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卧龙嗣子,我的岳父是关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4章 刘备聚兵挡五路,诸葛兄弟再合谋(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相较于张飞、马超等将,曾独当一面的关羽更对战略全局理解更深。 曹叡是个合格的皇帝,有足够的魄力去转移伪魏的内部矛盾。 然而。 或许是曹家造孽太多。 曹叡的两个儿子都早夭。 没有继承人的曹叡,一旦身故,那对伪魏的政权冲击是致命的! 要么曹彰曹植趁机争权,要么司马懿陈群等人拥立一个听话的宗室。 不论是什么结果,伪魏都将陷入内乱。 就如同昔日袁绍死后,袁谭袁尚兄弟争权。 关羽不愧是曾经的大将军、镇守荆州的第一人,这眼光见识都远比常人更毒辣。 “云长准备如何逮住曹叡这支小老虎?”刘备亦是心动的看向关羽。 除掉了曹叡,伪魏还有谁能执掌大局? 地广人多又如何? 没了主心骨,伪魏就是一群散沙。 “等!” 关羽一个“等”字,让刘备和众人多了几分疑惑。 张飞嚷道:“二哥,你有话就直说。” 关羽笑而不语。 刘备见状,若有所悟:“云长是在等伯松?” 关羽点头,抚摸美髯:“费心神的事,就交给伯松就行了。” 战略目标关羽提,战略方案诸葛乔来想。 主打一个分工明确! 张飞再嚷道:“二哥,伯松也是俺女婿!怎能再让伯松操劳此事。” 就在张飞要跟关羽辩驳怎么才能当一个好岳丈的时候,董恢自徐州而来,送来了诸葛乔的密信。 刘备查阅密信,微微惊讶:“伯松引兵去琅琊了?” 张飞吃了一惊:“怎会这么快?上个月伯松还在寿春,怎么忽然跑去琅琊了?” “他带了多少兵马?” 董恢道:“两个月前,辅汉大将军就暗中征调了分散各处的无当飞军、苍翼军和解烦军前往琅琊。” “月前,辅汉大将军征调了荆州和扬州各处津口的战船,将军械钱粮等物资都运往了下邳。” “曹叡兵发五路的消息刚传出,辅汉大将军就将战船开赴了琅琊。” “考虑到兖徐水路不比荆扬,辅汉大将军没有动用大船,只动用了中小型战船八千艘。” “辅汉大将军说,当年曹操屠戮徐州之仇,如今也该报了。” 听到“曹操屠戮徐州”,刘备亦是心神一颤,回想起了昔日往事。 良久。 刘备长长的呼了一口气,眼神中多了几分凌厉:“伯松都兵入琅琊了,曹叡这五万大军的部署必然更改。” “张飞听令!” “你引一万兵马速往洛阳,协助丞相和公嗣抵挡张郃曹彰。” 张飞见刘备语气不容置疑,亦是心神一凛,接了军令。 “关羽听令!” “你引一万步骑入陈县,拖住陈县的曹休,不可令其轻易回军。” “其余众人,随我出击曹真。” “董恢,你回去告诉伯松,主力我来对付,擒杀鄄城曹叡的功劳,就让让给他了。” 刘备豪气再现。 管你几路大军,要战就战,大汉的将士岂会畏惧退缩? 董恢连夜返回琅琊。 待抵达琅琊时,诸葛乔的前锋无当飞军已经拿下了泰山郡的华、费二县,挥军攻入任城郡,直接威胁鄄城。 诸葛乔这雷霆之势的攻击,着实让曹叡惊骇不已。 “怎么会这么快?” 刚抽调司马懿入陈留策应不久,诸葛乔就如猛虎出笼,仿佛早就等着司马懿离开一样! 虽说曹叡没有隐瞒这次的出兵,但出兵前对大汉的兵力部署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远在寿春的诸葛乔,即便要出兵也得走豫州北上。 