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卧龙嗣子,我的岳父是关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2章 徐庶荆州避刘备,石韬长安见诸葛(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内院。 诸葛乔、糜芳和徐庶围炉而坐。 烤肉在铁架上冒着热气,浓郁的肉香扑面而来。 关凤又端来温好的米酒,诱人的酒香沁人心脾。 诸葛攀躲在关凤的背后,好奇的盯着徐庶。 “徐先生,此乃内子关凤、闺字银屏;这是犬子诸葛攀、小名阿狗。” “银屏,徐先生乃是陛下故交,在建安六年陛下屯兵新野的时候,就深受器重。” “若无徐先生举荐家父,陛下亦不会亲自隆中,三访家父。” 诸葛乔言简意赅的介绍。 关凤款款一礼:“徐先生之名,晚辈如雷灌耳。” “家父在荆州时,常叹息徐先生入许都乃明珠蒙尘。” “倘若家父得知徐先生来到了荆州,必会欣喜。” “晚辈替父招待徐先生,若有不周之处,还请徐先生海涵。” 徐庶目有惊叹:“君侯之女,聪慧而知礼,远胜中原诸公卿之女。” 徐庶的话中虽然有吹捧之意,但“聪慧而知礼”五个字,亦是对关凤大家之风的褒赞。 诸葛乔暗中向诸葛攀勾了勾手,诸葛攀来到徐庶面前轻轻给徐庶捶腿。 一边捶一边喊着“开,心。” 这一幕,差点没让徐庶惊掉了下巴,连忙制止道:“这可使不得!” 诸葛乔笑道:“徐先生,看来你跟阿狗有缘啊;阿狗若能得徐先生启蒙一二,是阿狗的幸事。” 诸葛攀瞪着水灵灵的大眼睛,再次开口:“开,心。” 徐庶瞬间被诸葛攀的童稚声征服:“我学识浅薄,伯松若不嫌弃,我愿为其启蒙。” 糜芳欲言又止。 待关凤将诸葛攀抱走后,糜芳扶额叹道:“元直,你被伯松给诳骗了。” “伯松,你孩子都两岁了,这做人能不能实诚点?” “你要让元直替阿狗启蒙,你就不能直说吗?” 诸葛乔眯眼而笑:“糜司空,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 “徐先生都不反对,你又何必拆我的台?” 徐庶顿感无语:“这些话,你们当着我的面说合适吗?” 在糜芳的解释下,徐庶才知道诸葛攀最近除了“阿父”外,就会说“开,心”这两个字。 至于为什么开心,诸葛攀压根不懂! 只知道,这是诸葛乔故意教的! 糜芳都着了道,还将珍藏的美玉都送给了诸葛攀。 徐庶不由笑道:“在狡诈上,伯松倒是继承了孔明的风范。” 诸葛乔反驳道:“徐先生,家父一向忠厚,你用狡诈来形容太不合适了。” 糜芳嘁了一声:“丞相忠我信,你说他厚?伯松你说这话,你自己信吗?” 笑声渐起。 糜芳询问道:“元直怎会忽然南下?” 徐庶沉默片刻,长叹道:“数年前,家母因病而逝,我在洛阳浑浑噩噩,醉酒度日。” “后来听闻陛下跟曹操在汉水划界,我本有意南下见陛下,又恐惹人耻笑,只能再留洛阳。” “去年,孟公威来寻我,说伯松曾跟司马懿谈条件,欲让我、孟公威和石广元再归陛下。” “孟公威有师友长辈在洛阳,正是富贵之时,自是不愿离开。” “石广元为我乡友至交,得知此事后欲跟我同去长安;可我做了无德之事,问心有愧,不敢入长安去见陛下。” “今年,曹丕强迁士民入邺城,一部分士民留在了洛阳。” “我本想在洛阳隐居,又骤闻陛下亲至洛阳。” “我心中惶恐,遂让石韬跟着洛阳的士民同去长安,让石韬言我已死;我则辞别石韬返回了颍川。” “我在颍川待得烦闷,又听闻伯松在南阳和南乡设立义舍,关君侯也去了长安。” “我便想着这荆州应该再无人能识得我的面貌,于是想来伯松处躲一阵子。” 