐军一定会获得不菲的财宝。 “启禀李帅,这是一支金箭,像是传说中的赞普金箭。” 亲卫在脱吐蕃近卫军铁甲的时候,看到一支七寸金箭,立刻交给李瑄。 战斗结束,吐蕃尸体身上若着盔甲,哪怕是皮甲,也会被脱走。 铁甲最轻也得三十多斤,重的甚至五六十斤,哪怕不穿,回炉重造也是大量的资源。 “是赞普金箭!” 李瑄把玩一下七寸小箭,知道这不可能是赝品。 赞普金箭贯穿吐蕃从松赞干布以来的历史,是吐蕃最贵重的赞普信物。 他将赞普金箭呈给李隆基,就算地方文武献上金山也比不上。 清理完战场,李瑄回到柏海。 又是惊起将士们阵阵惊呼。 李瑄在想如何在柏海、巴颜喀拉山口、香日德驻扎兵马。 现在已经抓住尺带珠丹,其中许多骑兵来自河东、朔方。 战后一定要回去,他总不能把河东、朔方骑兵都截留。 既然是防守,要派遣以步兵为主的边军。 在李瑄看来,接下来只要牢牢守住这三处地域,吐蕃反攻的可能性不大。 柏海是练兵地,将香日德河和巴颜喀拉山口设立为关隘。 柏海连接两段,随时可以支援。 一番游走观察后,李瑄决定建立神威军在柏海,步兵一万人,骑兵五千人,皆为双马骑兵。 建立绥戎军在巴颜喀拉山口,步兵五千人,骑兵两千人。 建立定戎军在香日德河,步兵四千人,骑兵一千人。 李瑄打算说服李隆基招募扩充,而非调遣兵马。 如果招募,更符合李瑄今后的战略。 他会从吐谷浑、党项、苏毗、白兰羌等部招募一批人。 “启禀李帅,在星宿川附近,发现吐蕃的千户所,那里有许多冬夏牧场。” 李瑄正在观看山河之势的时候,荔非守瑜向李瑄禀告。 “有牧场,说明有大量马牛羊驼。明日发兵,攻下那个千户所,让他们臣服大唐。” 李瑄向荔非守瑜回复。 星宿川在柏海以西,紧挨着约古宗列曲,临近黄河源头。 柏海是吐蕃重要地域,周围设立千户所,便于控制。 一个千户所,理论上有一千帐以上牧民。 实际的数量上,有多有少。 李瑄也想在柏海附近建立一些牧区。星宿川的吐蕃千户所,正好征服,让他们为唐军圈养牲畜。 第二天,李瑄亲自率领骑兵到星宿川。 那里的吐蕃牧民其实知道唐军在柏海,但苦于无路可逃,只能在瑟瑟发抖中。 因为约古宗列曲靠着巴颜喀拉山口。 唐军扼制柏海、巴颜喀拉山口、香日德河,到处都是探马,他们没长翅膀,飞不出去。 吐蕃在星宿川的千户所和大多数千户所一样,已经几无青壮了。 男人,都是不到五尺的小孩,和一些只能放牧的老人。 他们的家人,在几场战役中,被俘被擒。 “轰隆隆!” 唐军五千轻骑,踩着积雪到达星宿川。 无边壮丽的山河,在这一瞬间被打破宁静。 一队队的唐军骑兵散开,将营帐的区域分割包围。 有的人从牧场逃出,依旧被唐军追上。 在唐军的刀枪之下,千户所没敢反抗。 纵然对唐军恨之入骨,在长者的要求下,他们放下弓箭、投石索、刀矛。 这里的千户长去青海后,再也没回来,他们失去主心骨。 李瑄令士兵,不得伤害这些老弱妇孺。 只是将千户所内的吐蕃贵族给抢了,金银珠宝带走。 至于牲畜也被没收。以后这些牧民为唐军养牲畜,李瑄保证他们饿不着,冻不死。 立场不同,李瑄在征服吐蕃前,无法像对待吐谷浑一样对待吐蕃。 治下的吐蕃人,李瑄已经想到治理办法。 他麾下有许多吐蕃男子俘虏,不论是之前的九曲,还是现在柏海以北,唐军所俘虏的吐蕃百姓,估计有数万帐,数十万人。 如果这数万帐有家人活着,只要好好为大唐办事,就把他们男人放回去。 至于那些充当劳役的吐蕃俘虏,哪怕没家人赎他们,也可以安排他们与吐蕃女子婚配。 在大唐俘虏中,不论是吐蕃奴隶,还是吐蕃人,都是一样的待遇。 如此,吐蕃奴隶更容易归附大唐,为大唐所用。 当然,这只是初步控制柏海以北的吐蕃人。 以后还会筹备其他的计策。 “启禀李帅,千户所中有老幼马匹一千余匹,牛羊牲畜十一万余,其中以幼年居多。” 高适统计牲畜的数量后,向李瑄汇报。 “此千户所是纯粹的游牧千户所,牛羊不少啊。” 许多牲畜是幼年,其年长的牲畜,应该都被赶到青海当粮食了。 许多吐蕃千户所都是一边种地,一边游牧,那样更加稳定。 “这里水草肥美,只要没有疾病,牛羊一定大丰。” 高适向李瑄说道。 在敌对关系下,高适认为征服吐蕃人没什么不对。 之前吐蕃在达化屠城,唐军要是把吐蕃人放走,那才是缺心眼。 李瑄已经很仁厚了,之前皇甫惟明可是在九曲大开杀戒,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被俘虏的吐蕃人,李瑄一直要求各地管理者,使他们吃饱穿暖,不得虐待,违者严惩。 吐蕃人只要好好干活,不搞事情,在大唐境内都活的不差。 “达夫,几年前,我一直想着看到黄河的源头,现在我做到了。” 李瑄与高适一起,来到约古宗列曲。 “黄河波澜壮阔,他的源头竟然如此窄小。这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吗?” 虽然此地结冰,但高适仍能感受到一脚就能迈过去的地方,若非李瑄所说,他不敢相信这是黄河的源头。 汉人早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就一直在寻找黄河的源头。 但却找错了,那时汉人推测叶尔羌河是黄河的源头。 用后世人的思维看,这错得很离谱,叶尔羌河可是在西域。 但寻找黄河源头,自然不能顺着黄河向上游行走,因为许多是崇山峻岭阻挡,不可能过去。 就比如多玛距离柏海很近,但隔着许多山峰。 以至于有汉人到达星宿川,却不认为这是黄河源头。 由于山脉阻隔黄河路,再看一条小溪,这太离奇了。 在世人眼中,动辄咆哮,造成万人苦难的黄河,源头一定有让人幻想的故事。 “黄河的源头,不过是几个泉眼。这股涓涓细流在漫长岁月中冲刷、沉淀,最终汇聚成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 “达夫,我们要努力啊!” 李瑄知道高适一时难以理解,大有深意地说了一声。 “李帅的广博,属下无法企及。属下一定跟随李帅的脚步,见证您的伟大!” 高适放平心态,向李瑄拱手一礼。 别人这么说他不信,但他相信李帅。 李瑄随即让随军将这一大事件记录。 天宝六载,一月二十一日,四镇节度使李瑄探黄河源头…… 包括黄河源头的形成,和其他细节,都会呈给李隆基和天下百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