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六章 人和人的差距怎能这么大?成功人士的演讲!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张硕走到一边接了电话。 崔凯文打来电话,就是说一下他们已经出发来苏东大学了。 这次是崔凯文带队来苏东大学,同行的还有鲍贺星、刘烨以及其他四个研究员、副研究员。 团队阵容是非常华丽的。 他们主要是来商量一下算法项目的事情。 张硕放下电话以后,几个教授又凑了过来,赶忙追问道,“什么项目?” “什么项目还能赶得上计算软件?” “那可是软件项目,比数学项目经费多的多!” “张硕,你再考虑一下。” 他们都是自愿跟过来劝说张硕的,想着几百万的项目从手边流走,就感觉心痛、心痛,再加心痛…… 痛彻心扉啊! 数学学院申请经费多难啊! 数学类经费高的是优青和杰青项目,类似的项目数量极为稀少,基本都在高院的研究员身上。 其他的博导、硕导以及青年教师,有个国家基金的面上项目,都算是非常优秀了,大多都只有省科研基金支持的青年项目,又或者是学校支持的普通项目。 这些项目,经费最高不会超过二十万,一般都在十万以下,好多就只有几万块。 资助期限则多在三年到五年时间,平均到每年的经费少的可怜。 所以,好多数学教授去参加个学术会议,都要抢廉价机票、住快捷酒店,省吃俭用着自觉节省经费开支。 张硕被劝的有点儿头疼,“我是真没时间,马上要接一個高能所的新项目……” “你不是刚做完那个项目吗?” “张硕,你再考虑一下!” “还能有什么项目……” “……” 高晓红走了进来,她一进门就看到几个教授围着张硕的大阵仗,带着疑惑朝着罗勇军看了眼。 罗勇军给了个"有事直说"的眼神。 高晓红才走过去问道,“张硕,你收到消息了吗?高能所派团队来了,应该是和你商量项目吧?” “他们说是来参观量子研究所,估计就是顺便吧。” “邱教授是这么说的。” 她说着抿了抿嘴。 “真有项目?” 王朵菊忽然反应过来,马上问向高晓红,“高能所团队,是来和张硕商议项目的?不是上次那个?是新项目?” “应该是,我也不确定。” 高晓红解释道,“他们说是来参观,但邱教授说,应该是来和张硕商量算法项目,量子研究所都知道这件事。” “还真是啊?” “怎么会又有一个项目?” “不是上次那个?” 几个教授顿时有点傻眼。 高晓红一番解释以后,他们才确定张硕并没有乱说。 真有新项目! 在来之前,他们准备了一大堆台词,苦劝了好半天,就是希望张硕能接个大项目。 人家根本就不在意,和高能所还有第二个大项目? 上一个就是百万级了,这次应该会更多吧?应该不比计算软件项目差吧? 几个教授思考着沉默了。 他们终于明白,为什么张硕看不上计算软件的项目了。 上次的项目,可是有小道消息说,张硕个人就拿到了一百万的资助,直白说,就是一百万奖金! 现在有了新项目,又是一百万? 张硕…… 还只是一个在读博士啊! 想想自己,活了这么大年纪,做了这么多的研究,还在为经费问题发愁。 人和人的差距,怎么能大到这种地步? …… 下午,崔凯文一行人来到了苏东大学。 在学校方面的陪同下,一行人去了物理学院量子研究所的实验中心,并见到了研究所主任周刚院士。 苏东大学的物理学院,是理学部几个学院中发展最好的,也是院士数量最多的。 物理学院有四个院士。 周刚负责量子研究所,也是学院内的重量级学者之一。 周刚亲自带着一行人参观了量子研究所的实验中心,随后就在校园里走着。 他们一路谈着高能所和物理学院的合作项目。 量子研究所和高能所的合作,主要是在实验物理牵扯到量子问题的研究方向上。 这方面,刘烨知道的比较多。 所以一路上都是刘烨在和周刚说着,后来说起一行人的目的,周刚就直白笑道,“你们是来和数学院的张硕谈算法问题的吧?” “听说你们要进行一个算法项目上的合作?” “是。” 刘烨张了张嘴,还是点头确认下来,然后疑惑的问了句,“你们怎么知道?” 周刚笑了一声,“猜也能猜到了。” “伱们所的项目会议,计算中心的曹主任和谭院士发生口角的事情,在圈子里都传遍了。” “曹主任坚持和张硕合作,谭院士反对……” 他说着摇了摇头,评价了句,“谭院士就是太古板了,总是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要是合作项目,他都反对。” “我记得当时量子研究所和物理中心的合作,他也反对,只不过做决定的是高洪利院士,他反对也没用。” “唯一不反对的就是CP组的工作,那是他负责的研究,他自己又研究不出来,就只能增加合作……” 说到最后,周刚的语调明显有些嘲讽。 刘烨听着只能笑笑,他毕竟是物理中心的研究员,也不能公开说谭志明的坏话。 鲍贺星和谭志明有矛盾,他表示赞同道,“周院士,你说的太对了,谭院士,他就喜欢插手别人的项目,总是反对来、反对去。” “他自己的项目,就申请合作、扩张……” “这次CP组扩大规模,一开口就是一个亿的经费!”” 其他人都跟着笑笑。 他们谈论的对象毕竟是一名院士,也只有周刚、鲍贺星能说说了。 在谭志明的话题说了几句,周刚就直接道,“既然你们是为了算法来的,就别在这里耽误时间了。” “正好,我也想见见张硕,现在他可是个大名人。” “一起去吧!” 