徐庶的心情,诸葛乔是很理解的。 因孝而背义,本就让徐庶的名声有污;仕魏后又叛魏投汉,又会让徐庶落个反复无常的恶名。 最重要的是:徐庶疑是曾参与曹丕称帝的劝进。 这其中的隐秘,诸葛乔不得而知。 观徐庶的言行举止,这其中必然还有难言之隐。 “元直,陛下知你心意,不会在意的。”糜芳难得严肃。 徐庶轻叹:“陛下不在意,可我在意啊!” “子方兄,伯松,我在荆州的事还请替我隐瞒。” “若有一日我想明白了,会去长安见陛下的。” 糜芳看向诸葛乔。 这事还得诸葛乔来拿主意。 诸葛乔举起小酒坛,笑道:“徐先生之意,我已经明白了。” “只是,这私事归私事,公事归公事;徐先生得拿出封我口的好处才行啊。” 徐庶道:“令郎聪慧,我会悉心教导。” 诸葛乔轻笑:“教导之事,是阿狗跟先生有缘,跟我无关。徐先生莫要将这两件事混为一谈。” 跟你无关? 没你的怂恿你那两岁的幼子懂什么叫启蒙? 徐庶再次体验到了诸葛乔的“狡诈”:“你想问什么?” “我虽然在北方待了十几年,但我的身份地位不足以让我获悉太多的军事机密。” 诸葛乔取下一串烤肉,又在烤肉上均匀的撒着作料:“徐先生可曾在洛阳见过曹丕?” 徐庶点头:“自然是见过的。” 诸葛乔将撒好作料的烤肉递给徐庶:“那徐先生以为,曹丕可有长寿之相?” 徐庶不明所以,沉吟片刻,道:“曹丕此人,我有些看不清楚他的面相。” “继位魏王前,曹丕为人谦逊而温和,行事亦有儒雅之风,观其言行举止气度,皆可城弘雅。” “然而,曹丕登基之后,却变得暴躁易怒。” “不仅赐死了甄宓,令父子反目;又曾以"巿不丰乐"的理由,就将南阳太守杨俊下狱。” “登基前如扶苏般谦逊,登基后如胡亥般残暴,实在是令人奇怪。” 诸葛乔又问:“我曾听人言,曹丕在继位前,为了消暑,曾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 “又喜食芉蔗(甘蔗),常以芉蔗为杖。” “平日里也极为喜欢吃甜食,不知这些传闻是否真实?” 徐庶寻思一阵,道:“曹丕喜吃甜食一事,我不太清楚。” “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常以芉蔗为杖。传闻倒是不假。” 诸葛乔又看向糜芳,堆起了笑容:“糜司空,你卸任了南郡太守,想必这平日里也挺无趣的吧?” 糜芳黑着脸:“不无趣!我悠闲得很!每日里欣赏歌舞,快活似神仙。” 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小子心中在想什么,这些年你“狡诈”我多少次了。 我只是贪,不是蠢! 诸葛乔见状,遂叹道:“一个月的司空,真没什么值得夸耀的。” “若是我,定要以大功入长安,在司空位置待个十年八年的。” “届时桃李满天下,天下谁人不识君。” 糜芳取出一串烤肉,狠狠的撕咬。 