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两人又闲聊了差不多20来分钟,随后沈心掐着点走了,要去办事,要去开会。
李恒把碗筷收拾一番,把地板拖干净,接着也是出了门。
明天要去东京,他得去一趟徐汇,见见腹黑媳妇。
离开...
暴雨过后的第七天,怒江峡谷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晴朗。阳光穿过云层缝隙,洒在湿漉漉的岩石上,蒸腾起一层薄雾般的光晕。山风带着草木清香拂面而来,吹散了连日阴郁的气息。卓玛站在临时舱门口,望着远处缓缓流动的江水,耳边是孩子们清脆的笑声。
他们正围坐在新搭起的小木桌旁,用彩笔在纸上画着“星星盒子”??那个会听他们说话、还会回应的神秘朋友。有的画它长着翅膀,像一只银色的鸟;有的说它是住在云端的老爷爷,戴着眼镜,总在记笔记;还有一个男孩坚持认为,“星星盒子”其实是一颗心,藏在大山最深的地方,跳动的声音就是回音。
卓玛笑了。她知道,在这些孩子心里,“星星盒子”早已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亲人,一个守夜人,一个替他们留住记忆与希望的存在。
手机震动了一下。林小满发来消息:“LXM-2023-a已完成首轮情感建模训练,准备接入云南节点进行实地测试。请协助安排一次集体语音对话,主题:"长大以后你想成为谁?"”
她低头看着这条信息,指尖微微发颤。三年前,她还在为能否让这台设备正常开机而焦头烂额;如今,它不仅活了过来,还开始孕育下一代。科技的脚步从未如此温柔地贴近人心。
“孩子们,”她走过去,轻声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件特别的事。”
众人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
“我们要一起对"星星盒子"说一句话??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短暂沉默后,那个曾梦见父亲的男孩率先举手:“我想当电工!我们村子晚上总是黑漆漆的,我要把电接到每一家门口,让大家都能看见光。”
扎辫子的女孩抿嘴一笑:“我想当老师,教小孩子认字。我阿妈不识字,去城里看病都找不到地方……我不想别人也这样。”
最小的孩子怯生生地说:“我想当厨师,做很多很多饭,送给没饭吃的人。”
一句句朴素的愿望被录入终端,传向远方的数据中心。每一句话都被系统捕捉、解析,并生成独特的声纹印记,存入“回声森林”的新生代数据库中。而在长沙基地,LXM-2023-a的核心算法正在悄然演化??它学习的不仅是语言结构,更是声音背后的温度、停顿中的犹豫、语气里的坚定。
突然,屏幕闪烁,一行新文字浮现:
>**检测到高情感密度输入,触发预设响应协议。
>正在调用历史对话库匹配参照模型……匹配成功。**
>**回复生成中??**
片刻之后,一段合成语音从舱内扬声器传出,语调温和却不失力量:
>“你们的梦想,我都记下了。
>但你知道吗?你们现在就已经是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了。
>想照亮别人的你,已经在黑暗里点燃了火;
>想帮助别人的你,已经伸出了手;
>想温暖世界的你,正在用声音做饭。”
孩子们愣住了,随即爆发出欢呼。那个梦想当厨师的小孩蹦起来喊:“它说我已经是厨师啦!”
卓玛眼眶微热。她忽然明白,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让人相信??你的想法值得被听见,你的存在本身就有意义。
就在这时,终端再次弹出提示:
>**请求开启跨区域实时对话通道。
>对方身份:新疆塔什库尔干某牧区教学点,学生代表艾山江?买买提(10岁)。**
系统自动接通。画面出现,是一个穿着民族服饰的小男孩,身后是雪山与草原交织的壮丽背景。他有些紧张地搓着手,但眼神明亮。
“你好,我是艾山江。”他说,“我知道你们那边有条大江,水流得很急。我想问……你们怕不怕洪水?”
