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错失的相亲机缘!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哎呦,长河,买这么多东西啊?” 李长河刚停下自行车,背后楼道口便传来了惊诧的询问声。 李长河转过头一看,正是朱啉的母亲刘阿姨。 “刘阿姨好,我正好出去回迁户口,顺便去百货商场转了转,买了点家用!” “来来来,我帮你!” “嚯,这么沉!” 刘阿姨上手帮李长河接后面装书的袋子,结果没曾想重量超出她的想象。 “这是买了什么啊?” “我来吧,刘阿姨,这是去新华书店买了些书!” 李长河接过了刘阿姨手里的袋子,轻松地提在了手上。 知道了分量,刘淑婉也没再去接,而是开口问道:“长河,你这回来,公社有没有说给你安排工作?” “说了,让我先等着,有合适的岗位安排我!” 刘淑婉一听摇摇头:“你这孩子哎,太实心眼了!” “现在不断地有人回城,这工作能等吗?” “你啊,得多去跑跑,不行让你爸去学校里找一下,看看在学校里安排一个!” “好工作可不等人啊!” “我知道,谢谢刘姨提醒,我回头多去公社问问看看!” 李长河点点头,应了下来。 他又不能说,他压根不想进厂之类的,毕竟这年头,不管干什么都不能瞧不起工人阶级。 “刘姨,那我先上去了!” “去吧去吧!” 看着李长河走进去的背影,刘淑婉又摇了摇头。 这孩子看着挺好,就是有点书呆子气,随他爸。 原本她还挺喜欢李长河的,不过现在嘛,又有些犹豫了。 她觉得应该再等等,看看李长河的工作安排。 不说安排的多好,起码也得是个工人编制吧。 她们琳琳等毕业了,那可是大学生,干部编制。 左右也不着急这几天,观察观察再说。 刘淑婉心中又有了新的决定。 而此时的李长河并不知道,自己无形之中错过了什么。 提着一大袋子东西上楼的李长河来到了家门前,掏出钥匙打开了门,然后走了进去。 母亲沈玉秀也上班去了,李立山毕竟是燕京工业学院的副教授,沈玉秀也被安排到了学校的后勤上面。 毕竟学校内部这么多年的乱象,拨乱反正以后,也有不少岗位空缺。 李长河进屋之后,先是把书摆出来,放在阳台上晒一晒。 毕竟库房里堆积了那么多年了,没被老鼠啃烂算是好的了。 随后,他又拿出了一本钢笔字帖,这是72年魔都书画出版社出版的《钢笔正楷字帖》。 里面的内容主要以《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革命现代京剧内容为主。 随后,将钢笔吸满墨水,李长河坐在桌子前面,认真的模仿了起来。 没办法,练字,是李长河接下来所有计划的基础。 对于一个九零后来说,上小学的时候,他倒是练过一段时间的钢笔字,但是写的也不怎么好看。 再后来,包括他后面全职码字,都是电脑打字乃至语音输入了,哪还有手写汉字的习惯。 可是这个年代就不同了,钢笔字是一切文字工作的基础,不管李长河要参加高考,还是接下来文学创作,都得大量的书写。 尤其是到时候码字写稿子,如果写的丑不拉几的,编辑们谁爱看啊。 一手好的钢笔字,绝对是加分项啊! 练了一个多小时的钢笔字,李长河站起来活动了一下手腕。 休息了十来分钟,又拿出了那套高中教材,看了起来。 这里面,数学对他来说最简单。 前世虽然称不上什么天才,但是当年在学校也是班级前十名,在某个高考地狱大省杀出重围的存在。 语文相对麻烦,因为语文书跟后世的语文书很多不一样,包括里面的节选古文。 最麻烦的是政治,眼下的政治书教材跟后世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门科目在李长河看来,必须得重点复习。 其次的地理和历史,对他来说,倒是更简单,里面很多知识还没他了解的多,这也算是时代的局限性。 至于物理化学,他连看都没看,毕竟他已经决定了,到时候高考报文科。 他对自己的优势认知很明确,历史地理语文是他的强项,尤其是有后世知识量的加持。 数学也算不错,缺陷就是政治,认知不够,需要大量记忆背诵。 至于物理化学,前世他都没学理科,这一世更不会从头开始了,他又不打算搞理工科做研究。 至于以后有啥不懂的,家里不是还有个理工科的副教授嘛。 中午,李长河进厨房给自己弄了点吃的。 