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南宋小地主之我爹是秦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见张浚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在林一飞的调侃与柳烟儿的俏皮回应中,室内的氛围变得更加温馨而和谐。林一飞轻揽着柳烟儿,两人相视一笑,那份默契与深情无需多言。而嫣姬,虽然站在一旁,却也感受到了这份温暖,她的目光中多了一份柔和与释然。 林一飞见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他轻轻拍了拍身旁的空位,示意嫣姬也加入他们。 嫣姬微微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丝感激与意外。她从未想过自己能有如此待遇,但在林一飞温柔的目光鼓励下,她还是缓缓走近,依偎在了林一飞的另一侧。三人就这样静静地坐着,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温馨。林一飞不时地与柳烟儿低语几句,逗得她笑靥如花;同时,他也偶尔转头看向嫣姬,给予她一个鼓励与安慰的眼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夜色渐深,屋内的烛光也变得柔和而温暖。 林一飞提议三人一同就寝,以缓解连日来的疲惫与紧张。柳烟儿与嫣姬闻言,均是脸颊微红,却也没有拒绝。 于是,三人移步至床边,林一飞坐在中间,左手搂着柳烟儿,右手轻抚着嫣姬的秀发。他感受着两侧传来的不同温度与气息,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幸福。 在柔和的烛光下,三人缓缓闭上了眼睛,任由疲惫与困意席卷而来。林一飞的呼吸渐渐平稳而深沉,他紧紧地抱着两个女子,仿佛要将她们融入自己的骨血之中。 柳烟儿与嫣姬也在这份温暖与安心中渐渐入睡。她们依偎在林一飞的怀抱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在这一刻,所有的误会与隔阂都烟消云散,随着夜色的加深,屋内的一切都沉浸在一片宁静与和谐之中。 早上晨光初破晓,林一飞便已整装待发,步履匆匆地赶往枢密院,那份对职责的敬畏与对使命的执着,让枢密院上下无不为之动容。 枢密院内,气氛既严肃又紧张,每一份文书、每一条指令都关乎国家安危与军事部署。林一飞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他细致地翻阅着堆积如山的案卷,无一不亲力亲为,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枢密院的全貌。 在这段日子里,林一飞不仅展现出了过人的勤奋与才智,更以其谦逊和蔼的态度赢得了同僚们的尊敬与信赖。他常常利用午休或傍晚时分,邀请各知事共聚一堂,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这种开放包容的作风,使得枢密院内部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工作效率也显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兼任枢密院使的秦桧连续数日未曾露面,而另一边,原本由秦桧帮忙借调给林一飞麾下任职的制使齐归,如今已正式归入林一飞麾下。对于这一变化,齐归心中充满了期待。他深知林一飞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上司,更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领袖。因此,他几乎每天都会到林一飞的办公处报到,以实际行动支持林一飞的工作。 随着时间的脚步悄然踏入腊月,京城内外银装素裹,一片冬日景象。寒风虽凛冽,却挡不住人心的温热与期盼。前宰相张浚,这位历经风霜、智谋过人的老臣,被朝廷重新召回,担任户部侍郎一职,其归来无疑为朝堂之上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张浚归来之日,京城内外议论纷纷,皆知他不仅是朝堂上的重臣,更是普安郡王赵眘的心腹之臣,此番重返,张浚心中充满了对旧友的思念与对未来的筹谋。而他心中最为挂念的,莫过于林一飞——这位年轻有为、深受他赏识并亲手提拔的后起之秀。 记得当年离京之时,张浚特意最后去见了林一飞,语重心长地嘱咐他坚守本心,为国为民。那时的林一飞,虽已初露锋芒,但在张浚面前仍显得稚嫩而谦逊。而今,林一飞的表现有目共睹,他不仅以出色的才能赢得了同僚的尊敬,更成为了普安郡王赵眘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因此,张浚一回到京城,稍作休整,便迫不及待地想要见一见这位昔日的下属,如今的同袍。他亲自挑选了上好的礼物,带着满心的期待与欣慰,踏入了枢密院的大门。 当张浚的身影出现在枢密院的走廊上时,正忙于审阅文书的林一飞立刻察觉到了这股不同寻常的气息。