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是如何干掉四路明军的#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这是明朝和后金的一次战略决战。明朝号称的47万大军在努尔哈赤的打击之下全军惨败,此战的失利更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本期视频就来了解明朝和后金为何爆发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是如何击败明朝的四路大军。
万历四十七年二月,明朝与后金爆发了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位于今天的辽宁抚顺东侧的大伙房水库附近。明朝号称47万大军分兵四路向辽东发起进攻,最终以惨败宣告结束。
文臣武将一共死亡300多人,士兵死亡人数多达余人,丧失的牲畜共有余匹。损失的火铳枪炮足有2万余支,三路将领杜松、马林全部战死。
关于萨尔浒之战的历史背景,要从北宋末期说起。当时女真完颜等部建立了金朝之后,便从东北进入了黄河流域,不过也有一些继续留居在东北地区。
到了明朝初期,这些部落主要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及东海女真。万历皇帝明神宗在位时期,女真部落不断侵犯明朝边境。
作为辽东总兵的李成梁便利用各个部落之间的矛盾实施一系列控制措施,并在万历二年率领数万大军向王杲为首的建州女真发起了猛烈进攻。
王杲之战几乎全军覆没,王杲的儿子名叫阿台,他曾多次袭击明军报仇。李成梁得知他藏身于古勒寨后,便派军将其团团包围。
而建州女真的绝长辛为了亲人的安全,便与儿子塔克什入城劝说阿台投降。不料在入城之时,明军突然发起进攻,绝长辛和塔克什全部死于战火。
塔克什有个二十五岁的儿子,名叫努尔哈赤,他一心想为祖父和父亲报仇,便以祖父遗留的13副甲胄骑兵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
5年之后,他已经有了10万士兵,而且多数是装备精良的重装骑兵。经过长达30多年的征战,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了后金政权。
就在努尔哈赤崛起的同时,明朝的政治已经日益腐败。张居正等人虽然进行了成功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明朝的颓势,但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万历皇帝的长期怠政、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以及党派之间的互相倾轧,使大明王朝的衰落更加迅速。万历四十六年正月,努尔哈赤趁着明朝的党争激烈之机,决定向明朝发起进攻。
然后经过精心筹备,于农历四月十三日,历数明朝对女真的七大罪状,以“七大恨”的讨明檄文率领2万步骑发起进攻。
明朝在后金军的迅猛攻势之下,先后失去了抚顺、清河以及懿路的部分地区。多地的接连失陷让万历皇帝感到了事态的严重,于是派出兵部尚书杨镐主管辽东军事。
于万历四十七年二月,号称47万大军分兵四路向辽东发起围攻。
然而,努尔哈赤在攻打抚顺和清河之前,就在明朝内部安插了间谍,部分明朝将领也被收买。
所以明朝的此次行动已被努尔哈赤探知,并且提前在抚顺东部的吉林崖加强了防御,以遏制明军的西进之路,同时决定集中兵力逐路击破。
其实对于杨镐分兵出击的作战方针,明朝的内阁次辅徐光启就曾指出分兵四路此法大误。他认为当时的明军一无精兵,二没配合,努尔哈赤必定兵以应一路,当之者必然杜将军矣。
最后真如徐光启所料,努尔哈赤果然集中兵力,首先迎击明将杜松。
当时明军的西路人马由杜松率领,东路由刘綎带队,他们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刘綎带领先头部队北上牵制杜松,杜松则率领西路主力东进。
但是努尔哈赤看透了他们的意图,再加上杜松的行军速度过快,与其他三部失去了呼应之势,努尔哈赤便利用其孤立突出准备先以500兵马拖住较近的刘綎,再用主力的兵力对抗杜松。
杜松在几日之后进抵萨尔浒,可能是过于自信的原因,他竟然又将兵力一分为二,主力驻扎于萨尔浒附近,自己则率领万人进攻吉林崖。
努尔哈赤前期兵力分散,立即派出一队人马增援吉林崖,然后亲率人向杜松主力发起进攻。次日天气大雾弥漫,杜松主力为了方便炮击点燃了火把,但是此举暴露了位置。
处于暗处的后金军队突然及时而射,瞬间杀伤了大量明军。努尔哈赤见其打乱,立即乘势冲击杜松主力,杜松主力最终全被击溃,死伤甚重。
而杜松率领的部队也在吉林崖被后金守军和援军的配合下全军覆没,主副将领全部阵亡。
随着明军的西路主力被歼,东路刘军的北上,南北两路变得形单势孤,处境非常不利。努尔哈赤随即将兵锋转至明军北部的马林和李如柏。
并且首先派出了六千骑兵与李如柏交战,自己则率领剩余两万兵力向马林的营地进军。然而马林却错误地认为金军只有4500多人,于是主动出击,与努尔哈赤展开混战。
结果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之下死伤大半,更要命的是李如柏军队也以失败结束了战斗。后金六旗正要回合努尔哈赤时,发现两军正在交战,随即参与其中直攻马林大营。
马林根本无法抵挡两部金军的夹击,最终几乎全部被歼,只有马林与数个士兵逃走。
此时东路的刘綎也被山布崎岖,许久未能到达原定的指定地点,也不知道西路和北路的失利。他在途中突然遇到了一队明军,这队明军手持杜松的令箭要求刘綎肃静,刘綎于是卸下装备轻装急进。
可他没想到的是,这些明军居然是金军冒充。努尔哈赤早已在前方设下埋伏,刘綎最终遭到伏击战死。
当时杨镐并未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只是掌握着一支机动部队驻扎于沈阳,直到得知西北两部的战败消息,才慌忙传令南部的李如柏会师。
可是李如柏也是人才,因为行动迟缓,在撤退之时被后金的哨兵发现。后金哨兵随即大声呼叫,发出冲击的信号,李如柏以为是后金主力的进攻,所有将士惊恐逃窜。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踩踏,没有开战就死伤1000余人,最后成功逃回BJ。
至此,明军在萨尔浒之战惨败,辽东的局势彻底陷入被动,最后失去了大部分辽东领土。
而且明朝因为战争的原因,在军事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开支,只能依靠它增加赋税维持,可是沉重的赋税又激化了国内的矛盾,明朝从此在内忧外患的两面打击之下越陷越深。
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为何惨败?在后金的铁蹄之下,号称47万的明朝大军竟然毫无还击之力,多位将领当场战死,此战甚至敲响了明朝的丧钟。
那么明朝惨败于萨尔浒的原因究竟为何?这次事件是否真如表面的那样简单?
