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五十三章 难得一见的恶魔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恶魔,迦楼罗王,隋末唐初的第一反派#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隋末唐初的食人恶魔。在带兵打仗时,他烧毁军粮,专以小儿为食,还声称肉人是天下最好的食物。他邀请的宾客,竟然只是备用的“食物”。 甚至仅仅因为一次小小的争端,他就会将对方几十人宰杀分尸。此人便是隋末起义军首领迦楼罗王朱灿。 朱灿是隋末唐初地方武装割据势力的军阀之一。然而,他的名字相比李密、窦建德、刘黑闼等人物,几乎无人知晓。 但这并非因为他的军事实力不足,而是他在历史上有着“禽兽不如”的名声,没有任何正面评价。明清之际的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王夫之曾评价他:无论是城市的存亡还是个人的生死,人吃人的行为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朱灿的行为甚至不如虎狼,已经丧失了基本的人性。他被认为是一个残忍无道、丧失人性且罪恶滔天的历史人物。 在隋朝之前,也出现过人吃人的现象,但多数是因为军队军粮不足或饥荒天灾所致。例如,在西晋八王之乱期间,张方攻克洛阳后,掠夺了大量宫女作为军粮,一路从洛阳吃到长安。 再如西晋大夫司马越病死,其送葬队伍在宁平城被石勒的军队包围并屠杀,之后便出现了士兵割肉烹食的情况。 又或者在冉闵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和灾荒,百姓颗粒无收,结果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吃人事件。对于这些情况,或许还能理解,但朱灿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 他将食用新鲜活人作为一项极其残暴的嗜好,其血腥程度恐怕就连后赵时期的石虎都自叹不如。石虎是个公认的残暴人物,他将宫女盛装打扮后斩首,将洗净的尸体放在盘子中,还让人搜罗有姿色的女尼,将她们洗剥宰割后与猪羊混煮。 然而,朱灿与之相比却没有挑食的毛病,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是人,他都统统食用。 朱灿在年轻时曾任隋朝的颍川左司马。隋末大乱之际,他随军征讨起义军时逃亡,并在逃亡期间聚众作乱,随后自称迦楼罗王,拥有部众多达十几万人。 关于朱灿迅速崛起的原因,史料并无详细记载,但“迦楼罗王”这一称号很可能是他壮大势力的一大原因。这个称号也非常符合朱灿的吃人形象。 传说迦楼罗是佛教中的神话人物,因为恶龙掠走了它的母亲,所以迦楼罗成为龙的天敌,并以龙为食,每天都要吃掉一条大龙、五百条小龙。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皇权的象征,而迦楼罗与龙的对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朱灿反抗统治阶级的含义。 于是,为了迎合当时民众对改变现状和寻求新领袖的渴望,他很有可能借此名号诱惑民众,从而吸引和号召更多的支持者。 公元619年,朱灿的军队规模已经多达20多万人,而此时他军中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每攻破一个州县,他都会迅速转移,但在离开时并不带走还未吃尽的粮食,而是一把火烧毁。 他之所以不带走这些物资,是因为他带着可以行走的“军粮”——妇女和小孩。只要吃完粮食,他就会宰割妇孺并烧煮吃掉。 他还对下属说:“天下没有比人肉更好的食物,只要其他城里有人,就不必因为挨饿发愁。” 通过这句话就能看出朱灿的恶毒。他不仅不携带太多粮食,还以人肉作为诱惑,激发士兵破城的斗志,真是禽兽不如。 朱灿的这种行为并非随便说说。例如,当他到达南阳时,他邀请了几位北方的隋朝官员作为宾客。 结果在缺乏食物之时,这些官员及其家人就成了朱灿的食物,最后被全部吃掉。然而,朱灿不断征用俘虏的行为也导致了多个成军的背叛。 当地豪强起兵攻打他,多地人民纷纷响应。朱灿最终兵败溃逃,投奔了唐朝,被李渊封为楚王。 不久之后,李渊派遣散骑常侍段确去慰劳朱灿。由于段确好酒,在酒席间喝醉后与朱灿发生口角。当时段确讽刺朱灿吃人,还询问人肉是什么滋味。 朱灿则说醉鬼的肉如同吃了酒糟的猪肉。段确听后勃然大怒,破口大骂,结果他和几十名随从当场被杀,并且全部被煮熟,被朱灿及其手下分食。 此后,朱灿在唐朝已经无法立足,于是率人投靠了洛阳的王世充,并被任命为龙骧大将军。然而,在离开淯阳之前,他竟然将城中的百姓全部屠杀。 正如明朝小说家丁耀亢所评价的那样:“朱灿之恶虽满腹,但忠义之心长存。” 秦王李世民于公元621年向王世充发起进攻,王世充兵败投降,朱灿也随之被抓,最后在洛水之上被斩。百姓们纷纷以瓦石击打他的尸体,几乎堆积如山。【李孝恭,一个人为大唐的统一贡献了一半的功劳,功绩不在李世民之下#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大唐的统一难道只是李世民一人的功劳吗?李世民固然功勋卓着,但他并非独当一面。实际上,另一位功臣李孝恭也为大唐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其贡献丝毫不逊色于李世民。