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天将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二十四章 天子巡狩,大医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有宰相们的支持,李瑄开始除贱为良的筹备。 等锦衣卫在郡县宣传到位后,李瑄会立即开始行动,不给豪强大族过多的准备时间。 李瑄又将召兵部尚书封常清、兵部侍郎张兴和岑参,与宰相们一起商议组建南方的都督府。 平定安禄山叛乱的时候,李瑄派遣心腹将领以剿灭漏网之鱼的名义南下。 现已到达驻地,已完成招兵。 李瑄也在调遣战马和盔甲、兵器南下。 李瑄在洛阳的时候,天下除了柘枝这个从三品的都督府外。 还先后确定十五个正三品都督府。 其中,蜀郡都督崔圆,因抵抗吐蕃不利,将他革职,以麾下名将来瑱入川代替他。 其余九位都督府也全部到位。 任驻扎在江南西道的张守瑜为汉中都督,授上护军,封城固县公。 汉中都督府,领兵两万,其中骑五千。都督府驻地在汉中城,分别设汉水军,渝州军、巴水军、长江军、巫山军,每军四千人。 任驻扎在山南东道的阿史那扶汶为襄樊都督,授上护军,封唐城县公。 襄樊都督府,统兵两万,其中骑五千。都督府驻地在襄阳城,分别设襄阳军、武当山军、伏牛山军、云梦军、荆州军,每军四千人。 任驻扎在淮南道的卫伯玉,为广陵都督,授上护军,封钟离县公。 淮南都督府,领兵两万,其中骑五千。都督府驻地在广陵郡的扬州城,分别设扬州军、巢湖军、木兰山军、天柱山军。每军五千人。 任驻扎在江南西道的郝廷玉为宣城都督,授上护军,封绥安县公。 宣城都督府,领兵两万,其中骑五千。都督府驻地在宣城,分别设宣城军、彭泽军、豫章军、赣水军、大庚军。 李瑄为掌控江南之地,在江南西道的西面的武陵郡,又置一都督府,任白孝德为武陵都督,授上护国,封龙阳县公。 武陵都督府,领兵两万,其中骑五千。都督府驻地在武陵城,分别设武陵军、洞庭湖军、湘水军、零陵军、九嶷山军。每军四千人。 任驻扎在江南东道的刘之儒为东阳都督,授上护军,封义乌县公。 东阳都督府,领兵两万,其中骑五千,都督府驻地在东阳郡的郡治金华城,分别设东阳军、缙云山军、武夷山军、永嘉军、长乐军,每军有四千人。 同江南西道一样,江南东道也分设两都督府,因为整个江南东道仅仅是户籍就超过百万户,人口七百余万。 不同的是是江南西道为一东一西两个都督府,而江南东道是一南一北两个都督府。 在东阳都督北面,设余杭都督府,任李抱玉为余杭都督,授上护军,封临安县公。 余杭都督府,领兵两万,其中骑五千,都督府驻地在余杭郡的钱塘城,分别设钱塘军、太湖军、钟山军、昆山军、临海军,每军有四千人。 任驻扎在黔中道的荔非守瑜为黔中都督,授上护军,封信宁县公。 黔中都督府,领兵两万,其中骑五千。都督府驻地在黔中郡的彭水城,分别设彭水军、芙蓉军、灵溪军、宁夷军、安蕃军,每军四千人。 李瑄会向荔非守瑜传信,对待黔中的南面,尽量以安抚为主。 南面有诸多蛮部,大唐只是名义上的控制,并没有在那里设立郡县。 毕竟黔中南面山地太多,还未开发的情况下,比蜀道还难。 华夏也是到明朝后,才完成对黔中南面的实际控制。 最后就是驻扎在广袤岭南的南海都督府。 