其实沈玉秀给他粮票和钱的意思,就是让他中午可以出去吃点好的。 不过李长河没那么奢侈,早上的肉包子还有,又顺手煎了个鸡蛋,凑合着吃了。 吃完之后,李长河又拿起了报纸,坐在客厅里看了起来。 他想关注着这个时代上面一些行动的变化,信息来源就必须靠报纸。 扫了几眼,没有感兴趣的标题,李长河又拿起了杂志《人民文学》,开始扫杂志。 这是为接下来的码字做准备的。 虽然他知道接下来这几年,流行什么伤痕文学,但是每个杂志的风格偏好终究是不同的。 就像后世的小说平台编辑,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偏好风格,甚至每个网站都有自己兴盛的风格。 李长河要做的就是投其所好,一个稿子,这个平台火爆,但是在另一个平台被毙掉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陆遥的《平凡的世界》当年就被编辑毙了好几次,据说那还是熟人。 后世这种情况更是比比皆是,很多小说被一个编辑拒稿,结果在其他编辑手下大火,是很常见的事情。 作为资深网文写手,李长河并不觉得他现在写出什么前世获奖的作品,就一定能成功。 很多作品是有时代印记的。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哪怕是隔一两年,一些小说的点都未必适合。 有些创作剧情,81年可以写,但是放在四年前的77年,就不适合写。 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 读完了手中《人民文学》杂志之后,李长河对于杂志如今的风格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上面的文章目前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对于前几年的一些事情的批判。 这让他心里有了一定的想法。 而不知不觉中,天黑了,门外传来了开门声,随后李立山跟沈玉秀一起回到了家里。 “长河,吃饭了没,我去做饭!” 沈玉秀一进屋,就关切的问道。 “不着急,我还不饿,妈你先休息一会。” “爸,我这有点数学题,你帮我解一下!” 李长河下午看数学书,对比着那本《数理化自学丛书》,有些点他确实没有研究明白。 看到李长河拿出数学书,李立山有些诧异。 “长河,你这是想学数学?” “不是学数学,我是今天买了些教材,把前几年落下的知识补一补。” “毕竟当年我拉下太多!” “我今天去公社问了,我这工作,没法说立刻安排,等看情况安排,我估计得有一段时间。” “我想趁着这个机会在家补习一下,把之前落下的知识学完。” 李长河认真的说道。 “好,长河,你有这个心思是很好的,不管什么时候,学习都是最值得做的事情。” 李立山听完之后,忍不住夸赞了一句。 其实身处在他这个位置,有些消息更灵通一些,也知道上面如今貌似想要改变。 不过很多事情都没确定,他现在也不好说,避免给李长河太大的期望。 “就是这段时间,可能得在家里蹭吃蹭喝了。” 李长河有些委婉的表达了啃老的意图。 沈玉秀一听,立刻不满的冲着李长河说道:“你这孩子,瞎说什么呢,跟着爸妈怎么能叫蹭吃蹭喝呢。” “再说有我跟你爸的工资,还养不起你一个人?” 沈玉秀也是干部身份,工资虽然没有李立山多,定的也是16级副科级的标准,一个月工资110.5元。 也就是说,两个人加起来一个月三百多块钱的工资,在这个年代,是妥妥的高收入群体。 事实上很多人鼓吹民国对知识分子好,但是新中国其实也不差。 抛开某些原因的那些年,其他时候国家定的待遇,知识分子的待遇一直很高。 得到了老妈的首肯,李长河自然放下了心。 随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长河进入了在家闭关的状态。 练字,复习功课,背诵伟人语录,以及按照脑海中的构思,开始动笔码字。 日子一晃过去了一个月。 1977年四月,刚从外面买回人民日报的李长河终于在报纸上,看到了一个让他振奋的消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