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805:师夷长技以图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7章:大三巴讲堂里的秘密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此时的澳门,远不如后世填海造地,堆积出两个巨大的岛屿那样,整个澳门半岛的形状就如同一个哑铃,只有一条窄路,与北边的大陆相连,南边的氹仔岛和路环岛,更是孤零零地飘在伶仃洋上。 码头周围,是一排排西式的小洋楼,中式建筑,则歪歪扭扭地挤在这些洋楼后面的巷子里。甘林带着莎乐茜、戴绯华、还有索菲拉一起,乘坐一辆马车前往大三巴教堂。 甘林给菲拉也起了个中文名字,他姓索萨,就干脆叫索菲拉了。马车行驶在澳门的街道上,几个老外,兴味盎然地四处张望这片和欧洲完全不同的国土,大街上不少梳着辫子的清国人,也都好奇地打量着他们,还有的人,看到甘林没有梳辫子,就在底下叽叽咕咕地嘟囔着什么。 “汉人,为什么打扮得和洋人一样……” “这人一定是那帮蛮夷的狗腿子,过来找我们麻烦的……” 这些话,甘林当然听不到,可他看众人的表情,多少也猜到了几分,他的心中有点难过,可脸上却又不能表现出来。 马车经过一座庙宇,门口聚集着很多的汉人,甘林抬头一看,庙宇的大门上,雕刻着三个大大的汉字:“妈祖阁”。他心下明白,这是南方很多渔民都拜的天后,很多人嘴里也称海神娘娘,是掌管海上航运,和渔民生死祸福的女神。这会儿,妈祖庙正在举行盛大的祭典仪式,庙里香火旺盛,烟雾袅袅,还有民间乐队正在演奏音乐。三个第一次来中国的人,都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个特别的仪式。 “哎,好久没有听到过唢呐和二胡的声音了……”甘林感叹一句,耐心地给他们解释这些民风民俗。 过了一会儿,马车终于抵达了炮台山脚下的一座巨大的教堂门口。这座教堂是耶稣会的人修建,唤作"圣保禄大教堂",当地人却叫它"大三巴教堂","三巴"就是"圣保禄"的葡萄牙语音译,此时的大三巴教堂还未焚毁,是澳门当地最高的建筑之一,教堂前壁,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大三巴牌坊。 四个人下了车,一个穿着黑色天主教长袍的汉人,见状就走了过来。 “愿上主赐福与你!请问各位主的仆人,来此有何贵干?” 戴绯华三人,完全听不懂。 甘林笑笑,拿出怀里的北美石匠工会徽章:“麻烦通报一下,就说月光社马修前来访问。” 甘林没有使用"拜访"或是"拜见"这样的词语,而是使用"访问",这不仅突出了自己作为石匠工会31级长老的身份,也表达了自己并不高看这些白人,而是平等对待,一视同仁,甚至有些居高临下的态度。 那人很明显看不懂这枚徽章,也不懂月光社是什么,他抬眼看了一下甘林身后的三个外国人,转身就走进教堂里面去了。 不一会儿,一个身着华丽长袍的主教,急急忙忙跑了出来,握住甘林的手。 “尊敬的马修先生!初次见面,我叫琅若望,诚挚欢迎您的到访!请随我入内一叙!”这人的中文说得还非常溜,一看就是久居澳门。 索菲拉在旁边悄悄问了一句:“这人是葡萄牙人?” 琅若望听完,立刻点点头,用葡语和索菲拉交流几句。甘林这才记起,之前在新大陆,富尔顿曾提到,索菲拉是葡萄牙人。 琅若望将几人带进教堂,穿过一个图书室。甘林留心一看,里面不少穿着黑袍的年轻人,在各个巨大的书架前浏览、走动、阅读。 “这群人,是准备进入清国的预备生。”琅若望介绍道,“每一个想要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都要在这里接受为期一年的中文培训和相关的风俗文化学习,然后会进入广州及附近的教堂,或是去政府衙门里供职。” “好家伙,都成体系了!”甘林不由得心头一紧,“他们去清国以后,主要都做些什么?” “大部分是做一些传教活动,有时也会走访乡间民户去寻访,给大家带去一些我们先进的技术,也会帮助医治病人,做一些善事。也会和当地的官员接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教堂里带领礼拜。”琅若望回答。 甘林点点头:“这个培训体系成立有多久了?每年大概可以向清国输送多少人?” “这座教堂是在1637年完工,培训体系则是1594年开始。经过数次改进之后,到今天已经有200多年了。当年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更多,现在由于清国皇帝实行的锁国政策,我们输送的人员逐年减少,比如去年,只有30多人奉命进入,但是活动范围都被限制在珠江一带,无法深入内陆。” 