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天将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六十五章 “锦衣卫”,野无遗贤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廖十三,等回长安后,就不用为我的亲卫了,我会安排你做其他事情。” 李瑄趁着廖峥嵘沉默的时候,突然抛出这个消息。 “李帅,您也看到了,属下是这么无知的人,只可为您的亲卫,做不成其他事情。” 廖峥嵘听到李瑄要调他离开,心中慌乱。 他跟随李帅很长时间,在战场上抛弃了剑,提起长槊,多次大战。 他见证李帅的英雄豪气,认为战场才是他的归宿。 为游侠,哪怕受人称赞,又有什么用呢? 不过是碌碌无为的一生罢了! 所以廖峥嵘不想离开李瑄。 “不……我认为廖十三是有理性的。否则今日就不会来问我了。等你一个人做事的时候,要有多思考。要从问题的根源去推算。” “有的时候,看到的事情不一定是真相。最凶狠的敌人,反而做着最温柔的事情。” “我的一生,忠于社稷,忠于百姓。而天下间的蠹虫太多,反对我的豪强大族比比皆是。他们现在畏惧我的威势,但他们一定在想着落井下石。他们逼不得已的时候,还会做出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这些都需要峥嵘去完成!” 李瑄从座位上起身,拍了拍廖峥嵘的肩膀。 和别的麾下不同,廖峥嵘追求的是侠义的精神,和李瑄对他的恩惠。 廖峥嵘完全忠心于李瑄! 李瑄的命令,大过任何人,甚至皇帝。 李瑄在向廖峥嵘讲大义的时候,从不提忠于皇帝。 而是忠于社稷,忠于百姓。 他曾经甚至说过,如果皇帝为桀纣,臣子当不必听从。 廖峥嵘也觉得有道理! 他是李瑄几年来精心培养的人,信仰已经向李瑄靠拢。 正是因为廖峥嵘有侠义的精神,才会如此。 和罗兴、薛错一样,将来他们都有大用。 他们跟着李瑄身经百战,但却没有官职,也没有勋。 但将来,没有人能挡住他们的富贵! “如果能那样,属下会义无反顾为李帅分忧,但属下愚钝。” 廖峥嵘自然不会明白李瑄的意图。 “在霍邑的时候,许多佃农竟然没有听说过我的名字,他们的衣食住行皆来自于豪强。如果有一天,天下豪强皆与我为敌,他们裹挟佃农,为朝廷对抗,该怎么做呢?” “官兵的兵器锋利,但这些佃农又何其的无辜?他们只是拿起武器的百姓。” “不久后,我会在朝堂上,颁布常平新法……” “另外,我会设立一支常平新兵。常平新兵由朝廷直接掌控,用以帮助朝廷催收债务。” “常平新兵每一道设一营。起初我会让你成为一营之长。一年后,会让你成为常平新兵的统领。” “而常平新兵,明面上帮助朝廷催收债务。实际上,派人到乡里,向佃农、百姓,宣传我的事迹。让那些佃农知道我杀死豪强后,会将田地分给他们;让他们知道我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与豪强一起对抗朝廷,必然会被牵连家族。” “同时,峥嵘可招募品行好,且忠诚的游侠为亲信,让他们搜集地方官吏的信息,看地方官吏是不是与豪强勾结,有没有徇私枉法,百姓对他的评价如何?”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将其透露给他人。因为你们明面上是常平新军,为常平新法保驾护航。” “我可能变法失败,但我一定会卷土重来。峥嵘只需要仔细完成我的吩咐……” 李瑄虽然对廖峥嵘说了很多,但他一句一顿,每一个字都无比慎重。 很明显,李瑄的目的不是“常平新军”,而是借常平新军为名,将常平新军打造成一支类似于后世“锦衣卫”的队伍。 不同的是,当前廖峥嵘只负责搜集情报,将李瑄的事迹,传至乡里百姓、佃户、奴婢。 让他们知道将来跟随豪强与李瑄对抗是死路一条。 而顺应大势,则摆脱佃户的身份,重归良家,分得土地。 常平新军现在只是一个概念,没有锦衣卫一样的执法权。 哪怕被人抓到把柄也没事。 李瑄可以向李隆基说明,他是在调查是否有官吏豪强勾结,准备收拾豪强。 因为李瑄的目的确实是这样。 而且李瑄一直屠戮豪强,也有这样的动机。 如果他能按照计划,把持朝政,这支常平新军就会摇身一变,他们将为李瑄扫清豪强,立下大功。 “属下……听从李帅的安排!” 廖峥嵘仔细听李瑄讲述以后,觉得李瑄说得有道理。 佃农们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被当牛马一样使唤。他们不知李瑄的威势。 诗词歌赋之类,亦跟他们无缘,关键时刻,很可能被豪强忽悠。 李帅设立常平新兵,以“收债”的名义,轻而易举踏入乡里,对李瑄的事迹进行宣传。 豪强只能干瞪着眼,敢加害常平新兵就是谋反,直接把他们灭了。 “这次河东之行,峥嵘应该有体会……” 李瑄向廖峥嵘说道。 他拜相以后,走一步要看两步。 为将来谋划! 明代的锦衣卫到后来虽然腐朽,滥用职权,排除异己,危害国家。但在开国之初,对朱元璋的统治有极大的帮助。 李瑄肯定不需要明代那种锦衣卫,他要通过改革,建立一支为百姓保驾护航,在暗地里监察地方官吏的组织。 有一定执法权利,但没有绝对的权力。 “启禀李帅,河东兵马使李将军,请您回去的时候,路过太原,检阅兵马。” 廖峥嵘下去的时候,一名来自太原的传令兵向李瑄禀告。 由于李瑄是绕过太原来到朔方县的。 所以李光弼请李瑄巡视河东回去的时候,从太原经过。 朔方,在太原正北部。 “我正有此意,告诉李将军,大概半个月左右,我就会前往太原。” ⊙ttn⊙c 李瑄向河东的传令兵说道。 他现在好歹还是河东节度使,正好检阅一下天兵军。 翌日,李瑄让朔方县丞代行朔方县事以后,带着亲卫和千牛卫到达马邑,然后南下唐林、秀容、阳曲等县。 最终进入太原。 太原毕竟是王忠嗣曾经坐镇的地方,是大唐的龙兴之地,李瑄监察刑狱、仓库、吏治,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三日后,李瑄在太原城外,观看天兵军阅兵。 然后又与李光弼攀谈半日,离开太原,准备返回长安。 所抓的豪强、官吏,以及抄家得到的金银珠宝,通过黄河转运至蒲津渡口,然后再由官道至长安城。 在得知李瑄要离开河东后,河东豪强把紧绷的弦放下。 李瑄给他们造成的压力太大,他们害怕李瑄强行捉拿他们,已经有鱼死网破的准备。 好在他们沉住气,没有派死士去刺杀李瑄。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如果豪强不多事去刺杀李瑄,也不会有今日的结局。 河东豪强大族那么多,李瑄总不可能一家一家地查。 治理天下,除了上层的决策,中层的执行尤为重要。 最怕的就是中层官吏欺上瞒下,下层官吏拿着鸡毛当令箭。 将一个好的方法,变成坏的政策。 …… 长安,十月十五。 在李瑄返回长安的时候,长安在进行一次制科考试。 早在一个月前,科举丁亥科开始。 今年科举的试题为《罔两赋》,考官为礼部侍郎李岩。 等到发榜的那一日,进士及第二十三人。 一个叫杨护的名士,状元及第,名动长安。 一切似乎没什么问题。 长安的达官贵人、文人士子,就等制科放榜。 制科,是为皇帝亲自下令开科,不归礼部。 李隆基下令李林甫为制科的考官。 待出成绩以后,向李隆基禀告,他在殿上问询及第者。 十月十五日这一天,杜甫信心满满。 “杜二,我当仁不让了。” 即将入考场的时候,一名叫做元结的士人,向杜甫说道。 元结和杜甫目的一样,走制科的捷径。 他从小折节向学,拜大学者元德秀为师,使他有不错的名气。 “哈哈,及第的人不会只是几位。” 杜甫笑了一声,他知道元结的意思,想在制科拔得头筹。 但他还是展现出胸襟,只要及第即可。 “天水王在中秋夜宴主动寻你,使你名动长安,你又报诗,及第者当有伱一员。” 元结又给予杜甫肯定。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两个月,但那一晚上,天水王太惊艳了。 之前的《江南春》小词虽清新,但寓意没有那么深刻。 而《水调歌头》至今还让文人士子捉摸。 据说中秋过后,长安“洛阳纸贵”。 楷书、行书、草书、隶书,人们用各种书法,去抄写《水调歌头》,稍有不满意,就换纸重抄。 《水调歌头》能意境之美,情感之丰富,吸引一部分文人诗人,开始对教坊名曲《蝶恋花》《青玉案》《好时光》《鹊踏枝》等填词。 甚至还有人想按照李瑄《水调歌头》的平仄,填新的《水调歌头》。 文人雅士去青楼,妓女如果不会弹奏《水调歌头》,哪怕是色艺双馨,也接不到客人。 这首曲子和歌词,如狂风般地吹向大江南北。 “与君共勉之!” 杜甫虽然自信,但越是在考试之前,愈发慎重。 他需要及第,才能拜在李瑄门下,辅助李瑄。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铛!铛!铛……” “考生入场!” 几声钟响后,礼部官吏宣布准备开始制科考试。 学子们整顿仪容,先后步入贡院。 贡院内,已分为数十个区域。 由于是制科“通一艺者”的考试,每个区域的试卷都不同。 并不是每个区域的“最优者”都可以及第,而是需要及第者所考内容有极高的水准。 比如书法,没有让人惊艳动容的书法,是不可能过的。 颜真卿、张旭那个水平,是没人能达到的,但次一级,如李瑄的书法老师李琚那样还是要的。 考试不糊名。 杜甫看到诗的试题后,稍一思,就连下二十韵的古体诗。 另外还有占据成绩比重不高的策论,杜甫有所收敛,仔细写了一篇。 李林甫只是在几个区域转了一圈,就回幕后喝茶休息。 他目光闪烁,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随着日落西山,制科考试结束。 