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冬日的阳光,不偏不倚,就挑了个最适合“人生重启”的午后,温柔地洒在了林飞这位大兄弟那略显沧桑却又带着几分不屈的脑门上,前一秒还是城里头穿西装打领带的生物学硕士,后一秒就被裁员成了手握锄头,准备和自家祖传几亩薄田“共话桑麻”的新晋农夫。
林飞站在那儿,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就像是吃了半碗没放盐的麻辣烫,又辣又淡还带点涩。他想,自己这生物学硕士的文凭,该不会是要用来数田里的蚂蚱腿儿了吧?不过转念一想,嘿,谁说知识不能接地气?说不定哪天他就能研究出“超级水稻”,让这薄田变金田,直接登上《科学》杂志封面呢!
他低头看了看脚下的土地,那土啊,干巴巴的,像是几十年没笑过一样。但林飞是谁啊?生物学界的“小旋风”,他心里盘算着:“哼,看我不给你来个土壤改良大作战,让你也尝尝"滋润"的滋味!”
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幻想着自己成为农业界的“高富帅”时,一阵冷风吹过,林飞不禁打了个哆嗦,心里默念:“得嘞,先别想那么远了,还是先想想怎么过冬吧,别到时候水稻没种出来,自己先成了田间的"冻人"!”
于是,林飞深吸一口气,眼神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芒。他告诉自己:“人生嘛,就像这田里的庄稼,总有起起落落。今天我在这里跌倒,明天我就在这里爬起来,种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春天!”
就这样,林飞带着几分自嘲,几分坚定,踏上了他的“田园诗”之旅。
于是林飞从回到家乡那天起就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土壤改良的工作中,他也不理乡亲们笑话他一个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都快四十岁的人了没了工作不说还是个光棍,而是利用自己的生物学知识,研究起了当地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改良方案。
他引入了耐盐碱的绿肥作物,通过轮作休耕的方式提升土壤肥力;同时,设计了一套简易的滴灌系统,利用雨水收集技术,确保干旱季节作物也能得到充足的水分。村民们看着这位年轻的硕士生如此接地气,倒是没再看热闹,甚至有的还主动加入到了他的改良队伍中。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玩笑。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林飞独自一人漫步在山林间,想要寻找更多适合本地生态的野生植物种子,以丰富田间的生物多样性。山林间雾气缭绕,小径湿滑,林飞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忘却了脚下的路。就在这时,他脚下一滑,失去了平衡,身体不由自主地向下坠去,他惊呼未及,便已坠入深邃的山涧之中,意识逐渐模糊……
当第一缕光线穿透眼帘,林飞缓缓睁开眼,眼前的景象让他愕然不已。雕花木窗,青瓦白墙,古色古香的房间布局,与他所熟悉的现代世界截然不同。身旁,一位身着宋代服饰的妇人正焦急地呼唤着:“三郎,你可算是醒了!真是吓死娘了。”
林飞心中一震,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竟穿越到了南宋绍兴十二年,成为了南宋绍兴十三年仙游县一户小地主家的第三子,名叫林一飞。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他既惊讶又好奇,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兴奋。
可此刻的林飞只觉头痛欲裂,那些不属于他的记忆片段如同狂风骤雨般冲击着他的脑海,让他几乎无法承受。他张了张嘴,想要回应母亲的呼唤,却发现自己喉咙干涩,声音卡在喉咙里,最终只化作了微弱的喘息。一股强烈的眩晕感再次袭来,他眼前一黑,身子一软,又沉沉地昏了过去。
再次醒来时,四周已是一片宁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声和远处隐约的市集喧嚣,提醒着他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林飞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让思绪慢慢沉淀。这一次,他没有急于起身,而是让脑海中那些纷杂的信息自行整理。
随着意识的逐渐清晰,他意识到那位焦急呼唤的妇人,正是他在这个时代的母亲,李清。而她口中的“三郎”,则是他在这个世界的名字——林一飞,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年,正值青春年华,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而昏迷数日,让全家人忧心忡忡。
林飞尝试着动了动手指,感受到身体的真实触感,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他既为能够体验这样一段截然不同的生活而感到兴奋与好奇,又为突然离开熟悉的现代世界而感到一丝孤独与不安。
他缓缓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母亲李清疲惫却充满关爱的脸庞。她见林飞醒来,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上前,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他的额头,关切地问道:“三郎,你可感觉好些了?可有哪里不适?”
