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天将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一十九章 称帝,改元,华夏历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太子李瑄上承天命,下保庶民……朕今退位之,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天宝十六载二月十一日,太子李瑄继承皇位!” 刘单又“请”来李隆基的诏书,宣示着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李隆基正式退出皇位。 李瑄在中书省议事厅文武百官的见证下,成为新的大唐天子。 他站在大堂的中央,龙行虎步,接过刘单手中的诏书。 此时此刻,李瑄腰板挺直,不再行礼。 仿佛一瞬间天命加身一般,李瑄虽穿着玄黑色的太子袍,但气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斜眉入鬓,目中似有辰星。 那标志性的短须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举手抬足间,更有一种拥抱苍生,睥睨天下的气质。 包括刘单在内,文武大臣纷纷整理衣冠,向李瑄行大礼:“臣等拜见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他们行礼毕后,高喝三声万岁,以祝贺李瑄为大唐第八位皇帝。 这一年,李瑄三十岁。 对于一名男子来说,这是年富力壮的时期。 如李世民、李隆基,都是年近三旬的时候登基。 李瑄自天宝二年开始,每一年几乎都在建功立业。 他的战功,古往今来无人能及。 虽中途拜相,政绩卓越,但离盛世相差甚远。 现叛乱过后,百废待兴,李瑄要向百年盛世,发起冲击。 “众卿平身。” 李瑄抬手示意文武大臣起身。 “谢陛下!” 能入中书省议事厅的文武大臣,就算不肯定李瑄谋朝篡位的行径,最起码步伐是一致的。 “朕承天命,登临皇位。当殚精竭虑,整饬朝纲,使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朕必敬天法祖,勤勉于政,纳忠谏之言,绝逸豫之行,期以盛德之治,垂范后世,不负宗庙社稷之托,苍生黎庶之望……” 李瑄向文武大臣发表他胜利结算感言。 “臣等必倾力辅佐陛下中兴大唐!” 文武大臣再拜,喜于言表。 这是天下人奋发有为的时代。 这是有志者磨拳擦掌的时代。 这是文人士子心潮澎湃的时代。 是李瑄将大唐从危难之中扶起,革除弊病,才能焕发新生。 许多大臣坚信他们能重新迎来盛世。 因为有李瑄在,大唐威名赫赫,九天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他们几乎不用担心边患侵扰,只要全心全力发展内部,整饬吏治,治国安邦。 “按照制度,新皇登基第二日,进行登基大典。” “秘书监立即通知在京九品以上职散勋爵、外国使节,另组织三百名长安周边有威望的长者,明日在太极宫参与即可,不必铺张浪费……” 李瑄又宣布登基大典的时间。 和汉代不同,大唐的登基大典,不选良辰吉日,一般都是在皇帝驾崩后的第二日。 亦或者皇帝禅让的第二日。 明日为二月十二,为李瑄登基之日。 “臣等遵旨!” 大臣们拱手,今天虽已称帝,登基大典完成,才算法理上的天子。 陛下未继位的时候,就禁止奢靡,以身作则节俭。 由于战争前的储备,抄家杨氏和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将的财富,获得洛阳城被洗劫的财富,吐蕃、回纥等国的巨额贡品,豪强大族的贡献等,现在两京的左藏库和内藏中金银珠宝数不胜数,但李瑄却只赏赐功臣。 绝不会因为身边人一句拍马屁的话去赏赐。 更不会因喜好去挥霍。 李瑄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自高宗以来,皇帝有称圣人的习惯。但朕初御宇,无德行树立。朝野内在,不得我称为圣人。” 李瑄又向大臣们嘱咐此事。 圣人,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最高称呼。 名义上皇帝最大,意识上圣人更胜一筹。 