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季汉楚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3章 联袁灭刘还是联刘灭袁,刘标索要弘农王妃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反了!反了!” “满朝公卿,州郡大臣,竟无一人是忠臣贤臣良臣。” “朕乃大汉的天子,受命于天的天子!” 哐当一声。 精致的玉杯被刘协摔落在地。 就在方才。 曹操迈着六亲不认的脚步来见刘协,给刘协送来了表文,口称绝无僭越称公的意图。 又请刘协降诏,斥责各州刺史州牧以及大将军袁绍和伏波将军刘标。 虽然口称“无意”,但言行举止无一不在向刘协释放一个态度:孤只是在按照礼法辞让,陛下你千万别当真。 什么是礼法辞让? 帝王登基、大臣就封等场合,要彰显儒家的谦逊。 哪怕心中很想要,都得装模作样的推辞谦让。 通俗点讲就是:脱裤子放屁。 若只有一州上表,刘协还会认为这是有人要恶心曹操。 可七州共举,刘协不相信这其中没有曹操参与。 大汉才几个州? 再有曹操那骄矜跋扈的态度,以及不加掩饰的暗示,刘协最终得出了结论: 曹操,已经有了王莽之心! 封公,是曹操故意唆使的! 七州共举,也是为了颜面。 曹操得扮演一个“委屈”的人设。 不是曹操想封公,是众望所归。 至于这众望所归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 似乎是为了配合曹操的“礼法辞让”,在刘协降诏斥责了各州刺史州牧以及袁绍刘标后。 陆陆续续的,第二道奏表又来了。 内容同样是表彰曹操的功劳,请曹操继位“韩公”。 袁绍的奏表中甚至还以“圣明的天子应当对臣子有信任,不能因为封公就对臣子有猜疑之心”为由,希望刘协不要怀疑曹操。 在曹操的“辞让”下,刘协再次驳回了各州的上表。 当各州第三道奏表送到许都时。 刘协尚未被气倒,尚书令荀彧先病倒了。 这段时间。 荀彧受到了不小的精神摧残。 曹操一边怒骂袁绍刘标阴险狡诈不当人子,一边欣然的接受了即将被封公的事实。 更令荀彧心哀的是:当各州第三道奏表送到许都时,朝中公卿大臣竟有一大半都支持曹操封公! 平心而论。 荀彧其实不在意天子姓刘还是姓曹。 能看出袁绍成不了大事、能看出田丰等人的性格缺陷,自然也能看得出曹操的不臣心思。 若荀彧真的忠于汉室,就不会竭尽心力的去辅佐曹操。 在决定了辅佐曹操时,荀彧就已经有了曹操会取代汉室的心理准备。 荀彧真正在意的是匡朝宁国,即:匡正朝堂且令国家安宁。 就如同苏轼的评价:荀彧辅佐曹操,不是在教曹操怎么将汉室取而代之,而是教曹操怎么扫荡群雄。 等扫荡群雄后再效仿“尧舜禅让”来成为天下之主,即“天下既平,神器自至”。 苏轼认为荀彧是“圣人之徒”。 而如今。 曹操受不了封公的诱惑,不仅不阻止反而纵容,想效仿嬴政、刘邦以“王”的身份讨平天下。 在荀彧看来,这是很愚蠢的。 时代不同了。 嬴政本就是一国君王,刘邦是秦灭后项羽分封的诸侯王。 在讨平天下的大义上。 嬴政和刘邦是没多少阻碍的。 曹操不同。 大汉四百年,不论是制度还是思想都跟秦汉之初有显著的不同。 放弃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在荀彧看来是非常愚蠢的。 虽然这么想,但荀彧苦恼的是:曹操不听劝了! 曹操分明是想趁着这个机会顺理成章的称公。 即便称公后袁绍也会跟着称公,曹操也觉得这是值得的! 刘标觉得刘协是个阻碍。 袁绍觉得刘协是个阻碍。 曹操同样觉得刘协是个阻碍。 天下都三分了,还留着刘协这个天子作甚? 在这一点上,不论是刘标还是袁绍曹操都是有共识的。 只不过。 以前是没机会。 现在是大势所趋! 若不趁着这个机会称公,曹操自觉对不起这泼天的富贵。 得知荀彧卧病在床,曹操这心中也有几分愧意以及几分担忧。 若因称公而让荀彧一病不起,对曹操而言也是不利的。 荀彧府邸。 曹操收敛了连日来的自矜:“文若,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若孤不称公,袁绍和刘标定会联手先灭孤,大势不可违啊。” 荀彧心情沉重。 曹操的判断,荀彧也是认同的。 七州共举,袁绍和刘标一同上表,这本身就是在暗示曹操:不听话就先打你。 