忽然出现在琅琊郡,还以雷霆之势出现在兖州,这令曹叡匪夷所思。 想到诸葛乔一贯的奇袭风格,曹叡又释然了。 “诸葛乔,这是冲着朕来的。” 曹叡并未心慌。 在鄄城,曹叡同样部署了重兵。 曹叡召来了散骑常侍诸葛恪,挽着诸葛恪的手道: “爱卿,朕深知你很想跟诸葛乔一较高低。” “如今机会来了。” “若你能在东平国挡住诸葛乔的攻势,你诸葛恪的威名定也会闻名大魏。” 诸葛恪诚惶诚恐:“陛下,若我统兵,恐不能服众。” 曹叡笑道:“朕赐你兵权,又有谁敢不服?” 诸葛恪摇头:“陛下,我终究是诸葛乔的同胞兄长,一旦军中有人质疑我的军令,就很容易被诸葛乔给寻到破绽。” “我兵败是小,影响陛下大计是大。” 不论曹叡如何安抚,诸葛恪始终不愿统兵去东平国。 见诸葛恪不肯,曹叡也不再强迫。 改令曹仁之子曹泰为主将,引曹楷、张虎、徐盖、乐綝、史静、韩荣等将入东平国抵挡诸葛乔。 同时又令诸葛诞和诸葛绪屯兵乘县,以防诸葛乔分兵取鄄城。 曹叡的应对部署很谨慎。 然而。 曹泰刚离开鄄城不久,行踪就被诸葛乔探得。 “曹叡竟然没有调回司马懿,这是想凭借东平国的地势来拖延我的攻势,给五路大军争取时间。” “还真是自信啊。” “只可惜,你不懂元逊兄。” 诸葛乔一声可惜,道出了诸葛恪在伪魏的立场。 诚然。 诸葛恪是不甘心被诸葛乔给比下去的。 一开始,诸葛恪是想在伪魏立功升迁,然后跟诸葛乔一较高低的。 可伪魏的九品中正制让诸葛恪颇为寒心。 诸葛恪的出身决定了今后在伪魏很难身居高位,哪怕曹叡破格提拔诸葛恪为散骑常侍,想升迁亦是不容易。 就比如刘晔,曹操在的时候刘晔就有佐世之才的名号,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不论是功劳还是苦劳刘晔都立了不少。 然而。 刘晔到现在都只是个小小的东亭侯,食邑才三百户。 其原因很简单。 刘晔是汉室后裔! 这个出身决定了刘晔无法如司马懿陈群一般身居高位、执掌军政大权。 换而言之。 刘晔这一辈子都只能当皇帝的狗,而无法真正的参与和决定伪魏国家大事。 诸葛恪在看到刘晔以及跟刘晔一样出身家世有问题的名仕结局后,这心中自然就对伪魏没了好感。 真要为伪魏设想,诸葛恪就不会怂恿曹叡出兵了。 转移内部矛盾,只是诸葛恪用来引导曹叡出兵的借口。 拒绝为曹叡统兵抵挡诸葛乔,亦是如此。 无法服众? 在诸葛乔的刺激下,诸葛恪十几岁就平定了山越为孙权统兵,又岂会担心无法服众? 究其原因,曹叡给不了诸葛恪想要的! 相反。 诸葛乔却能给诸葛恪想要的! 【替孙权征战天下,好歹是孙权的女婿,这今后还能当东吴的朝中重臣。 给曹睿征战天下,哪怕将大汉灭了,今后也必然是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更何况,你现在连当伪魏大将的资格都没有。 与其如此,你我兄弟还斗什么斗啊,灭了伪魏打胡人去。 就你我这年龄,难道还不能来个封狼居胥、燕然勒石之功?】 这是诸葛乔给诸葛恪密信中的部份内容。 在伪魏遭遇的不公以及大汉的日益强盛,诸葛恪放弃了利用伪魏来跟诸葛乔一较高低的想法。 利用满宠见到了曹叡,又跟诸葛融一起向曹叡描绘了一个似未来。 可以说。 曹叡这次兵发五路,与其说是曹叡要转移内部矛盾,不如说是诸葛乔跟诸葛恪合谋怂恿曹叡出兵。 