自古皇帝都有祭拜圣人的习俗。 李唐自诩是老子的后代,所以从高宗皇帝开始,就继承老子的圣人称号。 大臣们私下称呼圣人,朝堂上一律称“陛下”。 但李瑄认为,李唐的皇帝是没人可称圣人的,徒让后世耻笑。 圣人这两个字神圣,在华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公认的圣人屈指可数。 在一个人盖棺定论之前,一切都可能有反转。李隆基是最好的例子。 即便李隆基在开元二十四年之前死亡,称圣人也不太可以服众。 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称圣人。今后在私下,只能称至尊。 “诸卿入坐,我等商议明日登基大典时的事宜。” “天宝至今已有十六载,安禄山叛乱于天宝,杨氏祸乱于天宝,民生于天宝凋敝,此已不吉也!朕欲改元,有什么建议,卿等尽可言明。” 李瑄回到座位上,示意文武百官坐下,并提出改元事宜。 新帝登基,改元是必然的事情。 年号具有重大且又神圣的象征意义。 古往今来,帝王在选择年号时,会在名称中寄予自己的政治期望,或昭示某种政治信号。 绝对不能不符合时宜地取一个突兀的名号。 如李隆基在位时的三个年号。第一个年号虽只有短短不到三年,其间却寄予着李隆基攘夺权位的政治意图。 先天,出自《易经·干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解释起来就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众所周知李隆基身为老三继承皇位。他以先天为年号,表示天意如此,不可强求。 所以先天只用三年,就改元开元。 其意义简单明了,握住权力的李隆基,要开创新纪元,向朝野表明他的宏图壮志。 只是到了开元后期,各种各样的破事接踵而来,李隆基的兄长又接连去世,再加上地方官吏弄出太上老君显灵,献符天宝千载,所以改元天宝。 天宝最明显的寓意就是李隆基觉得大事都办完了,开始享受成果。 然而国家的规律就是盛极必衰,在鼎盛时期不改革,必然会走向下坡。 天宝,不是一个成功的年号。 “启奏陛下,天宝多灾,又临兵祸,百姓苦不堪言,臣且以为,百姓渴望太平,可取泰平为年号,泰有安宁、平和之意;平为太平、公正之音。寓意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在文武百官沉思的时候,裴遵庆起身向李瑄拱手,推荐自己的年号。 他是相对宽和的大臣,推荐年号为寓意较为平淡,以发展民生为主。 “泰平虽不错,但朕以军功名扬天下,此年号缺乏一些锐气。” 李瑄微微摇头,没有采纳这个年号。 他喜欢类似于开元之类的年号,不喜欢这种尽显盛世之音。 “陛下神文圣武,当用神武年号,突显文治武功。” 刚从蜀地回来的兵部侍郎张兴心直口快,他想到什么说什么。 在他心里李瑄的武功威名,配得上神武二字。 “陛下不可,且不说神武年号太锐,寓意空洞。那安贼刚用圣武年号,直抵神武。另神武为先帝尊号,不能强加。” 御史中丞颜杲卿当场反驳张兴提出的年号。 年号可以藏住战功,不一定非要锋芒毕露,如神武之类,太过刚锐。 当今天下太平,陛下明显是要开创超越开元的盛世。 如果是其他寓意的年号,中途可以改元。 无战争发生,一上来的就神武,没有意图。 “是微臣想得不周到,臣认错。” 张兴虽然熟读史书,但在这方面他没有过多研究。 他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无妨,诸卿不必有过多顾虑,要像张侍郎一样直言。” 李瑄点头,他不会用这种明显带着武意的名号。 为皇帝献年号,一定是精通史书者,如果用了以往朝代用过的年号,显得不太专业。 所以李瑄给文武大臣考虑时间。 他心中有几个青睐的年号。 永乐,天启等。 永乐和泰平一样,表达的政治寓意非常好,但表达过于和平。 天启,也要再观望一下。 “陛下文治武功,在众望所归中继承大统,朝野服从。陛下执政,有变革天下的意图,可以启新为年号,启有开创之意,新代表着气象。此寓意陛下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推行新政。国家一定会因此充满生机,富足强大。” 颜杲卿说出自己的年号。 他话音落,有一些文武大臣频频点头。 他们觉得启新能代表新气象,兼以文武。 “颜中丞所献年号不错,先搁置起来,诸卿还可以说出更有寓意的年号。” 