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卧龙嗣子,我的岳父是关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0章 吴侯隐忍学勾践,恭请汉中王登基(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如无意外,诸葛恪会在十四年后才会去征山越立功。 如今局势不同,刘备横跨荆州和益州,不论是势力还是威望、亦或者即将称帝的大义,都隐隐在孙权之上了。 彼盛我衰,眼见刘备势力如日中天,孙权心中必会因妒生恨。 倘若孙权贼心不死又犯荆州,这会让刘备很苦恼的。 打孙权吧,徒让曹丕得利;不打孙权吧,这碧眼小儿又跟个苍蝇似的嗡嗡乱窜。 然而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诸葛恪和孙鲁班同时出现在成都,给了诸葛乔布计江东的机会。 孙权虽然是江东之主,但麾下派系林立。 其中又以孙家宗室元从和地方世家豪强的矛盾最深。 不论是宗室元从还是世家豪强,孙权其实都信不过。 前者自恃功高,后者彼此争利。 孙权需要外来势力来平衡宗室元从和地方势力,吕蒙、诸葛瑾、步骘、严畯等人都在其列。 这也是为何,诸葛亮为刘备重臣、诸葛乔江陵败了吕蒙,孙权依旧对诸葛瑾信赖有加。 这要换个多疑的,都得怀疑诸葛瑾是否跟刘备有勾结。 诸葛瑾和诸葛恪都明确表态不会留在成都,也是因为孙权的信任。 这也是为何诸葛恪会对诸葛乔说“劝我和阿父留在成都这种话就不用说了,吴侯欺负阿父是真的,可器重和信任阿父也是真的。” 孙权有信任和器重诸葛恪的主客观条件! 而现在。 只需要诸葛乔给诸葛恪造势,再有诸葛乔这个先例在前,孙权为了能与刘备和曹丕竞争就必然会着重培养诸葛恪。 “诸葛双子,得一可定四方。”的评价一出,就足以令孙权多想。 幼时朴钝的弟弟诸葛乔都这么厉害了,幼时聪慧的哥哥诸葛恪难道还会差了吗? 诸葛恪个性高傲,被诸葛乔这一激,当场就落入了诸葛乔的话术诱惑: “我能北伐定关中,你难道还打不下个合肥?” “打荆州能显你本事吗?” “灭了曹丕,你我兄弟公平一战。” “江东那群人算什么东西,也配说你没资历不够格?” “我来造势,你来负责怒怼蜀中士子扬名。” 借诸葛恪来影响孙权的战略,借诸葛恪来打压蜀中本土那群自视甚高的士子。 以诸葛恪的聪慧,能看破诸葛乔是在激将,但诸葛恪却拒绝了不了诱惑。 利益本就是用来置换的。 仅仅只是各取所需罢了! 诸葛乔又令人召来糜班姬,在看到诸葛恪的那一刻,糜班姬的脸色变得有些惨白。 诸葛乔离开江东的时间早,但诸葛恪却是在江东见过糜班姬的真实容貌的。 给了诸葛恪眼神示意后,诸葛乔借故如厕,只留诸葛恪和糜班姬在凉亭。 两人具体谈论了什么,诸葛乔并不知道。 只是在见了诸葛恪后,糜班姬就借口要回江陵城看望义父糜芳。 诸葛乔也不戳破,故意装作不知情。 是夜。 诸葛亮在府邸中设宴,热情的款待了诸葛瑾诸葛恪父子,尽欢而散。 待得宴席终了,诸葛亮与诸葛乔来到棋室。 “兄长白日里跟我提及了孙权女儿的事,你怎会如此不小心,竟然让一个身份不明的人给你送饮食。”刚到棋室,诸葛亮就劈头盖脸的训斥。 