岭南涵盖面积广大,拥有四十四个郡。 但户籍人口只有一百万人,且南海郡、交趾郡、始兴郡、始安郡、南郡五郡占据六十多万人口。 仅仅是南海郡和始兴郡有四十万人口。 这也使李瑄在这广大区域,只设立一个都督府。 设立都督府,要考虑地方的粮食产量和赋税情况,如果不够供给军队,多设立都督府就是拖累地方。 按照之前的计划,任辛云京为南海郡都督,授上柱国,封剡国公。 南海都督府有兵三万人,交趾军、南越军、始兴军,各为五千。 最后一万人为南海军,其中有两千骑兵和五千水军。 诏书很快就会传递到新任都督手中,连同副都督和僚属一起任命。 这九个都督府的设立,使李瑄掌控南方军队,配合锦衣卫,进行除贱为良运动。 李瑄要借助考成法和摊丁入亩公布后的时机,主动出击。 他又向北方的几个都督府传达军令,让他们的兵马做好准备,随时听候诏书。 当然,李瑄身为皇帝,不可能亲自出面去与豪强大族争斗。 这个时候,必须用一个心狠,且腹黑的人。 于是,李瑄将严庄召至甘露殿。 “臣拜见至尊!” 严庄突被召见,诚惶诚恐地向李瑄一拜。 由于黑历史太厚重,严庄在朝堂上如同隐形人,唯唯诺诺,不敢说话。 文武大臣都知道严庄是安禄山的首席谋士。 安禄山那杂胡能叛乱,严庄“功不可没”。 最后严庄却靠着“弑主”,侥幸活下来。 不忠不义,他的名声臭得一塌糊涂,大臣们都在逮他的过失。 现严庄的官职是秘书少监。 秘书监改制以后,完全替代内侍省,按理说秘书少监也属于重职。 但官吏耻与严庄为伍,更听另一名秘书少监贾至的吩咐。 秘书监王维更多是以威望任此职务,他还在留恋着他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生活。 “严少卿免礼!” 李瑄示意严庄不必多礼。 “谢至尊!” 严庄拱手。 “据说严少卿在朝堂上鸷鸟不群,有无此事?” 李瑄笑问严庄。 鸷鸟不群,指坚守节操,不同流俗,李瑄说出这句话时,就显得很怪。 “即有天雷,臣亦敢展翅高飞。臣感激至尊的不杀之恩,一直等待至尊召唤,赴汤蹈火。” 严庄冷汗一瞬间冒出,他扑腾一下跪地,向李瑄再拜,生动诠释了何为如履薄冰。 他以为李瑄在说他不合群。 但他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合群呢? 文武大臣交访拜友的时候,从来不多看他一眼。 八九品的小官在他面前摆架子,他都毫无办法。 无数次走在道上,听到背后有人指指点点。 一回到家里,就赶紧把大门紧闭。 “我只是道听途说,随意一问,何必当真呢?就算劝谏我的大臣,都不至于此。” 李瑄不动声色地说一句后,让严庄起身:“起来吧!” 严庄听后,这才敢起身抬头,老实地跟小鸟儿一样,听从李瑄的教诲。 从未有一个人,让严庄如此敬畏。即便安禄山犯病时暴打他的时候,他也没有这么畏惧,更多的是,心生恨意。 是李瑄的赫赫武功,还是万夫莫敌,远盖项羽的神力? 严庄觉得不单单是。 他在范阳的时候,就开始研究李瑄,眼前的男子太全才了。 从改进农具,把直辕犁,改曲辕犁,使农耕水平大幅度提高,另改进水车、锄头等。 在医学上,李瑄提出煤和碳中有一种剧毒,所以烧煤炭的时候,一定要通风。布告天下后,使无数百姓免遭死亡。连孕妇怀孕,他都能搞出产钳,以及各种接生知识。 