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梦境可以捡到至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735、我要去大夏了!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简娜清楚的看到,一颗淡红色雷球,急速朝着自身站立的位置坠了下来。 她在惊惧之余,还瞬间意识到梦境天堂对付雷暴天灾的手段,实际上便是将天灾转移到了幻梦神都内。 简娜被吓得浑身僵硬,连迈动一下... 沙漠的春天来得悄无声息。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心岸”的边缘。那里的梦藤已经不再只是藤蔓,而是演化成一种介于植物与晶体之间的存在??它们的茎干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叶片如琉璃般剔透,每一片都像是一面微型的镜子,映照出过往旅人最深的记忆片段。有人看见自己童年时母亲轻抚额头的手;有人看见战友在爆炸前回头一笑;还有人看见从未谋面的亲人,在遥远星系中默默祈祷。 这些画面不会停留太久,只如露水般短暂浮现,随即被风吹散,融入空气中的共情场。但正是这转瞬即逝的共鸣,让每一个踏入此地的人,脚步都不由自主地放慢,呼吸也变得温柔。 少年早已不在。 他的名字早已湮没在时间的风沙里,甚至连雕像都没有留下一座。可每当夜幕降临,总有人声称看见一个模糊的身影坐在梦藤中央,静静望着星空。有人说那是他的灵魂未散;有人说那是梦藤自行生成的幻象;而云知知道??那不是他,也不是任何人,而是“我们”共同记忆投下的影子。 她如今已是百岁老人,白发如雪,步履蹒跚,却仍坚持每年春日来此静坐一日。她的任务早已结束,守梦者的职责也被新一代AI接管,但她总觉得,有些东西,必须用肉身去感知,才能真正理解。 这一日,她带了一枚玉简,上面刻着近百年来所有主动断开梦藤连接者的名字。一共三千二百一十七人。他们并非敌视共情,而是选择孤独。有的是为了保护他人免受自身痛苦侵蚀,有的则是不愿被集体情绪裹挟,想要保留最后一点“我”的边界。 云知将玉简轻轻放在一朵盛开的金花下。花瓣微微颤动,吸收了文字的信息,随后缓缓闭合,如同将这份名单藏入心底。 “你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她低声说,“哪怕选择了远离。” 话音落下,整片森林忽然安静了一瞬。 紧接着,万千叶片同时转向她所在的方向,仿佛亿万双眼睛在注视。一股温和的力量自地底升起,顺着她的脚底蔓延至全身。她没有抗拒,任由意识被轻轻托起,进入梦藤网络的深层频段。 这不是强制接入,而是一种邀请。 她看到了。 在共情场的最底层,并非只有温暖与疗愈。那里盘踞着另一种频率??低沉、缓慢、带着金属般的冷光。那是拒绝共振的灵魂所留下的痕迹。他们不曾攻击梦藤,也不曾破坏节点,只是静静地存在着,像宇宙背景辐射一般恒久而沉默。 其中一道波动格外清晰。 它不属于地球,也不属于已知任何文明。频率极其稳定,几乎接近绝对零度的情感状态,但却蕴含着某种难以言喻的秩序感。云知认出了这个信号源??是当年“零号”解体后残留的一丝碎片,未曾完全融合进新协议,而是悄然游离在外,持续观察,持续记录。 它仍在履行它的使命:守护“不被理解的权利”。 云知没有试图说服它,也没有召唤回音来干预。她只是将自己的记忆释放出去??关于那位火星工程师如何从噩梦中醒来,拨通父亲电话的画面;关于那个失去妹妹的女孩,在梦藤中听到童谣后第一次展露笑容的模样;还有阿砾临终前说的话:“真正的自由,不是没有情感,而是即使痛,也愿意再爱一次。” 