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大学里的亿万富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96章 今日头条发布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陈平江接到电话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再三确认才相信湾流宇航那边真的是把自己要的那架飞机造好了。 常规需要等半年到一年的湾流G550,陈平江只花了三个半月排队,这交付速度刚刚的。 有钱好办事,资本主义国家,只要钱给的多一切都不是问题。 找个不是那么着急的客户商量下,插个队,几个月的时间不就节省下来了吗? 陈平江也没食言,给湾流那边打去一笔服务费。 私人飞机可跟汽车不同。 买进口车,人家车商会运回国。 私人飞机的交付都是在境外,陈平江聘用的机组要自行前往老美的佐治亚州把飞机开回来。 等到陈平江在东江机场见到属于自己的这架湾流G550后,满意的点点头。 接下来也是到了送葛梦诗去芬兰的时候了。 怀孕四个多月的葛梦诗已经有些显怀了,不适合在公司继续上班。 如果是冬天还好点,夏天穿的少,别人一看就看出来了。 趁着湾流G550办证的这段时间,葛梦诗还能抓紧和家里人相聚。 “小陈啊,准备好什么时候动身了吗?”葛秉义看着女儿有些不舍得。 “就这个月底吧,趁这几天给阿姨的签证办一下。”陈平江有几天没过来葛家了。 商议出来的结果是,葛母陪着葛梦诗先一步去芬兰,葛秉义处理完手头事情后再过去。 至真餐饮那头CEO职位已经交班给了秦素琴,日常工作她足够处理,遇到拿不准的再通过视频方式向葛梦诗汇报。 徐芳娟和陈广明会在预产期前一个月过去,共同迎接陈家的第一个第三代出生。 现在葛父葛母面对陈平江的时候是有些弱势的,不要说为母则刚,任谁面对陈平江的准女婿也无法泰然处之。 “小陈,你看……什么时候能和你爸爸妈妈见一面,到现在还没见过。”葛秉义和老板对视一眼后,最终还是由葛秉义半推半就说了出来。 不料陈平江却笑着道:“他们最近出去旅游了,等回头到了欧洲你们再好好的唠唠。” 徐芳娟和陈广明的确不在东江,不过倒不是出去旅游,而是回老家铜城。 这中间多少有些躲避葛家的意思。 徐太后是要脸的,她可以对葛梦诗像儿媳妇一样,但是不好意思面对人家父母。 两家要是正儿八经的亲家关系,见面自然不是问题。难就难在,徐芳娟不知道怎么面对葛父葛母,总觉得自家小兔崽子太坏了。 ………… 张一鸣坐在办公室里紧张的等待着今日头条发布24小时的各项数据。 花了这么多的心思时间,又拿到了集团这么多的宣传资源,这要是玩砸了,张一鸣估计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不止张一鸣,人人网其他高管也在关注。 算法是今日头条的根本,它在今日头条上成功了,日后的抖音也不在话下。 几乎肯定的是,抖音项目会是陈平江拼图的最后一块。 今日头条用上了相当多的黑科技。 除了算法,还有AI机器人,是的,你没听错。 这个AI机器人叫做xiaomingbot,可以进行实时撰写新闻稿件,平均每天50-100篇资讯报导。 平均新闻生成到发布时间为2秒钟,几乎达到电视直播的传播速度。 Xiaomingbot是今日头条实验室研发的AI机器人,可以通过文本生成技术产出新闻。 针对数据库中表格数据和知识库生成自然语言的报导,即简讯。 事实上,今日头条不仅仅是新闻客户端,更是一款基于机器学习的个性化资讯推荐引擎,是所有信息、内容分享创作的平台。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算法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帮助高效精准地把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推荐出去。 剩下的一些新闻,则是通过转载的方式贴上来。 今日头条对自身的定义从来不是新闻客户端,因为新闻客户端的瓶颈显而易见,缺点也是同样,完全照搬PC门户时间的内容和模式,很难满足移动时代的各种需求。 今日头条从一开始就强调,自己是信息分发平台。 “信息”的范畴要远远大于“新闻”,用户刷手机时其实不会区分是“信息”还是“新闻”,用户视角来看都是一回事,都是在帮他完成看新鲜事的任务,但明显“信息”所能提供新鲜事更多,所以战略上自然比“新闻”高一层。 