李瑄用阴阳论,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结合实际,杜绝少年男女结婚。 大唐的女子许多都是二三十岁死亡,很多都是未成年产子,伤了元气。 李瑄又引进西域农作物,特别是棉花,直接替代大唐使用已久的木棉。 另外,李瑄是威名赫赫的大诗人,天下第一填词者,他词之精妙韵美,无出其右。 李瑄还不是宰相的时候,就用政斗手段,使李林甫体无完肤。当宰相十七年的李林甫,几乎是被李瑄一己之力斗倒。 而李瑄的策令、政令,严庄也认为符合时宜,且能有作为。 一个而立之年的男子,却已闪耀千古。 他觉得那些说李瑄“谋朝篡位,不得善终”的老臣属实可笑。 天下就该让这样的英雄得到。 李瑄已闪耀千古,是万古以来第一人,哪怕后人不争气,也不会影响李瑄的地位。 当初严庄被猪油蒙了心,才会怂恿着安禄山造反。 “严少卿认为天下太平了吗?” 李瑄又向严庄问道。 “回至尊,您荣登九五,天下莫不服从,生民无不欢呼雀跃。天下已太平!” 严庄向李瑄回答道。 “不!狼心狗肺者遍地都是,百姓的生活还不如开元时期,现还在治乱之中。” 李瑄摇头否定。 “臣愚昧,不知所言。” 严庄不敢妄加揣测。 “均田制崩坏,百姓无地可均,无数百姓沦为农奴。朕准备除贱为良,现需要一条臂膀!” 李瑄盯着严庄说道。 他说出除贱为良的那一刻,蕴含着无尽的杀气。 这一语之间,定无数人的生死。 汉武帝能肆无忌惮地诛杀豪强,将豪强杀得血流成河,是因为他对军队的无尚掌控力。 而李瑄对军队的掌控,更胜汉武帝一筹。 严庄听到“除贱为良”这四个字愣住了。 绝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否则只需要派遣大臣像是“检田扩户”一样实行即可。 除贱,是去除贱籍,甚至连贱籍都没有带农奴。 聪明的严庄,知道也可能是“除豪强”。 “严少卿若不愿为朕效力,天下自有忠臣。” 见严庄不说话,李瑄沉声道。 “臣愿肝脑涂地,辅佐至尊除贱为良。” 严庄回神过后,赶紧向李瑄拜道。 这对他来说是来之不易的机会,一旦错过,他再难翻身。 即便知道除贱为良不是好活。 因为一定有士族、大族要被他得罪,而且这朝臣之中,也不乏大姓。 “朕封你为河南河北黜置大使,会为你调配属吏、禁军,并让都督府辅助你,负责河南河北的除贱为良。” “同赐予你尚方斩马剑,有不接受审理的豪强大族,有对抗的豪强大族,一律视为谋逆,可先斩后奏。其家资、田地,收缴为朝廷。” 李瑄给予严庄权力。 现在朝廷已经没有黜置大使的职位。 李瑄临时任命这个使职,代表严庄是河南河北地区的钦差大臣。 当然,为防止严庄私底下违抗他的意志,滥杀无辜,他会派遣一名禁军将领率领禁军监视严庄。 “回至尊,河南河北郡望大姓颇多。恐也土地兼并,恃强凌弱。如遇他们,当如何自处?” 严庄向李瑄请教道,主要是士族为官者太多。 荥阳郑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弘农杨氏,渤海高氏。 士族的繁衍与分散,总会有沦为豪强者。 “他们难道立下杀死安禄山一样的功勋吗?” 李瑄用这一句话暗示严庄。 “臣遵旨!” 严庄赶紧领命。 “六月一日,正式东出洛阳,开始除贱为良。” 李瑄又向严庄吩咐一些具体事宜后,定下除贱为良的时间。 关中、河东方向,不需要严庄出马。 以李瑄的威慑里,关中地区的除贱为良为京兆尹负责。 