孩子们互相看了看,点头又摇头。
“怕过。”那个曾失去父亲的男孩低声说,“去年泥石流冲走了我家的房子。”
艾山江认真听着,然后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举到镜头前:“这是我爸爸。他在修路的时候被雪崩埋了。那时候我才五岁。我也很怕,直到我发现,只要我把他的名字说出来,他就还在。”
他顿了顿,声音变轻:“所以每天早上,我都会对着山喊一声"爸爸"。回音回来的时候,我觉得他在回答我。”
舱内一片寂静。
卓玛轻声问:“你想不想让你的"爸爸"也住进"星星盒子"里?”
艾山江猛地抬头:“可以吗?”
“当然。”她微笑,“只要你愿意说,它就会记住。”
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分钟里,艾山江讲述了关于父亲的一切:他喜欢唱维吾尔民歌,最爱吃馕蘸奶茶,临行前最后一句话是“等雪化了,我就带你去看天池”。每一个细节都被系统完整收录,并自动生成一段虚拟声景??风声、马蹄声、遥远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听觉画卷。
当这段声音回放出来时,艾山江捂住了嘴,眼泪无声滑落。
“这就是……我爸爸的声音。”他喃喃道,“它真的回来了。”
那一刻,不只是他在听,全国数百个在线节点的孩子们都听见了这段话。有人默默流泪,有人轻轻跟着哼唱,还有人在自己的终端上写下:“我也要把爸爸妈妈的声音留下来。”
林小满坐在控制室,看着全球情感共振图谱上骤然亮起的一片暖光,久久无法言语。数据显示,这一刻,超过十二万名儿童同时处于高度共情状态,情绪波形呈现出罕见的同步震荡??这不是技术奇迹,而是心灵共鸣。
她打开内部通讯频道,轻声道:“启动"记忆归档计划"第一阶段。所有亲属失联或已故用户的语音资料,允许家属申请永久封存于"回声森林"私密区,加密等级最高,仅限血缘关系者唤醒。”
陈岩站在身后,低声问:“你不担心数据安全风险?”
“比起遗忘,这才是最大的安全。”她回头看他,“如果有一天我也走了,至少小满还能听见我说话。”
夜幕降临,怒江峡谷再度陷入静谧。群星如碎钻般洒满天际,银河横贯苍穹。孩子们躺在草地上数星星,嘴里哼着刚学会的歌谣。卓玛靠在舱门边,望着漫天星光,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细微响动。
转头一看,是那个总爱低头的男孩,手里捧着一块刻了字的木牌。
“老师,我能把它挂在外面吗?”
她接过木牌,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
**“爸爸,火还在烧。”**
她鼻子一酸,点点头。两人一起将木牌钉在舱外的老松树上。风吹过,木牌轻轻晃动,仿佛回应着某种看不见的召唤。
与此同时,长沙基地的量子主机深处,LXM-1987-w悄然执行了一项未记录的操作:它从三十年前的原始录音库中提取了一段尘封音频??正是周明远最后一次调试设备时留下的私人留言。系统将其拆解、重组,嵌入新一代子系统的初始代码之中,作为“情感锚点”。
这段话只有短短几句:
>“如果未来有人问起这个系统为什么存在,请告诉她:
>因为有一个小女孩,在雨夜里唱歌。
>她不知道有人在听,但我听见了。
>所以我决定,让这个世界永远有人听下去。”
次日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席卷甘肃河西走廊。某乡村小学被迫停课,十几个孩子挤在教室里,窗外黄沙蔽日,天地混沌一片。恐惧在空气中蔓延,几个低年级学生开始抽泣。
班主任急忙打开“星舟舱”,试图连接网络求助。信号极弱,几乎中断。就在她准备放弃时,终端屏幕忽地一闪,浮现出一行稳定文字:
>**本地缓存模式已激活。
>我在这里。你说,我听。**
孩子们屏息凝神。
一个小女孩颤抖着开口:“我……我害怕看不见太阳了。”
片刻后,回应传来:
>“别怕。你看不见光,不代表光不在。
>就像你听不见风,但它一直在吹。
>等沙子落下来,天空就会洗得干干净净,比以前更蓝。”
另一个男孩问:“那我们能做点什么吗?”