我糜芳,坚决不受诱惑。 诸葛乔瞥了一眼糜芳,再道:“这事要办成了,得赚多少钱啊,哎呀,都算不清了。” “可惜啊,伯约在陇右,不然让伯约来办这事,想必事半功倍。” “论算术,没有谁比伯约更厉害的了。” 糜芳咬肉的动作一滞。 赚钱? 算术? 下一刻。 糜芳笑容堆砌,又亲自给诸葛乔取了一串烤肉:“适才相戏,只因为最近的日子太无趣了。” “不知伯松有什么好玩的想法,说来听听?” 徐庶细细咀嚼烤肉,笑而不语。 诸葛乔见糜芳上钩,遂道:“芉蔗多产于荆南、交州和扬州。” “亦有人制作芉蔗汁,其甜味不弱于枣、栗、饴、蜜。” “然而目前芉蔗汁的制作工艺太简陋,难登大雅之堂。” “我有取芉蔗汁制糖的秘法,不仅可大量制糖,而且制的糖晶莹剔透如冰晶,故而名为冰糖。” “如此奇物,北方的权贵想必很愿意巨资购买。” 糜芳的呼吸变得急促。 商人出身的糜芳,太明白这秘法的珍贵了。 糖,本就是珍贵的稀缺物。 若能取芉蔗汁制作晶莹剔透的冰糖,那对北方的糖市场将是巨大的冲击。 很快。 糜芳又冷静下来:“伯松,北方危险,我去了岂不是尸骨无存?” “钱重要,命更重要。” 诸葛乔笑道:“糜司空,你这是闲久了,都忘记商业的本质了。” “陛下有什么?有蜀锦、有提花绫锦、有即将问世的冰糖,有曹丕和孙权都无法仿制的珍贵物!” “陛下缺什么?缺粮食!” “曹丕有什么?有战马、有铁矿、有粮食,有大量的战略物资。” “曹丕缺什么?缺蜀锦、缺提花绫锦、缺糖。” “孙权有什么?有粮食!” “孙权却什么?缺战马、缺铁矿!” “贩卖蜀锦、提花绫锦、冰糖等珍贵物入北方,曹丕会因为憎恶陛下而严查汉商在北方所获之物。” “想在曹丕手中获得战马、铁矿、粮食等战略物资,几乎不可能。” “然而,曹丕憎恶陛下,却又想拉拢孙权。” “孙权此人,见利忘义之辈。” “只要利益足够,孙权做出任何匪夷所思的反应都是正常。” “贩卖蜀锦、提花绫锦、冰糖等珍贵物给孙权,孙权会很痛快的给粮食。” “孙权又可将蜀锦、提花绫锦、冰糖等珍贵物贩卖给曹丕,曹丕要拉拢孙权,适当的给一些战马、铁矿等战略物资,亦不是不可能。” “让孙权这个中间商赚赚差价,江东跟大汉的关系才会更紧密啊。” 徐庶惊诧。 诸葛乔虽然只道出了简单的商业逻辑,但这其中却蕴含了国家博弈。 曹丕听说是刘备境内的商人贩卖糖入北方,必然会管控战略物资。 可孙权贩卖糖入北方就不同了。 作为曹丕要拉拢的对象,必然会对战马这样的战略物资睁只眼,闭只眼。 一心想争天下的孙权,对战马的需求是很高的。 而在曹丕眼中,孙权拿了战马也练不出精锐骑兵。 故而。 曹丕不仅不会阻止,反而会促进跟孙权的合作。 看似简单的贩糖,实际上是利益上的权衡和取舍。 唯一想不明白的是,诸葛乔为何要如此麻烦的贩卖冰糖去北方? 以及,为何要问曹丕是否喜欢甜食。 徐庶的疑问,诸葛乔回答不了。 亦或者,诸葛乔现状并不能断定,曹丕的早亡就是跟喜食甜食有关。 故而。 诸葛乔以冰糖为引子,让曹丕对这奇物滋生好奇之心。 即便猜错了,亦能用冰糖来换江东的粮食。 总之,诸葛乔是不会亏的。 战争是科技的催化剂,往往掌权者某个小小的想法就会让某项技术的成熟。 见贩卖没危险,糜芳果然来了兴趣。 本质上,糜芳还是更喜欢从商赚钱。 