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大梁活阎王,女帝劝我善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76章 南下,攻淮!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第476章 一沓信件,林时很快看完。 唯独一封来自姬玲珑的私信,林时看得认真,而且舍不得放下。 信上的内容很简单,就是简简单单的告诉林时她怀孕这些日子的变化。 从孕吐写到孩子成型,再说到孩子已经会在她肚子里玩耍,伸脚踢她的肚皮。 并且,太医已经诊断出来,她腹中的孩儿是个男孩,希望林时能抽空取个名字。 看完了姬玲珑絮絮叨叨的一大堆废话,林时嘴角不由勾起笑容。 算算时间,姬玲珑现在距离临盆,也只剩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了。 当初他可是承诺过,一定会在孩儿降生之前结束战事,返回太安城陪伴孩儿降生。 至于姬玲珑要他给孩子取名字的事情,他倒是没有放在心上。 姬玲珑肚子里的孩儿,是他和姬玲珑的第一个孩子,不出意外的话,这个孩子,将来是要继承这大梁江山的。 他虽然是父亲,但取名字这种事情,轮不到他来。 姬氏一群宗老,朝中一干大臣,可都在等着这个孩子出世,因此,这个孩子只能姓姬。 当然,林时倒是不在意孩子姓姬还是姓林。 在他原来的世界之中,孩子随母姓之人比比皆是。 作为一个接受过新时代新教育的三好青年,他没有那么封建的想法。 何况,到了他现在的身份地位,早已不必用姓氏去争什么正统。 他只希望,他的孩子,能够平平安安就行。 思及此,林时收敛了嘴角的笑容,将信件收好,然后提笔开始一封封回信。 等到他写完一沓回信,诸将也安置好大军,来到了帅帐之中。 随手将信件交给亲卫,让他走镇景司的路子将信传回太安城,林时便将注意力放在了眼前的一众将领身上。 随着流水一般的菜式上桌,林时也不再卖关子,直言道:“诸位,辽东战事结束,接下来的重中之重,就是淮南之战了,待淮南之战结束,咱们这场灭魏之战,也差不多到了尾声,诸位若是有什么看法,尽可畅所欲言。” 林时这话一出,诸将的表情顿时严肃起来。 程名振率先起身,朝林时拱手道:“大帅,淮南局势与辽东不同,姜琦手上仍有十八万大军,单论兵力,可以说与我军不相上下,且淮南尚有淮河为天险,南齐亦是蠢蠢欲动,我军若是贸然开赴淮南,恐为其所趁啊。” 程名振此言一出,立即就得到了大多数将领的支持。 因为程名振说的这些事情,每一件,都不是空穴来风。 淮南的局势,对比辽东,可以说是复杂了不止一星半点。 他们能轻易招降姜元麾下十一万大军,一方面,是得益于姜元本身就不想抵抗,另一方面,也是苏宁用自己的命,阻止了两军之间爆发大规模的冲突。 但不论怎么说,大梁能兵不血刃拿下姜元麾下大军,运气都占了很大一部份。 但淮南则不同。 相比性格怯懦名不正言不顺的三皇子姜元,姜琦作为大魏名正言顺的下一代继承人,不管是对军队的掌控,还是对民心的拿捏,乃至于麾下可战之将的数量,都远甚于姜元。 甚至说得直白一些,在姜承本来的计划里,姜元与其麾下十几万大军,本身就是用来拖延时间的炮灰。 他们前往辽东的唯一目的,就是绊住大梁军队的脚步,为姜琦退到淮南争取时间。 相比姜元,姜琦实则才是大魏真正复国的希望所在。 因此,林时想要如拿下姜元那般,轻易招降姜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林时将诸将的表情尽收眼底,不由对着程名振轻轻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得了林时的应允,程名振深吸口气,继续说道:“针对淮南之战,末将的意见是,战不如拖,拖不如压,压不如赌。” 程名振话音落下,帅府之中的气氛顿时静得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在反复咀嚼着程名振这十二个字的用意,包括林时也不例外。 他呢喃着重复了一遍程名振所言,旋即眼睛一亮,看着程名振道:“说得再详细些。” 程名振点点头,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词汇。 旋即起身走到行军图前,拿起指挥杆指向了淮南之地的位置上。 沉声开口道:“诸位且看,淮南之地,虽说是中原粮仓,物产丰富,但实则北有淮河秦岭为界限,与中原之地分隔,南有大江为险,将其与江南之地隔绝,以兵家眼光看来,乃是真正意义上的地缘孤地。” 