林飞努力挤出一个微笑,声音虽弱却坚定:“娘,我没事了。让您担心了。”
李清闻言,眼眶微红,但随即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没事就好,没事就好。你这一病,可真是把娘都急坏了。”只是泪水盈眶,紧握着他的手不放。
几日后,林飞在母亲的细心照料下,身体渐渐恢复了些许力气,终于能够下床走动。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略显苍白的脸上,带来一丝温暖和生机。他扶着床沿,缓缓站起,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小心翼翼,却也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与探索。
李清见状,连忙上前搀扶,眼中满是温柔与疼爱。“三郎,慢些走,别急。”她轻声细语,生怕他有一丝闪失。
待林飞在屋内来回走了几趟,感觉身体逐渐适应后,他才想起自己了解的林家种种。
林家,虽非名门望族,但在这一方土地上却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家。林裴是林家现任家主,好吧,说是家主其实就他一个人带着一妻一妾和四子一女过日子,大夫人刘氏,是他的发妻,为人宽厚,对待作为妾室的母亲李清也从不苛待。只是她膝下有三子,却无女儿,故而对他妹妹林纤儿也是疼爱有加。
至于他的身世则有些复杂,李清在嫁入林家之前是一位朝廷官员家的婢女,因那官员的妻子不能生育故而
那官员才于李清生下了林一飞,只因那人极为惧内所以无奈之下才把这唯一的儿子和李清放在了林家寄养,至于李清便算是送给林裴的妾室。不过虽然林一飞非他亲生,但多年来林裴一直待他很好,完全也没有让他有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感觉。
当然这番话并不是林裴所说,而是在林一飞记忆里他十四岁那年李清偷偷告诉他的,而他两年来也一直都装作不知道这件事。
其实对于南宋时期的历史林一飞并不是太了解,唯一注意过的就是秦桧岳飞还有当时宋高宗宋孝宗几个皇帝的情况,那还是当时因为看了《满江红》那部电影觉得感兴趣才翻阅的一些史料,作为一个理科生基本上对历史的了解也只都是比较笼统,根本也没有太过深入。
作为当时的小地主,林家在仙游县也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土地,这些土地也足以支撑起家族的基本生计与一定的经济活动。家里是雇佣佃农耕种,以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辅以桑蚕、茶叶、果蔬等经济作物,形成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家里也雇了一些长工,这些成员之间分工明确,男性雇工多负责田间劳作,丫鬟和女长工则承担家务、纺织等工作,共同维系着林家的日常运转。
生活方面,林家是没有他从史书中看到过的官僚们那般奢华的,当然也能享受相对安逸的生活。他们居住在由青砖黛瓦构建的宅院中,院内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饮食方面,虽以米食为主,但也能根据季节变换,品尝到新鲜的蔬果与家禽,逢年过节更不乏丰盛的宴席。
教育方面,南宋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及科举制度的完善,促使像林家这样的小地主家庭格外注重子弟的教育培养。为了几个儿子的学业,林裴特地聘请了私塾先生教授儒家经典与诗词歌赋,期望他们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光耀门楣。同时也强调礼仪规范与道德教化,比如林一飞的记忆里他就从几岁开始读了很多儒家经典以及诗词歌赋。
此外林一飞最能确定的是他确实不是林裴的儿子,原因是林家父子包括林裴在内都是中等身材且相貌平平,只有他在十六岁的年纪身高就长到了一米八以上,长的还一点也不像林裴,而且稚嫩的脸上有几分翩翩公子的气质,虽然相貌在他看来也只能算是中上等,但深邃的眼神也让眉宇间透露出温文尔雅,比起三个兄弟更像一位温润如玉的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