诸葛乔摊了摊手:“阿父,那可是你的岳丈推荐的。” 诸葛亮板着脸:“伱是要让我去怪我岳丈?人也是你阿母安排到你身边的,你难道要怪你阿母识人不明?” 诸葛乔暗暗叹气。 诸葛亮都这么说了,这锅,诸葛乔得背! 总不能去真的责怪黄承彦和黄月英吧! “糜子方这混蛋,早晚将他丢进长江口清醒清醒。若不是他认孙鲁班为义女,哪有这么多事。”诸葛乔将矛盾转移到糜芳身上。 诸葛亮严肃训道:“你自己的失误,怪什么糜子方?若你在江陵城的时候不给糜子方机会,他会想到送义女给你吗?” “你以后得多加注意!你如今才名已显,不论是曹丕还是孙权,都会伺机对你不利。” “要除掉一个人,不一定非得是军争,也不一定就是政斗,也可能是直接派遣门客死士。” “曹操好梦中杀人,就是为了震慑刺客宵小,即便武勇如孙策也死于刺客之手!” 诸葛乔心头一凛,抱拳点头:“孩儿会谨记的。” 见状,诸葛亮的脸色也缓和了不少:“可否要我插手?” 诸葛亮没有直接说怎么给诸葛乔解决问题,而是直接问是否需要插手,这是对诸葛乔的信任也是尊重。 诸葛乔遂将言语相激诸葛恪以及糜班姬借口回江陵的事陈述。 “伯松,你这是连你兄长都算计啊。”诸葛亮眼神怪异。 诸葛乔笑道:“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这都是跟阿父学的,阿父不也算计过伯父吗?” 诸葛亮脸色一板:“胡言乱语,我什么时候算计过你伯父。” 顿了顿,诸葛亮似乎自己都觉得这话太假,补充道:“彼时各为其主,我只是与兄长进行了善意的切磋。” 诸葛乔一乐:“如今各为其主,我也只是跟元逊兄进行了善意的切磋。” 诸葛亮右手扬起,又在半空中挥袖落下,语重心长地道:“虽然你与元逊分仕两家,但毕竟是兄弟。若能兄弟同心,联手抗曹,将是汉室的幸事。如此也能让我诸葛家避免血亲相残的祸事。” 诸葛乔笑道:“阿父放心,我此生决不会行那血亲相残的事。” 接下来的几日。 诸葛乔暗中遣人在成都造势,大肆散布“诸葛双子,得一可定四方”的传闻,更是与诸葛恪舟车同游,让蜀郡的士子都知道有诸葛恪这个江东奇才来到了成都。 自古这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对于有才且自矜的蜀郡士子,谁愿意承认对方比自己优秀啊。 故而,蜀郡不少未及冠的士子,纷纷借着由头来向诸葛恪请教。 结果可想而知,这群蜀郡未及冠的士子,压根不是诸葛恪的对手。 短短几日时间,诸葛恪就名闻蜀郡,“诸葛双子,得一可定四方”的传闻也越来越广。 更有好事者评价诸葛乔和诸葛恪两兄弟:“益州有诸葛乔,何愁关中不定;江东有诸葛恪,何愁淮南不得。双子齐心,曹魏覆手可灭。” 刘备听闻后,更是在成都设宴款待蜀中未及冠的俊杰,又在宴席中盛赞诸葛恪,希望诸葛恪能在蜀郡出仕等等。 诸葛恪则是当众说“吴侯待家父恩重,我又岂能转仕汉中王麾下?如此行为,岂非不义?” 而在这期间。 诸葛瑾也再次返回了建业,向孙权陈述了刘备的应对之策。 “刘备果然想称帝!” 孙权心中颇不是滋味。 如果可以称帝,孙权也想称帝,奈何孙权如今称帝的威望不够。 孙权再次召集了张昭、陆逊等文武商议。 听说要让孙权支持刘备称帝,老将韩当当即就火了:“如今汉室已灭,何须再向汉室称臣,吴侯可自立为帝,岂能拥立刘备那老贼称帝?” 