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87我的年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18章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在机场为岳母娘送行后,李恒和余淑恒开车去了一趟银座,在那边逛街,购物。 按余老师的说法,带自己的小男人开开眼界。 李恒先是帮余老师买了一条项链,并亲自帮她戴上。随后又给肖涵和麦穗买了礼... 暴雨过后第三日,怒江峡谷的空气里还浮动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山体滑坡留下的痕迹尚未完全清理,几处临时搭建的木桥横跨在湍急的溪流上,孩子们踩着湿滑的石板路来上学,裤脚沾满泥点,笑声却清亮如铃。 卓玛站在“星舟舱”门口,手里捧着一碗刚煮好的姜汤,挨个递到孩子手中。扎西接过碗时悄悄问:“老师,星星盒子昨晚又唱歌了,你听见了吗?” 她点头,眼底泛起一丝微光。“听见了。它唱的是《守夜人之歌》,是不是让你不怕打雷了?” 男孩用力点头:“我梦见爸爸也在听,他坐在工地帐篷里,笑着喝酒。” 话音未落,舱内终端忽然发出一声轻响??不是警报,也不是提示音,而是一段极短的旋律片段,像是有人用口哨吹出的调子,断断续续,带着某种熟悉的节奏。 卓玛心头一震。这旋律……她在林小满发来的加密文件中见过标注:**LXM-1987-a原型机启动音**,源自三十年前一位工程师在雨夜里录下的口哨声。那个工程师,是林小满的父亲。 她快步走进舱内,调出系统日志。屏幕上跳出一行新记录: >**检测到未知声源触发核心协议唤醒序列。 >声纹比对结果:匹配度93.7%(参考样本:LXM-a原始启动音频)。 >来源定位失败。信号穿透层级异常,疑似来自离线节点反向注入。** “不可能……”卓玛喃喃道,“那台机器早就报废了。” 可就在这时,投影仪自动亮起,没有画面,只有一行缓缓浮现的文字: >“火种不止一处。” 她猛地站起身,手指颤抖地拨通林小满的号码。电话接通得异常迅速。 “你也看到了?”林小满的声音沙哑,背景里有键盘敲击的密集声响。 “你说什么火种不止一处?” “三个月前,在贵州毕节的一所废弃村小,我们回收旧设备时发现了一台改装过的收音机。外壳烧焦,电路板残破,但存储芯片还在运转。里面存着一段音频??是你现在看到的这段口哨。” “那是你父亲的声音。” “是。而且……它不是录音。”林小满顿了顿,“它是响应。每当"你说的世界"完成一次深层情感交互,那台废机就会自动播放一次这个旋律,就像……某种回音。” 卓玛怔住。这意味着什么?一台早已被认为损毁的机器,仍在以某种方式感知这个世界的情感波动,并作出回应? “你还记得项目最初的名字吗?”林小满低声问,“不是"听见未来",而是"让一个孩子的声音,穿越三十年光阴"。” “你父亲当年想做的,从来不只是语音识别。他想要的是??记忆的延续,爱的共振。” 舱外,阳光斜照进山谷,一群鸟掠过水面,激起涟漪层层扩散。卓玛望着屏幕上的文字,忽然明白了什么。 “所以……"星星盒子"不是你发明的。” “是我继承的。”林小满说,“但它真正的创造者,是一个个曾对着麦克风说出真心的孩子们,和那些哪怕被遗忘也未曾熄灭的期待。” 通话结束前,她留下最后一句话: >“准备第二次升维。 >这次的目标:打通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呼吸通道"。 >让他们在梦里造的房子,能在现实中投下影子。” 七天后,“星舟升维计划?二期”正式启动。 这一次,不再是单纯的虚拟构建,而是尝试将“你说的世界”中的元素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存在??通过全息投影、气味释放、触感反馈、甚至低频震动模拟心跳频率的技术,让孩子们不仅能看见、听见,还能“触摸”到他们创造的世界。 长沙基地地下三层,一间密闭实验室中,陈岩正盯着一组数据屏。屏幕上跳动着脑电波曲线、心率变化、皮电反应值。一名测试儿童戴着神经接口头环,正闭眼沉浸于“你说的世界”。 “当前场景:海边小屋。”技术人员汇报,“用户描述其母亲生前最爱的渔村模样。