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冒牌皇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章 臣附议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见此情景,宋朝安恍惚间笑了。 “你们是不知道,还是不敢说?” 官员们面面相觑,早前贺知维就已经嘱咐过诸公了,朝堂之上的言行务必小心谨慎。 宋朝安眉眼一闪,沉声问道:“好,既然你们都不愿意说,那朕便问一下现在驻扎在城郊的京都六营,你们知道现在城外有多少灾民吗?” 莫长宇和孟山海对视了一眼,用眼神示意一名武将从后面站了出来。 “陛下,现在城外的情况不容乐观,各地灾情肆虐的地方都有大批流民逃难,有一部分是冲着京都来的,大约有三千余人!” “好,很好!那你们京都六营的举措是什么?” 这名将领微微愣神,但随即还是硬着头皮回道:“末将刚刚接手,现在正打算将他们带到一处,先保证衣食用度,再想办法从各地调取粮草过来。” 宋朝安摆了摆手,示意这名武将退下,随即又再次开口。 “那么,我们京都府衙又做了什么呢?” 一众文官面面相觑,根本不敢抬起头来和宋朝安对视。 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宋朝安不禁冷笑道:“你们这些百姓的父母官,平日里拿了多少百姓的好处?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现在百姓遇到事情了,你们不仅不帮忙就算了,还欺下瞒上,想要将这么大的事情遮掩过去!” “别以为朕不知道,除了朕新任命的京都六营之外,你们这些身在朝廷的官员,都只想着把这些灾民往外赶,根本就没有想过要为他们出一份力!” 这时,御史台官员易无涯站了出来。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似有似无的戏谑笑容,听到宋朝安的话后,直接回道:“陛下,非我朝堂官员不肯出手相助,而是现在的国库空缺,加上现在皇城内部资源紧缺,让他们进来,不就是让我们城里的百姓多承担风险么?” “陛下,您可不能为了这些外面逃荒而来的难民,就放弃城中本就不相干的百姓啊!” 宋朝安的眼神微眯,对此人一点印象都没有。 自己只是一个替身,朝堂里的大部分人都不认识。 可这人他却尤为陌生,好像上一次早朝就没有见过! 不过,看他身上的官袍,就知道他是御史台的官员。 宋朝安的眼里多了几分杀意。 御史台的官员是清一色的文官,也是朝堂之中最为腐败的一环。 这个易无涯,看他说话的语气就知道不是什么好官! “那朕便问问你,外地的百姓就不是朕的子民么?” “你是御史台官员,城中各流程机构调度也是你们的职责之一,若是连这点事情都办不好,那御史台还留着你这个官员做什么呢?” 易无涯的官职是御史中丞,胜在年轻,未来很有可能走向内阁首辅位置的有力人选。 听着宋朝安的话,他依旧淡然处之。 “回禀陛下,御史台可不止要调度皇城事宜,就连城外的事情也都要一一过问,比如现在受灾最为严重的紫阳府,州牧连续上书三次奏章,请求京城能调度一些粮草过去。” “微臣若是答应了,那么整个皇城的钱粮就会因为这一次的调度出现连锁反应,如今围在城外足足有两三千的流民,微臣必须要做两手打算,不让他们引发暴乱,同时也不影响城里的安全!” “这便是御史台的职责,请陛下明鉴!” 说了这么多,全是冠冕堂皇的屁话! 要不是莫长宇现在掌握了皇城司和京都六营的兵马,现在城外那两三千流民早都引发暴乱了! 现在易无涯却厚颜无耻的在此邀功,十足的小人! 宋朝安直接从龙椅上站了起来,然后走向台下,与易无涯正面对峙。 “你说的可真好啊,但这些和御史台有什么关系?你们还不是将朕国库里的钱财中饱私囊了?” 易无涯不知道今日的昏君为何敢正面硬刚,甚至带着咄咄逼人的气场。 可他依旧还是嘴硬的回道:“陛下,现在可是说的灾民的问题,御史台若是有问题,请陛下拿出证据来。” 砰! 宋朝安忍不了了,直接一抬腿直直的踹向他的小腹。 这可把周围的文武百官吓了一大跳,纷纷跳开,让开一个中间场地! 易无涯有些惊疑的从地上爬了起来,刚想说话,就看到孟山海带着两名禁卫军从殿外走了近来,瞬间将易无涯按在了地上。 “请问陛下这是何意?微臣身为御史台官员,哪怕是做错了什么,陛下也不能直接抓我吧?起码要拿出证据来!” 与此同时,一直不说话的贺知维终于抬起头来,意味深长的眼神飘向了宋朝安。 “陛下,御史台官员只能在事后尽全力补救,兴许是做的不好,可灾难的源头和他们并无关联,陛下此举不妥,请三思!” 老狐狸终于要看不下去了吧? 宋朝安看向他,冷眼道:“首辅大人说的真是轻巧啊,那三千多灾民的性命难道就这么不值钱吗?你们总是说自己做了补救措施,可是在朕的眼中,你们却一点没做!” “灾情肆虐的州府依旧难过,灾民依旧往南方奔逃,你们这些所谓的朝廷官员依旧个个守口如瓶!” “贺知维,你可是当朝首辅,朕要问问你了,当看到舆情汇报的奏折时,你作何感想?” 贺知维深吸一口气,却没有接过这些连声质问的话语,而是沉声道:“陛下,这朝堂之上不是儿戏,御史台官员哪怕是有做错,也要经过三宫六院的审查之后才能定罪!” “陛下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殴打一个尚未被定罪的朝廷官员,是不是不太合适?” 贺知维本身就带着一股强大的气场,这和他在朝中有大权傍身的关系,所以简短的三言两语,都带给人无尽的压迫感。 宋朝安敏锐的察觉到了在场官员的眼神都好像有些不太对劲,特别是在贺知维的话说完之后。 果不其然,很快就有六部官员站了出来。 “臣兵部尚书郭强附议,陛下此举不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