他说着就朝行政楼方向走去。 …… 崔凯文和张硕约定的时间是下午四点,结果时间被提前了。 张硕是在计算机房里接的电话。 他索性就和罗勇军、孙兴利一起去了会议室,罗勇军会是项目的参与人,孙兴利则是去凑个人头。 双方是谈项目。 高能所一行有七个人,张硕和罗勇军只有两人,多一个孙兴利凑人头感觉也挺好。 等到了会议室门口的时候,张硕就发现孙兴利来与不来根本无所谓,因为里面人实在太多了。 好在大部分都是学校的人,学校还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 张硕进门打了个招呼,就被邱志超拉着介绍认识了周刚院士。 “年少有为啊!” “你在物理学院可是鼎鼎大名。” 周刚连续夸了好几句,紧跟着说道,“我听说你挂在高院担任研究员?” “有没有考虑来物理学院?量子研究所或者其他几个机构随便你挑。” 张硕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转个话题道,“今天还是谈项目。” “对,项目最重要。” 周刚笑笑坐到了一遍。 张硕和崔凯文一行人也打了招呼,互相握手认识以后,就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 他和罗勇军坐在一起,再旁边就是孙兴利了。 等都坐好以后,罗勇军拿出了一叠文件,里面是几份打印好的报告书,内容主要是草拟的框架图以及对算法的说明。 他把报告书分别发给了崔凯文几人。 张硕解释道,“这是程序构架图,里面还有一些说明,你们可以先看一下。” 对面的人翻开报告看了看。 没等多久,崔凯文就合上了报告,很正式的问道,“张教授,罗教授,还有这位……” “孙教授!” 孙兴利很自觉报了个姓氏,他说着和罗勇军对视一眼,心里都感觉怪怪的。 张教授? 张硕挂职在高院担任研究员,称呼一声"教授"似乎也没问题,但习惯了喊名字,听起来还是怪怪的。 崔凯文朝着孙兴利点了下头,他主要还是和张硕说,“算法的框架、结构,大致我们已经清楚了。” “我们所想知道,最核心的实验数字转化怎么做。” “能不能讲讲这部分内容?”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在CHEP会议上,张硕讲过大型实验偏差分析的算法构架,其核心就是数字转换、数字分析。 但是具体怎么去转化数字,就根本没有谈了。 张硕听罢站了起来,说道,“那前面的流程就跳过了,我们直接进入主题。” 他说完走到了讲台上,把手里的文件展开,是一个打印好的超大图纸。 图纸平铺在黑板上,可以看到上面标注的一个个模块和连线,还有一些文字说明。 张硕讲解道,“在对实验进行数字转换之前,首先要对模拟进行数字转换。” “大型实验参数很多,很多参数都相互关联,所以我们先要构造一个数学体系。” “从带质量粒子的检测数据开始……” 张硕讲了起来。 他只是讲个大概内容,把转换方法说一下,并没有详细到每一个参数要怎么去转换。 很快,模拟转换方法说完了。 崔凯文的团队都能听明白,都觉得转换方法很精妙,也不停跟着点头。 那些前来围观的教授们,多数都有些听不懂,他们对粒子对撞实验也只是有个大概了解,涉及到复杂的参数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就太多了。 张硕说完了模拟的转换,就进入到实验转换阶段,“中心锚点连线算法中有偏差评估体系,我们可以使用其中的计算方式来针对实验检测的数据进行数字转化。” “方法,理解起来并不难。” 他说道,“首先,把所有关联的数据放在一个模块中,然后进行计算处理。” “这个拆分过程中,需要理清其中的逻辑问题。” “当简化到……” “完成分拆后,要论证起逻辑关系,需要对子模块进行筛选……” “下一步……” “转化过程的计算量很庞大,就需要……” 张硕讲解起实验数字转化问题。 这一步是核心,同样也是最复杂的,只是理解框架都不容易。 他还是只是粗略的讲,而不是精细的去讲其中的逻辑,相关逻辑和计算问题,都只是一带而过。 即便如此,还是绕的人头脑发晕。 很多人都听不明白。 最开始他们还认真跟着听,后来就干脆放弃了。 这时候,包括周刚,包括邱志超,也包括其他的教授,注意力都放在了张硕身上。 张硕正不断的讲解着,他表现的非常自信,话音柔中带刚、有条有理,给人以很大的说服力。 那感觉就像是一个成功人士在演讲! “了不起呀!” 周刚感叹,“怪不得名气这么大,真有一套,就这个风采,就是很多人一辈子不具备的。” “谁能想到,一个月之前他还只是个博士生,而半年之前……” 他笑着摇摇头。 邱志超有些后悔的摇头,“我邀请他来量子研究所时,还是太保守了,我跟他说,毕业以后可以直接来,副研究员起步。” “当时应该商量一下,直接邀请他来担任研究员。” “这也不怪你,谁知道呢?” 周刚摇摇头,笑道,“以后他也可能会来物理学院,他的研究和高能物理有关,要么就是计算数学。” “希望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