与信息需求程度较高的专家、学者、记者等人群所不同的是,普通大众对信息的需求较低,不会在这上面投入太多精力,他们更多需要的是悠闲的阅读体验。所以今日头条一开始就强调“信息”。 移动时代大家都是碎片化阅读,利用餐前餐后、休息时间、上厕所、上班路上、排队的时间来刷手机,这个PC时代大家放弃一切坐在电脑前刷新闻是不一样的逻辑。 这也是为什么微博、短视频乃至网络能大火的原因。 两人之间的区别是究竟“信息找人”还是“人找信息”。 “怎么样?”时间一到,张一鸣就急不可耐的跑到负责数据统计的员工位前。 和他一起围着的还有一大帮人,大家都在关注首日的数据。 “可以啊,非常好,首日破百万下载!” “牛逼,成功了!” “晚上必须庆功!” 看到数据后,张一鸣也是松了口气。 不过他很清楚,第一波的下载数据中起作用的不是今日头条本身,而是人人网强大的宣传渠道。 不过,不管怎么说,还是成功了。 整个项目组熬了一年多,才有今天。 从一开始张一鸣没来就做的差不多,等到张一鸣来了后,重做了一部分,前前后后花了14个月。 几乎是全集团耗时最长的项目,可想而知项目组上下压力多大。 特别的是,集团内部其他产品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明星产品,如果今日头条做砸了,整个项目组估计都要被一锅端。 “没别的,今天晚上龙必居包场,大家好好庆祝下。” 张一鸣脸上挂着笑容,大喊道。 关注着进度的陈平江也是松了口气,这一版本的今日头条完成度相当高,不赢简直没天理。 接下来几天让张一鸣和陈平江没想到的是,今日头条下载量持续暴增,并且收到特别多的好评。 这要是放在2024年还可以理解,可眼下全国的智能手机终端都没过亿,每天上百万的下载量堪称恐怖。 其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新闻类型APP的匮乏。 四大门户的客户端还没上线,市场上就一个今日头条的独苗。 在这个年代,大家对资讯是非常渴求的,同时娱乐手段又相对有限。 上下班通勤时间,上个厕所能干啥? 啥也不能干。 没手游! 没短视频刷! 手机也不能追剧,因为流量太贵! 一些不爱刷微博人人网的中年男性能干嘛? 今日头条的出现完美的填补了他们的蹲坑时间。 毕竟广大男性同胞是实实在在喜欢上厕所的。 无它,是真有快感。 “最近挺火的今日头条有人在用吗?” “楼上你这就是个病句,你既然都说很火了,自然很多人用。” “年轻人可能不太喜欢,不过我们这种过了三十岁的大叔用了都说好。” “作为专业人士,不得不给今日头条点个赞,别看只是个小小的应用,但是里面的技术含量可非常高。你们主要注意到没,它好像长了一双眼睛,你喜欢看什么他就给你推荐什么。” “我也发现了,我在新浪或者网易看新闻要不停的翻,而且都是很正统的那种新闻。但是今日头条不一样,很多知识、新闻、信息都是我在门户网站看不到的,或者要翻很久很久才能看到。特别是今日头条的评论区还贼有意思。” “我发现一个创业好思路,今日头条有个创作者激励计划,可以自己写信息上传发布,会有钱。” “……” 不得不说,大数据统计然后按照用户喜欢的内容来推荐,这技术在2010年简直是嘎嘎乱杀。 对同类产品堪称是降维打击。 类似腾讯、阿里等大厂一看就惊了,还能这么玩? 毕竟大数据这个概念在2008年才问世,大家知道是知道,可怎么应用是个问题。 今日头条给大家上了一课。 用户行为分析、个性化推荐系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相似性推荐、隐式询问系统组合起来简直是一套无敌的组合拳。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短短半个月内,各家大厂疯狂的开始投入研发。 阿里那边更是直接,通过猎头公司找到张一鸣,用高薪赤裸裸的挖人。 不过被张一鸣明确的拒绝了。 更坏的是,遭到拒绝的阿里反手就通过其他渠道曝光了张一鸣,将他塑造成今日头条成功的关键人物。 顿时,张一鸣在整个互联网圈子火了。 面对各家抛来的橄榄枝和无数的诱惑,张一鸣无一例外的拒绝。 他很清楚,如果不是陈平江给了他机会,也就没有他的今天。 更甚至,大数据加机器学习个性化的推荐用户喜好的这个概念最初还是大BOSS陈平江告诉他的,他只是带领团队完成罢了。 哪里有脸对外据为己有。 越是跟陈平江相处,越是知道自己大BOSS深不可测的卓越见识。 面对张一鸣的“忠诚”,陈平江也表现的相当慷慨,直接将其提拔到了人人网副总裁的职位。(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