以曹操如今的势力,以一敌二没有任何胜算! 荀彧叹气:“明公,天下未定前决不可行僭越之事!” 见荀彧没有坚持“不能封公”,曹操也暗暗松了口气。 能听劝就好。 曹操当即向荀彧保证道:“文若勿忧,孤明白的。孤向你保证,倘若天命在孤,孤当为周文王。” 曹操这话相当于给了荀彧承诺:有生之年,都会是大汉的臣子。 至于死后。 那就得看生前能不能如周文王一般给周武王打造一个强有力的王朝根基了。 “明公有此心,我也安心了。” 有了曹操的承诺,荀彧的心结也解了。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荀彧又道:“明公若是称公,袁绍和刘标定也会紧随其后。” “今后争胜,就是公国间的争胜了。” “明公可曾想清楚:是联刘攻袁,还是联袁攻刘?” 曹操不假思索:“奉孝之意,是联袁攻刘,先除掉刘标。” 荀彧轻轻摇头:“明公,联袁攻刘之策不可再用了,必须得先除掉袁绍!” 曹操蹙眉:“文若,孤也要到知天命的年龄了。” “刘标还只是弱冠之年,孤的长子又早逝,其余几个儿子都不是刘标的对手。” “倘若先除袁绍,一旦孤有个意外,恐怕难以跟刘标争锋。” 荀彧凝声道:“汉高祖反秦时,都已年近五旬;项羽虽是青壮,但也败于垓下。” “明公正值壮年,又何须担忧刘标年少?” “刘标跟袁谭是义兄弟,若是联袁攻刘,袁谭未必会肯,反而会遭刘标算计,挑动明公跟袁绍相争。” 见曹操沉默不语,荀彧又问:“明公自比袁绍,孰强孰弱?” 这..... 曹操再次沉吟。 良久。 曹操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凝重:“虽然孤在官渡一战胜了袁绍,但彼时用兵,是兵行险着侥幸取胜。” “袁绍根基深厚,也非一战可灭;若再跟袁绍相争,孤恐怕难以取胜。” 荀彧又道:“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又经营河北日久,是如今势力最强的一方。” “联袁攻刘,就是在联强攻弱,一旦刘标势力覆灭,明公也难以跟袁绍争锋。” “刘标雄踞荆扬徐三州,即便暂时败了也不会消亡,争不了中原还能退保江东。” “刘标一退,袁绍必定兵指明公;倘若刘标再趁机侵扰明公后方,又会是旧日官渡之势。” “反之,若联刘攻袁。刘标取青州,明公取并州,东西对峙,同分幽冀,谁也不会担心会被侵扰后方。” “就如昔日楚汉之势。” “以明公之神武,定也可如高祖一般,灭刘标于垓下!” 荀彧徐徐将心中的战略规划,向曹操尽述。 相对于郭嘉喜欢走奇和险解决最危险的人,荀彧更喜欢稳扎稳打用大势横推。 诚然。 刘标年少,曹操诸子中没有能跟刘标抗衡的。 可曹操如今也就刘邦刚起兵的年龄。 在荀彧看来,十几年的时间足够为下一代打造根基了。 即便曹操真的遭遇不幸,也还有文武众将辅佐少主。 荀彧更在意的是打不死刘标,刘标就会蛰伏。 官渡击败袁绍时,曹操本可以乘胜追击,却被刘标从中干涉。 对刘标斡旋诸势力的能力,荀彧又是佩服又是忌惮。 与其让刘标继续玩弄纵横权术左右横跳,不如直接将这天下三分变成楚汉之局。 凭硬实力分高下! 这是荀彧认为的唯一可以彻底击败刘标的方式!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阴谋诡计是难以奏效的。 曹操起身踱步,仔细思考荀彧的分析。 良久。 曹操的眼神变得凌厉:“文若之策虽然在理,但刘标又岂会与孤联手?” 荀彧笃定断言:“我以为,刘标一定会跟明公联手!” “明公仔细想想,刘标为何要将传国玉玺送去邺城,又为何要怂恿袁绍上表请天子封明公为"韩公"?” 曹操吃惊道:“文若指的是,刘标想用传国玉玺请封楚王一事?” 荀彧点头:“刘标求楚王的目的,是想凝聚民心,以及依附刘标的文武一个晋升的机会。” “明公不肯给,刘标就去怂恿袁绍。” “即便怂恿袁绍,刘标也不是怂恿袁绍南征明公,而仅仅只是请封明公为"韩公"。” “以此度之,刘标并无联合袁绍攻打明公的用意。” “不想联合袁绍攻打明公,那自然就得联合明公攻打袁绍了。” “明公不妨再遣使者去彭城送信,有意表奏刘标为"楚公"。” “以探刘标态度。” “倘若刘标肯答应,明公就趁机表奏天子,论刘标和袁绍功绩,请天子同时封"韩公""魏公"和"楚公"。” “如此。既不用让明公一个人背负骂名,又能稳住时局以待时机。” 