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开局气哭朱元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3章 我的孩子呢?没怀孕?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就这样!微臣有个想法。" "把士兵们的家人全接到蒙古来,免费分给他们田地。" "虽然……草原上没啥肥沃的地能种,但他们可以靠放牧过日子。" 朱棣听了,点点头。 蒙古草原,地方大,人少。 才几百万人,而大明朝,人口数千万呢! 想到这儿,朱棣点了头,说:"行!那朕这就下旨意!" …… 几天后,各地的卫所都收到了命令。 十万大军带着各自家人,总共三十万人,慢慢往蒙古出发! 同时,这时候修铁路的速度慢下来了。 昆仑奴不需要那么多了。 朱寿索性让昆仑奴去修城墙。 在已经占了的地方,重新建五座城! 离隧道十里外,建个小城,以后主要搞采矿。 毕竟,离山这么近,这里除了石头,煤也不少。 边境建个瓮城,做军事指挥部。 其他三座城,四面八方各一座! 围着这四座城,慢慢往外扩展,一点点把蒙古吃掉! 除了士兵的家属,朱棣还下令,从国子监调些人来,全国招五千教书先生,一起到草原。 每座城,建十个私塾。 另外,偏远地方也要建学校,免费教书。 教他们汉字。 朱寿打算,一年内让蒙古小孩上学的比例到一半。 等这批孩子长大了,局面就稳了。 一个月后,汉族移民络绎不绝。 现在,草原上的汉族移民已经超过五十万了! 当然,里面有十万是兵。 朝廷开始向蒙古收税。 还是按大明的规矩,收十分之一。 三个月后,学校都建好了,蒙古的小孩开始上学。 上学,是硬性要求。 小孩子必须学习! 让朱寿意外的是,他原计划上学比例到一半就行。 没想到,竟然高达惊人的百分之七十! 现在,大明管的这片,总共有三百万人,未成年人有五十万。 这五十万人里,大多数已经开始受教育了。 不过,大明派来了五千教书先生。 一个先生教十个孩子,太浪费了。 一个先生教三十个,还绰绰有余。 于是,朱寿又下令,在蒙古建成人学校,还是免费教育。 教他们认字读书啥的。 计划是一年后,让蒙古的识字率达到百分之十就好。 毕竟现在还是农耕社会,还没完全进入工业时代。 所以,教人认字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思想教育,教他们爱国家,教他们汉文化等等。 为此,朱寿甚至建议改历史书。 当然,也不能改得太离谱。 只要让蒙古人觉得,他们也是炎黄子孙!也是华夏民族就好! 不过,朱寿还留了个小心思。 他说所有黄种人都是炎黄子孙! 为啥这样做? 因为,朱寿能预见到下一步。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等朱棣管了蒙古,他肯定还想管日本、高丽。 他们也是黄皮肤。 用这个道理,正好! 到时候,全世界的黄种人,都归大明! 转眼又是冬天。 朱寿在蒙古建的城里,也给自己盖了大房子。 还让胡三去接李诗诗回来。 朱寿正站在火车站前,哆哆嗦嗦等着李诗诗。 几个月不见,孩子应该长很大了吧? 朱寿有点激动。 虽然是第一次当爹,但心里的这种激动,藏不住。 很快,一列火车缓缓停在朱寿面前。 小火车站周围,站着好多等亲人下车的老百姓。 里面,也有蒙古人。 现在,很多蒙古人也会去中原打工。 为了推广汉文化,为了让蒙古人学汉文化,朱棣还下令,过年时,大明管的地方都要放假!回家过年! 蒙古人也一样! 这时, 李诗诗有点害羞地走出站台。 朱寿看见李诗诗,正要兴奋地跑过去。 却发现,李诗诗的肚子…… 怎么还是平的? 李诗诗见状,嘿嘿一笑,露着牙说:"朱大人,我……我没怀孕。" "啊?" 朱寿愣住了。 "那天晚上……您什么都没干,就只是睡觉。" 朱寿懵了。 旁边的胡三也懵了。 他看看李诗诗,又看看朱寿。 然后,他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哈哈!朱大人!朱大人您太逗了!" "那天晚上的事我记得清清楚楚!" "这么个大美女躺在你旁边,你居然不动心?你该不会……有问题吧?" "去去去!" 朱寿瞪了胡三一眼,说:"哪儿都有你?给我闭嘴!" 胡三耸耸肩,一脸坏笑地看着朱寿。 朱寿懒得跟胡三解释。 也没必要跟胡三解释。 只是很生气地走到李诗诗面前,瞪着她说:"所以,你骗我?" "我,我我不是故意的!朱大人!" 李诗诗一听,连忙摆手解释:"我只是……一开始也不知道,我也睡迷糊了。" "到了京城后,我找了大夫看,大夫说……我还是黄花闺女呢,怎么可能怀孕。" "我才知道。" "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害我自作多情!" 朱寿气得脸通红! "我……我不知道怎么跟朱大人您说。" "而且,而且……我……我也喜欢那种……被关心的感觉。" "就想,有机会再告诉你。" "谁知道,你这一走,就是大半年。" "等我再见到你,就是现在了……" 朱寿无奈地摇摇头,叹了口气。 真是造孽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