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贵妃她格外谨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0章 宁婉音的执政十五年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景和二年,宁珩任江南行省平江府知府。 众人都觉得诧异。他乃新科探花,又有太后这样的妹妹,怎么不留在京城,反而外放。 同年,太后推行新政,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税改,二是整顿刑事。 税改推行试点为平江府。 同时,刑部、大理寺、宗人府、各地官府等,皆收到一份太后娘娘亲自起草的《新刑律条例》。 严刑之下,难免冤假错案。宁婉音规定,提升刑官的查案能力,不可轻率用刑。 如今的刑官,大多依赖严刑逼供,不让用刑,破案难度立即增加。 但宁婉音有配套的《破案手册五百条》同步下发,成为各大衙门的学习手册。 刑事整顿,并没有引起多少风波。 但税改动了许多人的利益。 不管是宁婉音在朝堂,还是宁珩在平江府都有很多阻力。 宁婉音坚定推行,宁珩又肯实干,还有麒麟卫磨刀霍霍。年底,新税法初有成效。 宁婉音没有着急,又试行一年,查漏补缺。 景和四年,新税法从江南起,逐步推行全国。 景和五年,宁婉音设“武考”。从京城调派兵部官员担任主考官,去西南学堂考核兵法、骑射,仿科举取士,选两榜武官。 入榜者,晋官封赏。 此举一出,普通百姓从军首选西南。 有些本事的将门子弟,也皆往西南而去。 景和六年,宁婉音在西北、东南,皆设武学堂。昌平侯大力支持,薛家本有些不情愿。 但学堂加上武考,先培养再提拔,这一整套下来,若你不愿意,以后连薛家麾下的将门为了自已的前程,也要去西南、西北了。 此时薛家才隐隐反应过来。 这学堂和武考,应该本是一套政策。只是当时为了不引起太多反对,才只推行了一半。 而等多年以后,当学堂的将领们,学有所成。 宁婉音又以武考,名正言顺提升他们的地位和官职。 此时才反应过来,也晚了。 景和七年,宁婉音改革工部,在京城设工匠院,召集天下能人异士,研制武器。 颖太妃提供了许多新点子。 不过她并没有亲自参与研制。 对此,魏莹雅心想:我知道降落伞、手榴弹、ak,但你让我手搓?我只是个普普通通女大学生啊。我提供思路,能不能造出来,你们自已看着办吧。 景和八年,大梁皇帝驾崩,端王杀太子继位。太子余党为报复端王,偷袭大炎,欲引大炎对付端王。 京城,金銮殿。 “太后娘娘,国库丰盈,京城四大粮仓皆充裕,各地粮仓储备丰富!”户部尚书按捺着激动的心情禀报。 “太后娘娘,武器库里新制式武器充足,各处兵工作坊随时能继续生产!”工部尚书跟着汇报。 “太后娘娘,臣请战!”兵部尚书更是直接。 如今大炎兵强马壮,粮草丰足,正是气盛之时。大梁胆敢攻城,朝中主战情绪高涨。 宁婉音望着众臣,沉声道,“大梁,屡次犯我边境。传吾旨意,调集西南、东南、西北三军,反攻大梁。西南主帅郁松,久与大梁为战,资历深厚,以郁松为主帅。” 景和九年,炎梁之战第二年,大梁新君求和。 他还是端王的时候,就知道打不过大炎。根本不想和大炎为敌。 但是,大炎不和。 景和十年,大梁国灭,大炎一统中原。 太后下诏减免徭役,与民休息。 同时整顿吏治,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景和十五年,四月初一,皇帝及冠礼。 大炎男子二十而冠,谓成年。 太后坐在主位,众臣为贺。 宁婉音望着眼前的熙儿,他的眉眼像他父皇,也有一丝她的神韵。 执政十五年,改革税法、监察吏治、开设武考、改制武备、轻徭薄赋、一统中原。 她的执政理念,已经尽数施展。 国有二主,必会生乱。 以前熙儿年龄小,但随着他及冠,他的太傅,他的伴读,他的亲友,陪伴他长大追随他的人,必定会有人忌惮一位久久不退的太后。 即便熙儿没有这个心思,太后与新君也必定生出两个权党。 盛世太平得来不易,她自然不会让混乱由自已而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智慧,她相信自已的儿子,能治理好国家。 执政这些年,宁婉音也一直关心着赫连熙的教育。 这儿子是她手把手教出来的。 而她,还政以后,还有一些别的事想做。 “今日是皇帝及冠大喜之日,哀家有一事宣布,从即日起,不再垂帘听政。”宁婉音望着众臣道。 众臣愕然。 虽然许多人在猜测太后什么时候还政,但没想到太后退的如此果断。 “母后——”赫连熙关切看向她。 他没有一丝急着让宁婉音退位的想法。 这些年他看着母后治理天下,在赫连熙眼中,宁婉音和他父皇是一样的。 若父皇在位,会有人让父皇退位给他吗?既然如此,他母后本也该如此。 宁婉音看向他,眼中是期许与温柔:“熙儿,你观政已有十五年,母后相信,你会是一个圣明君主。” 赫连熙见母后执意如此,这才认真点头。 母后将天下的担子交给了他,他必定不会让母后失望。 从幼年起,他便学着怎么去做一个君主。 而今,他也该承担起属于他的责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