李瑄听到颜杲卿阐述启新,觉得符合他变法革新。 “启奏陛下,《易经》乾卦有四德,为元亨利贞,取贞在前,元在后,改元贞元。贞有正、坚固之意,元有开始、根源的含义。此年号寓意国家遭受重大变故后,开启新纪元、恢复元气;也有破旧立新的改革之意,使国家昌盛繁荣。” 尚书右仆射李岘说出一个比启新寓意更深的年号。 点头的大臣更多。 李瑄也搁置这个年号。 “启奏陛下,臣且以为,当今天下有礼崩乐坏的趋势。天下衰落为失德而致。从上到下,应该重振德行。当改元为乾德,以乾之刚劲进取,与德刚柔相济,展现国家新气象。” 京兆尹卢奂重视德行。 他的年号虽寓意不错,但没有几个大臣应和。 他们不是傻子。 李瑄不认为自己缺德,但他的皇位确实是从李隆基手中抢过来的,年号还是不要带德字为好。 不过他也将乾德的年号搁置。 又是几个大臣献出年号,恒治、盛华、泰昌等,都有不错的寓意。 在李瑄没有敲定年号前,大臣们自然要进行一番辩论,谁也不想放弃这次增加名望的机会。 文武官吏先后说出乾德、贞元的年号后,让李瑄想到乾元的年号。 仔细一揣摩,乾元这个年号也不错。 历史上也是安史之乱中,用乾元的年号。只是被李唐自己不争气,显得此年号有点虚。 “诸卿觉得乾元的年号如何?” “乾是《易经》八卦之一,代表天,象征着刚健、阳刚之气,元有开始、起点之意。寓意着如上天一般刚健有。从改革到盛世;从期许到完成;从君子豹变到气象万千,都在乾元之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朕希望与诸卿休戚与共,万众一心,通过强大的决断力,完成乾元盛世。” 李瑄在文武大臣争论不休的时候,将乾元年号说出。 “乾元……” 文武百官再听李瑄的解释后,交口称赞。 乾元也有开创新纪元的寓意。 乾相比贞,更锐利一点,符合李瑄的赫赫武功。 “臣赞同国家以乾元为年号。” 李岘作为宰相,他最先表态。 年号的选择,往往是皇帝优先。 就算皇帝不与大臣商议,自己从《易经》中翻出一个年号进行改元,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以乾元为年号,也确实可以服众。 “臣赞同改元乾元……” 裴遵庆、路嗣恭、韦见素等大臣也纷纷赞同。 自然不会有一个人反对。 “好,秘书监将此事宜写在诏书中,明日改元乾元元载。” 李瑄让秘书监王维起草登基大典的诏书。 现如今,还是以载纪年。李瑄认为没必要改正。 就如天宝元年改州为郡。 历史上在李亨登基后,立马就改回来。 十几年来,百姓好不容易适应郡,折腾起来也没意思。 郡,比单名的州更有地理辨识度,寓意深刻。 就比如河西走廊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武威,霍去病为华夏开疆扩土,纪念他的武功威名。 张掖,张国臂掖,直通西域。 酒泉,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故而得名。 敦煌,敦,大也;煌,盛也,寓意在沙漠绿洲上,有一座盛大辉煌的城市,宛若明珠。 类似于此的郡比比皆是。 李瑄在永乐和乾元,选择后者。 他会将永乐作为美封,给予自己的长女李蓁蓁。 除了寓意外,希望她永远快乐。 “遵旨!” 王维领旨。 “改元虽定,但以年号纪年,对历史记录、编写等方面非常不便。朕决定将《黄帝历法》设为大唐正式纪年,在年号纪年之前。并将黄帝历法改为《华夏历》,今为华夏历三四五四年……” 李瑄又抛出重磅消息。 华夏要有一个沿用的纪年法。 这样可以增加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即便改朝换代,也可以延续下去。 作为炎黄子孙,黄帝历法可谓是不二选择。 黄帝历是轩辕黄帝打败蚩尤后统一天下后命人所制定的历法。 黄帝诞辰相传是三月初三。 经过后世推算,黄帝出生在三千四百五十四年前。 华夏历三四五四年,显得历史厚重。 不过开元年间张守节推算黄帝历法的时候,比李瑄所知的晚了一百八十多年。 张守节是盛唐知名学者,为史记作注,名《史记正义》,颇受文人的认可。可惜现在已经去世。 他对这方面很有研究,但受限于消息,不能推演准确。 李瑄提出的黄帝历法,让大臣们一头雾水。 术业有专攻,研究历法的臣子可未有几人。 当然,知道黄帝历法的官吏不少,就是不知如何去算。 而且李瑄竟然将从黄帝历法还来的华夏历提在年号之前。 代表以后史书记载、发布告示、科举考试等等,以华夏历法为先。 