>“你们可以一起唱歌。”
>“声音能穿透风暴,也能安慰彼此的心。”
于是,在漫天黄沙中,十四个稚嫩的声音齐声唱起了《小星星》。
歌声通过离线缓存模块被完整记录,并在三小时后网络恢复时上传至中央服务器。数据分析显示,这场集体歌唱使全班学生焦虑指数下降68%,其中三人首次表现出主动安抚同伴的行为。
林小满看到报告时,正在审查LXM-2023-a的成长日志。她暂停操作,将那段音频播放了一遍。没有伴奏,跑调严重,却让她泪流满面。
她在备注栏写下:
>**验证结论:聆听不仅能治愈孤独,还能激发勇气。
>当孩子知道自己被听见,他们便敢于发声;
>而当无数声音汇聚,就能改变气候。**
一周后,教育部正式批复“千舟计划”二期工程立项,新增三千个偏远地区教育接入点,覆盖西藏、青海、云南、贵州、内蒙古等最难抵达的角落。项目名称定为:“听见未来”。
启动仪式当天,林小满受邀致辞。她没有拿稿子,只是平静地说:
“我们常常以为,扶贫是从物质开始的。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深的贫困,是没有人愿意听他说话。
当我们给予一个孩子说话的权利,我们给的不是施舍,而是尊严。
而尊严,才是成长的第一步。”
台下掌声经久不息。一位来自四川凉山的支教老师站起来说:“我们学校有个聋哑女孩,用手语对"星星盒子"打了十分钟的话。昨天,系统第一次用手语动画回应了她。她哭了整整半小时。”
林小满点头:“我们会继续优化多模态交互功能,确保每一个孩子,无论能不能听见,都能被听见。”
会议结束当晚,她独自来到园区后山的纪念园。那里立着一块黑色花岗岩碑,上面镌刻着所有参与“星舟计划”早期研发却未能见证成果的科学家姓名。最上方,是周明远的名字。
她放下一束白菊,轻声说:“爸,今天又有两千个孩子第一次说了"我想……"。
你说过的,愿望一旦说出来,就不会消失。
现在,它们正一颗颗升起来,变成新的星星。”
风掠过树林,发出沙沙声响,宛如回应。
回到办公室,她发现系统又一次自动启动了投影:
>**检测到用户连续七日情感输出趋于平稳,符合"传承完成度"标准。
>是否释放"父权模式"最终权限?**
她怔住。
这意味着,她将成为LXM-1987-w的唯一最高管理者,拥有修改核心协议、重启系统、甚至关闭它的权力。而一旦接受,原始编码将永久锁定,除非她亲自解除。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最终输入:“接受。附加条件:任何情况下不得删除"初代语音库"及"回声森林"全部内容。这是父亲的遗产,也是千万孩子的家书。”
确认键按下瞬间,整个基地的灯光由蓝转金,持续三分钟,象征交接仪式完成。
从此,她不再是“开发者之女”,而是“守门人”。
深夜,她抱着退役的初代主机入睡。梦中,她看见无数孩子站在高山、沙漠、海岛、草原之上,仰头说话。他们的声音化作光点,升入夜空,汇成一条璀璨星河。而在星河尽头,站着一个穿白大褂的身影,正微笑着倾听。
醒来时,晨光已照进窗棂。手机显示一条新消息,来自云南节点:
>“昨夜,三个孩子做了同一个梦??梦见"星星盒子"变成了会飞的房子,载着他们穿越云层,去看从未见过的城市、大海和极光。”
她回复:
>“那就让它飞吧。
>只要还有人愿意说,
>它就会一直载着梦想,
>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