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三十八章 文艺圈的黄金盛世来临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拍纪录片绝不是个轻松地活,尤其是取景。 就拿故宫来说,他们纪录故宫,不是单纯的拍摄一个故宫大门,而是要取很多地方。 比如说一个全景,就要从景山上面拍摄。 而此刻的李长河他们就在爬景山公园。 因为想要拍故宫的全景,景山公园里面的万春亭是最佳的拍摄地。 此时此刻,一行人顺着石阶往上走,张一谋,陈楷歌,田壮壮,李长河他们轮流扛着摄像机。 主要这玩意儿实在是太金贵了,整个青影厂也没几台,这台还是刚买进来的,新的。 也就田壮壮这种玩摄影机玩的贼熟练,又有足够关系的人才能借的出来。 “哎,等等!” 一群人走到一半李长河忽然间叫停了大家。 “老张,拍一下他们!” 李长河指着公园里面一群人笑着说道。 那是一群小年轻,十几个人,正在树荫下面跳交谊舞。 7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导演把晚会改成了交谊舞会的形势,给观众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而今年的国庆节晚会,又一次采用了交谊舞会的形势,展示给了全国观众。 也由此,彻底引爆了全国人民的跳舞热情。 如果说年初的春节晚会是特殊的展示,但是今年国庆节这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晚上的宴会也是交谊舞会,就足以表明高层的很多态度了。 交谊舞开始从一些小圈子走向了大众,各大学校校园里面,大量的年轻大学生也开始光明正大的跳舞了。 尤其是北大未名湖畔经常看到有人在那里练习。 “录跳舞?” 田壮壮看着他们,来了兴趣。 “对啊,既然今年是改革元年,除了景象,当然是从人民群众的改变开始了。” “跳交谊舞不就是一项很大的改变吗?” “老张,拍一下记录下来” 张一谋是今天的掌镜摄影师,其实田壮壮也会掌镜,毕竟他一开始就是想报摄影系来着。 在进入京城电影学院之前,他在农影长干了好几年的摄影师。 可是在进了北电之后,这小子更认可张一谋的掌镜功底,喜欢让张一谋掌镜。 于是他们这帮人出来拍摄,又把张一谋给拉上了。 让他负责掌镜。 张一谋很快打开了摄影机,然后架在远处,开始拍摄。 等拍摄好了,陈楷歌打算向他们走去,然后被李长河一把拉住了。 “你拉我干什么?咱们不上去采访一下吗?” 陈楷歌有些诧异的问道。 李长河摇摇头:“不用采访他们了,咱们记录一下就行了。” “啊?不是你说的也采访问一下吗?” 陈楷歌有些懵,明明是李长河之前提的建议啊。 李长河闻言,有些无奈:“那你学会一下随机应变行不行?” “这种采访了,万一人家不是搞对象的怎么办?万一都有家室怎么办?万一三十年后,两个人没成怎么办?” “啊这.不可能吧?” 陈楷歌脑子有些宕机,什么叫都有家室? “这种取个远景就行了,没必要采访了,还是选点有特点的人吧!” 李长河随口说道。 主要是他觉得现在痴迷跳舞,尤其是敢光明正大在景山上跳舞的这些人,过两年可能下场都不会太好。 “也是,万一人家以后不是搞对象,三十年后再采访,多尴尬!” 田壮壮也跟着笑着说道。 “走吧,咱们继续上山,去万春亭” 很快,一行人来到了万春亭,这里正好在京城中轴线的最高点,可以俯瞰整个紫禁城以及远处的京城。 “好,我们从这里,俯拍,慢慢的下移,然后再.” 到了位置,拍摄就是田壮壮他们几个人的事情了,其实主要还是田壮壮跟张一谋在讨论如何拍。 在摄影上,两个人都是老手,各自有各自的认知,而朱琳和陈楷歌相对来说就是新手。 他们可以操控摄影机,但是很多拍摄手法,说实话就没另外两个人精通了。 所以纪录片的主拍还是田壮壮跟张一谋。 两个人在那里讨论着,而李长河跟朱琳以及陈楷歌这时候则是站在这里,眺望紫禁城。 “这要是冬天,从这里拍一个满是大雪覆盖的紫禁城,也是很漂亮的。” 李长河这时候笑着说道。 “是很漂亮,但问题是,如果真的下雪了,摄影机可借不出来。” 陈楷歌这时候大煞风景的说道。 下雪天,除非是有拍摄任务,不然想要像这样把摄像机借出来,门都没有。 “借什么啊等回头,我自己买一个,到时候我们来拍摄!” 李长河这时候随口说道。 