他抬头望去,只见张浚面带笑容,步伐稳健地向他走来。那一刻,林一飞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感动,连忙起身相迎。 “张相!”林一飞的声音中充满了敬意与激动,他快步上前,躬身行礼。 张浚轻轻拍了拍林一飞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许之色。“一飞,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我在外听闻你在枢密院的表现,心中甚慰。”两人随即在旁侧的会客室中坐下,开始了长谈。 林一飞闻言,神色更为凝重而坚定,他缓缓向张浚述说了自己近期为普安郡王赵眘精心筹划的策略。他说道:“张相,时局动荡,秦桧权势日盛,朝中正义之士无不忧心忡忡。一飞深感责任重大,遂建议殿下决定从内部着手,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抗秦桧的奸佞之谋。我们计划树立殿下仁德贤明的形象,做个贤王,逐步赢得朝野上下的支持与拥戴。” 林一飞顿了顿,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更为长远的计划。意在借由朝野对秦桧的不满情绪,让殿下的位置更加稳固,甚至不排除在必要时采取非常手段,提前为殿下铺就登基之路,以绝后患。” 张浚听后,脸上露出了赞许之色,他轻轻点头,眼中满是欣慰与期待。“一飞,你此计甚妙,既考虑到了长远的政治布局,又不失时机地把握住了当下的局势变化。如今我在户部虽与枢密院相隔,但心之所向,皆是为了国家的未来与安宁。吏部尚书胡铨,也是我多年好友,亦是忠直之臣,对秦桧的所作所为早有不满。待时机成熟,我自会引荐他与殿下相见,共商大计。” 张浚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沉稳与自信,他深知自己与林一飞、胡铨等人的联手,将为朝堂带来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他继续说道:“我们三人,若能齐心协力,定能为大宋江山奠定稳固的基石。一飞,你任重而道远,但切记,每一步都需谨慎行事,不可操之过急。” 林一飞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自己并非孤军奋战,背后有着像张浚这样的前辈与智者作为坚强的后盾。他躬身行礼,郑重地说道:“张相教诲,一飞铭记于心。我定当不负期望,谨慎行事,与诸位同仁共同努力。” 林一飞听罢张浚的嘱托,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微微前倾身子,目光中闪烁着决然之色,对张浚继续说道:“张相,关于普安郡王赵眘的打算,他有意在即将到来的除夕皇帝赐宴之后,私下会见久未涉足权力中心的韩世忠老将军。郡王深知韩将军虽已退隐,但其威望与影响力在军中乃至民间都极为深远。此番会见,旨在寻求韩将军的支持。” 张浚闻言,眉头微展,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此计甚好,韩世忠将军忠勇无双,其威望足以震慑宵小。若得他暗中相助,对殿下而言无疑是如虎添翼。不过,我们需得小心行事,确保会面之秘不为外人所知,以免打草惊蛇。” 林一飞点头应允,随即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了更为核心的问题:“张相所言极是,但依我之见,当前最为紧迫的,仍是设法削弱秦桧在朝中的势力,让他逐渐淡出权力中心。秦桧一日不出朝堂,朝野便难以真正安宁。” 张浚沉吟片刻,缓缓说道:“你说得对,秦桧之患,实乃我大宋心腹大患。但此人狡猾多端,党羽遍布朝野,想要轻易动他,谈何容易。” 林一飞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张相,我心中已有一计,名曰"明捧暗降"。我们可先在表面上对秦桧大加赞誉,甚至上书请求陛下给予他更高的官职或荣誉,以此麻痹其警惕之心。同时,在暗地里,我们则逐步削弱其手中的实权,将原本由他掌控的重要事务逐渐转移至其他忠直之臣手中。如此,秦桧虽看似位高权重,实则已如空中楼阁,根基不稳。” 张浚闻言,眼中闪过一抹精光,他抚掌笑道:“妙哉!一飞,你果然有远见卓识。不过,此计实施起来需得极为谨慎,每一步都需精心布局,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林一飞躬身行礼,语气坚定:“张相放心,一飞定当全力以赴,精心策划,确保此计顺利实施。同时,我也会密切留意朝中动向,随时调整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变故。” 送走张浚后,林一飞独自站在枢密院的窗前,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心中五味杂陈。他轻轻叹了口气,那份沉重并非全因朝堂上的勾心斗角,更多的是源自他与秦桧之间那份难以言喻的血脉联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