杜甫和元结,皆轻松地走出贡院。 其他的文人士子有信心满满的,也有沮丧的。 考得好不好自己心里清楚。 “铛铛铛!” 三天后,贡院外放榜,敲锣通知的兵卒,将此消息传遍诸坊市。 文人士子们,蜂拥而至。 连没有参加制科的人都去凑热闹。 今年有二十三人进士及第,他们想看看制举有多少人及第。 贡院外,红纸之上,黑色笔迹。 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 一共十二人。 “制科才十二人啊!” “今年参加制科的人千多人,才中十二吗?以前不会这么少人的。” “难道今年考生水平不行?” “有进士科在前,有能力的士人都考进士去了。” “没有杜甫啊!天水王亲自见他,不该是徒有虚名的人啊!” “据说杜甫报名的是诗,他的诗大气磅礴,那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不是凡人能作的?再加上天水王为何他提名,不该不上榜的?” “咦!这份榜单上好像全是官吏,没有一个白身啊……” 突然间,有人发现一个怪异的现象。 制科不单有白身参加,还有一部分八九品的小官,他们没有“进士”的功名,想通过制科及第,在圣人面前露脸,得以提拔。 这类官吏占据应试者的十分之一。 然而这十分之一,却拿到所有的及第名额。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此时,杜甫奔跑至一个榜单旁停下,他迫不及待地挤入人群。 杜甫! 榜单一眼望尽,并没有这两个字,杜甫如晴天霹雳一般,僵持在原地。 他再次落榜了! 而且他又引以为傲的诗文落榜。 他是大诗人杜审言的孙子,认为“诗是吾家事”。 哪怕是一顿饭,都能想出一首诗来。 在这方面落榜,对他的打击可想而知。 他告别在洛阳的妻子,信誓旦旦地承诺在及第后,将妻子接至长安。 现在却是…… 而且杜甫无法再去找李瑄了,连制科都落第,还有什么颜面呢? 一瞬间,杜甫仿佛直接老去十岁一样。 那种轻狂的气质从他身上远离,一去不复返。 元结也一时怀疑自己。 …… 跃龙殿中,李林甫带着十二名制科及第者,面见李隆基。 并且将他们的试卷都呈上。 “制科及第者只有十二人吗?” 李隆基在幕后粗略看一下试卷,向李林甫问道。 这些试卷没有勾起李隆基的兴趣。 “回圣人,只有这十二人及第。且这十二人原本都是在朝的八品、九品官吏。” 李林甫向李隆基回答道。 “应举者一千五百余人,其中白身应该占据大半才对,难道一个白身都没有及第吗?” 李隆基眉头一皱。 他从来未遇到过这样离奇的事情。 “这正是圣人的英明,与天下的福气啊!” 李林甫突然跪在地上,向李隆基祝贺道。 “右相何意?” 李隆基摸不着头脑,右相怎么突然行此大礼? “此乃野无遗贤之象,每年的科举,已经够选拔白身。其他的人才也皆入朝中,再怎么选拔,也只是在朝中。野外皆是庸才。” 李林甫向李隆基回答道。 《尚书》中说:“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意思是民间没有人才了,正是天下太平,国君圣明的象征。 这是一个很顶级的马屁。 而代价却是无数文人士子的努力与汗水,付诸东流。 文人士子也会对科举失去信心,连圣人下诏的制科都能作假。 谁又能保证进士科没有猫腻? “右相之言,颇有道理。将野无遗贤,告知天下。以后制科就不再举行了,常科足以选拔人才。” 李隆基抚掌大赞。 因为野无遗贤,并非贬义,而是在唱他的功绩。 制科的成绩已经公布,李隆基为了自己的颜面,为了自己的虚荣,选择了相信这个非常荒唐的谎言。 他不知道的是,“野无遗贤”这个褒义词,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成为贬义。 “谨遵圣人旨意!” 李林甫再拜。 随后,李隆基和李林甫一起出幕后,在跃龙殿召见制科及第者。 问询他们的官职后,李隆基让李林甫对所有及第者提拔两级。 野无遗贤,很快传遍长安大街小巷。 “黑幕,抗议!怎么能都是官吏及第呢?李林甫又玩弄权术,他必死无葬身之地。” 元结则非常不服气,他在对李林甫破口大骂。 认为李林甫故意只录取在朝官吏,而不顾在野的文人士子。 在朝的官吏已经定型,在野的文人还有满腔的热血。 元结越想越气,立刻写文讽刺李林甫,文中对李林甫罪恶的揭露入木三分。 写完以后,元结将其传给长安士人,然后连夜跑路…… 他准备找个小山归隐,躲避李林甫的残害。 历史上元结在李林甫死后,才敢出山,一举进士及第…… 杜甫面容憔悴且复杂,他也写一首诗,这首诗诗风大变。 不过他还是藏了起来。 他还有妻子兄弟姐妹…… 李林甫的女婿杜位,是杜甫的堂弟,与杜甫关系非常密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