虽然糜芳如今的财富,足以传承数代了,但糜芳现在享受的不是赚钱的结果而是赚钱的过程。 在仔细跟诸葛乔探讨后,糜芳当日就前往南郡,要调动些商会的人去荆南和交州收集芉蔗。 徐庶则是留在了诸葛乔府上,每日跟诸葛乔讲北方的人文地理等等。 诸葛乔很清楚。 下一次北伐的契机,得等到曹丕死亡了。 曹丕不死,青冀幽并兖豫徐这七州就会拧成一股绳。 可曹丕若是死了,七州必然会有混乱。 因此。 在这个新的“天下有变”出现的时候,诸葛乔得尽可能的为下一次北伐储备粮草,研发科技。 同时。 诸葛乔还得应对不可抗力的天灾人祸。 章武四年(224年),二月。 刘备将朝中军政都移交给了刘禅和诸葛亮,同关羽、张飞、法正、赵云、陈到及步骑五千前往河东郡解县。 在刘备离开后,在跟着刘备返回长安时隐瞒了身份的石韬,来到了丞相府外。 石韬很纠结。 若是见了诸葛亮,就违背了对徐庶的承诺。 可不见诸葛亮,石韬又觉得心中难以释怀。 曹丕都跑去邺城了,徐庶名义上不属于伪魏的官了,谈不上反复无常。 驻足良久。 石韬取出了怀中的名刺,递给门口的侍卫:“劳烦通报丞相,故友颍川石韬石广元求见。” 侍卫吃了一惊。 归汉的士人中有想走捷径,谎称是诸葛亮的故友,要在诸葛亮面前秀才艺,以期望能直接得到重用。 一开始诸葛亮还耐心的接待,谁知这事被传开后,大量的士子都想走这捷径。 诸葛亮本就公务繁忙,又怎能让这些士子耽误大量的时间。 于是。 诸葛亮就立了法规,冒充故友求官的,以细作论处。 这才杜绝了这股歪风邪气。 丞相府的侍卫,已经十几日没遇到自称诸葛亮故友的士人了。 “先生可知晓丞相立的法规,若是冒充丞相故友,皆以细作论处。”好心的侍卫提醒道。 石韬回礼一谢:“我石韬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又岂会冒充丞相的故友。” “我料丞相不仅不会罚我,还会亲自来门口迎接我。” 侍卫笑了。 这比之前冒充丞相故友的士人还要自信啊! 侍卫倒也没嘲讽石韬,拿上石韬的名刺来到内府:“丞相,府外有一人,自称是你的故友颍川石韬石广元。” 诸葛亮正在低头处理公务,一时也没听清侍卫的话:“你说他是谁?” 侍卫道:“颍川石韬石广元。” 诸葛亮猛地抬头,眼神瞬间变得犀利:“你说谁?” 侍卫吓了一跳:“丞相,他说他是颍川石韬石广元,还说你会亲自去门口迎接他。这是他的名刺!” 诸葛亮呼吸一蹙,一把抢过名刺。 扫了一眼名刺的内容和字迹,诸葛亮不由大笑:“我正愁没人分担政务,广元自己找上门。” 说完。 诸葛亮大步前往府门,留下一脸惊诧的侍卫:丞相,真,真,真的去迎接了? 来到门口。 看着眼前熟悉的面孔,诸葛亮笑意更甚:“广元,你不厚道啊。在长安待了这么久才来见我!” 石韬亦笑:“孔明又怎知,我不是最近才来?” 诸葛亮大笑:“只要是过武关的士人,其身份名刺我都仔细核对过,绝不会有你!” 石韬不由想到了诸葛亮的性格:“孔明,你还是这般喜欢大小事务都亲自决断,如此做派,岂不是太劳累?” 诸葛亮上前挽起石韬的手:“麾下能用的人太少,既然广元来了,就替我分担些。” 石韬不由苦笑:“孔明,我都是知天命的年龄了,比不上你精力十足。” “更何况我初来乍到,你好意思让我替你分担?” 