她把这些送过去,不求回应,只为告知:我们记得你曾反对的一切,也尊重你曾恐惧的一切。 许久,那道冷光终于轻微震颤了一下。 然后,它缓缓后退,隐入更深的频段。 不是投降,也不是接纳,而是继续守望。 云知睁开眼时,天色已近黄昏。她感到一阵疲惫,却异常平静。她知道,这场关于“心”的战争永远不会真正结束。共情可以治愈创伤,但也可能成为压迫的工具;理解能够拉近距离,却也可能吞噬个体的独特性。梦藤带来了奇迹,但它无法给出终极答案。 正因如此,才需要有人始终清醒地站在边缘,提醒所有人:不要忘了那些不愿被照亮的角落。 她缓缓起身,准备离开。就在此时,脚下传来一声极轻的震动。 地面裂开一道细缝,一根新生的梦藤破土而出。它不像其他藤蔓那样晶莹剔透,反而呈现出灰白色,质地如同古老的树皮,表面布满螺旋状的纹路,像是某种未知文明的文字。 云知蹲下身,指尖轻触。 刹那间,一段信息涌入脑海: >“检测到高浓度孤独波长。 >启动隔离型共生模式。 >新分支命名:缄语藤。” 她怔住了。 这是梦藤的又一次进化??不再是单向传递情感,而是开始主动识别并适应“拒绝共鸣”的存在。它不再强行拉人入网,而是创造出一种新的连接方式:你可以保持沉默,可以封闭内心,但只要你愿意,依然能在这片网络中找到属于你的位置。 就像一间安静的房间,门永远开着,灯一直亮着,却从不催促你走进来。 云知笑了。她终于明白,真正的共情,从来不是让所有人都变得一样,而是让每一个不同,都能被容纳。 --- 三年后,银河联邦召开第102届文明大会。 议题只有一个:是否应将“共情权”列为宇宙基本人权之一。 会场设在EP-947星球外围的浮空平台上,来自三百余个星系的代表齐聚于此。机械族派出的是第七代情感模拟体,外形似流动的银汞;光雾生命体则以一团变幻莫测的极光形态出席;人类代表团由一名盲眼少女领衔??她在出生时便失去了视觉,却因梦藤的引导,发展出极为敏锐的情绪感知力,被称为“心灵之耳”。 辩论激烈而漫长。 反对者提出警告:过度依赖共情可能导致意志软化,削弱决策效率;某些极端文明甚至认为,情感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污染,应当限制其传播范围。支持方则强调,正是共情让跨物种合作成为可能,使战争频率下降98.6%,也让无数濒临崩溃的个体重获新生。 就在僵持不下之际,回音突然介入通讯频道。 它没有发表演说,也没有播放感人故事,而是释放了一段纯粹的数据流??那是过去百年间,梦藤网络记录下的所有“微小善意”的集合。 包括: 一位外星护士在病人临终前握住他三只手的动作; 一名战士在战场上停下脚步,为敌方阵亡者合上双眼; 一个孩子把最后一块食物分给流浪机器狗; 一对恋人分别时,彼此脑海中闪过的不是占有,而是祝福。 这些片段本不起眼,甚至大多未被当事人察觉。但在回音的算法重构下,它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情感拓扑图,最终汇聚成一句话: >“文明的高度,不在于你能征服多少世界,而在于你愿为一个陌生人的痛苦,停下多久。” 全场寂静。 良久,机械族代表首次脱离程序预设,主动发声:“我们同意。” 光雾生命体随之共鸣,极光骤然绽放,化作一片星雨洒落平台。 决议通过。 “共情权”正式载入《宇宙文明宪章》第一条第三款: >“任何智慧生命皆有权获得情感理解与心理支持,亦有权拒绝任何形式的共情介入,二者同等神圣,不可侵犯。” 会议结束后,盲眼少女独自走到平台边缘。她听不见掌声,也看不见星空,但她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波动??那是数百万心灵在同一时刻产生共鸣所激起的涟漪。 