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福运农女:种田救了病恹恹的王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20章 成摆设的国库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户部尚书心里比黄莲还苦,前年北方大旱,好在有了番薯这物件,他的钱库损失少些。 去年冬天和今春几场大雪,他的钱库光一大半。 如今入秋了,北胡县又出了这样大的事情,他的钱库又得少一半,再来一次他这户部尚书也不要干了。 守着个光秃秃的钱匣子有何意义,每年与各方调粮斗智斗勇头发不知掉了多少把。 “唉,这北边是造了什么孽,怎么年年都要被嚯嚯一次呢。” 户部尚书赶忙回到户部,招来部里的下属紧急开了个会议。 “大人,上年年末北方大雪咱是在临近几个府调粮,如今秋收还未到,再调粮......” 绝对调不到! 羊毛也不能一直逮着那几只薅啊。 户部尚书也知道,可是不往周边府城调粮要往哪里调? 京城这边的粮库更是不用说了,都快掏空了。 有人出主意道:“南边这些年倒是风调雨顺,不若......” 这位大人的未尽之言在场之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户部尚书沉吟片刻,“只是,会不会太远了。” “走水路可省小半时间。” 总比调不到粮好吧。 户部尚书想想也对,当即拍板,发了几条调粮的政令到南边各府县。 林书扬收到户部的调粮令,不慌不忙地准备着。 眼看着秋收就要下来了,他下底下村长田地看过了,不出意外,今年绝对是个大丰收年。 县里粮库里的粮食,每年都要搬出来重新晒过,每年都新粮收上来了都把旧粮换出去了。 所以,大部分都是新粮,只有少量的陈粮。 县衙里的人也是有小心思的,新粮留着自己县里用,把陈粮搬出来用于赈灾。 虽说是陈粮,也没有发霉什么的,县衙里的人上心,粮食保存的都很妥当。 户部来调粮的官员,看着福田县衙满粮仓的米粮那叫一个羡慕啊。 户部官员随机调查了几包粮食,发现都是好米,当即和林书扬交接后马不停蹄地赶往北方赈灾。 林书扬看着少了一半粮食的仓库,静静地发了会儿呆。 回到府衙后,立即写了一封建议增收赋税的奏折发往京城。 庆帝收到福田县令的这封奏折那是相当的开心啊。 他那国库都快成摆设了。 本来接过来就是个破败的国库,前些年又是减免赋税,他的国库从来就没有充足过。 就这两年吧减免赋税取消了,国库稍微有了点银子,北方又是雪灾颗粒无收。 他不但要花银子赈灾还要减免赋税,他的国库真的成了个空壳子了。 今年各地都使用的新的种植方法,不出意外,产量肯定是会增长一些的。 庆帝将福田县送来的奏折给各位大臣传阅,“各位意下如何?” “回圣上,臣认为可行。” “臣附议。” “臣附议。” 不附议也不行,国库真的空虚了。 原本他们就建议增收赋税,只不过皇上仁慈,认为百姓还吃不饱饭,因此一直是最低一档的税收。 如今除了刚受灾的北边几个地方,增收赋税都是可行的。 白夏可不知道今年要增收赋税的事情,不过知道了也不怕,因为她的早稻今年大丰收啊! 早稻全部清整赶紧,晒干入库前统计了产量,达到每亩一石多四十斤! 白夏原本预估的是每亩一石多二十斤,如今整整多了四十斤。 如果晚稻如早稻般,每亩一石多四十斤,那么一年的亩产就是三百二十斤。 这可真的是个惊人的数字。 林书扬打听到福田县君种植早晚稻的事情,特意问了白夏得知今日入库,公事也不办了,特特跑来看看到底亩产多少。 “是一百六十斤?” “当真是一百六十斤?” 林书扬不敢置信,反复问了三四遍,得到的都是同样的数字后。 大腿一拍,“老天有眼啊,我大庆百姓有福了。” 又真诚地冲白夏行了一礼,“下官替全城的百姓多谢县君!” 别小看这几十斤的谷子,一亩地多一点,那成千上万的地多出来的就是成千上万斤的稻谷。 那每年饿死的人可以少很多很多。 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富足,才能做更多造福百姓的事。 “下官立刻上书折子,为您请功。” 白夏忙拦下他,“林大人不必忙,等晚稻出来再看。” 林书扬激动道:“县君说的是。” 他太惊喜了,忘记了这一点。 若是晚稻产量差强人意,他这道折子倒是要害了人。 去年是第一次种植晚稻,今年的晚稻种是事先挑好的。 经过一个季度的适应力,有些稻谷的基因发生一定的改变,今年晚稻的适应力应该比去年更强些。 白夏有着强烈的感觉,今年的晚稻也不会差了。 林书扬心里计算着,若是晚稻也能有一百六十斤,那一年亩产量可达三百六十斤。 若是按照现在推行的新的施肥方法种植,良田能够达到如白家去年的亩产二百八十斤那也很厉害了。 虽然不是全部是良田种植,不过按照福田县君提供的施肥方法,是能提高产量的。 中等田或是下等田亩产高个二十斤也相当了不得了。 林书扬现在只想快点到秋收的时候,统计到底能收上来多少粮食。 林书扬高兴得恨不得原地转圈圈,不过顾忌自己的形象忍住了。 得到了自己想知道的数字,林书扬高兴地带着仆从离去。 白夏找来雷大和王老根,“今年的新粮下来了,将去年的旧粮搬出一部分卖掉,等秋收的粮食收上来前,再把剩下的卖掉。” 这样每年剩下的粮食都是新粮。 “一定要注意防潮防老鼠,天气好了,别怕麻烦,把谷子多拿出来晒晒。” 雷大和王老根拱手应是。 “晚稻已经在开始了,马上又要秋收,你们多上点心。” “王老伯,那亩旱稻,你亲自盯着。” 如今旱稻是重中之重,“什么时期出现什么情况都要详尽地及时的记录下来。” 交待完这些,白夏自回家里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