琅若望知道甘林是31级长老,所以说话不敢隐瞒。 “嗯。”甘林点点头,“这种系统的培训体系,我还是很感兴趣的,不知可否指点一二?” 琅若望点点头,带着几人来到图书室旁边的一座宽敞的讲堂里,前面的讲桌上有一块巨大的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拉丁文、中文、还有葡萄牙语,正前方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大大的十字架受难像,四周还有不少绘制着各种数学公式、几何学图案的裱画挂着,屋子里布满了褐色的长椅,风格既像教堂,又像大学讲堂。 “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选拔一些在某些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让他们接受系统的神学、文化、技术教育。”琅若望带着众人来到黑板面前,“学校的主要课程有神学、牧会学、语言学、文化历史、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等等。当然,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我们还会有额外的课程教授……”他看了甘林一眼。 甘林立刻明白,这部分是不能放在外面,公开授讲的课程。他点点头,心下暗忖,如此成体系的教育训练模式,让国内那些还天天教导"之乎者也",时办时不办的私塾如何匹敌啊? 于是,他让身边的几人,先暂时在屋子里随便看看。自己走上前,示意琅若望借一步说话。 戴绯华从小是在姑姑底下长大,接受的是个人家庭教育,对于这种集体授课的方式,感到十分新奇,她在讲堂里来回溜达,时不时就停在一些几何图案面前,托着腮帮子沉思。 索菲拉看到满屋子的葡萄牙文,感觉特别亲切,他走到黑板面前,看着上面的葡文拼读起来。 只有蕾切尔,对头顶上那个受难十字架像,表现出了一种非常不适应的态度,她找了个借口,就从屋子里跑了出去,徜徉在图书馆里。 琅若望看了看众人之后,对甘林说:“请随我来。” 甘林点点头,随着琅若望穿过图书室,进入最里间的一间密室里,这间屋子呈圆形,四周全都是高高的书架,没有窗户,天顶上镶嵌着五彩的马赛克玻璃,从高处有阳光射进来,中间摆着一张雕饰精美的红木桌子,各种各样的书籍堆满了房间。 “有点乱,还望长老不要介意。”进到房屋里后,琅若望就改变了称呼,他将右手藏在胸口,行了一个藏手礼,“请问长老具体有何吩咐?” “这里还教授什么课程?” “回长老的话,这里还有神秘学、通灵学、占星术,以及不少精神修行的课程,不过这些旨在于培养精英,大部分经历过这些课程的人,都在自己生命当中,经历过某些"特殊时刻",从而觉醒了一些特殊的"灵智"。我想,长老您应该也有类似的经历吧?” 甘林没有接他的话,而是反问道:“这些课程,你们都教授哪些人?” “大部分是欧洲方面推荐过来的耶稣会士,这些人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对于传教有火一般的热情,这中间也有一少部分华人。但上面要求我们,不可向华人透露这些秘密,您是长老,并且在欧洲居住多年,这才有资格了解这些内幕。” “嗯……据我所知,耶稣会现在在很多地方的名声很差。”甘林话锋一转,脸色阴沉,“涉嫌贪污、制造分裂、偷偷收集情报……” “呃,这是那些改革派的人为了污蔑我们,而研究出来的言论。不过,在某些方面,我并不否认耶稣会要做这些事情,我们有a计划和b计划,这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的"世界新秩序"服务!” 甘林想起了之前在地穴里看到的a计划和b计划,a计划是操纵,女性式的,在劣势时使用,b计划,男性式的,在优势时使用。石匠工会在新大陆,征服那些当地印第安人时,最初采用的就是a计划,但是当他们的实力发展之后,就变成了b计划。而对于这个东方大国,耶稣会一直采取的方式,都是a计划。 “很好!现在的进度如何?” “a计划正在很好地实施中,外面图书馆里的学生们,就是这个计划的代理人。当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一切。”琅若望如实回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