听着程名振的分析,诸将不由下意识颔首,表示认同。 的确,淮南之地虽然水网密布,是难得的鱼米之乡,但若纵观四海九州的全局,的确是一片孤地。 “淮南是孤地,然后呢?” 林时心下已经了然程名振的想法,但他心里存了继续培养程名振的想法,便心甘情愿做起了捧哏。 程名振闻言,指挥杆移向大江以南,轻声道:“姜承将大魏复国的希望放在淮南,无非是因为淮南之地背靠南齐,而南齐朝政为云梦公主所控,占据淮南,可源源不断的从南齐获得补给。” “但是......诸位别忘了,南齐与淮南之间,可还盘桓着一条大江,这条大江,既是天险,也是绝路,它能拦住敌人,自然也能拦住自己人。” “末将之所以说战不如拖,拖不如压,压不如堵,究其根本,便全在这条大江上。” 这话一出,满殿诸将不由面面相觑,旋即齐齐露出了笑容。 程名振要表达的意思,他们已经明白了。 战不如拖,是因为战的成本太高。 淮南是孤地,但也是天选战场,真要硬战,没个几十万大军的投入,只怕很难拿得下来。 而拖的成本,就要小太多太多了。 毕竟淮南之地再富庶,终究也就是一小块地方。 想要养活十八万大军,不是做不到,但一定会把整个淮南之地都掏空。 反观大梁,身后则有一整个完整的王朝。 大梁完全可以一直拖到淮南之地最后一滴油水被榨干,百姓陷入困苦,大军没了士气,再渡江一战。 而拖不如压,则是牵扯到民心和士气。 大梁收拢了大魏大多数土地和人口,国力一定会迎来一个爆发式增长。 派出十几万大军驻扎在江对岸,日日操练,日日恐吓,威压淮南一地,完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经此亡国之祸,淮南之地的军民本就惶惶不可终日,每日再生活在高危高压的环境下,早晚都会崩溃。 这便是压胜于拖的根源所在。 而压不如堵,则更简单,便是直接从地理上将淮南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孤地。 程名振说得很清楚,淮南北有淮河,南有大江,江是天险,但也是,也是绝路,拦住的不止敌人,还有自己人。 以大梁现在的国力,完全可以短时间内操练出两支水师,将两条大江都封锁起来,完全将淮南之地变成绝地。 毕竟,大江上游在大梁境内。 而一旦南北都被封锁,那就代表着淮南之地将失去所有补给和援助,那是一种真正四面楚歌的绝境。 至于南齐的水师,众人不觉得南齐的战船能抵挡住火炮的轰击。 火炮在战船上,才是真正的无敌啊。 众将越想,越发觉得程名振的计策完美。 程名振说完,见众人似乎都赞同自己的想法,脸上也不禁露出笑容。 它从容的放下指挥杆,朝林时拱手笑问道:“大帅以为呢?” 林时轻轻鼓掌,看向程名振的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赞赏之色。 他没有说话,但他鼓掌的动作,已经完全表明了他的心意。 随着林时的掌声传进诸将的耳朵里,将领们也开始鼓起掌来,这是他们对程名振的认可,绝非是在奉承林时。 一阵鼓声过后,众人的目光齐齐看向林时。 李晟问道:“大帅既然打算采纳成程老匹夫的建议,那咱们现在是不是便可以班师回朝了?” “班师回朝倒是不必,毕竟南北封锁需要的人手也不少。” 林时摇摇头,目光扫过诸将的脸庞,最终落在赵兴业脸上。 赵兴业会意,当即起身笑道:“大帅,末将麾下三万龙渊军,本身就是纵横长江之上的无敌水师,这封锁大江一事,便由末将去执行,如何?” 林时微微颔首,笑道:“前些日子本帅命程名振给太安城送捷报之时,便已经上书请求陛下召集国中匠人打造战船,现在想来也差不多开始动工了,此外,本帅还命火器局给你准备了三百门大炮,你可速速领兵返回荆州,待战船换新,便可立即顺江而下,先将南齐水师打沉,而后行封锁之事。” 林时这话一出,众将便不由为之一愣。 李晟震惊道:“大帅已经让朝中开始打造战船了?什么时候的事情,为何末将不知道?” 其他将领也有些懵。 林时上书请求陛下举全国之力打造战船,这事儿别说留守雁门关的李晟不知道,就连他们这些跟着林时前往辽东一行的人也不知道。 大帅的动作这么快的吗? 还是说,大帅早早的就已经决定要封锁淮南了? 只是今日借程名振之口说了出来? 一时间,诸将又是茫然,又是震惊。 就连程名振也讶异了一下。 当日林时要他传送捷报,并奏请陛下打造战船,他还以为大帅是要图谋南齐。 如今看来,大帅是早就在为封锁淮南做准备了?甚至,大帅想的比他更远? 但他今日的想法,是他百分百原创啊,根本没有借鉴过任何战役。 望着众将震惊的样子,林时不由有些好笑,没好气道:“怎么,就许你们想到这些事情,不许本帅先一步想到啊?” 众将又是一阵面面相觑,随即都笑了起来。 