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卧龙嗣子,我的岳父是关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6章 父子夜谈,南抚夷越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诸葛乔闻声抬头,入眼所见的是刘禅那肉嘟嘟的圆脸。 这成都城,会以“阿乔吾兄”来称呼诸葛乔的,唯有刘禅一人了。 诸葛乔大笑:“阿斗,好久不见!” 城门卫不敢怠慢。 前将军主簿诸葛乔,对城门卫而言可是个大人物! 说是验明身份,城门卫也只是来走走流程。 连世子刘禅都跟着来了,诸葛乔难道还能是假的? “身份无误,请主簿入城!” 城门卫小心翼翼的将证明诸葛乔身份的符玉递还。 刚一入城,刘禅就小跑着下了城楼,在城内驻足迎接。 诸葛乔翻身下马,将缰绳递给王平,自怀中取出一个小竹筒扔向刘禅:“可要藏好了,这可是蛐蛐中的绝品,号称败尽江东鼠辈的江陵大将军。” “阿乔吾兄!”刘禅欢呼。 下一刻,刘禅的脑门儿就遭受暴击:“说白话!” 刘禅捂着脑袋:“兄长,再敲就傻了啊!” 诸葛乔大笑。 一旁的霍弋,看向刘禅的眼神有些羡慕。 诸葛乔目光看向霍弋,微微打量:“听大王说,阿斗身边有个伴读,为人至淳至孝,乃是昔日梓潼太守霍仲邈之子。” 霍弋连忙上前行礼:“小辈霍弋,见过主簿。” 诸葛乔笑道:“不必如此拘礼,霍太守忠贞为国,乃是当世少有的俊杰。” “大王曾言,若无昔日霍太守死守葭萌城,就无今日横跨荆益的伟业。” “霍太守虽然不幸早逝,但有子霍弋继承遗志,亦是天道垂怜,汉室之幸。” “若你不嫌弃,以后就跟阿斗一样,唤我兄长即可。” 霍弋对霍峻本就自幼钦佩,听得诸葛乔对霍峻褒赞有加,这内心对诸葛乔就多了九分的好感。 方才又对诸葛乔宠溺刘禅心生羡慕,当即就拜道:“愚弟霍弋,拜见兄长!” 诸葛乔解下腰间的佩剑,递向霍弋:“你既认我为兄,今后便是一家人了。” “此剑名为德剑,乃是家父昔日所赠。” “家父曾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今日赠予你,希望伱能秉承霍太守遗愿,扶危救难,匡扶汉室,不辱霍太守威名。” 霍弋又惊又喜,恭敬的举过双手:“谢兄长赠剑!” 诸葛乔见霍弋举止有度,又不失豪迈之气,对霍弋更是欣赏。 众人一路说笑,同往军师府。 刘禅似乎是要将这半年多的际遇全都说给诸葛乔听,一路滔滔不绝。 诸葛乔没有半点儿的不耐烦,不仅仔细的聆听,更是时不时的给出点评,让刘禅极为兴奋。 霍弋的话不多,但偶尔也会附和几句,平添了几分趣味。 军师将军府邸。 黄月英坐在火盆旁,一针一线的绣着鞋垫。 一旁的侍女青衣有些不忍:“夫人,这种粗活让我来就行了。天太冷,别冻伤了手。” 黄月英淡然一笑:“你尚未嫁人生子,不知这当阿母的替儿女绣鞋垫,就没有粗活一说。” “阿乔脚劲大,寻常的鞋垫穿不了多久就坏了,也就我绣的鞋垫能多用些时日。” 侍女青衣年幼,不太能听得懂黄月英的话。 粗活就是粗活,能有什么不同? 看了眼天色,侍女青衣又道:“夫人,这个时辰城门也关闭了,乔公子今夜应该入不了城。你不如先去用膳吧。” 黄月英轻轻摇头,嘴角含笑:“不急!乔儿说了今日入城,就一定会今日入城。” 