一旁的陈楷歌听了,有些震惊的看着李长河。 “伱说什么?你买一个?” “这东西很贵” 说到一半,陈楷歌闭嘴了。 这家伙尼玛外汇商店买家具都花了好几万,摄影机再贵他也不是买不起。 李长河则是确实考虑买一个摄影机,不光是为了拍雪景,主要还是为了给朱琳练手。 导演功底这玩意儿,有天赋不假,但实际上也是练出来的。 很多拍摄技巧,其实都是参考的国外,看国外电源里面拍摄的手法学的。 就像红高粱里面的一些镜头,余占鳌和九儿天为背地为床,其实就是参考的本子的一个电影镜头。 现在的导演其实不怎么掌镜,具体的掌镜剧组都有摄影师,但是导演把控的是整体画面,所以在拍摄的时候,脑海里必须有整体的影像。 这个不能全靠想象,得切实的有画面感,而画面感不外乎就是拍的多了练出来的。 “好了!” 另一边,已经完成拍摄取景的田壮壮和张一谋已经收起了摄影机。 一行人爬上景山,就是为了拍个全景镜头,拍完了就撤,然后去故宫里面取景。 然后这一整天,李长河他们就在故宫里面转悠,顺便采访了几个路人。 晚上又在附近吃了个涮羊肉,然后才回到家。 “呼,怎么感觉这拍纪录片,比在深山里拍电影还累啊。” 回到家,朱琳往沙发上一座,随后满是疲惫的说道。 “咱们今天主要走的路多,不像之前在山里拍电影,上去之后固定了景象就不怎么走了。” “你先歇一会,我去给你烧点热水,然后泡泡脚。” 李长河随后走进了厨房,然后拿起了电热水壶,烧上一壶水。 又从卫生间给朱琳拿了个脸盆。 看着李长河忙碌的样子,朱琳靠在沙发上,眼里满是柔情。 很快,热水烧好了。 李长河给她倒进了脸盆里,掺着凉水试了下水温。 “好了,你先泡一下!” “那你呢!” “我先看会报纸!” 刚才回来的时候,他顺手从报箱里面把今天的报纸取了出来。 随手拿起了一张,正好是今天的京城晚报。 首版是一张人民大会堂黑白色的照片,上面写着《热情庆祝第四届全国文学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以及高层发表的大会开幕式的讲话。 下面则是对大会的一段讲述,李长河见状,则是认真的读了起来。 里面提及的大会主要内容,无外乎是对前几年错误路线的承认,以及重申了伟人的双百方针。 除此之外,大会上还提及了一件事,让李长河感到震惊。 因为会议上还有人拿最近的《大国崛起》举了例子。 “最近社会上有本书非常火,是我们北大一些学生联合编纂的《大国崛起》,很多人就提出反对批评的意见,说你们怎么能介绍资本主义国家呢。” “我觉得这里就很不对,我认为这本书很好,很客观的给我们讲述了这些西方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对我们有很好的科普和借鉴意义。” “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作用。” “我们以后,不能搞老一套,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那是作家的责任,别人不要横加干涉。” 除此之外,大会还强调,不再要求文艺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正直任务!” 李长河很难想象这些话是怎么在会场上讲出来的,但是按照报纸上的描述,在讲完之后,整个会场立刻引发了轰动,全体会员集体鼓掌持续了三分多钟。 毫无疑问,高层的这一番讲话,对于接下来的文艺工作直接点明了方向。 这一句不要横加干涉文艺创作,就给接下来的文学或者说整个文艺战线的创作都提供了审核保障。 也难怪八十年代的作品,什么都敢写,什么都敢刻画,尺度大的惊人。 李长河以前一直想不通透,现在看来,根源就在这里。 “长河,有什么大新闻吗,看的这么入迷?” 看李长河坐在那里认真的阅读,朱琳有些好奇的问道。 “看看这个!” 李长河将报纸递给了朱琳。 朱琳好奇的接过去,然后看完之后,有些惊讶。 “这是拿《大国崛起》举例,以后就没人再敢批评这本书了。” “不止如此!” 李长河摇摇头,随后冲朱琳解释说道:“看到这里了吗,文艺创作要改编思想,不要横加干涉!” “这里几乎给文艺工作者定了调子,以后审核尺度,估计会极其宽松。” “一个属于文艺圈的黄金盛世,就要来临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