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天将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五十三章 朝堂的争辩,再兼三使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启奏陛下,臣认为迁移百姓要慎重考虑。河北道、河南道的耕地,足够百姓耕种。如果大量迁移,会使许多良田变为荒地。而天水王所设新郡,皆是苦寒之地,粮食不振,何必舍本逐末呢?” 礼部侍郎李岩没有忍住,向李隆基启奏,劝说的意思很明显。 “启奏陛下,李侍郎说的不错。几千里携老扶幼,对百姓所伤更甚其他。” “……五郡胡风未化,不宜迁移百姓。” “不能迁……” “请陛下三思。” 果然,李瑄的提议遭受到阻挠。 这些人平时可能与李林甫不对付,自诩清流。 如果奸臣失势,他们会立刻出来口诛笔伐。如果触及到自己的利益,他们如同被踩到尾巴一样跳起来。 有大臣在思考李瑄所说迁移百姓的好坏。 也有人觉得李瑄所言不错。 李隆基当然偏向李瑄,但架不住这么多人反对。 “天水王,你如何看待李侍郎之言语。” 李隆基将话抛给李瑄,想看李瑄如何去应对。 “启奏圣人,李侍郎纯属无稽之谈。” 李瑄向李隆基一拱手后,直接开怼。 并扭头面对李岩道:“李侍郎,你去过九曲和青海吗?知道柏海是什么样子吗?” “不曾去过!” 李岩虽然畏惧李瑄的权势,但关系到他的利益,绝不能任由李瑄胡来。 李林甫都不敢得罪天下豪强大族,李瑄凭什么敢? “九曲之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能开垦的良田以万顷而计。青海周围也尽是沃野,吐蕃败走的时候留下无数田地。即便九曲和青海,不如中原之沃土,但五郡面积之广大,足以靠粮食养活百万百姓,且那里本就是吐谷浑的故土,到处都是优良的牧场,驱逐吐蕃后,五郡大小牲畜数百万,分给百姓一批,将来牲畜会越来越多。难道百姓会生活的比当佃户时还差吗?” 李瑄向诸大臣讲述九曲和青海,有理有据,他是以民为主。 “如果佃农离开河南河北,那里的良田谁来种?总不能让中原肥沃土地长满荒草吧?” 李岩见李瑄气势汹汹,心中一虚。但最终又咬牙直着脖子反驳道。 “那就得问问天下苍生,是想给豪强大族种田,还是想迁移新郡?” “天下之治乱,不在于一姓之兴也,而在万民之忧乐。你觉得百姓当佃户时,国家更兴盛?还是百姓家有余粮时,国家更繁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你读圣贤书,没读明白吗?” “还有,你是国家大臣还是豪强?豪强的土地荒废,你操什么心?” 李瑄连连质问李岩,说完他又拱手向李隆基说道:“回陛下,一寸山河一寸血,五郡领土,是将士们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大雪纷飞,呼气成霜,青海结的冰有数尺之厚,英勇的将士冒风雪千里,五郡到处都是将士们的血迹,至今有尸骨未寻到。取得这样的疆土,就是为更多百姓迁移富庶,臣觉得任何阻碍迁移的人,都包藏祸心。请陛下明鉴!” 他声音宏大,响彻宫殿。 每说一句话,都能在空旷的大殿上,产生回音。 “我……我……” 李岩被说得心神颤动,欲言又止。 他是今年丁亥科的主考官,李瑄的话,没留丝毫的面子。 李瑄引用后世名言,让大臣们内心不平静。