孙皎也怒道:“刘备算个什么东西,也配位居吴侯之上?” 武将一列,纷纷反对。 虽然大家是盟友,但这彼此间都是平等的,现在忽然要尊刘备为帝,这心中难免憋屈。 连带着诸葛瑾都受到了波及。 孙恭更是直言开怼:“诸葛瑾,我听说你将你的长子诸葛恪带去了成都,如今诸葛恪也未返回,你莫非已经投了刘备?” 诸葛瑾的脸色一变:“孙恭,你这是污蔑!我带元逊入成都,是为了替吴侯解决家事。你若有疑问,可去问吴侯!” 孙恭冷笑:“诸葛瑾,你莫要仗着吴侯的信任,就说出这等让吴侯为难的话来!你若不是投了刘备,又怎会让吴侯去拥立刘备称帝?” 诸葛瑾被怼,步骘和严畯就坐不住了。 两人都是诸葛瑾的好友,岂能让孙恭这在欺辱诸葛瑾了。 步骘起身喝道:“刘备乃吴侯的妹夫,又是如今唯一有资格称帝的汉室宗亲。” “拥立了刘备,吴侯就是大汉的吴王,整个江东都是吴侯的封国。” “若不拥立刘备为帝,吴侯要么自立为帝,要么去当曹丕的臣子。” “以吴侯如今的名望和身份,若是自立为帝,必会引起江东动荡。” “届时心向汉室的士民争相去荆州,心向曹魏的士民争相去淮南,江东就会因此而没落。” “你不明大势,只知道好勇斗狠,可曾替吴侯想过?” 严畯也喝道:“让吴侯拥立刘备称帝,只是权宜之计,并非是要让江东永远臣服刘备。” “如今曹丕虽然代汉立魏,但天下心向汉室的士民不少,必会引起汉魏正统之争。” “吴侯此时拥立刘备,是为了在汉魏正统之争没有尘埃落定前,先趁机取得大汉吴王的身份,让吴侯能获得更高的身份和威望。” “趁着汉魏相争时,吴侯若能拿下淮南,威望必定大增,彼时称帝,不论是身份还是威望也足够。” “尔等武夫,只知道拥立刘备会让尔等丢了颜面,却不知道吴侯如今的处境是何等的艰难,人无名而不立,吴侯此举也只是为了保全江东基业。” “若尔等真为吴侯设想,就应该早日助吴侯拿下合肥,而不是在这里构陷子瑜私通刘备。” 论斗嘴。 韩当、孙皎、孙恭等武将,又哪里会是步骘和严畯的对手。 可斗嘴斗不过,韩当等人却是会耍浑。 眼见文武冲突加剧,孙权拍案喝斥:“诸位都是江东的俊杰,应当齐心协力,岂能相互中伤?岂不闻廉颇和蔺相如旧事?” 众文武受到呵斥,纷纷低头不语。 孙权又看向一直不出声的张昭:“老师可有良策教我?” 张昭见孙权发问,这才徐徐出声:“吴侯既有勾践之忍,岂不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虽然张昭没有明着说应该支持刘备称帝还是不支持刘备称帝,但孙权听懂了张昭的意思。 陆口盟约孙权都忍了,支持刘备称帝又算什么事儿? 更何况,孙权只是名义上支持刘备称帝,不仅孙权会受封吴王,刘备也不会插手江东任何事。 屈辱是屈辱了些,孙权得了不少的实利。 “伯言,你有何想法?”孙权又将目光看向陆逊。 陆逊沉吟片刻,道:“听闻汉中王与孙夫人至今未有子嗣,我认为汉中王应该表现诚意,多多亲近孙夫人,早日让孙夫人产下汉中王的子嗣。” 众文武看向陆逊的眼神,纷纷多了几分怪异。 若刘备和孙夫人产下子嗣,那孙权就是最大的外戚,哪怕孙权今后不称帝,也可以选择支持孙夫人的子嗣。 若刘备和孙夫人没有子嗣,那今后孙权想称帝就有理由了:我只是想让我妹妹的儿子封个王,你居然连机会都不给?既然你不仁,那就休怪我不义了。 