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册,献给那些愿意记住过去的人。”
她抬头看向男人:“这本书是谁的?”
男人低声说道:“是我父亲临终前托付给我的。他说,这本书里记载的内容,只有你能看懂。”
春棠的手指微微颤抖。她迅速翻阅了几页,脸色逐渐变得凝重。
“这本书……是从哪里来的?”她追问。
男人摇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它在我家阁楼里藏了几十年。我父亲去世前只留下一句话:"若有一天《青石之下》的作者还在,就把这本书交给她。"”
春棠深吸一口气,合上笔记本,眼神复杂。
“谢谢你。”她郑重地对男人说,“请你留下来休息几天,我还有些问题想问。”
男人点点头,似乎早已预料到她的反应。
当天晚上,春棠一家三口围坐在天井边的小桌旁,桌上摆着那本神秘的笔记本。
“这本书……”春棠缓缓开口,“看起来像是当年某位知情人的日记。”
张明远仔细翻阅:“里面提到的一些名字和事件,和我们在整理《青石之下》时查到的部分线索吻合。但有些内容,是我们之前从未听说过的。”
春生指着一页写道:“这里提到了一场发生在五十年前的秘密会议,地点就在青石镇附近的一个废弃庙宇。会议参与者包括几位地方官员和一位来自京城的历史学者。”
春棠皱眉:“如果这是真的,那意味着我们现在掌握的历史版本,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张明远沉思道:“也许,《青石之下》并不是终点,而是。”
春棠看着手中的笔记本,心中升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她知道,这本书的到来,意味着新的故事即将开始。
第二天清晨,她召集了几位长期合作的历史学者和档案专家,开始对这本书进行全面解读。与此同时,她也在思考是否要将这些新发现纳入下一本书的写作计划中。
然而,就在他们紧锣密鼓地整理资料时,一个新的挑战悄然降临。
那天下午,春棠正在书房整理笔记,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来电显示是出版社编辑李老师。
“春棠,出事了。”电话那头语气急促,“昨天夜里,我们的服务器遭到攻击,关于"守护记忆"项目的部分数据被盗取,其中包括"云山文库"的核心资料目录。”
春棠心头一震:“有没有备份?”
“有,但我们怀疑这次攻击不是随机的,而是有针对性的。”李老师压低声音,“对方似乎只想获取与"云山文库"有关的信息。”
春棠沉默片刻,然后缓缓说道:“我知道了。我会尽快安排加强数据安全防护,并通知相关专家。”
挂断电话后,她立刻联系春生:“启动紧急备份程序,所有资料上传至离线存储设备,同时封锁外部访问权限。”
春生立刻行动起来。
张明远走进来,听到消息后皱眉:“看来,他们还是不肯罢休。”
春棠点头:“这次他们盯上的不只是《青石之下》,而是整个"云山文库"。这些人想要的,不只是抹黑我们的声誉,而是彻底掌控这些资料。”
张明远沉声道:“我们必须采取更主动的措施。”
春棠看着窗外的天空,心中已有决断。
“是时候了。”她说,“是时候让真相浮出水面。”
她拿起那本神秘的笔记本,翻开第一页,目光坚定如初。
属于春棠一家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腊月将至,青石镇的气温愈发寒冷。清晨时分,屋檐下的冰凌已经垂落尺余,街巷间弥漫着一股清冽的寒意。记忆馆门前的腊梅依旧盛开,花瓣上凝结着薄霜,在晨光中泛着微弱的银光。
春棠站在窗边,手中握着那本神秘的笔记本。昨夜她翻阅良久,虽未完全解读其中内容,但已能确定这本笔记所记录的信息远比她预想的更加重要。
“妈。”春生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杯热茶,“我已经把服务器的安全系统重新设置了一遍,并启动了离线备份程序。现在除非有人能直接闯入物理存储设备,否则数据不会外泄。”
春棠接过茶杯,轻轻点头:“做得很好。但我们不能只被动防守,得主动出击。”
张明远也走了进来,神色凝重:“我刚刚接到省文化厅的电话,他们那边也收到了匿名威胁,说如果我们继续公开"云山文库"的资料,将会面临更严重的后果。”
春棠冷笑一声:“看来他们终于坐不住了。”
张明远皱眉:“问题是,我们现在掌握的信息还不够完整。如果贸然公布,不仅可能引发更大的争议,还可能让对方提前销毁关键证据。”
春棠沉思片刻,缓缓说道:“那就先从这本书入手。我们需要找到更多线索,确认它的来源和真实性。”
春生立刻点头:“我可以联系几位档案专家,看看能不能通过笔迹分析、纸张检测等手段,判断这本书的年代和作者身份。”
张明远补充道:“另外,我们也可以尝试查找书中提到的那些人。也许还能找到一些知情者。”
春棠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好,就这么办。”
接下来的几天,春棠一家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春生请来了几位技术专家,对笔记本进行了详细扫描与分析;张明远则联系了几位曾在地方志研究领域活跃多年的老学者,请他们协助辨认书中的部分内容。
与此同时,春棠亲自前往档案馆,查阅五十年前的相关记录,试图找到与书中描述相符的历史事件。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春生兴奋地跑进书房:“妈,我们找到了!”
他打开电脑,调出一份文件:“通过对纸张纤维和墨迹成分的检测,我们发现这本书确实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写成的。而且,根据笔迹对比,它很可能是由一位名叫林德昌的学者所写。”
春棠心头一震:“林德昌?这个名字……我好像在哪里听过。”
张明远思索片刻,忽然想起什么:“他是当年参与整理一批民间史料的专家之一,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被调离岗位,从此销声匿迹。”
春棠眼神一亮:“也就是说,这本书很可能是他个人的研究成果,甚至……是他在被迫沉默前留下的最后记录。”
春生点头:“不仅如此,我们在书中发现了一段关于"青石镇秘密会议"的详细记载。这场会议的参与者包括当时的地方官员、历史学者,甚至还有一位来自京城的文化部门高层。”
春棠翻开书页,指着其中一段话:“这里提到,那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关于"如何处理一批涉及敏感历史事件的民间档案"。而这些档案,正是后来被封存、最终流入"云山文库"的那些资料。”
张明远沉声道:“换句话说,这批资料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有意为之。”
春棠的心跳加快。她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些人会如此执着地想要掩盖真相??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这些资料公之于众,过去几十年来被刻意隐藏的历史就会浮出水面。
她抬起头,看向丈夫和儿子:“我们必须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尽快发布。”
张明远却摇头:“不行,现在还不是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佐证,否则很容易被质疑为"臆测"或"伪造"。”
春棠皱眉:“那你说该怎么办?”
张明远缓缓说道:“我们可以先向几家权威学术机构提交初步研究成果,请他们进行独立审核。同时,我们也需要寻找更多相关人士的证词,确保我们的立场无懈可击。”
春棠沉默片刻,最终点头:“好,那就按你说的办。”
于是,一场更为严谨、细致的研究工作悄然展开。春棠一家开始联络当年与林德昌有过接触的人士,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那次秘密会议的线索。
然而,就在他们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一封突如其来的信件再次打破了平静。
信是从一个偏远小镇寄来的,署名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林德昌的儿子。
信中写道:
>“春棠女士:
>
>我父亲临终前曾留下一句话:"若有一日《青石之下》的作者还在,便将此物交予她。"
>
>如今,我终于找到了你。
>
>附上的,是一份未曾公开的录音带。那是当年会议结束后,我父亲偷偷录制的对话片段。
>
>他说,这段录音里藏着一个足以改变历史的秘密。
>
>??林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