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西游:人在方寸山,加入聊天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八章 顺为凡,逆为仙,丹道就是逆修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博山炉烟雾飘渺,大殿之内檀香氤氲。 数十道身影,身披道袍,盘膝坐于蒲团上,一位白袍老者正端坐瑶台之上讲道说法。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道本无名强曰为道,因众生称之为"道",是以其才名为"道"。” “世间之所有,三界未现者。诸福之根本,由发菩提心......禅定胜功德,此经中善说。智慧胜功德,解脱忍寂灭......诸法甚广大,在于菩提心......” “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 瑶台之上传来的讲道之声,犹如大道妙音,神圣而缥缈。 讲一会道,讲一会禅,讲一会儒,三家配合,相得益彰,没有丝毫违和和冲突之处,反倒是将三种门派的理念融会贯通,仿佛他们本来就是一宗一样。 “今日讲道已完,尔等可以散去了。” 大殿之中,坐于瑶台之上的菩提祖师手中拂尘一挥,对着一众听讲的门人念道。 一众听讲的弟子们,自行思量琢磨刚才听到的道法奥妙,或者凭借各人资质自行参悟,或者相互探究以求启发,或者苦思不得其解,干脆也就不去多想,起身径直走了出去。 不一会儿,大殿内就只剩下楚昊一人坐在原地了。 “悟昊,你为何不走?”菩提祖师看向楚昊。 “师父,弟子前日寻到机缘,欲修丹道,特来向师父请教。” 楚昊也不卖关子,直接开门见山。 菩提祖师却是反应平平,仿佛早已知晓一般,只是道,“悟昊,我先须考考你,再传你些丹道的本事。” “师父但说无妨。” 楚昊知道有戏了,立马就乐了。 “何为生?” “有私,生息轮回者为生。” “何为长生?” “跳出繁衍生息之轮回,是为长生。” 楚昊不假思索的回道。 “何为灵?” “万物皆有灵,有灵方为生。灵即是神,故曰神灵,灵即是心,故曰心灵。故灵即心即神,是生命之始。” 顿了顿,楚昊又继续道,“弟子以为,天下万物有了"灵",才能感悟修行;有了"灵",才能尝试摆脱天地的束缚。” “不错” 菩提祖师点点头,又继续发问。 “何为物?” “弟子是物,师兄们是物,方寸山的一切是物,师父也是物……这世上所存在的,都是物。” “何为用?” “《道德经》有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菩提祖师每次提问,皆是让楚昊诠释某种抽象的概念,也亏的楚昊这些年没少在藏书阁看书,前世看的书比较杂,不论是引经据典,还是信手拈来,都能勉强从容应对。 “何为修?” 菩提祖师又一问,这下却让楚昊犯难了。 “修”,太抽象了。 世上有修行,修道,修仙等无数以“修”为前缀的字眼,他也明白这些字眼都是何意。 但要他单单去诠释“修”这一概念,那就有些难办了。 修,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修呢? 楚昊低头沉思,冥思苦想。 菩提祖师阖着眼假寐,始终没有出声。 师徒二人始终一言不发,这般安静氛围持续了不知多久。 “要不你先回去。想好了,明日便来告诉我。” 半晌后,菩提祖师微微一笑。 这时,楚昊灵光一闪,想起穿越前无意中看过的某部网文。 他只是随便看了几章,但却对“修”的概念有独到的见解。 “拼了,死马当活马医!” 楚昊一咬牙,仿佛做出什么决定一般,朝菩提祖师一揖。 “弟子曾读过一本奇书,书中有云:知来处去处,得来处去处,合来处去处,为修!” “依弟子之愚见,人生是一个不断认清自我,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即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 “所谓修行,最终都是为了知道此生意义所在,自己生命意义所在,便如《易经》所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来处无始,去处无终。寄托于无穷无尽之境,方能畅游人生。” “为难于其易。大道至简。自身即是大道。” “简而言之,便是"知行合一"。” 楚昊侃侃而谈,搜肠刮肚,把自己知道的,能用上的都搬了出来。 “虽遣词造句忒粗了些,但你能明白知行合一的道理,倒也是那么一回事。” 菩提祖师捋须轻笑,面露几分赞赏,却是话锋一转,“最后一问了:世间修行门派要拜天地,甚至超脱永生的仙家也要拜,这是为何?” “弟子愚钝,还请师傅赐教。” 楚昊倒是直白,与其自己胡掐,还不如大大方方的说自己不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任何当师父都不会喜欢“不懂装懂”或“懂装不懂”的学生。 “生死轮回,世代更迭,乃是天道轮回。” “可修行人偏要长生,偏要逆天,逆天后方能天人合一。” “如此一来,不由得对天地有些冒犯。修行人拜天地是先礼后兵,仙家拜天地是表达谢意。” 菩提祖师言简意赅,教楚昊恍然大悟。 道家内丹术追求长生,而长生本就是,夺天地造化,侵日月之玄机,逆天而行,有违天意! 这也是为何菩提祖师当年半夜传法前,会特地告知猴子这是非常之道,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要经历这三灾。 “多谢师父解惑,弟子今日方知"顺为凡,逆为仙",而丹道的修行,便是逆修。” 被菩提祖师一番点拨后,楚昊顿觉拨云见日。 张三丰《无根树》云: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逆修是道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法则。 何谓逆修? 顺,心生于性,意生于心,情生于意,妄生于情。 逆,检妄回情,情返为意,摄意安心,心归于性。 道家有言:去伪存真视为修真。就是在求得天道的人生旅途中,找到真我,找到实相,找到规律。 《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丹道即是反过来,精气神三合二、二返一、一合于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