不得不说,陆逊这招是挺阴的。 哪怕是刘备都不得不去权衡这其中的利弊,若是不同意,孙权掉头就去当大魏吴王,那对汉魏正统之争的影响是很大的。 不仅如此,还会影响到刘备夺取关中的北伐大计! 可刘备跟孙夫人有了子嗣,就等于在诸王中埋下了夺嫡的祸根。 孙权心中顿时无比的畅快。 即便当大汉吴王能获得实利,这拥立刘备称帝对孙权而言也是屈辱;可若再加上孙夫人子嗣这个条件,那屈辱的就不是孙权一个人了。 大家都屈辱,这心态就平衡了。 孙权拍案决定:“我与汉中王有姻亲之情,又是大汉的吴侯,岂能去认曹丕为君父?我决定拥立汉中王称帝,以扬我汉室之威风!” 既然利益诉求谈妥了,孙权自然也得摆出大汉忠臣的态度来。 当即。 孙权以诸葛瑾使,张温为副,备齐厚礼再次前往成都。 刘备听闻孙权使者到来,先是暗中接见,随后召集了成都的文武,盛情款待诸葛瑾和张温。 席间。 诸葛瑾表达了孙权的态度:“吴侯听闻天子被曹丕所逼,被迫禅位,深恨曹丕。” “如今天子蒙难,国家无主,吴侯虽然有讨伐逆贼之心,奈何名望低微无讨伐逆贼之名。” “汉中王乃汉室宗亲,又素有仁德之名,倘若能继承大统,必是国家之幸,汉室之福。” “我奉吴侯之命来成都,恭请汉中王登基,延续炎汉正统,诛曹灭魏!” 一石激起千层浪。 刘备跟孙权间的利益约定,是暗中进行的。 如今诸葛瑾又在刘备的安排下,当众表达出孙权的态度,顿时让席间的文武不淡定了。 虽说这段时间,祥瑞、吉兆、星象、图谶、异闻的异象频频出现,也有文武上书劝刘备称帝,但刘备一直都是表态拒绝。 却不料,孙权竟然会让诸葛瑾劝刘备称帝! 孙权是受刘协册封的吴侯,又是江东之主,更是刘备的盟友,名义上的姐夫。 孙权遣使来劝刘备称帝,这可比诸葛亮等人劝刘备称帝,影响力更大! 费诗当即起身,劝谏道:“大王不可!” “大王因为曹操父子欺凌天子,这才不远万里流亡,召集义士讨伐曹氏奸贼。” “如今曹贼未灭,大王却要先自称皇帝,这会让天下的士民对大王的行为疑虑。” “我曾闻,高祖与楚人约定,先破秦者为王。等高祖攻克咸阳,擒获秦帝子婴时,高祖依旧对称王再三推让。” “大王如今尚未北伐诛贼,却要先称皇帝,我认为大王此举欠妥。” 刘备没有回答费诗,只是将目光看向诸葛乔。 诸葛乔会意起身:“此言差矣!高祖昔日不称王,是因为高祖当时无资格称王。” “昔日项羽拥立楚怀王孙子熊心为楚王,号楚怀王,高祖与英布、蒲将军、吕、陈婴等将参与了拥立。” “楚怀王虽然与诸将约定,先定关中者为王;但高祖破关中擒子婴时,并未得楚怀王诏令,又如何敢擅自称王?” “今日却不同。” “曹丕效仿王莽旧事,逼迫孝愍皇帝禅位,以魏代汉;大王虽然是汉中王,可这身后无主,还如何北伐?” “国不可一日无主!大王若是不能效仿光武帝称帝,又如何能凝聚士民之心,讨伐曹魏?” “别忘了,曹丕的帝位,乃是孝愍皇帝禅让的,从法理上,曹丕的帝位是名正言顺的。” “而大王如今只是孝愍皇帝的臣子!” “难道我等,要让大王以孝愍皇帝的臣子身份去讨伐曹魏的皇帝吗?” 费诗顿时语噎。 刘巴见费诗不能反驳,遂起身道:“话虽如此,可如今中原有很多人都在延颈盼望大王。大王若是称帝,会被天下人认为胸怀不广。” “我以为,可以暂缓称帝,等北方士民来投后,若北方士民都认为大王可以称帝,届时再称帝才最稳妥。” “唯有如此,这天下士民才会拥戴大王。” 