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围屋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章:进城拜师学艺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大岭背农家书屋。 “写完了出来吃早餐。今天带你去一趟县城。” 父亲悄悄地走进书房,看了看儿子的字画,摸了摸白胡子,点头笑着说。 这是父亲为儿子定下的每天早晨写10张毛笔字、画5张山水画的家训。 儿子习以为常,慢慢地养成了写字画画的爱好。 父亲是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常年以办私塾、走家教为业。那些有钱人家办喜事、丧事非他主持操办不可。有些当官的、做生意的有钱人爱面子、讲排场,往往要喧闹折腾十几天,父亲也能获取红包利是补贴家用,生活基本不愁吃穿。 刘殷猜想,一定是县城哪位有钱人邀请父亲去操办喜事,写书帖、对联。 刘殷小心翼翼地把文房四宝装进书篮子里。那时候没有装文房四宝的专用工具,是父亲请工匠用竹篾编织的篮子。篮子长条形可用手提也可以拴根带子挎在肩上。 刘殷挎着装有文房四宝的篮子跟在父亲后面,踏着往安远城的石阶小路,来到修建庙宇的施工场地。那里一群工匠正在忙碌,拉锯的、弄斧的、推刨的、锤凿的个个大汗淋漓。 “肖先生您好,我们来了。” 肖先生?这里明明是一伙工匠,父亲为什么这般称呼? 刘殷不得其解又不敢多问。肖先生招呼他们在书案前坐下。 “现在开始吧!” 肖先生拿来一叠宣纸和一个小本本,要刘殷自己选一副对联用大字写下来。 刘殷不敢怠慢,取出笔墨,选了一副七字对,工工整整地写了起来。这活儿难不倒刘殷,因为父亲经常带他去帮人家写对联。 肖先生站在旁边看着刘殷把对联写完,又吩咐画一张山水画。父亲一直站在旁边看着,生怕儿子慌神出错。 终于完成任务,山水画虽然是黑白两色,但也有些逼真。刘殷松了口气搓了搓手,看见父亲绷紧的脸舒展开来,忐忑的心总算平静下来。 “好!好!这孩子我要了。” 肖先生摸着刘殷的头赞不绝口。 刘殷惊愕不已:父亲要把我卖了? “还不拜见师傅”!父亲接着说。 刘殷一头雾水搞不懂,一会称先生,一会叫师傅,到底要把我怎么啦! 回家路上,父亲心情好,比往日的话也多,道出了此行的实情。 肖先生真名肖锋,曾参加过BJ故宫的建筑,是雕梁画柱的能工巧匠。从此扬名各州各府,承建了不少官宫府邸、祠堂庙宇。 他手下徒弟、帮工二十多人,就是缺少能书会画的文化人,好些年都难以寻觅这样的人才。工程设计书法绘画是根本,自己已过不惑之年,说不准哪天力不从心或染病卧床,这活儿就没第二人接替。 肖锋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肖邦已满十六岁,从小娇生惯养不愿跟随父亲学艺。他知道儿子是扶不起的阿斗没有多大指望,不惹是生非就烧高香了。 肖锋看了刘殷的字画,小小年纪这般功底乃是最佳人选。他如获至宝急于把人才揽到身边。第二天便捎口信要刘殷父亲选良辰吉日举办拜师礼仪。 他是不是有点随便了。那时候学木匠拜师一般选在正月初五,请街面上有头面的人做保人,领着拜师人到师傅家,由保人当面讲明师徒之间的约定,才可以作进师酒签写拜师贴。肖师傅求徒心切也顾不了这些老规矩。 刘殷父子俩为拜师礼仪忙了几天。选吉日、定酒楼、拟名单、写请帖忙得不亦乐乎。 拜师仪式在安远城九龙饭庄举行。九龙饭庄是办喜宴首选餐馆,大餐厅能摆十几张餐桌中间还留有过道。正堂神龛中间是鲁班先师神位,下方摆放供品、鲁班尺墨斗、茶杯酒碗等。桌前留有一块空地,过道两边各摆六张四方餐桌和长条双人板凳。 参加仪式的有官绔之家、名豪绅士、技艺高手、商铺掌柜以及师兄师弟等八十余人。 午时一刻,贵宾们陆续到场行礼作揖,围桌而坐,一边喝茶、嗑瓜子、吃花生,一边聊家常。 仪式开始,司仪、保人到场。刘殷全新打扮,小长衫小圆帽一脸的书生相,举止有些羞涩。父亲带他到鲁班神龛前烧香跪拜,祈求先师保佑身体无恙学艺有成。司仪请师傅大人到神台右侧太师椅就坐,刘殷上前递烟敬茶行跪拜礼。宾客在门口燃放鞭炮表示祝贺。保人宣读拜师贴,内容大概是:学徒期限为三年,中途不准退学;学徒期间不开工钱、不准结婚成家、未经师傅允许不准回家;要以父礼尊重师傅,师傅要像爱自己孩子一样爱护教育徒弟等等。宣读完毕师徒及保人签字,刘殷的父亲也签了字。拜师贴由保人留存作为见证,三年内保人有监管之责。刘殷递给师傅一个大红包,师傅回礼是一把尺子、一个墨斗另加了一支狼毫和一块宝砚。 师母路途遥远没有到场,拜师母礼仪只好作罢。 礼仪结束是拜师宴,师父上席首位就坐,刘殷再次行礼作揖点烟斟酒。十二道美味佳肴陆续上桌,宾客们喝酒吃菜好一番热闹景象。刘殷和父亲一刻也不闲着,给师傅、师兄弟敬酒,还要一桌桌挨着斟酒陪喝...... 刘殷第一次喝这么多酒,有些醉醺醺的。父亲平时很少喝酒,今天也喝醉了,也许是高兴,为儿子找了个名师学艺,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第二天,母亲在儿子房间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刘殷“嗯、嗯、嗯”地点点头,已经习惯了母亲的唠叨。 刘殷挑着行李走在前面,父亲在后面不停地叮嘱他要怎样怎样......。大岭背到安远城有十几里山路,两边茅草丛生是飞禽野兽出没之地,一般小孩不敢单独行走。刘殷虽然有父亲壮胆但心里少不了害怕,竖着耳朵倾听风吹草动,哪顾得了父亲的絮叨?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出险境。 真是想什么就来什么,突然路边茅草“莎莎”窜出一个人来,把父子俩吓了一跳。 这个人是刘殷朝朝暮暮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刘勇。 刘勇与父亲同辈,按辈分该称叔叔。他俩年龄相近平常都以名字相呼唤。刘勇的父亲腿瘸,母亲智障,生活穷困潦倒绳床瓦灶,自己也常常衣不蔽体。刘殷的父亲心善,不时之需以经济物资相助,私塾学费全免。 刘勇闻讯好朋友就要离开家乡拜师学艺,祈求父母同意跟刘殷一起去学徒。父母不准许,刘勇只好半路拦截跪拜先生求情相助,圆满自己的梦想。 刘殷的父亲把刘勇拉起来,哀叹不已地说:“小弟,这件事一定要父母同意才行。你是独生子,父母残疾,走开了如何是好?你即将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应该好好在家觅食孝敬父母成家立业。”刘勇是明事理之人,先生的一番话使他豁然开朗,哀叹自己命苦,只好坐在路边望着好友渐渐远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