曹叡不出兵,这乌龟壳就动不了。 曹叡一出兵,这乌龟就等于剥去壳,全都在诸葛乔的火力视野之下了。 东平国。 曹泰引曹楷、张虎、徐盖、乐綝、史静、韩荣等人急急而行。 作为曹家二代。 不论是曹泰、曹楷这两个宗室,还是张虎、徐盖、乐綝、史静、韩荣这些外将之后。 都是绝对忠诚曹家的嫡系。 然而。 这群曹家二代,也仅仅只剩忠诚了。 不论是曹仁的两个儿子曹泰曹楷,还是五子良将张辽徐晃乐进的儿子,都没有继承父辈的勇武和智略。 寒微出生的战将,后代基本都很难成器。 伪魏如此,大汉亦如此。 关羽何其武勇,几个儿子也只是中庸之才。 就连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成了籍父之名的废物。 父辈厉害,那是因为父辈都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 山林中。 王平引无当飞军藏身其中。 跟着诸葛乔征战十年,王平早已不是最初那个连字都不识的牙门将。 如今的王平,是能熟练的指挥一万无当飞军的真正大将! 随着王平、马忠、句扶、张嶷等原无当飞军骨干骁将的成长,诸葛乔现如今都不负责一万以下的兵力指挥了。 无当飞军交给了王平,苍翼军交给了马忠,解烦军交给了句扶,张嶷则负责亲兵。 虽说是亲兵,但真要上战场的时候,诸葛乔的亲兵亦不是善茬。 众所周知,亲兵不是仪仗兵。 能当诸葛乔亲兵的,无一不是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精兵。 不论吃食还是武器装备,都是最好的。 如果要给亲兵取给名字,用神刀兵都不为过。 因为诸葛乔的亲兵,用的就是大汉名匠浦元取蜀江水淬刀打造的,削铁如泥的神刀! 以及相当于宋步人甲阉割版的札甲。 当初忽悠丁奉入先登营的时候,诸葛乔曾说过这样的甲胄有五百副。 这不是夸大之词。 诸葛乔那是真有! 只不过平日里亲兵披外袍,外人很难看出罢了。 有兵有将,又有精良的武器装备,诸葛乔更多的时候都只需要下达军令,而非亲自去执行具体的战术。 就譬如这次伏击曹泰。 给王平下达军令,就足矣! “将军,前方山道狭窄,不可疾行,恐有贼兵埋伏。”乐綝看向茂密的树丛和狭窄的山道,回身提醒曹泰。 曹泰不以为然:“乐将军,不要杞人忧天。” “诸葛乔虽然驱兵奇袭了泰山郡和任城国,但汉狗再厉害也是人,难道还能飞到东平国来埋伏我等?” 乐綝谨慎道:“奇袭泰山郡和任城国的,是诸葛乔麾下第一强兵无当飞军。” “无当飞军最善行军,比起昔日夏侯征西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可不谨慎啊!” 一旁的张虎笑道:“乐将军,无当飞军虽然行军速度快,但我军自鄄城而来,一路都是偃旗息鼓。” “再快的虎豹,也得先知道猎物在什么地方才能奇袭。” “难道无当飞军远在任城国,还能精准的探得我军行军路线然后提前在前方狭窄处埋伏吗?” 乐綝语噎。 张虎的话不无道理。 除非有人告密,无当飞军想提前埋伏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是长久以来的战场直觉,让乐綝多了几分谨慎:“话虽如此,但也不得不防。” “我军主力都在陈留一带跟刘备对峙,倘若让诸葛乔破了东平国,陛下安危就会受到威胁。” “届时陈留前线就不得不撤兵回防。” “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不谨慎啊。” 