上期视频讲过明朝与后金爆发的萨尔浒之战,明朝的四路大军最终惨败于努尔哈赤。这场战争的结果也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其实,对于明朝在萨尔浒之战失败的原因,绝对不是单纯的一个因素所造成,而是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员方面的多个问题于一体。
首先是万历皇帝明神宗本人。他曾经为了避免辽东地区的采矿利益被官僚体系在暗中抽拨,于万历二十四年派出了许多太监去往辽东监控。
但是太监这个群体并非明神宗想象中的那样省心。比如高淮,他一到辽东便大肆剥削工人和欺压百姓,结果直接导致了万历二十八年的东民变乱。
可是高淮并未因此收敛,他甚至把手伸向了前屯卫军的粮饷,还对军中的将士实施了许多凌辱行为。
这些将士最终忍无可忍,随即以实怀柔的名义发动兵变。高淮因为无法收场,害怕被杀而跑回了关内,这便是历史上的高淮乱辽事件。
其实,在高淮祸乱辽东之时,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正在飞速发展。《中州野录》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记载:“少壮强勇之夫,十去其五。”
大概意思是辽东地区的青壮之人有一半因为不满朝廷而投向了建州女真。也就是说,努尔哈赤的快速强大与皇帝任用太监有着一定关系。
而且,明神宗长期的怠政不朝导致了明朝在万历中后期的官员断层。
官僚体系因为没有新代官员的及时补充而崩溃,所以萨尔浒之战时的明朝将领平均年龄都已超过了60岁,反观后金军队,除了努尔哈赤以外,基本都是身强体壮的壮年军士。
其次是明朝的兵力问题。明朝当时号称47万大军进发辽东,但实际纸面兵力只有20万,而这个数字其实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水分。
当时的明朝军队吃空饷以及克扣军饷的情况非常严重。比如说,在萨尔浒之战的万历年间,即使是嘉靖年间的庚戌之变,明朝对此也是深有感触。
当时的鞑靼以5万大军兵临京师,明朝立即组织禁军抵抗,而京师的名册之上登记的十几万禁军,在校场点卯之时实际只有人,可见吃空饷的人数是多么庞大。
而且现有的士兵一半以上都是老弱病残。嘉靖皇帝见此状况,立即号召各地军队进京勤王,然而天子脚下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远离京城的地方部队。
几十万人的在册数据,抵达京师之后仅有5万多人,可见嘉靖年间吃空饷的情况是多么严重。
而万历年间的明神宗比嘉靖皇帝躺得更平,成了彻彻底底的甩手掌柜。所以这种情况在萨尔浒之战的万历年间只会更糟。
比如萨尔浒之战的明军兵力,所有清朝史料都记载为20万,号称47万,但是后来有学者认为《三朝辽史汇编》的记载最为实际,也是最为详细的数据记载,明朝的兵力只有人。
而且在学案监察御史陈王庭的一道奏疏中表示,西路主力杜松部队虽有6万人,但实际只有2万。
所以以此来看,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投入的实际兵力存在着很大的水分,剩余的十几万人都是空饷空额的数字,基本没有太多的兵力优势。
而最要命的是,明朝的中枢系统掌握的虚假情况会直接导致命令的错误下达。
比如战死4万之后,朝廷会认为还有16万人马,但实际剩余兵力可能只有4万,朝廷对于接下来的决定就会出现严重的错误。
在萨尔浒之战开始之前,明神宗就一再催促统帅杨镐赶紧开战,这便是因为掌握了错误的信息。明神宗以为自己有着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否则断然不会贸然催促。
除了吃空饷之外,朝廷欠饷也是家常便饭,很多士兵都是食不饱腹。而朝廷一旦下发军饷,就会遭到各级将领的层层盘剥。
我们知道火铳必须经常保养,但根据史书记载,明朝军队中的三杆火铳就有两杆不用,这与士兵吃不上饭有着很大关系。
包括士兵身上的护具,很多士兵除了胸背披甲之外,其余部位完全没有防护,可再看后金军队,从头到脚全是铁甲,就连很多战马也不例外。
所以明军在这样的差距之下又怎能战胜装备精良的后金军?
我们总会以为携带重型火炮就会占据主导优势,但在丘陵起伏、河道纵横的东北地区,沉重的武器和火药就会举步维艰,这与一马平川的草原作战完全不同。
所以按理来说,在运输艰难的情况下,明军应该步步为营、缓步推进,但在萨尔浒之战当中,各路明军并未进行针对性的战术部署,火器的优势也就没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其实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为了避免被后金军队牵着鼻子走,采用四路分兵的战术应对高机动性的后金军队本无不妥。
但是分兵进攻需要各队之间的高度配合,某支队伍应该在何时何地出现,又该如何配合其他队伍完成战略目标,都需要极其优秀的信息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