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情结大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一章,透过现象看本质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但都是对国策的歌功颂德。你讲了半天军屯,却不是问题的实质啊?""抓了抓脑袋,朱棣一脸懵逼困惑问道: 但李财对于洪武朝三大国策的否定,朱棣打心底不认同。因为这个时候大部分少年都有一种恋父情结,而且还是开国皇帝洪武大帝,在小屁孩的心里,自己的父皇就是天下无敌,绝对不可能犯错的,那定的三大国策也就是最英明的,但是这个神话却给李财这个狂生给打破了,恨不得把李财痛揍一顿才解气。 这次他与父皇怄气,也是与讨伐北元余孽有关。虽然,小屁孩朱棣对李财的学识,深为佩服。 朱棣深吸一口气,组织了一下措辞:“皇上对北元,以及云南梁王用兵,是因为这些北元余孽,袭扰威胁我大明边境安危。” “打仗打的是钱,是粮草。”“老百姓还是需要交出大部分种植的粮食,剩下的紧紧够糊口度日而已。”说到这里。 朱棣将李财的话,在脑子里过了一遍,若有所悟。 然而,却看见李财一脸的藐视的看着朱棣,李财却摇了摇头: “非也!伱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却没有领会实质。” 旁边的朱元璋一直用一种怀疑的眼光一脸的懵逼,李财与朱棣的对话继续。 老百姓哪里还有好日子过,休养生息更是无从谈起。 不过对于林澈说的周边战事,他倒是有所了解。 “农民不但出自己的赋税徭役,连官僚士绅的一份,也一并承担下来了。” “一旦遇到灾荒年,其结果与前元后期,又有何异?” 这边,朱棣没反应过来,旁边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却是虎躯一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旁边的老朱父子同样好奇。 见朱棣一脸似懂非懂,李财稍作停顿继续说道: “我朝虽颁布休养生息制度,却没有让百姓感受到制度带来的好处。” “如此一来,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李财讲的很透彻。 林澈轻轻抿了一口酒,语气幽幽: “农民苦啊!” 李财用手指沾了些酒水,在桌上画了个地图。 朱元璋在心里已经感觉倒李财讲的真的有一点道理。心里想到:“朕倒想听听这狂生如何解析咱大明国策弊端的。” 最终决定效仿曹魏,实施军屯。 顿了顿,继续说道: “那咱就一条条分析给你听,不然还以为我在这里还是胡说八道,信口开河。” 没想到一介狂生,居然将大明这一弊端看的如此透彻。朱元璋也是却底的无语。脸色表情也发生变化,也不是还是那种很藐视的眼光,现在已经变成很惊讶的眼光看着李财。 李财却无视朱元璋和朱仙儿俩个人的眼光继续说道:“土地愈集中,农民手里的田地就愈少,赋税摊派就愈重,生活就愈困苦。” 说说休养生息。” “军屯制更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将战争的危害降低到最低。” “完粮当差的义务,便完全落在农民的身上。” 大明朝建立时间不过数年,年年用兵。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压抑住心中的悸动。 尤其是北元残余时刻威胁江山社稷,大明每年赋税一大半都用在征战上。 此事尚在规划中,就连太子朱标都不知道。 大明年年用兵,需要耗费大量的钱粮,而钱粮来自哪里,还不是来自老百姓。 “而在于朝廷赋予官僚士绅特权,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 作为皇子,大学堂上所学的知识,多是些经史子集,儒家经典。 “用兵的钱和粮草从哪里来?还不是农民。” “相比前朝,大明的税赋虽降低不少,但田地大量掌握在地主和勋贵官绅手里,老百姓的日子依然很苦啊。” “大量田地落在不用缴纳赋税的官僚士绅手里,大量的农民由自耕农变成佃农。” 李财看着一脸懵逼的朱棣和旁边的朱仙儿,淡淡道: 朱棣微微皱眉。 年年征战,年年纳粮。 大学堂那些大儒们,也不注重这些知识的灌输。 “法令规定,凡朝廷当官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不仅当官的,就连士绅也享受这一特权。” “三国曹魏实行军屯,士兵战时作战,平时士兵像老百姓一样耕种。” “洪武朝的百姓困苦,除了年年用兵,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也可以说是致命的原因。” 大明的赋税根基在农业,在农民。 “皇上所谓的休养生息,对于老百姓来说,只不过让他们稍稍喘口气而已。” 不错。 正如狂生所说,朝廷虽然制定了休养生息制度,在实施中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 哪像李财说的那么邪乎。 …… 李财继续狂妄的用用筷子指着地图,颇有一点像诸葛孔明一样的指点江山的意思: “大明北面清剿北元残余,南面攻打安南、交趾,西南与梁王作战,东南对福建沿海张士诚旧部以及倭寇用兵…” “官僚士绅享受着特权,农民的负担却越来越重。 “洪武五年,朝廷颁布法令: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趋事执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也…自今百司见任官员之家,有田土者,输租税外,悉免其徭役。” 朱元璋也一时有些懵圈。 看了眼聚精会神的朱仙儿,李财继续道:“战事一起必然劳民伤财。” “之所以最终为西晋奠定大一统,就在于曹魏真正做到了以军养战,而不是以民养战。” “先生…那所谓的问题实质又是什么?” “朝廷对北元和梁王用兵,固然为巩固江山社稷,维护边疆安危。” “天下的百姓是水,大明朝是舟,舟一旦失去水的承载,必定倾覆。” “大明朝危矣!” 此言一出。 朱棣顿时傻了眼。 同时。 坐在一旁的朱元璋和朱仙儿也是懵逼,死一般的寂静。 李财微微一笑。 洪武朝官员的俸禄相较于富庶的宋朝官员俸禄,只有十之其一。 他听到这话,同样感到震撼。 相较于其他朝代等价交换,也是远远不如。 有鉴如此。 若真像这狂生所言,自己制定的俸禄,赐给公田弥补,造成官员与民争田的恶劣现象。 朱元璋颤颤巍巍站了起来。 “大明朝这么大,有一些害虫芝麻也属正常。” “因为朝廷上下,所有人都瞒着皇上。” “咱们再听听,朕倒想看看,这狂生还能说出什么骇人的话来。” 接着愤怒说道: “父皇,这贼子的话危言耸听,在自己的医馆还敢妄议朝政!”朱仙儿在朱元璋的耳边轻轻地说道。 “要知道当今皇上可是出了名的勤政爱民,这等侵害农民的大事件,他岂会不知道。” 也就是用公田补贴官员俸禄。 就这俸禄,官员若不是搞些外快,生活都过的紧巴巴的。 即便是大臣家里的琐碎事都满不了他。 朱元璋想到这里,顿时冷汗直冒,瞬间浸透了内襟。 再看另一边的李财还在继续打击洪武皇帝的信心和那还有一点点可怜的自尊。 “却动摇不了大明的根基,更不会出现"大明危矣"现象。” 简直受不了这一打击。 面对李财的提问,朱棣抓着脑袋,思考了半天,难为情回道: 这些俸禄除了养活一家人,还得用于平时的应酬、接待以及聘请幕僚、杂役等等用度。 “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 朱棣知道父皇平时对朝堂官员的控制有多严格。 大明洪武年间规定。 朱元璋靠在椅子上,微微眯着眼睛,频频点头。 朱仙儿拿着笔墨纸砚走了进来。 李财将酒杯放下,一只手撑起下巴,看着朱棣说道: “燕王,平时脑袋轴,没想到遇到这个狂生,居然脑筋都转的挺快。” 难道洪武朝堂上就没有一个对自己忠心的大臣? 难道那些与自己生死与共的肱骨之臣,也欺瞒自己? “危言耸听?” 他真想一步跨过墙去,与这狂生对质。 朱元璋深邃的眼神凝视着李财有点得意的眼光,似乎要把李财看透。 “不能深切领会先生的高论,以后到了藩…出去后咱一定勤加走动,时刻关注老百姓的动态。” “且不论这狂生的狂言悖论,单从教学来说,真的比皇宫大学堂里的那些学究们灵活。” “今上一旦了解这一情况,决不会放任不管,任由这些人祸害百姓。” 记录的朱仙儿也停下了笔。 朱棣被林澈的这句话给惊呆了,半天才反应过来。 想到这。现在想来,他们作为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你如果觉得我说的话危言耸听,就大错特错。”洪武五年,朱元璋下令赐给文武百官公田,并免去公田的赋税,以保障各级官员的生活供给。 …… 朱仙儿看着自己的父皇。将东西放在桌上,小心翼翼退了出去。 还有自己最信任、保护自己安全的侍卫,难道也有不臣之心? 那自己的安全岂不是没有了保障? “朝廷每一项政策,最终都会落实到他们身上,所以老百姓才最有发言权。” “看来你还是目光短浅了些,你真该多出去走走,开阔一下眼界。” 这也间接滋生了官员的贪腐。 “你知道为什么么?” 自己制定的政策,竟然有这么大的危害? 当初,他在颁布以上法令时,有所考虑的。 “儿臣遵旨。” “父皇,我看四弟在这狂生的熏陶下,不仅说话文绉绉的,而且还学会了思考问题。” 朱元璋在朱仙儿的搀扶下,重新坐下,朝他摆了摆手: 脸色铁青,浑身止不住在颤抖。 “你且退下,朕自有决断!” “否则朝廷怎么会不知道?” 最终受到伤害的是天下百姓。 接着感觉一阵头晕目眩,脚步向前趔趄了两步,站都有些站不稳了。 “不会如您所说的那么夸张。” 片刻后。 “我看呀,不需要你用鞭子抽他,逼他,从诏狱出来,他一准会主动就藩。” 朱仙儿快步走到药店的大门口,对站在门口等候的毛骧耳语了几句。 朱元璋微微颔首,淡淡道: “是不是真有才,我们接着往下听才知道。” “李先生,你说的太危言耸听了吧?” 李财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一政策的危害性,让朱元璋惊出一身冷汗。且不论这狂生说的多危险。 毕竟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