河东的由太原尹负责。 军队会随时调动帮助。 “臣告退!” 得到具体,严庄退出甘露殿。 他是光脚不怕穿鞋的,只要能把至尊吩咐的事情做漂亮,他一定会有翻身的机会。 他觉得以至尊的性格,不会如汉武帝一样,刚用完酷吏,就将酷吏击杀。 …… 关中地区,摊丁入亩和考成法的宣布,对各县影响巨大。 奈何现在不是天宝八载的时候。 那时候地方官吏和豪强利用李隆基的心态,将李瑄颁布的考成法和一条鞭法,扼杀在萌芽之中。 现李瑄以无上权威卷土重来,让一些利益团体想到一条鞭法和考成法。 他们不敢硬刚李瑄的威势,已经打算做出让步。 对豪强大族来说,不过是暂时停止土地兼并。 但考成法和摊丁入亩,对一些贪官污吏进行双重打击,使他们叫苦不迭。 李瑄大权在握,如果反抗,恐怕旦夕就被押送到长安。 就看考成以后的政绩了,没有人会怜悯他们。 考成法和摊丁入亩的消息,通过驿站快马,传递到各地太守、县令手中。 李瑄也要求大唐月报的总编,将他亲自撰写的考成法和添丁入亩的文章,放在五月出版的大唐月报的头版头条,让更多有识之士通过大唐月报看到。 四月下旬,李瑄率领天策卫,离开长安,旨在巡视关中地区。 天子巡狩,自古为制。 他不可能一直待在皇宫之中,那样不知天下米粟,不懂民生。 他可不想有朝一日,如晚年的李隆基一样,被捂住耳朵,蒙上眼睛。 李瑄会在恰当的时候,巡狩至岭南,看一看波澜壮阔的南海。 成为大唐第一个前往岭南的皇帝。 大唐繁华的时候,人口一定要趁早向岭南迁移。 这样才能将富庶的中南半岛吞并。 他的第一站,是骊山下的济生堂。 这可以说是华夏第一个医科大学。 李瑄出行不是很高调,除了秘书监的官吏外,还有几名侍郎、几名御史、左右拾遗、起居郎随行。 他甚至禁止让出行的仪仗队跟随。只有上千名骑兵,分两部,在前后护卫李瑄,周边是二百名飞龙禁军。 另外就是一些便衣内卫。 李瑄的必经之地,只有内卫清楚。 至尊驾临,济生堂显然不知。 内卫早已混入济生堂中,待前方的天策卫到达济生堂,学子们才得知至尊到来。 现济生堂男女学生,加上医师。共有近三千人。 就如一个乡里一般,没有围墙,只有一座座各式各样的房屋。 为保证学子能在十年内出师,一般学生会选择一种医术作为主修。 实在是天纵奇才,会修多种医术。 另外,济生堂有专门的医馆,接待长安周边生病的病人。 陈藏器和王冰会教导弟子,知闭门造车是不行的,需要通过为病人看病,得到实践。 在济生堂周围的田地中,种有一望无际的草药。 “至尊驾到……” 陈藏器和王冰刚出来迎接,李瑄的车驾就已经到达济生堂的路口处。 数以千计的莘莘学子汇聚而来,翘首以盼。 济生堂是李瑄提出建立,又亲自拿出两千两黄金,使得济生堂才有如今的发展。 随着济生堂的学子越来越多,新生还未毕业,在天宝十四的时候,济生堂一度断粮。 好在最终挺过来,李瑄掌权后,一如既往地支持济生堂。 “拜见至尊!” 李瑄从密封的龙辇中下车后,陈藏器、王冰携带济生堂的学生向李瑄行大礼。 那声音洪亮,犹如千军万马一样。 “陈祭酒快快请起,我只是来看看,何必行此大礼?” 李瑄不顾天子身份,快步上前,将陈藏器扶起来。 他看陈藏器还拄着拐杖,明显腿脚不便。 就像杜甫诗中那样,人生七十古来稀。 年过七旬的陈藏器太老了,他头发花白,脸上长满皱纹。 他是可以与孙思邈齐名大医,历史上他和王冰一样,能在整个唐朝的医生中名列前五。 