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李瑄口中的“一姓”,很明显指的是豪强大族。 在大臣心中,豪强是李瑄眼中的眼中钉,肉中刺,不管干什么,都要锤几下豪强。 这次更狠,直接釜底抽薪。 李瑄淡然自若,这才哪跟哪啊! 等青苗法出现后,让豪强大族难以兼并土地。 “右相是什么意见?” 气氛僵住的时候,李隆基问李林甫。 他心底是同意李瑄迁移百姓的,无他,可以彻底将五郡归为华夏,他就有超过汉武帝的功绩。 如果五郡汉人太少,将来必定会出现变故。 而且李瑄那句名言也打动李隆基,能做到万民的忧乐,才是当之无愧的圣君。 如果豪强闹起来,就由李瑄去对付。 “呼!” 李林甫轻呼一口气出班,在走向案前的时候,李林甫下意识地看向李瑄。 而此时此刻,李瑄恰好瞪着他。 四目相对,李林甫心中咯噔一跳。 小贼不会又出什么鬼主意吧? 是以,李林甫心中很虚。他到案前向李隆基拱手一拜:“启奏陛下,臣认为李大夫新辟五郡,须迁移百姓,使新土繁荣。” 揣摩圣心的李林甫猜出李隆基也想迁移。 他索性同意,以免节外生枝。 “臣也赞成!” 裴宽心怀宽广,利国利民的政策,他不会反对。 “启奏陛下……” “退下去吧!” 李岩等人还想辩解,但话刚说出来,就被李隆基赶回座位上。 皇帝、宰相都同意,哪怕一些臣子不满,也不敢吐露。 “天水王,朕令你兼天下迁民大使。卿可向朕推荐迁民判官两名,推官四名,主簿四名,设僚属,遥控迁民事宜,地方郡县必须配合,违抗诏令者,革职查办。” 李隆基微微点头,又让李瑄兼任一大使。 文武百官心中一动,这样的安排,好像是让李瑄留在长安。圣人又特意提示“遥控”,代表让李瑄提拔能吏。 这使朝廷的大臣心中更紧。 他们总感觉这次李瑄和之前不太一样,在朝廷上强硬无比。 和李林甫的阴柔算计不同,李瑄直接正面硬刚。 关键是有一部分大臣支持李瑄,而且传到民间,平民百姓皆会支持李瑄。 “臣领旨!” 李瑄领命。 这是一个新的使职,他要去完善这个使职的责任,然后将具体事宜汇报给李隆基。 天下迁民大使的两个判官,权力都比较大,可以兼任五六品的职事官。 “昨日宴会,天水王向朕提出一项关于减少婴儿夭折的法令,朕觉得此为天下头等大事,今欲与诸卿一起商讨……” “天水王,将你昨日之言再说一遍,让诸卿听一听。” 提到荒地,李隆基干脆将这件事情提上议程。 昨夜他仔细想过,关于婴儿夭折的问题。 在用膳的时候,还特意说给高力士和杨玉环听。 高力士因为小时候的苦难,心生恻隐,又因李瑄对他的尊重和帮助,自然认为李瑄说得有道理。 杨玉环更是梨花带雨的哭泣,觉得李瑄的推测一定是真的。 李隆基以为杨玉环因无子女而哭泣,心疼的不得了。 所以再提这件事的时候,已经有计划在这方面改革。 就看李瑄能否说服群臣。 最起码宰相和大部分三品大臣得同意。 李瑄向大臣们陈述昨日关于婴儿夭折率高的五点。 只是第一条就一石激起千层浪。 特别令李林甫面色大变。 在开元二十二年以前,大唐女子十五岁结婚,男子二十岁结婚。 当时李林甫还是黄门侍郎,离拜相只差一步之遥。 他知道李隆基想国家多增人口,于是提议李隆基,将男子结婚改为十五岁,女子结婚改为十三岁。 他以为李瑄说出这点是专门针对他,否认他的政绩。 天宝元年大唐的户口超过隋朝巅峰时期。 这哪能忍得了? 不过李林甫还是忍着听李瑄将话说完。 “女子十八岁以下生子,对身体的摧残有目共睹。诸位扪心自问,是否十八岁以上的女子生子更容易存活下来?” 李瑄知道大臣们是什么德行,最后还特意加一句。 许多大臣们心中不断咒骂李瑄。 他们家中大多数都有十几岁的小妾。 不能在十八岁以下生育,岂不是十八岁以下行房事都不允许? 