话音刚落。 侍女黄衣匆匆而来,气息有些喘:“夫人,城门口有消息传回。乔公子入城了,正与世子同行。” 黄月英语气一紧:“还有多久抵达?” 侍女黄衣不假思索:“约莫两刻时辰。” 黄月英起身,气质瞬间从普普通通的绣鞋妇女变成了雷厉风行的大家主妇。 “速速准备热水衣物,给乔儿接风洗尘;青衣,你随我去厨房。” 整个军师将军府的侍女护卫都知道,只要是涉及跟诸葛乔有关的,就不能有半点儿的怠慢。 回到熟悉的庭院,诸葛乔亦是心中百感交集。 “阿母在何处?”诸葛乔问向门口的侍女黄衣。 侍女黄衣道:“夫人吩咐,请乔公子先沐浴更衣;夫人正在厨房中准备膳食。” 诸葛乔微微点头:“给阿母说一声,多准备三个人的饮食。” 侍女黄衣点头:“夫人早知世子等人与乔公子同行而来,早有吩咐,也给王将军准备了热水衣物。” 诸葛乔大笑:“阿母知我心啊!” 王平连忙推辞:“末将只是粗人,岂敢劳烦?末将先去寻个地方洗换后再来。” 诸葛乔制止道:“如今天色已晚,又是冬日,哪有地方给你洗换。” “你跟我见什么外,黄衣,带王将军去沐浴更衣,莫要怠慢了。” 王平心中感动,遂不再推辞。 夜宴尽欢而散。 诸葛乔让王平护送刘禅和霍弋返回世子府,随后陪黄月英在火盆前闲聊,等待诸葛亮返回。 刘备避开群臣私下调兵去荆州的事,在成都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 尤其是汉中王傅许靖,更是气得托病不出,压力自然就落到了军师将军诸葛亮身上。 刘备离开这段时间,诸葛亮既要处理军政诸务,又要安抚人心,吃睡几乎都在公署。 若不是陆口盟约和汉水划界传回西川稳定了部分人心,诸葛亮得更累! “乔儿在江陵城,可否见过君侯虎女?”黄月英轻轻拨弄炭火,如大部分年底催婚的父母一样,对子女的婚姻大事颇为关心。 诸葛乔言简意赅:“凤姬品行贤淑,是个良配。” 黄月英欣慰道:“乔儿若是喜欢,年后就挑个吉日娶过门吧。” 诸葛乔道:“我有意挑在正月,请阿母决断。” 黄月英点头:“明日我就去测问吉凶。” 到了半夜。 诸葛亮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回,黄月英心疼不已,忙去跟诸葛亮准备夜宵饮食。 见到诸葛乔,诸葛亮精神一振:“乔儿,来与为父对弈一局。” 名为对弈,实际上是在询问诸葛乔在荆州的诸事。 诸葛乔有问必答。 这次荆州行,虽然最终取得了斐然的战绩、实现了全据汉水的战略,但诸葛乔犯的错误却是不少。 其中最凶险的就是江陵保卫战。 这一战,诸葛乔的部署虽然周全,但却过于依赖各部兵马协同作战。 若不是赵云完胜李异谢旌,给了刘备奇袭破陆逊的机会,想让吕蒙退兵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次能赢,运气占了很大的成分。 诸葛亮一边问,一边将诸葛乔荆州行的错误一一罗列。 罗列这些错误不是为了指责诸葛乔,而是为了让诸葛乔今后能以此为戒。 看了诸葛亮的战事总结,诸葛乔也是惊出冷汗。 哪怕是有先知先觉,诸葛乔依旧有很大概率丢了江陵城;可想而知,若诸葛乔不介入,关羽面临的困境压力有多大! 孙子兵法.计篇,开篇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没有亲临过战场的人,是很难真正的理解这句话。 