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圣宗大师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九十三章 南海局势终了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疯了!朝廷这是疯了! 十万铁骑南下,难道他就不管北蛮了么?” 黄胤芳这段时间的日子过得非常不好。 因为那神秘用毒高手的关系,他和越国公许兆鳌两个老头子挤在一起。 一些习惯,比如晚上睡觉点个香,平日里习惯的舔笔都不敢做。 甚至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 虽然有碧峰府的府主亲自在府上看着,但心理上,两位老者都是怕死之辈,自然小心翼翼。 对于他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这样的心态时间长了是会把他们的身体拖垮的。 因此在知道秦国公率十万铁骑南下的时候,黄胤芳的身子一下子就塌了。 开始卧病在床,可是他依旧不怎么敢喝药。 甚至煮药的炉子都放在自己的房间里,由他的长子亲自煮药。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国公许兆鳌就成了南海士族们最后的支柱。 不过这位老者不愧是做过内阁大学士的人,还是左柱国。 心理的承压能力比起黄胤芳要好的太多。 “不用慌,对于朝廷而言,我们只是内患,北蛮是外敌! 除非旭阳昏了头,否则就不会有这样的决定。 按照老夫看,这定是疑兵之计!” 许兆鳌此话一出,南海士族心中想了想,发现的确如此。 毕竟南海再乱,结果无非是国家易主。 毕竟还在汉人手中。 但如果放任北蛮不管,那可就是亡国! 旭阳帝再昏聩,应该也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来。 因此秦国公十万铁骑南下这定然是个幌子! 而这样的局面,其实就是四娘谈本泰在皇宫之中和旭阳帝密探的核心。 当日在皇宫的书房之中,谈本泰开口便说道: “陛下,臣认为,南海必败!” 旭阳帝问他何出此言。 谈本泰只回答了一句话。 “南海士族以黄胤芳和许兆鳌为首,必败!因为,他们已经是耄耋之年,不论他们为人再精明,人已老,心也老,所有的一切想法念头都是如此。 耄耋之念,如何能创新世?” 随后,谈本泰便以此为核心,讲述了自己的平南海之患的理念。 而在柳新的记忆之中,因为师兄弟们在南海遇难,四娘急匆匆便从帝都赶到了南海,错失了和旭阳帝的这一次交流。 而旭阳帝次日开早朝,将自己准备的后手全部用出,闭塞了南海在帝都内的眼线。 而秦国公也的确是领了十万铁骑南下。 和十万铁骑一来不用从帝都调遣,这样就可以蒙蔽南海那些老头子们的眼线。 二来,就像许兆鳌不敢相信这件事情。 秦国公铁骑南下,南方这些人会以为这是噱头。 只有当铁骑真正兵临城下时,他们才会醒悟,但那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而铁骑南下,的确会有被北蛮趁虚而入的可能。 毕竟这十万铁骑就是为了和北蛮争锋所用。 没了这十万铁骑,边关就是被北蛮随意抽签攻打的靶子。 百密总有一疏。 边关冗长,只要一个点被突破,那就是全盘皆输。 尤其是没了这十万铁骑的情况下。 有或没有,边关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 但旭阳帝既然敢有这样的决策,就不会留下如此大的漏洞。 边关的防御在十万铁骑开拔后的第一时刻就被吴国公接管。 而吴国公的策略也非常奇怪。 边关重点全部右移,来到了帝都北侧。 看上去好像是放开了左侧的口子,全力防御帝都去了。 但北蛮的探子一查,发现左侧的口子通向的不是帝都的中原地区,而是西方。 也就是,四川省! 这件事情传到四川的时候,蜀国公第一件事就是斩杀了自己的一位妾氏! 由此可见他心中的愤怒。 蜀国公也有反心,但他却不能容忍北蛮入侵。 因为北蛮在他的心里,比正阳更难缠。 一旦北蛮侵入正阳,开了边关的一个口子,就会像是一种腐蚀之毒,难以祛除。 对于他日后的大计而言,这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 他也在第一时间明白了旭阳帝的谋划。 