李瑄虽然地位高,但也不能欺人太甚,骑在脸上输出。 这小子要拜相,朝堂永无宁日。 但第一条,还真没有办法让人反驳,因为一直有传“再嫁妇生儿女好养活”。 不过强词夺理的人一直不缺乏,一名大臣出列反驳李瑄:“国家的强大与繁盛,在于人口数量。当今制度下,大唐人口正迅速上升,以往的帝王也是如此,这有什么问题呢?” “伱竟然敢拿古代的皇帝和当今圣人比?天地虽广,不如圣人胸怀宽阔;大海之深,不如圣人言行德厚。圣人要一蔽前缺,立百世法,流方万古。” “女子十八岁以下,体骨未发育完全。母子同难的概率增大,你想让你的女儿也如此吗?你还有仁慈可言吗?” “你就这么笃定女子十八岁以上结婚,国家的人口会增长缓慢吗?” 怼人李瑄从来不怕。 但李瑄怼人的时候,不忘拍李隆基马屁。 李隆基听得很舒服,反正他也不会再临幸十八岁以下的嫔妃。 如果能将此事宜改革,确实是流方万古的德政。 “天水王,你既然提出问题,想必也有解决的方法。如弃婴问题该如何解决?” 一名大臣出列向李瑄质问。 “在郡县设立官办慈幼堂,专门抚养被遗弃的婴儿。” 李瑄不假思索地说道。 大唐没有官办的孤儿院,只一些救治老弱病残的机构,但非常稀少。 倒是很大一部分婴儿,被寺庙收养。 有的百姓捡起婴儿,多会送到寺庙中。 但这个时候的寺庙可不是后世的寺庙,富得流油。 能接受的婴儿总是有极限的。 “弃婴中许多都是带病,以及耳聋失明,甚至长大也不可行走。许多遗弃是因为如此。” 此大臣又说道。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只要出生在大唐的土地上,就是大唐的子民。出生残缺,已是不幸,如果将其抚养成人,不就是《史记》上说的仁者无敌,德者无疆吗?” “尧舜治国,不过是让人吃饱穿暖;汉文帝善待百姓,但许多百姓的忧乐还欠缺一些。圣人得太上老君的指示,改元天宝。是让天宝更盛于开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设立慈幼堂,难道不是进步吗?” “如果你鄙视残缺的人,我们边军每一大战,都有百计、千计的残缺者,难道他们不可怜吗?” “汉代是察举制,魏晋是九品中正制,我朝是开科取士。历史是不断向前进,有的事情,大唐不是不能做,而是利益纠缠之下不想做。” “不过我相信没有人会拒绝收养婴儿的慈幼堂,只有禽兽会拒绝,” 李瑄声情并茂的同时,还不忘对反讽一声。 看看谁会阻止建立慈幼堂。 “啪啪啪……” 礼部尚书席豫以笏击掌。 尽管席豫已经很老迈,但他因李瑄的话动容。 席豫是诗人中罕见能做到正三品大吏的人。 席豫做官清廉耿直,没有什么奢欲,做事不为权势所动摇。 连李隆基都称赞席豫是“诗人之冠冕”,不过那是在开元初期…… 随即,李瑄的兄弟、僚属、亲近的大臣,认可李瑄的大臣先后击笏。 因为他们没有资格带头击笏,即便认同李瑄的说完,没有一个有威望的大臣带头,他们只能干瞪眼。 稀稀疏疏的以笏击掌声在朝堂上响起。 左相裴宽也拍起手掌,随即让大半的臣子都以笏击掌。 “臣赞同天水王于郡县设慈幼堂,但臣不解,天水王说自己通过观察,因稳婆的原因,许多婴儿、妇女死亡。难道天水王还观察过接生不成?” 掌声停后,在李林甫的示意下,陈希烈站出来指责李瑄。 现在阻止设慈幼堂,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他可以对李瑄所说稳婆之事提出质疑。 “哈哈……” 陈希烈话音落,满堂哄笑。 女人生育,男子要远离。 