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贵妃她格外谨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2章 她是他的权衡利弊,亦是心之所安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时间回溯,皇帝出征之前。 “婉婉,朕有一事,托付于你。”赫连祁递给宁婉音一个紫檀锦盒。 这是他刚进门之时放在桌上的。 锦盒打开,只见里面竟然是半枚虎符。 赫连祁看向宁婉音,沉声道: “京中若有叛乱者,调令诛杀。” 虎符的另一半在京营统领手中。京营大军,是皇帝能在皇城里安然无恙的底牌之一…… 大炎勋贵执掌的重兵,皆在边疆。 留在京城里的只有些许府兵。 而镇守京城的京营大军,由皇帝直属,非皇帝命令不可调动。 赫连祁临走之前,他要考虑一件事,那就是这最重要的兵权,交给谁? 满朝文武,即便是他最信得过的宋固,都不合适。 执掌兵权之人,其实是替他监督文武百官。若有人趁皇帝不在,趁机生事,或密谋叛乱,此人需有能力稳住京城局势。 此人不能是朝臣,亦不能是宗亲。 而若没有合适人选,兵权不如不给任何人,京营大军按照惯例守着京城便可。 历史上有些皇帝把皇权分散给太监,以太监制衡朝臣。 但赫连祁有更好的选择。 他有一个与他利益捆绑的女人,她有心机有手段有城府,她在朝中无任何势力,她能替他执兵权,维护君主的利益。 除了会让朝中多一些流言蜚语,妄议后妃干政以外,她就是他最合适最满意的人选。 而这些流言蜚语,只要皇帝本人不在乎,没有任何人能动摇她的地位。 也正是这些朝中非议,能让婉婉必须依赖于他的庇佑。 如此,他更能放心将兵权交给她。 自此,宁婉音与前朝百官互为制衡。一掌兵权,一掌政权。 不管双方谁有异动,都能互相牵制。 “陛下,女子不可干政,臣妾……”宁婉音眼中满是讶然。 赫连祁的目光沉甸甸地,“婉婉,京营兵权,关乎京城稳定。唯有交给你,朕能安心。” 她是他的权衡利弊。 亦是他最亲密最放心的人。 宁婉音一脸震惊,随即满脸感动之色: “陛下信任,臣妾誓死不负!” 她几乎是瞬间就反应了过来,皇帝为什么会把兵权给她。 皇帝此人,经历过先帝朝薛岑一手遮天的日子,从皇权与臣权的争斗之中杀出来。 他是不可能把兵权给那些朝臣的,这京营大军本来就是防他们的。 宁婉音很清楚,若她接了兵权,接下来朝中必会有非议。 但那又如何! 值此皇帝离京之时,不知多少人蠢蠢欲动。她的性命安全,唯有拿捏在她自己手中,她最放心。 这兵权,她当然要接。 而且,只要你有用,这些流言蜚语,根本动摇不了你分毫。 皇帝不会因为几句非议杀你,却会因为你没用放弃你。 她这一步步走来,努力成为皇帝最有用的棋子,最锋利的剑。 此时皇帝把虎符交给自己。 宁婉音很清楚,皇帝要用她,那自然要护着她。 “陛下相信臣妾,臣妾一定把京城守好,等您回来!”宁婉音美眸里皆是温柔欢喜。 她无需和皇帝推辞什么。 在皇帝眼中,他们是这世上最亲密的人。 如今做夫君的将要出门打仗,不放心家里的安危,把他手中最重要的兵权交给他的“贤妻”…… 合情合理。 身为他最亲密的人,她只需要感动和快乐就好了。 帝妃二人温情缱绻。 叙离别之情。 次日,皇帝出征的行程安排妥当,准备离京。 宁婉音也担起了自己的责任,私下悄悄面圣:“大皇子与二皇子远居京郊行宫,如今正是多事之秋,臣妾以为,若为安全计,不如将他们都接回来。” 接了守家重任,宁婉音自然把皇室成员都安排好。 “不必,维持原样,你掌虎符之事,暂时保密。”赫连祁道。 宁婉音瞬间明了。 皇帝这是在钓鱼。 若不把皇子接回来,而只是暗中派人在附近保护…… 若有人对皇子动手,正好能抓一个正着。 但即便你把皇子保护的再好,你真能抓一个很重要的敌人,可这件事的本质是拿皇子当诱饵…… 做臣子的,为了立功,将君主的儿子置身于危险,是大忌。 所以,宁婉音只会提把人接回来。 但皇帝,可以用任何人当诱饵,包括他自己的儿子。 皇帝既然如此安排,宁婉音要做的便是,尽力保证这一局,不出现任何意外。 若真有人对皇子下手,确保皇子的安全。 …… 皇宫,永和宫。 “娘娘,幸不辱命,潜伏的京营军擒获歹人,二皇子与柔嫔娘娘皆安全无忧!”小夏子进来禀报。 宁婉音在大皇子住的清池行宫也安排了人手。 不过对方没去抓大皇子…… 他们人手有限,集中力量对付一个行宫较为稳妥。 “你们都辛苦了,重赏。”宁婉音脸上浮现一抹笑容,“将这些人送去刑部大牢。” “是。” 当天夜里,不少消息灵通的朝臣便已经知道…… 昨晚有人夜袭温泉行宫! 幸而贵妃娘娘早早调京营大军保护行宫,二皇子与柔嫔无恙,动手的人还被抓了。 次日天明众臣照常议事,消息不太灵通的大臣便也知道了此事。 “贵妃干政,这于礼不合啊!”礼部姚尚书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刑部侍郎宋澄意反对他的反对: “若非贵妃娘娘运筹帷幄,此次二皇子与柔嫔娘娘已经出事。下官以为,陛下防患于未然,将虎符交予贵妃娘娘,实乃明智之举!” “肃国公,不知您对此事有何见解?”姚尚书只得看向薛国公。 朝中两大监国大臣,一宋固,一薛国公。 薛家向来和宁婉音不和,想必薛国公不会放过这个对付宁婉音的机会。 薛国公神色平淡,“没有见解。” 清流文臣和御史骂骂宁婉音那没什么问题。 但他们这些真正有兵权的人,谁敢站出来呛宁婉音。 你对宁婉音执虎符有意见,怎么你觉得你更合适吗?你觊觎京营兵权吗? 越是手握重兵的人,在兵权方面,就越是敏感。 都察院的御史可以骂宁婉音不合礼制,但薛家反而会闭口不言。 身为都察院的最高长官,宋固向来只关心民生大事,而不拘泥于小节,道: “若姚尚书有合适的人选,不如上书陛下进言。陛下为了西南大局,事急从权,宁贵妃乃忠君之事,尽职尽责。此事我没有更好的人选,我无异议。” 姚尚书瞬间噎住了。 这可是皇帝的兵权啊! 谁敢给他推荐人选啊,这种事就真的太敏感了…… 还得皇帝自己乾纲独断。 而宋固的意思就是,既然你没人选,你反对什么?你若有人选,你去上书。 于是,虽有几个朝臣表示贵妃此举于礼不合。 但宋固和薛国公没出面反对,并没有闹出多大风波。 宁贵妃执虎符的消息传开,皇宫的普通宫人和民间百姓对此事的舆论十分友善。 因为贵妃娘娘曾在水灾捐善款,又制宫规渡瘟疫,普通人对贵妃娘娘的印象极好。 百姓不会管什么礼制那么多弯弯绕绕。 只觉得娘娘又救人了,娘娘真是人美心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