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技源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不存在的偏差评估体系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罗勇军比张硕要激动的多,仿佛就是他自己完成了大研究。 也不怪他这么激动。 数学,尤其是纯数学方向,是最难的学科,甚至都没有"之一"。 多数数学博士都要延迟毕业,卡住他们的就是两个字-- 论文! 纯数学的每一个方向都很难,PDE(偏微分方程)已经是最大众的领域。 这个领域方向多、应用多、范围大,也就代表可以研究的内容多,但好多博士依旧卡在论文问题上。 毕业论文,只是其中之一。 好多高校都要求学生在读博期间发表SCI论文,苏东大学也有同样的要求,博士毕业需要发表至少一篇SCI。 PDE领域的数学学者是最多的,专业学术论文的数量也是最多的,但想发表优秀SCI论文的难度依旧很高。 以影响力来划分,SCI期刊被分成了四个区,一区、二区的影响力最大,三区则是超过50%的分界线。 多数数学博士在读博期间,只能勉强发表一、两篇SCI四区论文,或者干脆转方向发一篇数学计算机论文。 想要发表数学类SCI三区论文,就需要有内容、有创新性了。 这是非常难的事情。 PDE方向的学者众多,无论是哪个小方向都可以说被研究透彻,多数创新性研究都只是在一个小领域上进行拓展。 比如,不可压缩流体。 一大堆的学者都从事不可压缩流体的研究,也能找到数不过来的论文,想在相关方向有创新研究,也只能在一个微小的方向进行拓展。 张硕研究出来的PDE方程组变化法,可以通用于带有一个PDE方程的方程组,甚至可以拓展到两个,应用涉及的领域就非常多了,也就是说,研究本身有很大的应用基础。 有了应用基础,发表出来以后引用就会很多、影响力也会很高。 这种涵盖范围大的数学论文,只看内容就达到了SCI三区期刊标准。 如果试着争取一下,投稿二区期刊也可能会通过。 数学类的二区SCI论文,放在数学教授身上都会是个人履历的重重一笔,对申请项目、职称提升都会带来直接性的帮助。 更不用说,张硕就只是入学半年的博士生。 “等回学校,你就把重点放在写论文上,内容、英文,也包括投稿等方面,有什么问题都来找我。” “有这篇论文打底,你就可以安心准备博士论文了……” 罗勇军连续说了一大堆。 张硕摆出一副认真听的姿态,他知道罗勇军是为了他好,只是他从来没有担心过论文问题。 第二天,罗勇军、张硕以及刘成杰早早的来到办公室。 罗勇军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开始认真写起了数据报告。 他们组已经完成了实验数据的计算分析工作,剩下的就是做个小总结、把重点数字列出来,再简单写个报告就好了。 “一个小时做完!” 罗勇军决定正式工作时间前完成,就能第一时间把报告送到审核组,到时候,其他人就会知道,他们组用一天就完成了工作。 刘成杰则有些无所事事。 他也不能参与写报告的工作,就干脆找了个电影打发时间,但是他明显有些心绪不宁,总忍不住扭头朝着张硕看。 他和张硕并不熟悉。 博士入学以后,他们没有分到一个宿舍,平日里也只是上课和每周讨论的时候会见一次。 但同在一个导师手下,心里总会有比较的心思。 刘成杰一直觉得自己比张硕强,得知张硕被取消了硕士学位,他心里甚至有点瞧不起对方--一个硕士论文都涉嫌抄袭的家伙,研究生阶段大概率是混出来的。 即便学校没有开除张硕,决定让他继续读博,但能不能继续读下去、读下去能不能毕业,都变得很不确定。 昨天则是一场颠覆。 张硕展示出非常优秀的计算能力,能和导师一起快速完成复杂工作,后来导师还激动的夸赞他的成果? 还说最高能投SCI二区? “所以说,东港大学说什么"论文抄袭",取消了张硕的硕士学位,应该有问题吧?” “张硕这么优秀……” “但是,为什么呢?同样是刚入学的博士,我在本科、研究生阶段,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难道东港大学教学水平更高?” 刘成杰想不明白。 张硕就没想那么想法了。 他的心思不在报告、不在论文上,而是专注于查看电脑里的B区实验数据。 《源点论》最初提出,就源于大型粒子对撞实验的数据分析中,发现了不能解释的现象--轨迹偏移和电磁能量耗损。 对碰撞后微小粒子进行整体、细致的研究后,研究组织发现带质量粒子的轨迹和模拟轨迹存在偏差。 电磁能量耗损,是根据粒子对撞带来的电磁辐射以及遗留能量计算出来的。 两个现象和模拟情况偏差很小,只有进行超大型的粒子对撞实验,并进行非常精确地计算才能够分析检测出来。 另外,偏差也有很多解释。 最初的解释都是外在干扰,即便只是声音的干扰,也能影响到检测结果。 其他解释还包括"质量和能量的计算偏差"。 粒子束的碰撞会产生能量,而能量具有传递性质,实验中对比初始和最终结果,存在粒子轨迹和能量的偏差也很正常。 源点论对此的解析是,电磁力和其他力之间产生了关联。 这个观点最初完全不被接受。 传统物理学认为,四大力是宇宙中的基础力,相互之间不会产生任何联系。 伴随着"源点论"影响力的扩大,有更多人参与到理论塑造工作中,源点论也变得越来越完善,就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接受。 源点论的吸引力,主要在于突破了物理瓶颈,给技术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张硕跟着导师胡建接触源点论,后来则深深的为其中的数学逻辑所着迷。 在进行深入研究后,他对源点论深信不疑,科研目标就放在完善和验证理论上。 现在进行的也是粒子对撞实验,目标是测定粒子的量子态特性,需要多次进行重复性实验,积累到量变产生质变的程度。 他们参与的只是研究过程中的一次小实验,但不管实验规模再小、强度再低,基础都是进行粒子对撞,并通过数据监测来分析研究微观物理现象。 “大型粒子对撞实验,会存在轨迹偏移和电磁能量损耗现象,小型的粒子对撞实验,肯定也有同样的现象,只是信号微弱到检测不到。” “或许偏差量很大的情况下,也能测定?能用什么手段呢?” 张硕思考着。 前世粒子对撞实验的偏差测定,使用的是有一种名为"Lbnt分析"的方法,来分析碰撞现象的模拟偏差问题。 "Lbnt分析法",不止可以用来研究粒子对撞,还可以用来研究宏观世界的现象,比如爆炸、撞击、火山喷发,等等。 “"Lbnt分析法"太复杂了,短时间根本不可能做出来。” “这次实验的数据规模也不大,或许可以找覆盖式的分析方法?” “如果从中心的数据出发,做锚点进行连线分析,计算量只会多几倍,但因为计算简单、数据规模也不大,使用超级计算机运行一段时间能完成。” 张硕思考着,写起了分析方法。 在画了个几个算法框架后,他忽然想到了科研辅助系统,试着建立了个研究任务-- 【任务一】 【研究项目名称:中心锚点连线分析数据模拟偏差(难度评估:C)。】 【进度:0.203%。】 (任务可取消,当前取消任务需要科研币数量:0。) (剩余进度需要科研币数量:100。) 【科研币:1。】 “C级?” “有这么高?” “中心锚点连线的方法,即便是设计主程序的难度也不高,难点应该在于……偏差评估体系?” “这个世界没有偏差评估体系,所以……” “把知识拿过来用,也能算作是我自己的研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