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卫长公主(汉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6 第 16 章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刘瑶与曹襄屁颠屁颠跑到未央宫,但是正值刘彻与大臣们商讨事情。 刘彻见状,用笔写了两根竹片,让东方朔去偏殿教他们识字。 东方朔:…… 陛下什么时候真正看到他的才华,不是将他当成解闷逗乐的俳优。 东方朔带着两人到了偏殿,放下心中的郁闷,刚想与他们说话,发现两个孩子已经没影了,定睛一看,一大一小两人躲在一个架子后面,偷听陛下他们商议政务呢。 两个小孩看表情一脸懵懂,偏偏还想凑热闹。 东方朔走到二人身后,一手扯着一人,低声道:“莫要打扰陛下谈论政事!” 刘瑶仰头,稚声道:“我也在关心政事!” 曹襄:“我也是!我也能帮忙。” “……得了吧,在下都帮不上忙,二位觉得凭借你们的身板,能帮上吗?”东方朔用手比划了一下两个小孩现在不堪一击的体型。 然后他就收获了两个气鼓鼓的娃娃。 惹得东方朔发笑。 若是寻常孩子,他肯定不敢这样逗,一是怕将他们吓哭,二是担心他们听不懂。 但是陛下的长公主早慧,而且不容易哭。 逗弄两个孩子后,东方朔心情愉快了不少,开始给两人教学。 现在陛下宣扬儒学,给刘瑶他们的竹片写的则是论语上的两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可知新,可以为师矣。 刘瑶对此熟悉,拿到手时,就认出来了。 曹襄小眉头皱成一团,双手捏着竹片,恨不得化身大熊猫,将它一口吞了,正好不用学习。 他是跟着刘瑶找舅父玩的,不是来学习的。 还好东方朔教授时,语言诙谐,掺杂了不少启蒙小故事,让曹襄觉得不那么枯燥,不过也之坚持了两刻钟,很快小脑袋就如小鸡啄米般,眼皮上下打架。 刘瑶推了两次,小家伙倒是醒了,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东方朔的声音催眠效果太好,很快就恢复原样。 东方朔低头对上一脸无辜的刘瑶。 心中欣慰,还好还有一个更小的捧场。 虽然曹襄上课态度不怎么好,但是小脑袋瓜还算灵活,一堂课下来,也将两句话背下来了,让东方朔的哀怨少了些。 在快要结束时,东方朔教两人写自己的名字。 曹襄捧着写着自己名字的竹片,歪头看了看刘瑶的名字,顿时噘起了嘴,“我的名字好难写,阿瑶的名字比我的好。” 刘瑶闻言,踮脚拍了拍小胖崽的肩膀。 小胖崽的名字笔画确实多,尤其与她相比。 东方朔两手一摊,“小郎君的名字是平阳侯与平阳长公主起的,可怨不着在下。” 曹襄瘪嘴,“都怪阿父!我要让阿父给我改名字。” 东方朔嘴角一抽,担心自己被平阳侯算账,低声轻咳一声,“平阳侯其实也是疼爱小郎君,他不是给小郎君起了一个小名。” 说完,他又将“狙”写了出来,递给曹襄。 曹襄一看这个字好写,当即夸道:“这个名字好。” 好写又好学,笔画少。 东方朔摇头笑了笑,然后又给他们解释了“狙”的意思,又写了一个“猴”字。 曹襄拿着分别写着“狙”与“猴”的竹片,当即舍弃了笔画多的那个。 刘瑶捡起竹片,看着上面这字,脑海中联想起“侯”,所谓“李广难封”的“汉侯”。 刘彻那边与众大臣结束了政务,让人给众人上了蜜水补充体力,然后来到偏殿检验东方朔的教学成果。 他写下的两句论语两个孩子都背会了,而且还认识了自己的名字,颇为欣慰。 当即夸赞了两人和东方朔。 刘瑶捏着“猴”字竹片,仰头看着他,“阿父,咱们大汉的"侯"值钱吗?可是为什么朝中会有那么多侯?” 她从出生到现在,见了不少王公大臣,几乎个个都有爵位,个个都是“侯”,为什么李广就封不了侯。 刘彻不解,看向东方朔,“阿瑶是什么意思?” 东方朔也愣了一下,转念就明白了刘瑶的意思,拱手忍笑,“陛下,刚刚我与长公主解释了小郎君小名的意思,长公主可能联想到了诸位列侯。” 曹襄的小名? 刘彻想了想,反应过来,大手接过刘瑶手中的竹片,薄唇经不住翘起,果然小孩子的想法千奇百怪。 让他如何解释,朝中封的侯爵那么多,但是不能等同而论,侯与侯之间是有区别的。 大汉的侯主要分两种,一个是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外戚侯,长安乃大汉的都城,达官显贵无数,列侯多,不怪阿瑶说好多"侯"。 