十万铁骑的缺口,旭阳帝转嫁到了蜀国公的身上。 他不拿出藏着的家底,这缺口就堵不住。 如果拿出来了,那他一直辛苦隐藏着的身份,也就暴露了。 这就是谈本泰和旭阳帝谈到的第二个问题。 “正阳如今内忧外患,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 有的时候,坏事到了极致,也是一件好事。 就像现在,十万铁骑的缺口,可以让蜀国公去填。 而且他一定能够填的下。 但如果蜀国公没有反心,那么他就没有填补这个窟窿的能力。 对于我正阳而言,反而是一件坏事!” 在这一天夜里,旭阳帝软禁了自己的皇后,也意味着他宣布,蜀国公反了,他知道了这件事情并且做出了抉择。 时间一晃十天过去。 秦国公的铁骑不急不缓来到了浙江城下。 而在这十天里,南海士族依旧不相信秦国公会带着十万铁骑南下。 因此他们把重点放在了内患上。 清水龙王和旱地龙王的势力被彻底打散。 不过这也是因为旱地龙王的目的已经达成,他要修的水利已经大部分完成,其余的部分都不再南海范围内。 他已经无力去做。 这段时间几乎是在抢时间,旱地龙王周立基本就没合过眼,当南海的大军围剿的时候,他直接就散了自己的手下。 而清水龙王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在这段时间里,两位‘龙王"成了至交。 清水龙王手下最终护着两人冲出了包围圈,最后被马大奎的山匪接应。 四大寇终于合在一处。 而两位‘龙王"的手下就地解散。 这些人本就是南海的百姓,脱下统一的服饰,丢掉兵器,谁还看得出是反贼。 南海大军的围剿变成了一个笑话。 秦国公的十万铁骑南下,这些大军匆匆赶往浙江,迎来的却是浙江的败兵。 浙江,沦陷了。 不过一日,秦国公就攻开了浙江城的城门。 而黄胤芳,许兆鳌等一众南海领袖则早就在秦国公靠近浙江的时候就撤离了。 他们的私兵早就探查到了真相。 为了不让秦国公追击他们,他们隐藏了这个真相,偷偷离开。 秦国公不知道他们逃离的情况下,依旧不急不缓。 当然,这都是许兆鳌等人的臆想。 秦国公根本就不在乎这群老文人。 就像旭阳帝和他说的那样。 这样一群即将入土的老头子有什么好杀的,安安稳稳拿下南海四省才是大事。 因此即使秦国公知道许兆鳌等人提前逃离浙江,他也不会去追地。 毕竟就算他们再逃又能逃出哪里去。 出海么? 这几个老骨头能受得了多少海上风浪的颠簸。 十万铁骑几乎无损拿下浙江城,然后不留一兵一卒便直追着南海残兵往南。 而神奇的是,没有人管的浙江城竟然无比的和谐安宁。 而在平静宁和的背后,是底层百姓中出现的一批过来人。 这些人如果深入调查一番就会发现,他们都是来出身南海,但早就离开南海漂泊,如今荣归故里的一批人。 他们的说辞大多是听说家乡有难,于是奔赴回来。 他们在外小有成就,如今归来是为了帮助曾经的家乡。 这样的人不知几何,几乎分布在了浙江城的每个角落。 而浙江城没被屠城,甚至秦国公只是派了小股兵马入城清剿一番,除了清剿工作是在白日完成之外,结束得还快。 傍晚时分,秦国公的骑兵就全部退出了浙江城。浙江城内彻底没了管理者。 就连那些衙门的衙役也都没了。 所有官府人员要么被黄胤芳等一众南海高层带走,要么被秦国公的人带走。 . 时间一晃又是月余过去,如今已是五月。 这一月余来,南海的局势可谓是奇奇怪怪。 就算是精通史书的学究都没见过这样的局势。 自从秦国公不费一兵一卒拿下浙江城。 南海士族的魁首们似乎就一直在逃亡的道路上。 原本还有二十余万的南海士兵可以做最后的殊死抵抗。 十万骑兵对阵二十万的步兵,南海的士兵们钱粮充沛,再加上是本土作战。 而秦国公的十万骑兵则是千里迢迢从南方一路南下。 要说优势的话,其实还是在南海这边,毕竟南海地势复杂,田垄众多。 不像是北地,一往无前! 也不像中原,万里坦途。 如果全军上下一心,其实还是有能够战斗的本钱的。 只可惜的是,不知道有什么人在军中蛊惑人心。 倒也不是说蛊惑人心,而是有人将浙江城的情况在军中大肆宣扬。 即使是没有来得及从浙江城撤出来的南海士兵在收缴的武器和盔甲之后,也被放了回去。 浙江城周边更是在秦国公离开后的第二天就恢复了农田的开垦。 因为南海事变,南海的百姓们早就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播种时间。 南海氏族们家中钱粮充足,根本就不在乎这一年的收成。 但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错过了播种的时机,很有可能就会让他们今年少一季的收成。 