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卧龙嗣子,我的岳父是关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7章 关羽的担当,护犊情深(2025)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见诸葛乔趴在床榻上,一言不发,关兴以为诸葛乔心中憋屈恼怒,遂道:“我这就去找父亲,定要问个清楚。” 就在关兴转身要离开时,诸葛乔发出一阵痛呼。 关兴连忙凑近:“阿乔,你别乱动。这皮外伤最忌伤口迸裂。相信我,我有经验!” 关平也凑近道:“阿乔,你先别动。兴弟说的对,这皮外伤最忌伤口迸裂。” “我们以前也挨了不少,只要不伤筋动骨,不迸裂伤口,很快就能痊愈的。” 诸葛乔倒吸了一口气,眼中并无怨恨。 在关羽喝骂的时候,诸葛乔就知道自己犯忌讳了。 水计能败敌,也能坏民。 若在曹操麾下,自然是可以不忌讳,有贾诩程昱在,水计算什么毒计啊! 可诸葛乔如今是在刘备麾下,又是军师将军的嗣子,关羽的准女婿。 这种水淹毒计一出口,诸葛乔今后就必然会遭到口诛笔伐。 这势必会影响诸葛乔今后的名声和仕途。 与其说关羽是在杖刑诸葛乔,不如说是关羽在保护诸葛乔。 今日过后,谁都知道诸葛乔因为献水淹毒计而被杖刑。 那么以后关羽真用了水淹毒计,谁也怪不到诸葛乔的头上来。 关平见诸葛乔没有怨恨,暗暗松了口气,又道:“阿乔,你也别怪父亲,父亲最敬伯父,不容有任何人败坏伯父的名声。” “今日杖刑伱,虽然有些过了,但这刑杖打在阿乔身上,也痛在父亲心中。” 关兴气道:“可父亲也太狠了,阿乔才十五呢!” 诸葛乔轻声道:“让两位兄长担心了,祸从口出,今日是我应得的教训。” “君侯训诫之心,我心中很清楚,又岂会责怪君侯。” 正说间。 人报关羽到来。 关羽以军规打了军卒,基本都会在行刑后来慰问或者让关平来慰问,这已经是惯例了。 见关羽到来,关平和关兴识趣的离开了营帐,在帐外侍立。 “阿乔,可有恨关某?”关羽看着诸葛乔背上的伤痕,内心多了几分隐疼。 诸葛乔本就无怨恨:“这本就是我犯了错,君侯行以杖刑是在保护我,我又岂会恨君侯。” “只是,君侯今日杖刑了我,谁来替君侯承担骂名?” 关羽面色微凛:“阿乔你果然很聪慧,即便受了刑也能猜到关某的用意。” “关某是前将军,是攻取襄樊的主将,这骂名不由关某来担,难道还要你这小辈来替关某担吗?” 诸葛乔心中感动:“君侯,你若担此骂名,即便立了大功,大王也会因此而罚你。” “我尚未及冠,就算担了骂名也最多闲置几年,我再在这几年读书修德,积累名望,待及冠后依旧可以出仕。” 关羽轻轻摇头:“若因此让你在家读书修德闲置几年,关某又何必让你随军来樊城?” “阿乔,你虽有大才又明大势,但现在还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璞玉要变成美玉,就不能有半点儿的瑕疵,所以你不能担此骂名。” “关某老了,打完这一仗,关某也无心力再北伐了,就算受了骂名也无所谓了。” “兄长复兴汉室的壮志,不是一辈人能完成的,最后也得靠你们这辈人才能完成兄长的夙愿。” 诸葛乔心中震撼。 曾有人疑惑:姜维只是个降将,连刘备都未见过,为什么却愿意为了复兴大汉而奉献一生? 这个答案,以前的诸葛乔只能用季汉的浪漫来解释。 而现在,诸葛乔有了不同的答案。 这是信念的传承! 这是如刘备如关羽如诸葛亮等一批为了汉室复兴而努力的先驱者,用践行一生的信念在向后辈传承。 这份信念,才是姜维愿意为了复兴大汉奉献一生的原因。 如今的诸葛乔,同样有这样的感触。 关羽这只年迈的雄鹰,为了诸葛乔这只雏鹰能独立的展翅翱翔,正用那看似残忍却又最有效的方式在向诸葛乔传承信念。 “君侯!”诸葛乔的语气多了几分哽咽。 关羽却是眉头一挑,然后一巴掌拍在诸葛乔的肩头。 “嘶!”诸葛乔倒吸了一口凉气,方才油然而生的感动瞬间消失殆尽。 “行了!你这伤过几天就不碍事了,关某心中有数。”关羽嘱咐了几句,起身就走。 诸葛乔顿感无语。 关平关兴有经验,那是挨打挨多了。 君侯你每次打了军卒就去查探军卒伤势,就是为了心中有数的? “嘶!还真是疼啊。”诸葛乔爬在床榻,眉头紧锁。 不多时。 关兴入内:“阿乔,父亲刚才跟你说了什么?” 诸葛乔不假思索:“还能说什么,肯定是来查看伤势的,你应该比我有经验。” 关兴松了口气:“父亲就是这样的人,打了军卒就一定会去查看军卒的伤势。” “只是我还是想不通,父亲为什么要打你,你也就献了个计策。” 诸葛乔不想提这事:“平兄长呢?” 关兴靠床榻坐下,轻叹:“兄长跟父亲离开了,说是要单独商议军务。” “我什么时候才有资格跟父亲单独商议军务啊。” 诸葛乔闭上眼睛:“很简单,多读书,多练字,少说话,多思考。” “只练武不行吗?”关兴顿感头大:“少说话那不得憋死我。” 诸葛乔这会儿明白了,为什么张苞跟关兴关系好得能穿一条裤子。 这俩都贼话痨! 另一边。 关平跟着关羽回到帅帐,忍了许久的关平,再次开口问道:“父亲,孩儿不明白,你为什么要杖刑阿乔。” 关羽见关平还未反应过来,轻叹:“阿乔这孩子,胆大心细,又博学多才,就是不怎么在意自己的名声。” “阿乔跟我们不一样,他是军师的嗣子,是士人。这士人的名声是很重要的。” “然而阿乔为了解决荆州的矛盾,宁可自污也要跟糜芳厮混,而不愿跟潘濬等荆州有清名的士人结交。” “水淹计虽然是能破敌的良计,却也是害民的毒计。” “哪怕这汉水溢流是天灾,也会因为水淹计的存在而变成人祸。” “因此,水淹曹兵的计策,不能由阿乔提出;唯有水患后的治理,才是阿乔应该做的。”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