曹泰驳斥道:“若是遇到个狭窄处就要谨慎,我们还没抢占险要地势,东平国就被诸葛乔给抢了。” “不用多疑,速速进兵。” 曹泰的想法是没问题的。 汉兵进攻迅速,若不能速抢占险要地势,让汉兵进入东平国平原地带,想要阻挡就很难了。 城外作战,谁能优先抢占有利地形,谁才能更胜一筹。 只可惜。 曹泰不知道的是,从离开鄄城一开始,行踪就被诸葛恪给泄露了。 见状。 王平当机立断,趁着曹泰军刚过一半的时候,一万无当飞军发动了奇袭。 直接将曹泰军分割成了两半。 大量的弩矢,铺天盖地而来。 在这狭窄道路上,诸葛连弩的杀戮强度得到了加强。 突然的弩矢扫地,直接将曹泰给打蒙了。 韩荣首当其冲,直接被弩矢射程了筛子。 张虎和徐盖亦是当场中箭负伤。 “竟然真的有伏兵?” “这不可能!” “为什么汉狗能知道我的行踪!” 曹泰不甘心的看向山林深处。 然而曹泰却看不到山林中的是谁在指挥,只看到一根根无情的弩矢正在收割伪魏将士的生命。 “将军,速撤,必是军中有汉狗的细作!”乐綝举着铁盾来到曹泰身边,大声呼喊。 曹泰拔剑恸哭:“悔不该不听将军劝,我愧对陛下的信任啊!” 两万大军,还没出东平国就惨遭大败。 这让曹泰都忍不住萌生了自刎的念头。 乐綝急劝:“非战之败,将军不可轻生啊!” “当务之急,是速速返回鄄城,清除细作,助陛下守城。” “我军主力皆在陈留,随时都可以派兵来助。” 在乐綝的劝说下,曹泰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引残兵往鄄城而去。 王平没有追击曹泰,而是全力围杀被截断的曹楷、史静等将。 曹泰在后军跑得快,曹楷在前军就没这么好运了。 几经冲杀下。 曹楷被流矢击中,当场殒命。 史静亦是没能冲出重围,被乱箭射杀。 前军主副将皆死,曹泰又跑了,剩余的伪魏将士也失去了反抗力,纷纷跪地请降。 “速将此处战报,送往辅汉大将军处!” “卸掉这些俘虏的兵甲武器,押其劝降东平国诸县。” 王平冷然下令,已有了昔日诸葛乔的几分风范。 在这期间。 陈留的司马懿也得到了诸葛乔寇略泰山、任城的情报。 “陛下冲动了啊!” 司马懿闻言长叹。 从一开始,司马懿就不赞成出兵。 然而曹叡比起曹丕更有决断力,决定了的事是不会因为司马懿而改变的。 哪怕是司马懿,也只能奉令引兵来陈留跟刘备对峙。 司马师宽慰道:“阿父不必忧心,诸葛乔虽然出兵泰山,但陛下在鄄城亦有兵马。” “即便是最坏的结果,也只是诸葛乔兵围鄄城罢了。” “以鄄城的兵马,守城绰绰有余。” 司马懿面色凝重:“再坚固的城池,都容易从内部迸裂。” “陛下最近对诸葛恪和诸葛融兄弟,太过于宠信了。” 司马师道:“阿父是担心诸葛恪和诸葛融,是在行诈降之计?” “可诸葛恪和诸葛融本就不是伪汉的臣子,诈降对他们而言并无好处。” “更何况,两人的家眷如今都在邺城,又岂会为了诈降而抛弃妻儿?” 司马懿踱步沉吟。 良久。 司马懿长叹了口气。 “这才是我最担心的。” “诸葛恪和诸葛融将家眷留在了邺城,就有了当陛下亲信的资格。” “只要诸葛恪和诸葛融不在明面上做出有损大魏利益的事,陛下就会对诸葛恪和诸葛融深信不疑。” “这段时间,大魏境内的世家豪族们一个个的肆意兼并土地,司马家在河内的族人也有这些举动。” “陛下对司马家,心有忌惮啊!” “倘若诸葛恪暗中泄露军机,然后嫁祸给其他人,这朝中恐怕要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啊。” 