特别是他在开元二十七年时撰写的十卷《本草拾遗》,对济生堂来说是一本神书。 直接影响到后世的《本草纲目》,李时珍评价本草拾遗: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 “您是至尊,不能这样!” 陈藏器受宠若惊。 “像陈祭酒这样的大医,皇帝也要尊敬。皇帝只是万民的引路人,你我都在做同一件事情。” 李瑄感慨万千,陈藏器比十年前老太多了。 一代大医,将自己的余生全部奉献给济生堂。 “这是真正的天子!这是天下苍生的福气。” 陈藏器老泪纵横。 他当过很长时间的县尉,他也明白,自己不是当官的料子。 所以在当官的空余时间,整理古今医术,结合自己的经验,写下《本草拾遗》。 本以为一生只会留下这本书。 没想到李瑄为他留下济生堂,用以造福天下的机会。 李瑄让别的医生和学生,不要行礼。 他表明自己只是一个过客。 但他越是这样,就越发令人尊敬。 “请至尊随臣回济生堂的正堂内。” 陈藏器就欲拿着拐杖行走之时,李瑄又亲自去搀扶。 这一下,使后方数十名官吏慌忙上前。 李瑄的行径,让大臣们很不好意思。但又不可能跟李瑄去抢。 随行的记者和起居郎立刻将这件事记录下来,一定要大书特书。 周围的学生见此,感动得稀里哗啦。 天下无双,如神一般的至尊,竟然屈尊搀扶自己的老师。 未想过医生还有如此荣宠的一幕。 这使得年轻的学生,立志发愤图强,一定要成为像陈藏器一样的大医。 “济生堂若有困难,只管向朝廷提。一个盛世,当要保障百姓们不被风寒所痛。看到济生堂一个个朝气蓬勃的脸庞,我十分欣慰。” 李瑄与陈藏器、王冰慢步同行的时候,向他们说道。 他眼中的盛世,可不是吃饱穿暖,医与学,才是向上跨越的基础。 寄予厚望的济生堂,用十年就培养这么多医生,再给十年,二十年。 从妇科,到儿科,再到内外科。 总有一天,济生堂的医生会走到乡里。 “这是托至尊之福,没有至尊,济生堂也不会有今天。” 陈藏器的话不是恭维,而是实话。 “王博士,济生堂在教导学生的时候,还要谨记创新。系统性地建立学堂,目的就是让医术突破,能攻克疑难杂症。不论将来济生堂的学子到哪,只要在医学上有所建树,能为所有医者的表率,我会封他爵位。” 李瑄想用激励的方式,让国家快速发展。 之前他就昭告天下,凡是工匠能创造出高价值的技艺,他都会封爵位。 如果有人搞出蒸汽机,李瑄封他一个国公又如何? 没有实权的国公,对李瑄无所谓,国家也不过是多支出一些衣赐和俸禄。 但对平民百姓来说,爵位是可以用一生的努力去争取的。 “臣会将此消息通报济生堂,一定悉心教导学生。” 王冰向李瑄拱手。 他四十多岁,看着却像三十来岁一样。 王冰和陈藏器走的是两种路线,王冰属于道医,犹重五行阴阳。 李瑄在济生堂和王冰、陈藏器谈论一个时辰,定下关于医生的长久发展规划。 他当然不能让医生一味着付出。即便这一代有梦想,下一代一定会不同。 除了待遇以外,医生会有一套评级制度,奖励制度。 最终,还有“大医”称号。 由皇帝亲自颁布代表大医的玉葫芦,并封以爵位。 另外,等大唐月报发展成熟,会开创扁鹊医报,不定期发布医学文章,让天下医生来点评,有错指正,不服就辩。 只要将自己的文章邮递到报社,审核后会登上下一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