哪怕李瑄只是打听这样的事情,都显得不是君子。 “我并未见过稳婆接生。不过如果我在路上遇见孕妇生育,我一定会帮助她,所谓君子不见血污,我不敢苟同。《孟子》上说"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如此不去援助,和孟子口中的豺狼又有何异?” 李瑄甚至大大方方地说出更让男人难堪的事情,并用经典反驳。 战国时期,曾经有一个叫淳于髡的人能言善辩。他听说孟子有才辩,故找到孟子辩论。 淳于髡先问: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的规定吗? 孟子答:是也! 淳于髡又问:如果嫂子掉到水里,小叔子可以下去把她救上来吗? 孟子答:嫂子掉到水里,如果不去拯救,就和豺狼一样没有人性。男女授受不亲是《礼》,而关键时刻救人则是通变。 李瑄的意思很明确,为拯救性命,他在通变。 先圣都会做的事情,你们这些自诩公卿君子,却无动于衷,和豺狼何异? 这让陈希烈的问题不攻自破。 “啪啪……” 这次裴宽带头,又是一片以笏击掌的声音。 陈希烈见此,只能向李隆基一拱手退下。 他知道既然李瑄提出这个问题,一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李瑄言语犀利,让朝堂上的大臣不敢再反驳,以免难堪。 也有许多大臣望向李林甫,想让李林甫出马。 以前他们眼中的大奸臣,现在却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李林甫出不出来都不合适。 虽然愤恨李瑄找茬,但权衡利弊下,他还是选择做缩头乌龟。 李瑄让女子结婚提高五岁,可不单单是得罪朝堂上的大臣。 哪怕是从明年开始实施,也有许多权贵、大族会不乐意,因为许多人就好这口。 “如煤火毒之事,由县令、县丞等召乡佐里正,务必将消息传至家家户户……” “表亲结姻待诏书一到,必须禁止……” “规定稳婆接生时的事宜,也由县内通知家家户户,由家人监督。稳婆如果不按照规定,等同过失杀人,处以重刑。一定会有稳婆畏惧刑罚,不敢再接生。是以此策令推迟两年颁布,期间让诸县培养更多专业稳婆……” “男子和女子十八岁方可结婚,策令之前不予追求,策令以后则要严查……” “慈幼堂先一郡设一堂,依照慈幼堂收养婴孩的数量,分给慈幼堂田产,雇乡里百姓在慈幼堂代为招揽,郡承担慈幼堂的绢钱……” 李瑄将最后的建议告知李隆基。 由于百姓负担大,所有人口增长到这个程度后,变得缓慢。 如果百姓吃饱穿暖,不缺营养,负担较小,人口自然而然会快速增长。 所以即便李瑄提出的能赞成,距离他的目标,也不过是刚刚起步而已。 鼎故革新,排除万难,敢为人先。不知要得罪多少人。 特别是奴婢这两个字,想要除去难如登天,甚至李瑄都看不到希望。 出生是奴婢,活着是奴婢,死了还是奴婢…… 李瑄说了半个时辰,整个大殿上,只有李瑄一个人的声音。 他说着许多人不适的话,却没人敢站出来反驳。 他不是宰相,文职事官为御史大夫。 但文武百官看着李瑄站在大殿的中央,那举止言谈,如同宰相。 这一刻,文武大臣们都觉得没有人能阻挡李瑄入相。 “天水王再兼慈幼堂使,纠婚使,举荐判官、僚属,建立慈幼堂,纠察天下婚事。” 李隆基见全场不说话,认为宰相默然,直接再让李瑄兼两使。 这次朝会结束,已是中午,李隆基下令退朝。 关于青苗法,李隆基没有提。此法比迁移百姓影响更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