是啊,大帅比他们先想到这些事情,那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他们吃惊个什么劲儿? “行了,事情既然说完了,那就吃饭吧!”林时不欲多言,招呼众人吃饭。 众人点头,开始今日份的推杯换盏。 一顿饭吃完,天色也黑了下来。 林时略微带着醉意,淡淡道:“这吃也吃了,喝也喝了,接下来该做正事了,尔等速速回去整兵,三日后,大军南下淮南。” “得令!” 诸将摇摇晃晃起身,看似醉了,实则心头清明。 送走诸将,林时便也早早睡下,去梦中和还未出世的孩子相见。 ...... ...... 三日时间一晃而过,经过这三天时间的修养,大军的士气也臻至了顶峰。 接下来,就是分兵。 赵兴业麾下三万龙渊水师需要承担起封锁大江的重任,最先开拔。 如此,林时手里便只剩下了十六万大军。 但雁门关也需要人镇守,林时便做主,将庞卓和元茂手里的三万雍州军留在了雁门关。 顺便,也给他们留下了二十门火炮。 雁门关不属于边疆,林时在雁门关驻军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防备北魏的余孽生乱,因此,他留下的人数多一些,火炮便少了些。 而林时自己,则是带着剩下的十三万大军直奔两淮之地而去。 从雁门关到淮南之地,一路都是平原,唯一的天险,就是大河。 但大河显然是不足以拦住大军脚步的,因此,林时这一路上走得很安心。 一路跨越华北平原,过了黄河,便是中原核心之地。 浩浩荡荡十三万大军南下,林时仅仅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便已经抵达淮河北岸。 四月的淮河,倒映着一江绝色。 林时站在大河岸边,遥望淮南大地,温暖的江风吹在脸上,让人下意识的眯起眼睛。 “舒坦!” 他张开臂膀,脸上浮现舒坦之色,感慨道:“这两淮之地,果然是个好地方,难怪姜承会将复国的希望寄托在这里。” 一众将领跟在林时身后,听着林时的感慨,脸上也露出笑容。 程名振呵呵一笑,搭话道:“的确是个好地方,不过从今以后,这样的好地方,都归我大梁所有了,一个大魏,拼尽举国之力,尚且不是我大梁的对手,更遑论现今只余淮南一地。” 这话一出,将领们顿时忍不住大笑出声。 林时也乐了,他张开双手,感受了一些淮南之地的温暖,旋即转头望着身后的十几万大军,心中端的是万丈豪情。 这天下九州,终究匍匐在他的脚下,成为他功绩的见证者。 林时正感慨间,忽听得亲卫来报,跟在大军后面差点跑断腿的李瑷也到了大营之中。 李瑷作为大军的后勤大管家,他到了大营,于情于理,林时也该接见一下他。 当即转过身,对着众将招呼道:“走吧,去见见咱们的大管家去。” 诸将点头,跟着林时回到营中。 帅帐之内,李瑷早已候在帐中,见林时领兵入帐,赶忙起身行礼。 “末将李瑷,见鬼大帅,见过诸位将军!” “不必多礼,起来吧!” 林时摆摆手,走到主位上坐下,诸将各自按照位置落座,李瑷也不拘谨,径直来到林时下手坐下。 虽说如今所有人都知道,军中实际上的二把手是程名振这个大将军。 但李瑷作为军中军司马,陛下钦封的军中二把手,他坐在林时跟前,旁人自然也不会去挑刺。 待众人落座,林时笑呵呵的看着李瑷问道:“李司马今日此来,可是有好消息要带给本帅?” 林时这话一出,李瑷顿时一愣,不由大感惊奇:“大帅怎知?” “这些日子李司马为大军后勤之事可谓是操碎了心,更为了不影响本帅用兵,都不曾出现在前线。但今日,李司马却是一反常态,亲来军营见我,岂不是意味着有大事发生?” 林时笑吟吟的反问一句,顺便也说出了他猜测的理由。 李瑷一听这话,也忍不住笑起来:“还真是什么事情都瞒不过大帅,但大帅又怎知末将带来的消息,一定是好消息?” 林时也笑,笑呵呵的摇头道:“因为,本将不觉得这个时候,会有什么坏消息出现在本帅的案头。” 李瑷又是一愣,旋即轻轻颔首:“也是,如今我大梁新灭大魏,国中欢腾一片,到处是诵念大帅用兵如神的声音,的确是没有什么坏消息。” 林时嘴角含笑,没有接话,静静等待着李瑷出言。 李瑷也不再卖关子,捋了捋胡须,笑呵呵的说道:“末将此来,是要告诉大帅,末将已经打通了从神都通往辽东,淮南,河套,荆州之地的粮道,自今日起,大帅无论如何用兵,都不必再担忧粮草问题。” 一听这话,林时顿时惊讶得站起身来:“这么快?” 其他将领也惊讶了一瞬,随即朝李瑷投去了一个敬佩的目光。 林时回神,忍不住仰天大笑几声,上前拍拍李瑷的肩膀,夸赞道:“可以啊老李,陛下果然没看错人。” 李瑷颇为自得的点点头,谦虚道:“大帅过誉了,末将能这么快打通粮道,全赖陛下信任,将士用命,绝非末将一人之功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