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靖康年:朕为大宋续命三百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章 出将入相的刘韐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韩世忠注意到降阶目送的赵桓,心情激荡,更觉得这一趟来京城值了。 这就是我的圣主! 韩世忠撩起衣袍,跪在地上向赵桓行了一礼,才带着满腔的斗志离开。 岳飞也一样跪地行礼后离去。 两人都满心斗志。 曾经,他们以为大宋烂完了,满朝诸公都只想着投降,只有极少数的人在坚持,只有极少数的人想着振奋大宋。 如今他们看到了皇帝的坚持,看到了皇帝的心胸和礼贤下士。 自当,为王前驱。 赵桓目送韩世忠和岳飞离开,许久后,吩咐道:“传旨,召王宗濋入宫议事。” 黄经安排了下去。 赵桓在殿内等待,没过多久,王宗濋急匆匆的进入,抱拳道:“臣王宗濋,拜见官家。” 赵桓摆手道:“都是自家人,舅舅不必多礼,赐座。” 王宗濋坐下后道:“官家召见臣,不知道有什么事情?” 赵桓神情转为严肃,叹息道:“舅舅,朕得到北方密报,金国的大军正在备战,今年七八月,可能要再度南下。” 王宗濋心头一跳。 金人要来了。 他是站在皇帝一方的,皇帝要战,他跟着一战。皇帝要主和,他就跟着主和。 打心底,王宗濋也怕金国的军队。 主要是打不过。 王宗濋想了想,问道:“官家的意思是,金人一旦南下,东京可能守不住,让臣提前准备退路吗?一旦挡不住,就带着殿前司的人马,护卫着官家撤离。” “舅舅误会了。” 赵桓摇头说道:“朕不会撤,更不会离开东京。” “舅舅,你我舅甥一体,朕的威望高,权力大,舅舅的日子自然好过。” “朕丢了权柄,无法掌握朝政,恐怕朝中的文官们就要弹劾舅舅,说外戚不能干涉朝政了。” 王宗濋急切道:“臣愚钝,官家就别绕圈子了,直接说什么事?不管您安排什么,臣都没有异议。” 赵桓顺势道:“目前舅舅掌握的殿前司兵马,始终没有战斗力,这是朕担心的。” 王宗濋愣了下。 有些沮丧。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讪讪道:“官家是打算安排其他的人,担任殿前都指挥使吗?” “官家嫌弃臣无能吗?” “终究是臣能力不足,不能帮到官家。” “也罢,国难之际,臣就不多说了,愿意配合官家,交出殿前司的权利,官家安排人接任就是,臣绝无二话。” 赵桓笑道:“舅舅想哪里去了?” 王宗濋瞬间又狂喜,惊讶道:“官家不是要罢免臣的官职吗?” 赵桓正色道:“昔日父皇禅位的时候,郓王带着人强闯宫门,是舅舅带人阻拦。” “没有舅舅的付出,哪有朕的现在呢?” “舅舅执掌殿前司的禁军,没有犯下任何错误,怎么会罢免呢?” “朕和舅舅提及殿前司军队的战斗力,是打算安排一个善于打仗的人,担任殿前副都指挥使,协助舅舅练兵。” “此人名叫韩世忠,擅长练兵,也擅长打仗。” “他要练兵做事,必然得罪很多人,会有很多人有怨言。” “舅舅擅长人事,能和所有人搞好关系,朕希望舅舅无条件支持韩世忠,让他把军队一以贯之的训练下去。” “尤其韩世忠是朕培养的大将,未来要进入枢密院,在殿前司只是历练,恳请舅舅能护住他。” 呼!! 王宗濋长出了一口气,脸上更多了笑容。 这事儿就简单了。 皇帝说得很清楚,韩世忠未来要进入枢密院,是要当韩相公的。 现在和韩世忠搞好关系,就是他的机遇,怎么能扯后腿呢? 王宗濋是外戚的身份,注定了顶多担任殿前都指挥使,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前途,顶多是再得到一点爵位。 恰是如此,结交韩世忠也是机会。 王宗濋拍着胸脯道:“官家放心,不管殿前司的军队发生什么事,臣一定会保护好韩世忠,不让人攻讦。” 