末了。 诸葛亮将战事总结放下,问道:“乔儿今后有何打算,是拜师求学,还是去地方历练?” 诸葛乔虽然在荆州立了不少的功劳,但尚未及冠,资历和名望也不足,是不能被直接察举为官的。 诸葛乔的前将军主簿也只是关羽临时委任,不属于刘备的正式任命。 诸葛乔沉吟片刻:“阿母会在正月挑选吉日,让孩儿与凤姬完婚。我的去留,待成婚后再决定吧。” 诸葛亮轻拍额头:“哎,我竟将此事给忘了。” 诸葛乔不以为意:“阿父公务繁忙,偶有忘却,也属正常。” “我观父亲今日面有愁容,不知何事烦忧?孩儿或许能参详一二。” 诸葛亮闻言轻叹:“越嶲郡的大姓豪强,一向嚣张跋扈,不服大王政令。” “越嶲的夷人,又大抵刚猛凶狠,不敬越嶲的大姓豪强。” “越嶲的夷人和大姓豪强时常有冲突,极难调和。” “幼常为越嶲太守,近日来信说越嶲的大姓豪强高定,跟越嶲的夷人械斗。” “双方出动近千人,郡兵不能制止。” “幼常希望我能将他调离越嶲,另选贤才出任越嶲太守。” “我思虑多日,未有良策,故而烦忧。” 汉武帝时期,朝廷修筑“南夷道”、建立益州郡,曾征发了内地大批“豪民”、“奸豪”,以及大量犯了律法的人去南中开荒。 这些“豪民”“奸豪”本就是内地有权势的人物,到了南中后也迅速得到了发展,成了当地的大姓豪族。 如永昌的大姓“吕家”,为吕不韦后人;益州郡的大姓“雍家”,就是刘邦最痛恨的什邡侯雍齿后人,因为名声不好而迁徙去了益州郡。 大姓豪族鄙视夷人,称之为蛮夷;夷人觉得大姓豪族抢占了土地,外客欺主,也痛恨这些大姓豪族。 即便几百年过去了,汉夷的矛盾也没能得到有效解决。 马谡想离开越嶲,就是觉得越嶲汉夷的矛盾太大,待在越嶲不仅难有政绩,还容易因为汉夷矛盾的问题而波及自身。 一个处理不好,就可能会引发叛乱。 作为越嶲太守的马谡,要么死在越嶲,要么跟廖立一样见势不妙就逃跑。 不论是哪种,都不是马谡愿意的。 于是马谡就写信给诸葛亮,将越嶲的汉夷矛盾说得很严重,又自述不善于处理汉夷关系,希望诸葛亮能念旧日情义帮衬一二。 诸葛乔暗暗鄙视。 马谡这种遇到困境不去想办法解决只想跑路的行径,跟昔日弃城而逃的廖立如出一辙。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 自袁绍开始,都是这群盛名在外的名仕的通病。 马谡一撂摊子,督益州军政的诸葛亮就得为此而烦忧了。 见诸葛亮的眉宇间有愁容也有疲态,诸葛乔心中疼惜,对越嶲的马谡也就更不满了。 沉吟良久,诸葛乔道:“阿父,我有一计,或许可成。” 诸葛亮点头:“乔儿既有想法,不妨直言。” 诸葛乔徐徐而道:“越嶲的汉夷矛盾,究其原因在于越嶲的大姓豪族大肆侵占土地,仗势欺人,让越嶲的夷人变得越来越贫穷。” “越嶲的夷人为了生存,自然就会与越嶲的大姓豪族起冲突。” “越嶲的大姓豪族阳奉阴违,无视大王对越嶲夷人的仁政,又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冲突。” “越嶲的汉夷矛盾,积弊已深,寻常手段已经无法缓和,只能用一计猛药。” 诸葛亮见诸葛乔精准的洞悉了越嶲汉夷矛盾的根源,不由暗暗惊叹,问道:“阿乔要如何下猛药?” 诸葛乔左手托住下巴,嘴角轻扬:“兵法有云:逼则反兵,走则减势。” “阿父可告诉越嶲的大姓豪族,出钱粮金帛招募夷人为部曲,得多者可栾世袭官。” “越嶲的大姓豪族,并非铁板一块。