他所征战的地域面积高达百万余里,此人便是排名于凌烟阁功臣第二位的李孝恭。 说到唐朝,李世民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确实发挥了核心作用。他 亲自参与并指挥了多场关键战役,成功平定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和叛乱,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人们常常感觉唐朝建立初期似乎是李世民一人的战争。 然而,李孝恭所做出的贡献完全不在李世民之下。根据历史记载和估算,他的征战范围非常广阔,大约为唐朝扩张了一半的疆域,而李世民的主要行动则集中在北方地区。李孝恭则主要负责南方。 李孝恭出生于公元591年,是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他的祖父李超是北周八柱国之一,父亲李安则是隋朝领军大将军。由于李孝恭和李世民的祖父是兄弟,因此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兄。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他有着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长大后展现出沉着机敏、胆识过人的特点。 后来,在天下大乱之际,他跟随李渊起兵反隋。长安攻克后,李渊把目光投向了南方的巴蜀地区。 此地是唐朝统一的关键地区之一,控制巴蜀意味着切断了北方敌军的后方支援,对整体战局的影响至关重要。于是,李渊决定让李孝恭担任这一扩张任务。 当时,李孝恭并未直接动用军事力量,而是以重金笼络各地官员,最终使得30余州归降李唐。随后,他又听说朱灿残杀百姓,于是率军出击并大败齐军。 战后有人建议将战俘全部坑杀,但李孝恭认为,一旦传出唐军坑杀俘虏的消息,会对唐朝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并且可能导致其他敌军更加顽强地抵抗。 相反,通过善待俘虏可以向敌方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唐朝是一个愿意接纳投降者的政权。于是,李孝恭将朱灿的部下全部释放。这一举措果然赢得了多个势力的相继归附。 当时,江淮一带的萧铣势力日益壮大。其领土范围不仅广泛,而且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兵力已达40余万。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对唐朝的统一进程造成更大的阻碍。于是,李孝恭被任命为夔州总管,负责建设水军。 要知道,李孝恭的军队多数为北方士兵,因此仅是选拔适合的士兵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何况在熟悉航海技术之外,还要训练战斗技巧和战术。然而,李孝恭从建造船只到完成训练,居然不到一年时间。 更加难得的是,面对占据各方优势的萧铣,李孝恭竟然以大胜告终。先是在清江口之战中成功击败了萧铣大将文世弘的数万精兵,缴获战舰400余艘。 随后,他又经过一系列战斗,成功攻占了萧铣的重要据点江陵,并俘获对方两位主要将领。 萧铣最终出城投降后被李渊下令斩首,而李孝恭则被任命为荆州总管,并在荆州施行了一系列造福百姓的措施。 后来,辅公祏突然叛变,不仅占据了重要地理位置,而且在丹阳称帝,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唐朝必须迅速平叛,李孝恭因此受命征讨,率领水军开赴九江。 公元624年,他与辅公祏多次交锋。期间,敌军将领冯慧亮坚守博望山不出,李孝恭则断其粮道,最终冯慧亮等部被打败,被杀死和溺死者达1万多人。 随后,李孝恭又采取诱敌深入之计,以弱兵引诱辅公祏的主力军队追击,结果辅公祏的主力遭到李孝恭提前布置的精锐部队的重击。至此,唐朝对江淮地区的叛乱基本平定。 根据史书记载,李孝恭总结了淮河以南、交趾以北、西至巴蜀、东到九江的广大区域,估算土地面积达到了百万多里。其作战难度可以说与北方行动的李世民不相上下。 比如,李孝恭需要应对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强大的敌军,同时还要处理民心问题。而李世民在北方作战,虽然地理环境相对简单,但面对的敌军也同样强大,且北方地区更具战略意义。 不过有一点,李孝恭所带领的将领在知名度和影响力上相较于李世民要稍逊一筹。除了军神李靖之外,身边几乎没有像秦琼和尉迟恭这样的人物 因此,自从隋朝大业末年起,李氏家族中除了李世民之外,唯有李孝恭能够独当一面。说他对唐朝打下了半壁江山,毫不夸张。他也因此被李世民排在凌烟阁功臣第二位。 李孝恭的晚年生活相当奢侈,家中舞女歌姬众多。当然,这种奢侈并非纯粹的挥霍享乐,而是用于减少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威胁。 因为在此之前,他就曾受到诬告并被相关部门追究调查。因此,在证明清白之后,他更加谦逊,从不居功自傲。 后来,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他甚至卖掉了自己的豪宅,最终于公元640年病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