赵桓赞许道:“有舅舅在,朕就放心了。韩世忠会打仗,可是殿前司的人情世故,还需要舅舅啊。” 王宗濋听得心中欢喜。 皇帝器重。 他一定不能辜负了皇帝的一番信任,会圆满完成任务。 王宗濋郑重应下,主动告辞离开。 赵桓安排了韩世忠的事情,反而不担心岳飞。 等岳飞安顿好,是留在自己的身边,岳飞在眼皮子下没什么好担心的。 赵桓翻看着奏折,看到政事堂呈上来的奏折,说是开封府尹空缺,还没敲定最后的人选,政事堂还有争议。 张邦昌和白时中举荐了耿南仲,李纲和吴敏举荐了聂昌。 耿南仲是东宫老人,却是投降派,不敢和金人交战,赵桓对此不满意。 聂昌在历史上是坚定的主战派,敢弹劾王黼和蔡京,有气节,也有胆魄,只是能力不够。 如果没有金人南下,聂昌执掌开封府,也没什么问题。 战事来了,开封府尹的人选就很关键。 朝廷的政务有李纲,军中的枢密院有种师道,殿前司的禁军有韩世忠,身边的亲卫有岳飞。 整体上有了不错的调整。 却还不够。 赵桓希望有一个更合适的人选,目光落在黄经的身上,问道:“目前东京城内,既有能力又有资历,还是主战派,又暂时不受重用的官员呢?” 黄经恭敬道:“奴婢一介宦官,不懂这些。” 赵桓哼了声,沉声道:“真不知道?你不知道,朕就只能问其他人了。” 黄经见赵桓不是试探,回答道:“回禀官家,奴婢认识的人不多,恰好知道一个人。” 赵桓道:“说说看。” 他知道历史中的许多人物,可是浩瀚如烟的人物中,突然要搜寻某个人,却没有这方面的记忆。 需要人提点一下。 黄经说道:“回禀官家,此人名叫刘韐,目前在朝中担任太常少卿,管郊庙和宫廷祭祀。” 赵桓听到后眼前一亮,脑中也浮现出相应的记忆。 他知道刘韐,因为岳飞曾在刘韐的麾下做事。 刘韐今年六十岁,属于老臣。 年轻时,刘韐中进士,外放到地方担任县尉,治理地方有功转任县令。 只是见到了朝野混乱,民不聊生,刘韐干脆辞官游学去了。在游学途中,遇到熙河路主帅王厚的赏识,担任陕西平货司,解救灾民,稳定地方。 刘韐立功后,被任命为陕西转运使、中大夫、集英殿修撰。 宋徽宗宣和年间,又外放治理越州,抵挡方腊叛乱。 宣和四年被任命为河北、河东宣抚参谋官,刘韐在镇定提拔了岳飞,打赢了真定之战。 金人南下,刘韐被调回东京,担任东京城的四壁守御使。 所谓四壁守御使,是总揽四方城墙的防守。 历史上东京城破后,金国许诺刘韐,只要刘韐归顺金国,就担任宰相。 刘韐慨然拒绝后,回家沐浴更衣,选择了悬梁殉国。 这是既有能力,又有节气的人。 这样的人没有得到重用,原主的脑子很有问题。 赵桓打定主意要提拔刘韐,问道:“黄经,朕记得刘韐之前担任四壁守御使,怎么就被弄到太常寺了?” 黄经低头道:“回禀官家,这事儿和郭京有些联系。” 赵桓问道:“怎么回事?” 黄经禀报道:“郭京是招摇撞骗的神棍,靠着鼓吹六丁六甲骗人,尤其兵部尚书孙傅和中书侍郎唐恪,对此深信不疑。” “刘韐看不惯郭京这样的神棍,说靠神棍没用,只有靠自己才行,被唐恪安排到太常寺做官了。” 赵桓点了点头。 唐恪在历史上也是主和派,金人第二次南下时,唐恪担任宰相,却没有治国的能力。 地方上的各路勤王军来东京参战,唐恪却命令来勤王的大军不准出兵,导致人心涣散,驰援的兵力散去。 群情哗然后,唐恪被罢免了宰相。 东京城破,金人扶持张邦昌当了皇帝,迫使唐恪签字,唐恪签字后就服毒自杀。 你说他忠心吧,又差了点傲骨。你说他不忠,却甘愿服毒自尽。 唐恪能力不足,不是做宰相的料。 赵桓暂时没有处置唐恪的想法,想着刘韐的事情,吩咐道:“传旨,召太常少卿刘韐。” 黄经立刻安排了下去。 时间不长,刘韐一身绯色官袍走了进来。他虽然六十岁了,却身材高大,目光炯炯,给人精神矍铄的印象。 刘韐神态从容,站定后行礼道:“臣刘韐,拜见官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