刘巴在为刘协发丧前曾与诸葛乔有过争辩,虽然被诸葛乔驳斥后默认了为刘协发丧,但刘巴内心并不赞同。 如今见诸葛瑾代表孙权来劝进,诸葛乔又强烈支持,刘巴顿时明白了刘备的想法。 明白归明白,刘巴并不认同刘备现在适合称帝。 作为荆益名仕,刘巴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费诗表态的时候,大家都在观望;可刘巴一表态,宴中文武就开始低语了。 未等诸葛乔反驳,当即就有一人起身附和刘巴:“大王,我听闻天子未死,如今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大王若在这个时候称帝,岂不是让天下士人误以为大王有谋逆之心?” “我以为,应当采纳刘尚书的提议,暂缓称帝,等北方士民来投后,再决定是否要称帝。” “倘若北方士民来投时,又持有天子的密诏让大王奉诏讨贼,而大王又先称帝,岂不是让北方士民寒心?” 话音一落,刘备脸色剧变,那双虎目已经有了杀意。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刘备的主簿雍茂! 刘巴亦是脸色骤变,不由暗骂“蠢贼坏我大事!” 刘巴是名仕,又是尚书令,不论是身份地位名望,都是有资格劝刘备暂缓称帝的。 可雍茂是谁? 区区一主簿,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小佐吏。 要名气没名气,要地位没地位,不私底下去劝刘备,反而在这种公然场合大言不惭的支持刘巴,更是当众说出刘协未死。 这行为,就是无脑蹭热度,借附和刘巴来炒作自我,博取名声。 杨仪见状,顿觉机会来了,起身怒斥:“雍茂,你大胆!你怎能玷污孝愍皇帝的声誉!” 雍茂自觉攀上了刘巴这棵大树,也不虚杨仪,冷言反驳:“杨尚书,你这话何意?最近北方来的士人也不少,都说天子未死,我怎就玷污天子的声誉了?” 杨仪目眦欲裂:“好你个雍茂!岂不闻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如今国门丢失,社稷被曹丕窃取,孝愍皇帝难道还会苟且偷安吗?” “曹丕贼子,逼迫天孝愍皇帝禅位,让孝愍皇帝蒙受屈辱,以孝愍皇帝的刚烈,必会自刎谢罪。” “如今的山阳公,只是曹丕为了堵住悠悠众口,找了一个替身;你不明真相,却妄言孝愍皇帝心安理得的当了曹魏的山阳公,难道不是在玷污孝愍皇帝的声誉吗?” “你一个小小的主簿,却为曹丕辩解,我现在怀疑你跟曹丕有勾结!” 雍茂气得须发皆张,指着杨仪骂道:“杨仪,你怎敢污蔑我?我久随大王,一向兢兢业业。你以前就是曹操麾下,你如今想陷大王于不义,妄言天子自刎谢罪,必然也是跟曹丕有勾结!” 杨仪冷笑:“我那是仰慕大王仁义,这才弃暗投明!可你不仅不支持大王,反而替曹丕说话,还污蔑我跟曹丕有勾结!身为大王的主簿,你该当何罪?” 诸葛乔见杨仪直接套用了当初反驳刘巴的话,将雍茂驳斥得哑口无言,也不由高看了几分。 这杨仪钻营的水平,够绝啊! 今日这话一出,刘备为了拉拢人心,必然要重用杨仪。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