见群臣无一人解释,李瑄遂扯着张守节的名义,以与张守节生前好友转述,解释华夏历法,以及其推演。 将三四五四年这个推演功绩,算在张守节头上。 作为人文始祖的黄帝,将他出生的那一日,作为华夏历的元年,再恰当不过。 毕竟这是华夏第一位帝王,建立国家的雏形。 为后世的华夏文明奠定基础。 李瑄解释完毕后,连宰相李岘,和经验丰富的老臣裴遵庆都一脸懵逼。 格局是非常大的。 从一个王朝,扩大到整个华夏文明。 让天下文人士子去探索、追求自己的根源,让引以为豪的文明之花,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是以,李瑄认为华夏历应该在帝王年号前。 但新东西,想让人接受十分困难。 “明日登基诏书,一定是华夏历在最前。” 李瑄向王维吩咐道。 秘书监的官吏已经将华夏历的介绍和推演依据记下。 他必须要推行华夏历。 李岘看透华夏历长久推行,会动摇大唐在一些人心中的地位。 他看向李瑄智慧的目光,显然李瑄也知道。 只要大唐的掌权者勤政为民,改革弊缺,这无关紧要。 如果气数已尽,就该由其他统治者代替。 一旦华夏历深入人心,想废除可没那么容易。 他希望华夏历能成为全世界的历法,去代替某位神诞辰的那个历法。 首先,会借助大唐的影响力,向波斯地区推广。 王维领命,李岘和诸大臣没有多劝。 更多的是要回去研究一下华夏历的具体。 陛下定今年为华夏历三四五四年,就如同圣旨。 随即,商议大赦天下之事。 李瑄不想大赦。 因为大赦天下,除了“十恶”外,不论轻重罪犯,都可被赦免。徒刑者可以从边疆回归。 这定然会影响社会风气。 但自古新皇登基,必然大赦。并减少朝政的压力。 现天下犯人属于较多的阶段。 最终,李瑄决定除了十恶不赦外,还设立三不赦。 唐军逮捕的众多叛军俘虏,肯定是不能赦免,叛乱在十恶不赦之内,他们要为大唐的建设添砖加瓦。 新设的三不赦,一为奸淫妇女者;二为故意杀人者,或致人残疾;三为拦路抢劫者。 这是除十恶以外,十分恶劣的罪名。 事实证明,犯过法的人,比普通人更犯法的概率更大。 李瑄规定,以后徒刑,皆发配至西北、黄土高原上,进行植树造林,六年得归。 并严令,不会再轻易特赦。如改元、立太子、立皇后等,不得劝谏大赦天下。 李瑄当太子的时候,有人劝大赦天下,被他否决。 律法不一定要严苛,但必然要细致,面面俱到,不断吸收案例,取长补短。 现在使用的《唐六典》,就有诸多纰漏。 李瑄又下诏免去今年天下百姓的租、庸。 虽然免税力度远远不如河南河北百姓,但可以让天下百姓感受到新帝的恩德。 不出意外,今年可以进行除贱为良运动。 “朕虽称帝,然天策上将、尚书令,朕仍兼之,卿等知晓。” 与大臣议事到最后时,他着重向文武百官提醒。 省得他们以为自己登基了,天策府会解散。 不可能的,天策府是以后的军队总司令部,要进行改制。 兼尚书令,李瑄也用心良苦,他要确立六部尚书的执行地位。 改革需要强有力的执行部门。 尚书右仆射将成为首席宰相。 文武百官没人敢觊觎这两个位置。 他们只是奇怪皇帝兼官职。 但也有大臣猜测出李瑄要保留天策府,加强尚书省权力。 议事结束,文武百官退下,他们暂时停止处理政务,要好好消化一下李瑄所说的内容,准备明日大典。 长安城,羽林郎将李隆基退位,李瑄登基的消息传至东西两市、大街小巷。 使百姓知道太子明天将进行登基大典。 确定消息后,百姓载歌载舞,欣喜若狂。 李瑄为新帝,平民百姓最认天命。 他们仿若看到旭日东升,使天下光明。 看李瑄在长安的这段时间,上下官吏恪尽职守,泼皮无赖不敢冒头。米价再次有所回落。 百姓想着米价能落到开元年间。 现在米价三十五文,相比以往,还是居高不下。 主要是洛阳含嘉仓要优先向灾区运输粮食,新粮还未下来。 长安的粮食并不丰裕。 黄土高原几乎无森林,导致关中水土流失严重。作为大唐政治中心,京畿道户籍人口超过三百万,更别说京畿道奴婢众多,还有宫女、宦官、胡人、僧侣、道士、军队等等。 使得这曾经的天府之国,不堪重负。 自唐高宗以来,长安缺粮的问题就没断过。 李瑄还要想其他办法。 一些与李瑄敌对的大族,已经不抱有与李瑄对抗的念想。 他们去拜见李适之、裴泛等,会见大臣,服软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那些嘴硬到底,倚老卖老的大臣,根本翻不起风浪。 这一日,是载入历史的时刻。 在长安城风起云涌的时候,李瑄最后一次回太子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