这可是与他们性命攸关的事情。 无数的百姓早就已经急得焦头烂额。 但毕竟是要打仗。 种地也得先保住性命才是。 但当听说浙江城附近的百姓已经重新开始开垦,不仅仅是南海,其他地方的百姓们就连军中的士兵也都起了其他的心思。 要不是军中的钱粮供给增加了数倍,光是这一个消息就有可能把南海的军队拖垮。 但事实上真的到了两军对垒的时候,秦国公只是派出游骑在南海士兵军队的周围大喊口号。 说什么早日回家,早日开垦,早日收粮。 又说南海失去了这些地主士绅,百姓的天地将会变得更多。 甚至还有士兵在那大喊,南海一共有多少亩的土地。 地主士绅拥有多少,老百姓们拥有多少。 而一旦地主士绅们被剿灭,老百姓又将获得多少土地的好处。 虽然军中士兵大多也都不识字,但毕竟在军营之中会学习到一些数字。 而且秦国公派出的骑兵可谓是一整天十二个时辰不间断地在宣扬这些口号。 南海军中所以也试图派出一些骑兵斥候阻击。 可在秦国公的面前,论斥候战,南海一方根本就不是这些戍守边关的骑兵的对手。 不仅仅是被耍的团团转。 南海的斥候骑兵更是损失了许多。 更加可恶的是就在一天之后。 这些原本归属于南海的斥候骑兵竟然换上了秦国公军队的盔甲,举着秦字军旗,招摇过市。 口中更是喊着更加过分的口号。 也是在这一天的夜里,南海军营之中出现了逃兵。 虽然许宗让连连劝说,但却劝不动几位老顽固。 这些聪慧了一辈子的老人,在知书达理了一辈子之后,在这个上了年纪的岁数,终于开始出现一些平常老人该有的毛病。 那就是固执己见。 尤其是越国公,他不惜一连斩了上百名逃兵的脑袋。 他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既然立下规矩,那就要守规矩,不守规矩的就要砍脑袋。 但作为全军统帅的许宗让心里十分的清楚。 现在军心本就已经开始乱了。 在这个时候如此大杀四 方,军心恐怕是要彻底溃散。 在军事上,许宗让其实也是一位好手。 他通读兵书,对于战场上的一系列工作烂熟于心。 如果论纸上的谈兵论足,许宗让绝对是高手,整个朝廷也找不出几个像他这般的人物。 只可惜的是他缺少一点点的实战经验。 更可惜的是他虽贵为主帅,但军队的真正统治权却并不在他的手里。 这个时候他心中就开始窃喜自己已经提前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如今看来,南海的胜率已经是越发的渺茫。 许宗让也就必须开始为自己谋划了。 南军在军心不稳的情况下,强行开战,最终吃了几次败仗。 军营之中的逃兵越发的多了起来。 光靠砍头已经是没有什么效果了。 于是乎,南军只能开始不断地后退。 先是进入了福建,但秦国公的骑兵其他方面姑且不论,光是一个机动性就足够让南军有苦难言。 更加恐怖的是,秦国公的军队每次路过一地,绝对不会放下一兵一卒看守那里。 反而是将那个地方地主士绅全部剿灭,反正这些人也不亏,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支持南海氏族的。 就算没有支持的,那也是默认南海士族所作所为,试图默默跟在身后捡点零碎吃的。 这样的人有一个没一个,全部都不是无辜的。 当然了在极端的情况下也会有个例。 秦国公像是有什么准确无比的情报一样,对于某些替百姓着想的地主或者地方官员,那也是会高高抬起,轻轻落下,不伤及分毫的。 但面子上总是做到了赶尽杀绝。 这也让福建,广东以及南赣的地主士绅们心中凉凉。 而秦国公军队经过的地方,百姓们的日子都会变得十分好过,而同样的一些衣锦还乡的本地老乡就会适时的出现。 而所有的百姓都忙着抢种粮食,自然也没有什么心思去想这些人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现。 而随着这样的情况慢慢地愈演愈烈。 南军的阵容从二十余万下降到了只剩下十几万。 而当南军从福建撤退到广东的时候,南军数量竟然只剩下了几万。 而这几万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南海士族们的心腹。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许宗让突然带着一批人逃出军营。 在那之前他也试图突袭越国公和黄胤芳的大帐,可惜的是这两位老头子现在极为贪生怕死,身边安排了许多的高手。 许宗让见自己无法成功,便带着自己的心腹两千余人逃出军营。 