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国舅凶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卷 第18章 被人瞧不起的外戚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说完之后,朱厚照把张骥拉到了房间内。 桌案上都是些瓶瓶罐罐,对于张骥小笔记上的氧化还原反应,他始终没弄明白。 朱厚照如此对物理化学感兴趣,张骥乐见其成,抱着朱秀蓉给朱厚照讲课。 最后还做了一个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的试验,把朱厚照看的仿佛一只高兴的猴子,上蹿下跳,哪还有太子的端端仪表。 朱秀蓉不小心把张骥带来的圣旨弄到地上。 朱厚照帮着捡起来,一看奇道:“二舅做了都督同知?是要检校勋贵吗?能不能也带上我?” 朱厚照现在的课业比较繁重,大学士李东阳,讲读杨廷和,右谕德王华等等,哪个都是饱学之士。 布置的课业海量也似,搞的朱厚照都有点厌学了。 张骥随口答应,“阿寿愿意去就去呗!正好也能帮二舅撑撑腰,免得被那些勋贵们不拿正眼瞧。” 这话没错,张骥是外戚,和勋贵还不一样。 勋贵们有一个潮流,那就是瞧不起这帮外戚出身有爵位的。 把朱厚照拉去扯旗作虎皮,肯定能镇得住,少被勋贵们刁难。 明代自正统以来,军事武备逐渐走向衰落,京军疲惫,边防松弛。 为振兴军备,朱佑樘依靠以马文升为主的朝臣,在京军整顿与边备守御上做了种种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多少改变了边备空虚的弱态,为弘治中兴赢得了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 但因积弊年深日久,弘治一朝的军队和边防问题依旧百弊丛生,这些小修小补更加难以扭转明朝军事力量日益衰落的趋势。 张骥被朱佑樘要求协同马文升检校武备,检校的主要是京军。 包括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也就是所谓的禁卫军。 五军营主要是各地抽调轮流来值守拱卫京师的卫所部队,三千营现阶段已经名存实亡,前身是投降的蒙古部队组成,以骑兵为主,但人数远远超过三千之数。 神机营更广为人知,是一支火器部队,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那就是明成祖时期,为了提高火器的质量效能,竟然把俘虏的越南皇子用以研制火器,还授予工部职务,而那个时候的越南火器比明成祖时期还高明一点。 张骥拿到朱佑樘的旨意,肯定是要干事的。 思前想后在当天下午,让张福买了八样礼物亲自去拜会兵部尚书马文升。 马文升此人在弘治时期战功最为卓著,收服吐鲁番,经营哈密,巡抚辽东,皆是由其一手操办,被称为弘治时期最知兵事的文官。 但马文升最近也有不小的烦恼,他在兵部尚书任上已经好几年了,按照规矩得挪个位置。 他盯上了吏部尚书的位置,在明朝不设丞相后,吏部向来是百官之首。 可惜朱佑樘并不想让马文升出任吏部尚书,这让马文升感到愤愤不平,还写了一首诗发牢骚。 张骥来的这个时候,正是他牢骚最重的时候。 听到管家来报,建昌伯前来拜访,马文升还愣了一下,才想起所谓的建昌伯是哪个。 皇上的二小舅子张延齢,一个浑身都是毛病的外戚。 马文升瞧不起勋贵,更看不上外戚,但堂堂伯爵前来拜访,该有的礼数不能没有,便让人开了中门请建昌伯进来。 张骥让张福把礼单给了马府的管家。 管家一看礼单,手就是一哆嗦。 这份礼单虽然只有八样礼物,但是都非常贵重,价值最少也有上千两银子。 “小子见过马大人。” 张骥见到站在内堂门口迎接他的马文升,发现这个老头看起来都有六七十岁的样子了。 头上扎着一块方巾,身上穿着便服,身材很是高大。 马文升进士出身,涵养功夫足够,心里再看不起外戚,脸上也不会表现出来。 略微还礼后请张骥入内就坐,让管家上茶。 管家略有深意的把礼单放在了马文升能看清楚的地方。 马文升眼光一扫,眉头就皱了起来。 虽说礼多人不怪,但是这礼单太重,肯定不是啥好事。 作为想出任吏部尚书的人,马文升岂能不知这两天搞的沸沸扬扬的李广受贿事件,建昌伯就是主要当事人之一,难道又出了什么岔头? 但是再出岔子,也找不到他这个兵部尚书身上啊! 张骥没有让马文升多猜,喝了一口茶之后,开门见山道:“马大人,皇上下旨让我出任都督同知,协同马大人检校武备,此事以马大人为主,所以小子就来问问是怎么个章程。” 马文升正假模假式陪着喝茶,听了这话,差一点一口把茶水喷出来。 张骥今年满打满算才二十挂零,这就出任了都督同知? 那可是从一品的官职,外戚,果然招人恨被人看不起啊! 心里嘀咕张骥投了个好胎,马文升嘴上却没有过于敷衍。 因为这是朱佑樘的旨意,是他这个兵部尚书职责所在份内之事,只要他还当一天兵部尚书,就得撞一天钟。 检校武备,主要分为人员与装备。 此时已经出现了有点严重的吃空饷喝兵血迹象,京营也好不到哪去,兵员缺额不少。 再就是装备,包括兵器,甲胄,战马,火器等等。 马文升说起这些自然头头是道,并且认为皇上这个旨意来的非常及时,整顿经验他非常有经验。 弘治初年的时候,就一次革除了三十多个将领,得罪了不少世袭勋贵和军头。 但也让京营的战斗力得到提升,为后来的征战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如今十年过去,京营又有摆烂的迹象,是该好好查一查。 张骥听的很认真,他想洗白,除了名声之外,怎么也得有拿得出手的成绩。 朱佑樘这个姐夫给了他机会,他无论如何都得抓住。 因此对马文升的态度非常恭敬尊重,有不懂的地方还不耻下问。 马文升略显惊诧,张二国舅的名声在外面可不怎么样,但是亲自接触之下,发现张二国舅有些不想传闻的那么废。 问的几个问题都问在了点子上,关节处,导致马文升也跟着更认真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