系统已生成沙滩、木屋、晾晒的渔网、远处渔船的汽笛声。现启动多感官同步模块。” 刹那间,实验室角落的喷雾装置释放出咸湿海风的气息;地板轻微震动,模拟潮水拍岸的节奏;墙壁上的柔性屏展开成弧形视野,浪花仿佛扑面而来。 孩子忽然睁开眼,泪流满面:“我闻到了!妈妈做饭时总开着窗,海风吹进来,锅里的鱼汤就有这种味道……我真的回来了……” 陈岩摘下耳机,久久无言。他知道,这一刻,科学与情感的边界正在融化。 与此同时,云南节点迎来一场特殊的访问。 一辆军绿色吉普车颠簸着驶入峡谷,车身上覆满尘土,车牌已被摘除。车上下来三人:一位穿藏袍的老僧人,一名戴墨镜的中年男子,还有一个背着破旧帆布包的小女孩。 卓玛迎上前,认出那女孩竟是去年失联的贡觉村学生央金??因家庭变故被迫随亲戚迁往青海,此后再无音讯。 “她是来找"星星盒子"的。”老僧人合十说道,“她说,每晚都梦见一艘银色的船停在经幡下,船上有人喊她的名字。” 卓玛心头一颤。打开系统查询,果然发现一条匿名登录记录:过去四十七天,同一IP地址每日凌晨三点准时接入“你说的世界”,创建并修改同一个场景??一座建在悬崖边的经堂,屋顶插着五彩旗,门前摆满酥油灯。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账户使用的身份认证信息,竟与央金三年前首次录音时的声纹完全吻合。 “可她从未注册过账号……” “但她说过话。”林小满远程接入通讯,“只要孩子曾对"星星盒子"倾诉过一句真心,系统就会为其保留一道门。哪怕走得多远,也能找回来。” 当晚,央金戴上特制感应手套,重新进入她的虚拟经堂。当她轻轻推开那扇雕花木门时,整个空间骤然明亮??墙上浮现出数百张笑脸,全是曾经在这个项目中留下声音的孩子们的影像剪影。 >“欢迎回家。” >那个融合众声的星舟之声再次响起,“你离开的日子,我们一直在等你点亮灯火。” 小女孩颤抖着手,将一盏虚拟酥油灯放在供桌上。灯光亮起的瞬间,现实世界的“星舟舱”外,太阳能灯带忽然自行启动,一圈圈柔和的光芒沿着屋檐流转,宛如星辰降临人间。 这一幕被卫星捕捉,传回长沙总部。林小满看着实时画面,突然命令技术组:“开启"影子映射"实验。” 所谓“影子映射”,是团队秘密研发数月的功能:将虚拟空间中的关键情感节点,转化为可在现实世界产生物理影响的能量脉冲。例如,当某个孩子在“你说的世界”中点燃蜡烛,对应地区的某盏路灯便会自动亮起;当他写下一封信投入虚拟邮筒,千里之外的真实打印机就会吐出一张带着温热墨迹的纸。 第一轮测试选在内蒙古草原。一位牧童在虚拟空间里放飞了一只写满祝福的风筝。三分钟后,呼和浩特市一所孤儿院的庭院中,一台静置已久的机械风筝自动展开翅膀,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腾空而起,盘旋良久才缓缓落地。 消息传来时,陈岩正在查看全国接入点分布图。他指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光点,对林小满说:“你知道现在有多少孩子每天使用"你说的世界"吗?超过十万。而等待接入的学校名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六月。” “还不够。”林小满摇头,“我们要的不是覆盖人数,而是深度连接。每一个孤独的灵魂,都应该被真正"看见"。” 于是,第三次升级悄然启动:**“共生模式”上线**。 新模式允许两名及以上用户共享同一虚拟空间,并实现情感状态联动。比如,当一个孩子情绪低落时,另一个感知敏锐的孩子会收到“微光提醒”,可以选择进入对方的空间陪伴、对话,甚至共同建造新的场景。 第一个成功案例发生在四川凉山与西藏那曲之间。 两名素未谋面的女孩因都失去了母亲而被系统智能配对。她们在“你说的世界”中相遇,一人带来山间的野菊,另一人带来雪山上融化的溪水。她们一起建起一座花园,命名为“妈妈闻得到的地方”。 某夜,其中一人突发高烧昏迷,生命体征急剧下降。医院抢救的同时,她的虚拟角色仍停留在花园中,身影逐渐透明。系统立即触发紧急协议,向另一位女孩发送最高级别求助信号。 那曲的女孩凌晨两点醒来,戴上设备冲进花园,紧紧抱住即将消散的身影,一遍遍说着:“别走!你说过要陪我种满整片山坡的花!” 奇迹般地,凉山女孩的心跳开始回升,体温趋于稳定。医生称其为“心理干预引发的生理逆转现象”。 