越国公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切。 自己养了十几年的义子竟然就这么背叛了他。 甚至背叛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黄胤芳在出现这一变故之后,一病不起。 因为南军统帅的背叛,南军彻底分崩离析。 不到一日便有数十位南海士族带着自己的手下逃出军营,他们有的四散而逃,有的则是直接去了秦国公的军营投降。 越国公见大势已去,便和黄胤芳一起在广东沿海找了几艘海船逃到了海上。 两位老者。自始至终都不明白自己到底败在了什么地方。 最终他们都归结于许宗让。 他们认为从一开始,许宗让就已经投向了朝廷。 直到此时他们才意识到许宗让之前的一些举动好像另有深意。 只不过现在他们已经彻底败了。 逃亡到海上没多久,两位老人就被同行的船员手下丢到了大海之中。 这些船员和他们的麾下可不想跟着这两位老人一起在海上活活饿死渴死。 听说在岸上只要放下屠刀,卸下盔甲,从此做一个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农家人便可以好好的生活下去。 这些船员和两位老者的手下本就有很多是农户出身。 在南海,又有多少读书人愿意做这些刀兵之类的粗鲁之事呢? 当南海的捷报传回帝都的时候,旭阳帝从书房之中取出了一本竹简。 这本竹简就是当日他和谈本泰交流时,后者提出的三点建议,又或者说是方略。 前面的一点自然是都实现了,而最后一点如今也已经实现。 “南海的百姓是最苦的。南海的读书人是最无用的。 家父在时就曾经说过。 读书人如果四体不勤,不会劳作,只会死读书。 那么读书人迟早都会死绝。 因此臣认为,南海的起事,其实就是南海读书人们错误的认识到了自己。 既然是错误的,那么最终肯定是会失败的。 而他们将会败在自己的手中。 因此臣觉得,陛下可以放心的出兵南海。 臣可以用性命担保这一次南下,陛下不仅不会耗费太多的钱粮,不会耗费太多的士兵的性命,就可以获得一个更好的南海!” 而他说的这一切如今全部都应验了。 旭阳帝直接召他入宫面圣。 次日,谈本泰被直接任命为右通政。 官位达到了正四品! 可以说是这些年来文官之中晋升最快最迅猛的一个。 谈家也在这一天平反了。 而这个消息传向南海的时候,南海迎来了初夏。 南海之滨,五月盛夏,阳光斜洒,金光灿烂。田野上,百姓们忙碌着,他们穿着粗布衣裳,汗水浸湿了衣背,却无暇顾及。手中的锄头、犁头翻飞,泥土的芬芳弥漫在空气中。为了抢回因为南海之乱损失的时间,他们像勤劳的蜜蜂一般,在田间劳作,播种希望。 此时,一支骑兵整齐地从天地间穿行而过。铁骑铮铮,蹄声如雷,却又丝毫不扰百姓的劳作。骑兵们身着战甲,头戴铁盔,目光坚定,威武不凡。他们的出现,仿佛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英勇气息。 为首的将军,身着锦绣战袍,神采奕奕。他目光深邃,眺望远方,心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看到百姓们辛勤的劳作景象,他心生感慨,不禁吟诵起一首诗: “南海五月播希望,田野繁忙人欢畅。 铁骑如龙驰骋过,军民同心保家乡。 耕耘播种待秋收,辛勤汗水换丰饶。 愿得天下皆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享。” 虽说是一首不太押韵的诗,但却在这位将军吟诵出来之后不久就传遍了整个南海。 . “大师兄没想到南海之事这么快就有了了结! 四师兄他真的有你说的那么神嘛?” 小七,六郎,狗三儿自己柳新,四人坐在船头享受着初夏暖阳。 四娘的情况一直都通过隐秘调查组实时的传到南海这边来。 这段时间,柳新其实一直在努力实现着四娘和旭阳帝说的这番话。 直到如今,南海真的平定下来,柳新才终于觉得分外轻松。 南海的镇压,比他记忆中花费的时间少了整整八成。 原本经历了好几年的混乱,南海百姓直接减少了一成有余。 这个减少是由于这几年的混乱,南海粮食短缺造成的。 大部分的百姓在他的记忆中都是被生生饿死的。 而如今他们坐在官船之上,逆流而上。 看到的两岸风光却是百姓们在田垄间挥洒汗水的美妙场景。 如此美景真是暖到了柳新的心坎儿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