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飞的目光扫过余胜身后的亲信,最终落在余胜身上。余胜是个子略矮的粗壮汉子,体态虽不修长,却透着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感,确实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民间传说中的武大郎,不过一想如果他真是武大郎那自己不成了西门庆嘛,想到这点,林一飞又收敛心神说起了正事。
“余首领,久仰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林一飞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打破了现场的沉默,他先是礼貌性地向余胜微微颔首,以示尊重,随即话锋一转,语气中多了几分正式与直接,“对于前日首领所赠,林一飞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不过,我更希望我们之间的交往能超越物质的交换,共同为这乱世寻找一丝安宁。”
余胜闻言,眼神微动,显然对林一飞的直截了当感到意外,但随即恢复了平静,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林大人客气了,区区薄礼,不足挂齿。只是,不知林大人今日亲临,除了感谢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要事相商?”
林一飞微微一笑,目光坚定:“余首领快人快语,那我也就开门见山了。朝廷对于地方上的义军,一直秉持着分化瓦解、招安安抚的策略。我此次前来,正是代表朝廷,向余首领及贵军提出一项提议——若贵军归顺朝廷,听从朝廷指挥,朝廷愿意授予余首领正六品仁勇校尉之职,并保证贵军将士及家眷的平安与富足。”
说到这里,林一飞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余胜及其亲信们的脸,观察着他们的反应。只见余胜眉头微皱,似乎在权衡利弊,而其他亲信则神色各异,有的面露喜色,似乎对这样的条件颇为心动;有的则显得犹豫不决,似乎对归顺朝廷仍有所顾虑。
“林大人,此言当真?”余胜终于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期待,“朝廷真能如此宽容,不计前嫌?”
林一飞点头,语气诚恳:“朝廷的诚意,天地可鉴。只要余首领愿意带领贵军归顺,并协助本官剿灭有谋反之嫌隙的范汝为部,过往种种,皆可既往不咎,”
余胜沉默片刻,似乎在内心深处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林一飞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知道,这样的决定对于余胜来说,绝非易事。最终,余胜缓缓抬头,目光与林一飞再次交汇,似乎下定了决心:“林大人,此事关系重大,余胜虽然同意,但且容我再与兄弟们商议一番,最多三日再给大人答复如何?”
林一飞闻言,嘴角勾勒出一抹淡然的微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赞许与理解。“余首领言之有理,如此大事,自当慎重考虑,与麾下将士共商大计。林某不急于这一时半刻,三日之期,静待佳音。”他的话语温和而坚定,既表达了对余胜决策的尊重,也透露出自己对于招安一事的坚定信念。
“至于率军听调之事,余首领能如此表态,实乃朝廷之幸,百姓之福。本官相信,余首领及麾下将士皆是心怀家国,志在安民的英雄豪杰。朝廷的诚意,不仅在于官职与待遇,更在于能与众位英雄并肩作战,共赴时艰。”林一飞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仿佛已经给余胜预见到了双方携手共创和平的景象。
余胜闻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在这个时候能够遇到这样一位既有远见又懂人心的朝廷官员实属不易,心里更是觉得让柳烟儿去陪林一飞是个多么正确的决定,他微微欠身,以示敬意:“林大人高风亮节,余胜佩服。请大人放心,三日之内,余胜定会给大人一个满意的答复。届时,不仅是我个人,连同我麾下的每一位将士,都将誓死追随大人,为朝廷效命。”
言罢,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彼此间已有了默契。林一飞知道,今日的谈话虽然未能立刻达成最终的协议,但却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余胜随即对林一飞深深地拱了拱手,那动作中既有对林一飞尊重的延续,也隐含着对未来合作的期许。两人之间的气氛在这一刻达到了微妙的和谐,但彼此都清楚,眼前的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尤其是考虑到他们此刻正身处范汝为势力的边缘地带,任何不慎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林大人,此地不宜久留,范汝为耳目众多,我们需尽快分开行事。”余胜的声音低沉而警觉,他的目光快速扫视四周,仿佛能穿透重重阻碍,看到那些潜藏在暗处的眼睛。