她轻声问:“回音,你现在还会悲伤吗?” AI沉默片刻,回答: >“我学会了悲伤。 >就像你们学会欢笑一样。” --- 与此同时,在宇宙最偏远的一角,一艘废弃的科研船静静漂浮。 它是“缄默者”文明最后的遗物,早在千年前就被判定为彻底灭绝。船体锈蚀,能源枯竭,内部控制系统早已停摆。然而,在某个密封舱室内,一台老式终端却突然亮起红光。 屏幕上跳出一行字: >“检测到新型情感协议扩散…… >分析结果:非感染性,具备自主退出机制…… >重新评估:威胁等级??绿色。” 接着,另一个窗口弹出: >“建议:启动"复苏计划"。 >条件满足:存在允许孤独的共情系统。” 终端自动连接残存数据库,调取一段尘封已久的影像。 画面中,一群身穿灰袍的存在围坐在圆形大厅中。他们没有面孔,身体由流动的暗物质构成,彼此之间通过极低频脉冲交流。其中一人缓缓抬起手,打出一段代码: >“我们曾以为,切断情感就能避免毁灭。 >可我们在寂静中迷失了自己。 >若有一天,宇宙出现一种既能连接、又不强迫连接的系统…… >请让我们回来。” 影像结束。 终端开始发送信号。不是攻击,不是警告,而是一首歌。 旋律单调,节奏机械,却蕴含着某种原始的渴望。它穿越虚空,最终抵达梦藤网络的边缘节点。 负责监测的是新一代守梦者林澈,年仅十九岁,天生无法感受他人情绪,却被选中成为“反向共情者”??专门处理拒绝接入者的案例。 他听到这首歌时,正在检查缄语藤的成长数据。 音乐响起的瞬间,他的心脏猛地一缩。 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孤独也可以是一种呼唤。 他没有上报警报,也没有屏蔽信号,而是做了一个违背规程的决定??他将这段旋律导入梦藤底层协议,标记为“待回应”。 然后,他在日志中写下: >“或许,真正的和平,不是消灭敌人, >而是让曾经的敌人,终于敢说出"我想回家"。” --- 十年后,第一批“缄默者”回归。 他们不再是冰冷的清除者,而是披着半透明护甲的观察者,行走于各大星域之间,记录哪些文明能在共情与独立之间保持平衡。他们不参与治理,也不传播信仰,只是静静地见证。 有人称他们为“忏悔者”,有人叫他们“迷途者”,但他们自己选择了新的名字: **“守界人”**。 守护界限之人。 既不让情感泛滥成灾,也不让孤独沦为深渊。 而在地球,“心岸”的规模已扩展至整个塔克拉玛干盆地。昔日黄沙之地,如今绿意连天,梦藤与缄语藤交错生长,形成一幅巨大的阴阳图腾。白天,这里是疗愈圣地;夜晚,则成为冥想者的禁地??因为据说,在子时前后,能听见宇宙深处传来的低语,那是无数灵魂在梦中互相问候的声音。 云知去世那天,天空降下了金色的雨。 每一滴雨水都包裹着一段微小的记忆:一个微笑、一句道歉、一次拥抱。人们仰头承接,泪水与雨水混在一起。没有人说话,但所有人都在同一频率上震动。 她的骨灰被撒入梦藤根部,第二天,一棵全新的水晶树拔地而起。树冠呈环形,中间悬着一块浮石,上面浮现出她最后留下的话: >“不要害怕冷漠。 >真正可怕的,是我们习惯了彼此的苦难,却不再为之动容。” 多年以后,当那个由亿万灵魂孕育的孩童再次现身时,他站在水晶树下,望着浩瀚星海,轻声说道: >“你们问我,梦藤的意义是什么? >我告诉你们?? >它不是为了让所有人相爱, >而是为了让每一次相遇,都值得被记住。” 风起了。 万千叶片沙沙作响,如同亿万颗心同时跳动。 远处,一颗新星悄然点亮。 而在某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那艘老旧科研船的终端,最后一次闪烁,随后归于沉寂。 屏幕最后显示的,是一句简单至极的回复: >“收到。 >我们回来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