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直播鉴宝,恭喜大哥喜提牢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52章 兵马俑现世!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第452章兵马俑现世! 要赞助当然是句玩笑话,不过当局者迷,小楚竟然当真了,还嚷嚷着要投500万。 这投资张扬当然不能要啊。 他办一次鉴宝活动加后续拍卖,总的支出都不超过一千万。 收了小楚的赞助,得分红吧?那不成给他打工了? 最后两人商量了一下,折个中,楚子强赞助五百块意思意思就够了。 扫完付款码,楚子强关心起这次的活动来: “扬哥,咱们下一届活动在哪里举办?” “目前还没结果,之前本来是准备去江城的,但是那边文物局的审批一直办不下来,现在可能还要再考虑考虑。” “那应该是没戏了。”楚子强非常老道的告诉张扬,“这种审批卡住,其实就是在变相劝退。” “如果你们要是没好的选择的话,我推荐一座城市。” “哪儿?” “十三朝古都,长安。” “怎么说?长安有什么说法吗?”张扬倒是真想去长安看看,毕竟直播的时候,长安周边的宝友,是真能挖出来宝贝。 “嘿嘿,扬哥你自己去申请吧,我保证能通过。”楚子强没明说,但是看他自信的表情,应该背后的关系很硬。 “行啊,那我等会儿就去找人安排。” “话说回来,香江那边你有没有啥关系啊?”张扬问楚子强。 “伱要是也有关系的话,那我可以在家里躺平了。” “这个真没有。”楚子强连忙摇头。 他有些担忧的看向张扬:“扬哥你呢?那边有熟人吗?不会从零开始吧?” “有的,放心吧,我在那边多的是朋友。” “额……那你还问我?” “嗨,这不是想让你有点参与感嘛。”张扬挑挑眉,冲楚子强笑了笑。 …… 从燕京回到临海,张扬只休息了两天,就马不停蹄的飞到了长安。 想过楚子强的关系很硬,但没想到有钻石那么硬。 丁强那边刚把申请提交上去,不到两天,审批的结果就下来了。 不仅当地政府通过了他们的申请,市文物局的人还打电话过来,问要不要安排人帮忙,甚至连可供选择的场馆都给张扬列了出来。 这就是有关系的好处啊。 从此之后,在张扬心里,楚子强这个名字,就和“究极关系户”这个词深度绑定了。 长安那边这么欢迎自己,张扬当然也要做足姿态。 他先是去现场考察了各个场地,选了个靠近汽车站、交通最便利的场馆,方便参加活动的藏家晚上回家。 接着,张扬又带着已经是拍卖公司总监的丁强,和当地文物部门开会,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最后,还联系了当地的电视台,约定好制作一期特别节目。 忙完这些事,时间一晃就到了四月。 清明节假期结束,“海林之光长安站”就要开始了。 长安市内的公交站台,都贴满了活动的宣传海报。 张扬曾经计划了很久,想要把自己办的这个“鉴宝”+“拍卖”的活动的逼格,给提上去。 没想到在长安,这么轻松的就成功了。 私人博物馆的小打小闹,摇身一变,成了和市级政府合办的大型文博类活动。 但这个活动能不能取得圆满成功,关键还是看长安民间藏家的收藏水平。 张扬因为前期筹备活动的事情有点累,海选阶段偷了个懒,没有坐在熟悉的鉴定台后面。 不过四天的海选时间,他也没闲着。 他成了电视台的临时记者,采访那些在海选现场排队的藏家。 遇上那些特别好的,就直接推荐进入第二阶段。 …… 海选第一天。 张扬穿了套白色的衬衫,电视台的专业化妆师给他梳了个三七分的发型,再把皮带露出来,整个人瞬间老了十岁。 “导演,这样会不会有点油腻啊。”张扬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有些不确定的问道。 虽然自己不是靠脸吃饭,但也没必要自毁形象吧? “不不不,这样特别好。” “我看张老师你,现在已经有了那个网红秀才的六分神韵。” “这是好话吗?” 像谁不好,像个被封杀的网红,张扬听着有点害怕。 “当然是好啊,您这个样子走出去,和中央台的记者也没什么区别,那叫一个专业。” 摄像、导演和化妆师都给张扬洗脑,张扬只能安慰自己,电视台做节目就是这样的。 这次的采访没有剧本。 导演让张扬随便选采访对象。 问题也可以随便问,反正最后要剪辑、甚至开会讨论确定内容了,才会往外播。 既然是随便选,张扬就按照自己的审美来了。 没想到导演有点心口不一,才采访了四位,他就开始对张扬指手画脚。 “张老师啊,我们这个是面向全年龄段的鉴宝节目,不是一定要选美女的。” “而且你都奔着那些穿着大方,身材姣好的姑娘去,到时候剪出来,大家会审美疲劳的啊。” “导演,你这就有点外行了。”张扬反驳道,“根据我对年轻藏家们的分析,他们对美女藏家没有审美疲劳一说。” “好看,爱看。” “额,但是领导们可能不爱看啊。”导演无奈的提醒道,“咱们的采访,还是要反映一下社会面貌,展示一下咱们长安民间藏家的普遍情况。” “懂了。”张扬了然的点点头。 他的下一个采访对象,直接奔着那个拿着兵马俑的大叔去了。 “大叔你好,我们是本次活动的户外采访团队,方便耽误你几分钟,接受一下采访吗?” “采访?”大哥看了一下镜头,又看了看自己身前的队伍,“要不还是算了吧 ,我排着队呢。” “没事没事,队伍我们工作人员会帮你占着。如果宝贝好的话,我们这边还有直通第二阶段的名额。” 这次有官方电视台参与制作节目,张扬和电视台的编导们商量后决定,在原有海选环节的基础上,再加一个“上电视”的第二阶段。 进入第二阶段的藏家,可以拿着自己的藏品,在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里接受四人专家组的鉴定。 模式和《华玉之门》差不多,只不过最后会做成短视频。 第二阶段目前准备了四十个名额,张扬手里有八个。 他准备均匀的分在四天的时间里,一天选出两位节目效果拉满的藏友。 听到张扬说,有第二阶段的直通车,大哥的表情马上就变了。 “记者同志你早说啊,那咱们去哪儿采访?” “在这里就行。” 张扬引着大哥往前走了两步,离开队伍。 “您贵姓啊?” “免贵姓董。” “董先生您好。”张扬指了一下大哥怀里的青黑色兵马俑,“方便先展示一下藏品吗?” “这有啥方不方便的,看呗。” 大哥非常大方的把怀里的宝贝递到镜头前。 一件跪姿的兵马俑。 高度只有大约半米的样子,这个高度基本就已经和真品无缘了。 (在已经出土的6000个兵马俑中,平均高度在1.85米,矮的也有1.75米,最高的甚至已达到2米) 说实话,在来长安之前,张扬就在猜,自己能不能见到兵马俑。 没想到第一天就遇上了。 不过这么假,令人很关心眼前这位大哥的精神状态啊。 “大哥,介绍一下您这件宝贝的来历吧。”张扬做了个请的手势。 “这是我一个朋友送我的,五年前送的。” “他说这个是真的,在临潼秦皇陵附近的村子,淘换来的。” “他说是真的,那董先生您信吗?” “我信啊。”董大哥毫不犹豫的答道。 “为什么呢?”张扬反问道。 “这种兵马俑的雕像,我来长安半个月的时间,已经见到成百上千件了。在大家的认知里,除了那些坑里的东西是真的,其他的都不对啊……” 张扬没有直接说是假的。 好歹是在人群里采访,给人家留点面子,万一他真是精神状态有问题,还是别刺激他了。 “记者同志您不知道,这件东西是我那个朋友,在1974年以前,兵马俑还没被发现的时候,就淘换回来了。” “那哪有假的嘛,你说是吧?” “我觉得,应该是汉代的。” 汉代的兵马俑? 张扬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相关的画面。 这玩意儿还真有,但根本不是宝友这样式的。 汉代的兵马俑,可以看成秦兵马俑到汉代陶俑的中间形态。 比常见的汉俑精致,但是和秦兵马俑一比,又像是打了马赛克。 “大哥,这个汉代,您是怎么看出来的?”张扬非常好奇的问道。 “我请陶瓷专家鉴定过,这个东西黏土的成分,和兵马俑的成分是一样的。” “哦,这样啊。” 张扬看大哥不像说谎,突然觉得有点意思。 