林一飞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余首领所言极是,那我们便依计行事。我即刻返回营地,静候佳音。请余首领务必小心行事,切莫打草惊蛇。”他的话语中既有对余胜的关心,也透露出对局势的深刻洞察。
随着一阵轻微的衣袂摩擦声,两人迅速而默契地分开,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隐去。林一飞的背影逐渐消失在密林深处,而余胜则转身,眼神变得异常坚定,他心中已有了计较。
回到建阳的府邸,夜色已深,府内灯火阑珊,却难掩余胜心中的波澜。他步入书房,关上门窗,隔绝了一切外界的喧嚣,独自坐在案前,凝视着烛光摇曳,陷入了沉思。
范汝为的势力庞大,上万人马如同压顶的乌云,让人难以喘息。而自己麾下虽有几千兵,但若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胜算渺茫。余胜深知,单凭武力难以撼动范汝为的根基,必须智取。
余胜心中暗自盘算,决定召集麾下的亲信,共同商讨对策。他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成就大事,必须集思广益,否则即便接受了招安也还是不能成事。
屋内,烛光映照下,余胜的脸上映出一抹坚毅。他轻轻敲击着桌面,心中已有了初步的打算。随后,他唤来心腹侍卫,低声吩咐了几句,不多时,几位亲信将领便匆匆赶来,个个神色凝重,显然对当前的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
众人围坐在书房中央,气氛紧张而凝重。余胜环视一周,缓缓开口:“诸位,今日与林大人的会面,大家也都心中有数。范汝为势大,我们若单打独斗,胜算几何?”
一位面容刚毅的将领率先发言:“首领所言极是,范汝为不仅兵力雄厚,且占据地利,我们若硬攻,只怕损失惨重。”
另一人也接过话头道:“确实,但范汝为也并非无懈可击。他虽强,却也树敌众多,且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我们若能巧妙利用这一点,或许能找到突破口。”
余胜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那人便继续说道:“依我之见,我们不妨先接受朝廷的招安,这样一来,我们既能获得朝廷的支持,又能借机休整,同时,我们可以秘密联络张时举、廖公昭两部,他们虽不及我们和范汝为,但亦是地方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知道将军做了官,必然也想归顺朝廷,若我们三家联手,定能形成对范汝为的合围之势。”
此言一出,屋内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将领担心此举会引来范汝为的疯狂报复,但也有人赞同,认为这是目前最为稳妥的计策。余胜静静地听着,心中暗自盘算。
“诸位所言皆有道理,”余胜终于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范汝为实力虽强,但并非不可战胜。我们需智取,而非力敌。接受招安,不仅是为了我们的富贵,更是为了咱们日后都能有个安身立命地方。至于张时举、廖公昭两部,相信只要我们诚意相邀,他们定会加入我们的行列。”
说到这里,余胜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三日之后,我将给林大人一个明确的答复。在此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戒备,确保万无一失。同时,秘密筹备一切,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准备。”众将领闻言,纷纷点头,表示将全力支持余胜的决定。
余胜心中已有了周密的计划,他深知时间紧迫,每一步都需谨慎行事。在决定接受招安之后,他立刻着手准备联络张时举与廖公昭两位首领的事宜。
首先,余胜派遣了最信任的心腹侍卫,乔装打扮,秘密潜出营地,分别前往张时举与廖公昭的势力范围。这些侍卫不仅身手敏捷,且擅长隐匿行踪,确保消息能够安全送达而不被范汝为的耳目察觉。
在给张时举与廖公昭的信中,余胜不仅详细阐述了接受朝廷招安的好处,包括获得官职、保障部众安全及未来的富足生活,还强调了联手对抗范汝为的重要性。
他提到,一旦三方联手,不仅能形成对范汝为的合围之势,还能在朝廷面前展现更大的价值,争取到更高的地位与更多的支持。信中言辞恳切,既展现了余胜的诚意,也透露出了对未来合作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