若闻此讯,定会有大姓豪族为求栾世袭官,大量招募夷人。” “只要有一家大姓招募夷人,其余的大姓豪族就会争相哄抢。” “越嶲的大姓豪族,自恃偏远,不惧大王委任的越嶲太守;可若是越嶲人来当太守,那就是火烧眉毛,不得不惧。” “越嶲的夷人,同样也不是铁板一块。若是听闻大姓豪族用钱粮金帛招募部曲,定也会有夷人响应。” “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得了钱粮金帛实惠的越嶲夷人,就会舍不得离开越嶲大姓豪族的部曲。” “可越嶲的大姓豪族也不是善人,为了栾世袭官而招募越嶲夷人,必然也会在得了官职后驱逐部曲中的夷人。” “骑虎容易下虎难,大姓豪族想过河拆桥,夷人又岂会同意?” “矛盾加剧,越嶲夷人必反!” “越嶲夷人若反,越嶲的大姓豪族是压不住的,他们就只能向大王求助。” “大王本就厌恶越嶲的大姓豪族阳奉阴违,正好趁这机会向越嶲的夷人宣扬汉室的仁德。” “待得时机成熟,则可让越嶲的大姓豪族拿出钱粮金帛,助大王迁徙越嶲夷人入蜀。” “待越嶲夷人入蜀,大王则遣专人教夷人耕田地、蓄六畜、织布锦、识律文等。” “越嶲的夷人在蜀中享受到了繁华实力,又厌恶越嶲的大姓豪族旧日的欺压,就会倍加珍惜在蜀中的生活。” “未迁徙的越嶲夷人,若听闻迁徙到蜀中的越嶲人生活越来越好,就会心生羡慕。” “一但有新的迁徙名额,不想一辈子贫穷也不想忍受欺压的越嶲人,就会争先恐后的响应迁徙。” “以此计,既可削越嶲大姓豪族的势力,也可令夷人习王化。” “汉夷不分家,皆是大汉民。” 诸葛乔的方案,其实就是诸葛亮在征讨南中叛乱后的抚夷方案。 不同的是。 诸葛亮是把南中的大姓豪族吊打了一顿后,勒令南中大姓豪族配合执行。 诸葛乔则是有意加剧越嶲大姓豪族跟越嶲夷人的矛盾,促使越嶲夷人反叛。 欲使人灭亡,先使人疯狂。 打蛇要打七寸。 虽然抚夷方案的具体细节不同,但两者都是殊途同归:先吊打大姓豪族,再谈如何抚夷。 诸葛亮仔细的琢磨了诸葛乔的抚夷方案,对诸葛乔的奇思惊叹不已:“阿乔此策,可并行于南中诸郡。” “此策若成,亦可填补汉中人口的缺失。” 刘备不缺地,也不缺耕种技术和手工工艺,缺的就是人! 让南中夷人入蜀,不仅能让南中夷人习王化且得到实惠,缓解汉夷矛盾,也能让刘备征募跟多的劲卒强兵。 诸葛乔可是记得很清楚,无当飞军就是诸葛亮迁徙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 分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 由于蜀中繁华,南中贫瘠,而南中的夷人又素来敬重勇士。 故而无当飞军每有空缺的时候,南中夷人就会奔走相告,刺血踊跃,以加入无当飞军为荣。 而南中的户口,牂牁郡约两万户,建宁郡约两万户,朱提郡约八千户,兴古郡约四万户。 一次性调走了一万户能征惯战的夷人,这夷人少了,这土地引起的汉夷矛盾自然也少了。 再加上诸葛亮对无当飞军的器重,南中大姓豪族也不敢再恣意欺压夷人。 南中夷人能世代感念诸葛亮,那是因为诸葛亮是真诚的在替南中夷人谋福。 有了解决南中汉夷冲突的方案,诸葛亮的眉头也舒展了不少:“乔儿刚回成都,就给我送来如此大礼,我心甚慰啊。” “只可惜,乔儿你终究太年幼,倘若能再年长几岁,我必向大王举荐,让乔儿你来督办南中诸事。” “这功劳,如今落不到你身上了。” 