成分一样,这种鉴定陶器的角度还真是第一次见。 那碳就是钻石呗。 看上去,大哥可能是被忽悠了,还花钱请了专家鉴定。 张扬想了想,请对方把东西放在地上,自己上手看了一下。 结果一伸手,发现触感有点不对劲。 抬手一看,哇塞,手上竟然有黑色的脏东西。 “不是,大哥,你这玩意儿怎么还掉色啊?” 张扬这个问题根本难不倒董大哥,他回答说: “陶器和瓷器不一样,烧制的温度有点低,所以脱色是正常现象。” “董大哥,我虽然不是专家,但不傻啊。” “脱色也正常吗?” 张扬想了想,还是告诉这大哥错在哪儿了吧。 不然得走多少弯路啊。 “兵马俑的烧制温度在八九百度,烧出来以后是灰颜色的,根本不可能发黑。” “并且,真正的兵马俑都是彩色的,现在发灰是因为颜料氧化,但是我在您这件东西上,看不到任何颜料的痕迹。” “所以在我这里,就是一件现代的旅游纪念品。” 听了张扬的话,大哥皱着眉头瞪了他一眼。 接着把地面上的兵马俑抱起来,指着镜头说:“观众朋友们,别听这个记者瞎胡说啊。” “我这可是真的兵马俑。” “什么记者,也跑来装专家,还给我科普……不是耽误时间吗?等着吧,我去找专门的专家鉴定,回来打你们的脸。” “哈哈哈。”张扬笑着点点头,“好的,我们等着。” 这么犟的老哥,张扬真替等会儿给他鉴定的专家,捏一把汗。 不过还好,因为预约的人非常多,这次现场的安保升级了,张扬请了三家安保公司,给专家们保驾护航。 “好了,咱们继续去找下一位吧。” 张扬朝导演和摄像招招手。 刚才找了太多的姑娘,这会儿他准备专门找大哥,堵住导演的嘴。 不过他才刚走出两步,旁边的队伍里,有个瘦瘦高高、带着眼镜的中年男人,闪到他面前,拦住了他。 “记者同志,听说你可以直接送藏家上电视吗?” “对啊,但是前提是,您的东西得好,而且要比较开门。”张扬解释了一下自己的标准。 “咱们不能让一些仿品去混淆视听,您说对吧?” “是个道理。”男子点点头,“那我的东西肯定可以。” “哦?这么有自信吗?”张扬请 对方来到摄像机前。 既然是大哥主动找上来的,废话就不用多说了,直接看东西。 这个中年男子的宝贝,装在一个长方形的木盒子里,打开以后,里面黑色的锦布上,平躺着五枚钉子一样的东西。 不过比现在用的钉子要长,最短的也有20厘米的样子。 说实话,看到这东西的第一眼,张扬就想到了宋代的蘑菇钉。 心说,这不会又是盗墓贼的东西吧? 但是仔细一瞅,才发现这几枚钉子并不简单。 竟然都是玉石材质的,因为土沁有点严重,才成了这个样子。 “宝友你介绍一下这些东西的情况吧。” “嗯,好的。”男人扶了一下镜框,有点书生气的说道,“我搞收藏有二十多年了,这几件发簪,是我陆陆续续,有买的、也有换的,凑到了手里。” 听到对方笃定的说,这是发簪,张扬在心里高看了宝友一眼。 他知道,这位还真是专业的。 一般的人看到这东西,很难和簪子联想到一起。 “您认为这是什么时代的呢?”张扬好奇的问道。 他想看看这位老哥的水平。 “我觉得应该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那个时候的东西。” “嗯~”张扬直接给大哥竖了个大拇指。 什么叫专业啊?这就是专业。 “那您知道,这种东西是哪儿出土的吗?”张扬继续问道。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 “没事,这问题确实有点难。不过您的收藏水平值得肯定,是我今天目前见过的人里,水平最高的。” “我告诉你,以后再看到这种玉簪啊,基本可以确定,是咱们长安本地的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 宝友点点头,表示学到了。 “嗯,您这几件东西,有点太珍贵了,所以我要联系一下专家,让他们和您谈谈。” “什么意思?”宝友有点懵,“不是上电视吗?” “这个问题,等市博物馆的人来,他们会跟您说清楚的。” “放心,绝对是天大的好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