想到这里。 司马懿又道:“子元,你引一兵回鄄城,若真如我猜测,鄄城必会有变故。” 司马师道:“阿父,我认为,还是不引兵回去比较好。” 司马懿抬眼问道:“子元为何如此说?” 司马师扫了一眼左右,凑近道:“阿父,陛下这次力排众议的出兵,本就对朝中世家豪族专权牟利有不满。” “倘若阿父无诏令派遣我回鄄城,陛下不仅不会感激阿父,反而会更加猜忌阿父。” “孩儿以为,阿父应该全心策应四路兵马,一切听陛下的诏令。” 司马懿沉默。 司马师能看到的,司马懿同样能看到。 只是如此一来,军事上就会陷入被动。 “罢了。” “顺其自然吧!” “子元,你准备好兵马,随时准备响应陛下的诏令。” 司马懿最终放弃了提前部署的想法。 曹叡不是刘备。 伪魏如今的局势,也不能容忍司马懿私自调兵。 更重要的是。 司马懿调兵去鄄城了,其余四路兵马若是失利,就都会怪罪到司马懿头上。 真到那时,司马懿里外不是人了! 曹泰跟乐綝仓惶逃回鄄城。 听闻曹泰战败,众将生死不知,曹叡气不打一处来。 “曹泰,你愧对你父在天之灵!” “你也是久涉军旅的人了,狭隘处提防埋伏这等浅显的道理,你竟然也不懂吗?” “拉下去,砍了!” 曹泰低头不语,任由刀斧手驾住胳膊。 乐綝急劝道:“陛下息怒!” “我等战败,非战之罪,实是有人泄露了军中机密。” “否则汉狗不可能提前跑到我军在东平国的必经之路埋伏。” 曹叡眼一瞪:“是谁泄露了军中机密?” 乐綝俯首:“末将不知。” 曹叡都快气笑了:“败了还找理由,乐进那般武勇,怎么生出个废物儿子!” 两万大军去抵挡诸葛乔,还没走出东平国就被击溃,理由是有人泄露了军中机密,曹叡都快被气笑了。 就在曹叡下令要将曹泰和乐綝一起斩杀时,诸葛恪侧身求情:“陛下,两位将军所言,不无道理。” “如今局势不明,有人会暗中投效汉狗,也不无可能。” “倘若杀了曹泰和乐綝两位将军,岂不是令那泄密者拍手称赞?” “不如暂且将两位将军收押,以示陛下仁慈。” “若鄄城真有泄密者,必然也会因为两位将军被收押而沾沾窃喜,露出破绽。” “汉狗这次侥幸获胜,我料其会再来打鄄城。” “留下两位将军,还能助陛下抵挡汉狗。” 曹泰看向诸葛恪的眼神多了几分感激。 乐綝却是面色复杂。 在乐綝心中,其实早就怀疑诸葛恪了。 只是碍于曹叡对诸葛恪的信任,方才并未开口。 本想在私下里告诉曹叡,不曾想诸葛恪竟然反过来替曹泰和乐綝求情,还将泄密者分析得头头是道。 这还怎么让曹叡去怀疑诸葛恪? 果然。 曹叡一听诸葛恪如此分析,心中的怒火也就少了大半,喝斥曹泰和乐綝“若非元逊求情,朕今日定斩你二人。” “只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你二人自去狱中反省!” 乐綝暗叹一声,拉着曹泰离开。 曹叡忧心忡忡:“元逊,如今曹泰战败,朕折损了两万大军,城中守军不足万人,这该如何是好?” 诸葛恪略思一阵,道:“鄄城内钱粮颇丰,几千守军足够了。” “陛下不如趁此机会,试探诸军反应。”(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