诸葛乔笑道:“我有献策之功就足够了。我并无实际理政的经验,若真让我来督办,反而会弄巧成拙。” “南中策只能由阿父你亲自来督办,才能事半功倍!” 诸葛亮大笑:“乔儿你莫要妄自菲薄,虽然你不能亲自督办此事,但也不能因此而懈怠。” “明日你就跟我去公署,协助我处理益州的军政诸务。” 诸葛乔耸拉着脸:“阿父,我刚回成都!好歹让我休憩几日啊!” 诸葛亮一脸笑意:“等你的吉日选定了,我会酌情考虑,许你几日成婚的假期。” 诸葛乔仰面长叹:“早知如此,我就应该跟大王一道归来!大王可不会让我如此辛劳。” 诸葛亮大笑起身,也不理会诸葛乔的长叹,径直就走。 “怪不得历史上的诸葛乔,也是累死的。” “有个工作狂父亲,压力还真是大啊!” 诸葛乔起身,伸了个懒腰。 嘴上虽然吐槽,但诸葛乔并没真的觉得诸葛亮的安排有什么问题。 诸葛乔不去帮诸葛亮分担,那诸葛亮就得更操劳。 若诸葛亮再因操劳而累死,那诸葛乔就真的难辞其咎了。 “眼下的时机,正适合解决南中问题。” “否则今后北伐,谁知道这群南中的大姓豪族会不会跟孙权勾结,又来个背刺。” 关羽未死,刘备未死,北伐大业肯定不会再等到曹丕死后。 那么在北伐之前,2.0版本隆中对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就得加快进程了。 尤其是“南抚夷越“,跟是重中之重。 诸戎目前只能和睦共处,但夷越有前人栽树,安抚后是可以直接并入大汉版图的。 白帝城。 法正的病情越来越重了。 张仲景的弟子,医术并不差,难就难在法正现在有心病。 心病不除,药石难医。 而导致法正心病难除的,就是孟达的叛变! 北方已经传回消息,魏讽密谋诛曹,但因长乐卫尉陈祎向曹丕告密,曹丕令孟达和潘濬引兵平叛。 魏讽被斩,连坐而死的数十人。 这其中就有王粲的两个儿子,刘廙的胞弟刘伟,张绣的儿子张泉,以及宋忠的儿子等等。 死的人几乎都是荆州士人! 而协助曹丕镇压的人,其中一个就是法正的好友孟达! 这让法正的处境变得极为凶险。 虽说北方的荆州士人投了曹操,但现在弃暗投明要诛曹操,那依旧是汉室忠臣。 结果这群汉室忠臣,被孟达和潘濬率兵镇杀了,让刘备麾下的荆州士人如何看待法正? 当初你法正可是信誓旦旦的举荐孟达,结果孟达不仅让刘备险些让上庸三郡得而复失,更是背刘投曹杀害汉室忠臣。 如今孟达受曹丕器重身居高位,你法正会不会也有反心? 倘若法正有贾诩那样的心胸气量,必然不会受流言蜚语的影响;可法正偏偏就是个睚眦必报的。 当初得势的时候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本就得罪了不少人,现在力荐的孟达却叛变了。 法正几乎可以猜到,今后将遭到怎样的谩骂指责。 “孝直还是不肯见我吗?”刘备在院中长叹。 得知刘备来到白帝城后,法正自觉羞于见刘备,一直躲着刘备。 哪怕刘备来到法正床榻,法正也是背着身子面对刘备。 眼见法正越发的身形消瘦,刘备这心中也如滴血,心中对孟达的恨意也更浓了。 “孟达贼子!” “我誓杀汝!” 因为没存稿,第二章现写,时间发布就,,,写完就发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