诸葛亮挽着石韬入内:“广元健步如飞,身健如虎,再活三十年都没问题。” “先助我处理公务,今夜去我府中,让月英给你烧几个好菜,我与你小酌几樽。” 石韬脸颊一抽:“今夜?现在刚过午时。孔明,我刚来,不适合处理机密。” 诸葛亮笑道:“广元放心,我分给你的都不是机密,只是杂务。” “你放心,亥时(晚上九点)之前一定能处理完!” 有那么一瞬间,石韬想将诸葛亮给揍一顿! 故友重逢! 这是故友重逢啊! 故友重逢,酒没喝菜没吃,先处理公务到亥时? 你怎么不直接说熬到凌晨啊! 我当初怎么会跟你这公务狂生为友啊! 无奈之下。 石韬只能陪着诸葛亮在公署加班。 诸葛亮倒也没骗石韬,说亥时前处理完,真就亥时前处理完。 没有多一刻,也没有少一刻。 “今日真是痛快!” “有广元相助,终于可以在亥时前将公务都处理妥善了。” 诸葛亮大笑。 见石韬垮着脸,诸葛亮遂邀石韬入内院。 提前得到消息的黄月英,亲自下厨为诸葛亮和石韬准备了酒菜。 “广元,来,尝尝月英的手艺。” “这都是伯松想出来的菜肴,你肯定是没吃过的!” 诸葛亮热情的给石韬介绍。 石韬原本心事重重,在尝了黄月英烹饪的佳肴后,这食欲顿时上来了。 去洛阳的徐庶、石韬和孟建,除了孟建有关系在伪魏混得不错,徐庶和石韬都只是官职低微的小官。 倒不是徐庶和石韬没才能,而是魏九品中正制出现后,徐庶和石韬的出身决定了高度。 这两人以前都是游侠儿,哪怕学业有成,在那群出身门第不凡的士人眼中依旧是卑劣的存在。 小官,意味着俸禄也少。 石韬又要养家糊口,这些年过得也是清苦。 待得酒足饭饱,诸葛亮这才开口询问:广元,元直如今身在何处?” 石韬闻言一叹:“我正因此事而来;元直对陛下有愧,无脸来见陛下。” 诸葛亮微微肃容:“曹丕劝进表中步兵校尉关内侯臣福,真是元直?” 石韬沉默片刻,道:“是,也不是。” “昔日,陈群欲献九品中正,遭程昱反对;程昱认为,此举有违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核心。” “然而,曹丕急着称帝,急需用陈群所限九品中正来拉拢士族人心。” “程昱知元直之才,亦知元直出身低微,担心元直再回陛下身边,故而表奏元直为步兵校尉关内侯。” “又以下作手段,胁迫元直劝进曹丕称帝,彻底断绝元直南归念头。” “元直自知无颜再见陛下,因此在陛下来洛阳迁徙士民时,就跑回颍川了。” 诸葛亮长叹:“陛下从未怪罪过元直,反而奇怪元直有劝进之功却在伪魏不得重用。” “更恼怒曹丕不识贤才,让元直受辱。元直多心了啊!” 顿了顿。 诸葛亮又问:“广元可知元直会去颍川何处?我可遣人送信。” 石韬道:“最近来长安的士人中,有一人是我在洛阳的旧识。说元直去了荆州,只是不知道去了荆州何处。” 诸葛亮又惊又喜:“此话当中?元直真的去了荆州?” 石韬点头:“两人是一同出关的,只是荆州太大,也不知道元直去了何处。” “以元直的性格,去了荆州后必定会化名,难以寻觅啊。” 诸葛亮大笑:“元直肯去荆州,就意味着他有见陛下的想法。” “我这就给陛下去信,只要陛下去了荆州,就一定能见到元直。” “荆州有伯松在,进荆州容易,出荆州可就困难了。” “这次,他跑不了!”(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