另外一种是关内侯,多以军功封爵,又称准列侯,是一种荣誉性爵位,只有封号,没有封地。 可以说成了关内侯后,有极大概率继续晋封列侯。 按照实际情况,关内侯的权利与待遇不能与列侯相比,但是能获封关内侯的,大多都是军功赫赫或者有大功绩的。 若是可以,他也不想要这么多列侯,多些关内侯多好,朝廷压力小,他也轻松。 听完解释,刘瑶不由得感慨,这个时候封侯的路子还是很多的。 功臣侯、王子侯、外戚侯,李广也是有名的将领,怎么会一个都摸不到,听说他家也是有名的大世家,怎么一个都没有摊上。 …… 与内殿一墙之隔的众臣听着里面的对话,目光落到其中一名中年汉子身上。 此人身高八尺,虎背熊腰,相貌英武,乃是陇西将门世家李家的李广。 李广出身富贵,骑马射箭造诣极深,曾经与文帝一起出行,得到文帝的赞赏——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这句无心鼓励,似乎成了李广的执念,与他亲近的大臣都知道李广想封侯。 李广看出大家眼神中的意思,面色有些尴尬,原来他的想法不少人知道啊! 他确实想封侯,奈何自己运气不好,等自己长大时,大汉七国之乱已经平定,内部没有多少战争,对外只有匈奴,但是目前又没有实力与匈奴开战。 至今为止,与匈奴作战大多是防御性战争,这些又积攒不了多少军功,着实让李广也头疼。 众人见李广有些窘迫,连忙佯装不知地转移视线。 …… 偏殿中,刘瑶仰头道:“阿父,我也能封侯吗?” 听刘彻这么已解释,似乎封侯很简单,但又是很难! 刘彻失笑,“你现在是长公主,位同诸侯,有自己的食邑。” 一旁的曹襄也加入,“舅父,我呢!” 刘彻大笑,拍了拍他的小脑袋,“你家的平阳侯爵位难道不想要了。” “……好吧。那我还是当长公主吧。”刘瑶噘嘴,她想问的不是这些,而是女子能不能封侯。 可是现在听阿父的语气,除了王子与外戚,功臣侯大多从军功爵入手,这个时代猛人多如牛毛,女子不打仗,人家李广打了半辈子的仗,要军功有军功,要名气有名气,也没有得偿所愿。 原先她还想着若是卫少儿真的研究出成本低廉的造纸术,想办法给她弄个侯爵,现在看来,痴人说梦。 想通之后,刘瑶也不纠结这个。 …… 其实刘瑶现在不知道,高祖建国初期,有许多女性独立封侯的事迹。 其中包括高祖的嫂嫂阴安侯,女相士许负被封为鸣雌侯,封奚涓之母为鲁母侯。 而吕后也封其妹吕嬃为临光侯。 而后武帝独尊儒学,儒家礼法日益严格,对于女性的官爵封赏多数来自其丈夫或者儿子。 所以她现在努力一些,还是有可能成功的。 毕竟事有先例。 …… 与刘瑶、曹襄他们聊完后,汉武帝心情舒畅了不少,继续回到正殿与众臣商议朝政。 不知怎么的,明明他离开时,李广的嗓门格外大,现在反而安静了不少。 说起李广,刘彻想起刚才与刘瑶解释的封侯条件。 李广此人,父皇教导他时,也说过几次。 当年父皇不给李广封侯,不止因为他的军功不够,还有一个缘由,当年梁王独得太皇太后宠爱,父皇为了安抚太皇太后,亲口承诺要将皇位传给弟弟,而李广当了真,真将梁王当做未来储君,时常与他来往,而且接受对方的封赏,完全没看出父皇的故意敷衍之意。 为此父皇在其凯旋之后,就将他调往上谷郡为太守。 对于这种不通政治、缺心眼的将才,还是远离中央,远离夺储纷争。 不知过了这么些年,李广可曾想明白。 …… 刘瑶回到昭阳殿,询问卫子夫自己食邑的事情。 这才知道刘彻将极其富庶的盐邑当利县给了她做汤沐邑。 所谓汤沐邑,也是封地的一种,是属于公主的特权,不同于诸侯要留居封地亲自治理,公主不用去封地,封地会有专门的官吏帮助公主府进行打理,封地的税赋不用上缴国家。 用另外一种浅显说法,就是相当于给了公主一个超大钱包。 当利县位于东莱郡下辖的县城,产盐丰富,所得赋税压根不用说。 而且历朝历代公主封地食邑中,得封盐邑的只有刘瑶一人。 刘瑶听得小脸发烫,小手捧着脸颊,喜的眼眶都水润润的,“阿父真好!” 她有常识的,知道古代盐有多赚钱。 阿父真的好大方! 有了这么多钱,她可以尽情折腾了。 将来也请阿父再接再厉,不要让她失望。 卫子夫见她欢喜的快要飞起来,好笑地点了点她的小鼻子,“对啊!当利长公主!” 刘瑶愣了一下,反应过来。 是啊,她的食邑在当利县,旁人应该喊她当利长公主。 …… 十一月,卫子夫诞下第二位公主。 刘彻有些失落,他多想在太皇太后在临走之前见到他的儿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