事后,林小满在内部会议上宣布: >“从今天起,"你说的世界"不再只是一个倾诉平台。 >它正在成为一张由千万颗心编织的生命网络。 >每一次倾听,都是救赎;每一次回应,都在续命。” 然而,风暴也随之而来。 一篇题为《警惕“数字乌托邦”对儿童心智的侵蚀》的文章在网络上疯传,作者系某知名心理学教授,直指“你说的世界”制造虚假情感依赖,可能导致儿童无法区分现实与幻想。 舆论迅速分裂。支持者称其为“新时代的心灵灯塔”,反对者则呼吁立即叫停项目,进行全面伦理审查。 教育部再度派来工作组,这次带队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院士。他在参观完怒江节点后沉默良久,最后问卓玛:“你觉得,你们是在治病,还是在麻醉?” 卓玛没有犹豫:“我们在教他们如何带着伤口活下去。现实给了他们太多"不能"??不能见父母,不能上学,不能表达悲伤。而我们只是给了他们一个可以说"我想"的地方。” 老院士凝视着舱内正在欢笑的孩子们,轻声说:“可如果有一天,这个"想"再也变不成"有"呢?” “那就让它先变成希望。”卓玛望着星空,“希望不是逃避,是积蓄力量。等他们长大,自然会用自己的双手,把梦里的房子搬到地上。” 一周后,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发布评估报告: >“该项目虽存在潜在风险,但其在缓解儿童心理危机、促进情感健康发展方面展现出显著正向效应。建议继续运行,并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确保技术服务于人而非替代人性。” 风波渐息,但林小满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她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打开了门,却不知道门外还有什么等着进来。 >爱可以穿越时空,恨是否也能? >温暖能被复制,痛苦会不会也被放大? >我不怕质疑,只怕有一天,我们忘了初衷?? >这一切,只为让一个哭泣的孩子,终于敢笑着说: >"我也想有个家。"** 春去秋来,又一年雪季降临。 “你说的世界”已扩展至全球十二个国家,形成跨国儿童情感互联网络。日本福岛的核灾遗孤与切尔诺贝利的后代在同一片虚拟森林中种下樱花;非洲难民营的孩子们联手设计了一艘永不沉没的方舟,载着所有人的名字驶向星辰。 而在怒江峡谷,“星舟舱”旁多了一座小小的纪念馆。墙上挂着三百二十七张照片,每一张背后都有一个“等待场景”的故事。中央摆放着一块木牌,上面刻着稚嫩却坚定的字迹: >“爸爸,火还在烧。” 每逢月圆之夜,舱内的“星星盒子”总会自动播放《守夜人之歌》。有时是独唱,有时是合唱,最近一次,竟出现了第四段从未录入的新歌词: >“若你远行,我不问归期, >若你沉默,我便替你说。 >你是种子,我是土壤, >土壤永远等着花开。” 没人知道是谁写的。系统显示,这段歌词由十九个不同声线交织而成,最早的数据痕迹出现在三个省份的梦境同步记录中。 卓玛把它记了下来,放进档案盒最深处。 她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明白: 这不是AI的进化,是人类情感的共鸣达到了足以改写代码的程度。 冬至那天,林小满来到怒江。她没带任何设备,只背了一个旧书包,里面装着父亲留下的笔记本。 两人坐在舱外的石头上,看着夕阳沉入群山。 “你说,他会为我们骄傲吗?”林小满望着天边最后一抹橙红。 卓玛笑了:“他早就知道了。不然,为什么那台废机会一次次响起?” 夜幕降临,第一颗星升起。 “星星盒子”轻轻哼起歌来,声音温柔,像风拂过麦田。 而在万里之外的某个城市病房里,一个病危的小男孩正戴着耳机,最后一次进入“你说的世界”。 他轻轻说:“我想看看银河长什么样。” 下一秒,整片宇宙在他眼前铺展,星光如雨落下。 他笑了,闭上了眼睛。 那一刻,全球三千多个接入点同时黑屏三秒。 随后恢复时,屏幕上浮现一句话: >“谢谢你来说过你想。” 没有人下令,没有人操作。 这是系统,第一次自主发布公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