曹操问道:“听闻刘标将传国玉玺献给了袁绍,若直接封袁绍为"魏公",又如何让袁绍献上传国玉玺?” 荀彧笑道:“明公,袁术也曾有传国玉玺,可结果却是僭越而亡。” “若不让袁绍占有传国玉玺,又如何让袁绍起南征之心?” “袁绍不南征,又如何让刘标跟袁绍决裂?” “若我猜得没错,刘标是故意将传国玉玺献给袁绍的,以此来为今后跟袁绍决裂留下大义的名声。” “换而言之,传国玉玺在谁的手中,谁就有被征讨的理由。” 曹操拊掌大喜:“听文若一席话,孤心中疑惑皆无了;孤这就派人去彭城,试探刘标的态度。” 荀彧又道:“可派贾文和前往,避免刘标又行软禁诈术。” 曹操大笑:“刘标虽然诡诈,但在文若面前,亦只是顽童。” 荀彧淡笑不语。 郭嘉上回去彭城被软禁,让荀彧对刘标的行事风格有了很深的认知。 不重虚名,只重实利。 这样的对手,不能以常理度之。 而在许都某处清幽的小筑。 得到传令的贾诩,笑脸瞬间就垮了。 “老夫是真不想再见到刘标。” 倒不是贾诩跟刘标有私怨,而是跟刘标一起,贾诩总感觉活不长。 贾诩得时刻提防刘标,避免落入刘标的算计。 想太多就容易睡不好,睡不好就容易得病,得了病就容易折寿! “不知是哪个挨千刀的举荐老夫,若让老夫知道了,定让你也烦恼折寿。” 贾诩哼哼两声,极不情愿的收拾去彭城的细软。 曹操又“贴心”的给贾诩准备了适合长途奔驰的良马和马具。 数日后。 贾诩抵达彭城。 得知贾诩亲自来到彭城,刘标又惊又喜。 “文和先生要来彭城,怎么也不提前知会一声,我也能派兵远迎。” 刘标热情的将贾诩请入城中。 贾诩叹气:“伏波将军若不上表,老夫也不用来彭城劳顿。” 听着贾诩话中的幽怨劲儿,刘标打了个哈哈:“若我不上表,又岂能让文和先生来这彭城度假啊。” “许都虽然好,但远不及彭城繁荣亲切,不如文和先生今后就常驻彭城如何?” “只要文和先生肯来,不仅吃穿住用不劳文和先生费心,还有华神医定期为文和先生号脉断病。” “保准让文和先生长命过百岁。” 老实说。 贾诩心中有些意动。 吃穿住用不愁,还定期有神医号脉,在许都都没这待遇! 若不是家小都在许都,贾诩还真想留在彭城。 贾诩呵呵笑道:“伏波将军好意,老夫心领了。只是老夫妻儿都习惯了许都,司空对老夫也恩义颇重,老夫岂能相弃啊?” “若有朝一日,老夫携妻儿告老,或许会来彭城养老。” 刘标听懂了贾诩的潜台词:妻儿在许都,不敢来;妻儿能来,老夫就来。 果然是老狐狸! 比狡兔还狡猾! 刘标当即许了诺,又带着贾诩在彭城的大街小巷逛了逛,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应有尽有。 又有朗朗读书声在城中学堂响起。 主打就一个:彭城非常适合养老,赶紧来啊! 到了府邸。 刘标又让吕玲绮带着刘乾来向贾诩问礼。 吕玲绮在刘标的授意下,又请贾诩给刘乾响了个小名。 贾诩本想拒绝,又实在拗不过刘标和吕玲绮的热情。 甚至于。 小小的刘乾都向贾诩作揖行了个礼。 刘标的用意,贾诩其实也猜得到。 只不过如今立场不同,贾诩也不敢跟刘标走得太近。 无奈之下。 贾诩只能答应替刘乾取小名。 得知刘乾曾在出身后得过一场大病,贾诩就给刘乾取了个小名“去疾”。 刘标更是大笑:“武帝时有霍去病,如今有刘去疾,想必去疾今后,也能封狼居胥,饮马翰海。” 让吕玲绮将刘乾带入内院,刘标又摆下酒宴宴请贾诩。 酒至酣处。 贾诩这才寻到了机会,言明来意:“伏波将军,老夫就不跟你绕弯子了。” “司空有意在接受天子封公时,由天子下一道圣旨,同时封大将军、司空和伏波将军,分别为"魏公""韩公"和"楚公"。” “不知伏波将军,意下如何?” 刘标捻髯琢磨。 楚公跟楚王,这差的可不少。 不仅如此,还得将对准曹操的舆论风口分去三分之一。 福利少了还加班,资本家甚是可恶啊! 刘标轻轻摇晃酒樽:“文和先生,曹司空不能只提条件不提好处吧?” 贾诩敛容:“若伏波将军肯答应,司空愿与伏波将军联手,先灭袁绍。” 刘标也收敛了笑容:“这是文和先生向曹司空献的策?” 贾诩摇头,直言道:“老夫没那么闲。” “伏波将军,老夫也不在你面前卖弄口舌了。” “这个中利害,想必也不用老夫陈述。” “是否愿意,还请伏波将军给个准话,老夫也好回禀司空。” 都是山中的狐狸。 贾诩懂的,刘标也懂。 硬要去陈述利害,那叫没苦硬吃。 刘标放下酒樽,捻髯静思。 荀彧猜得没错,刘标的确没有跟袁绍联手灭曹操的用意。 虽然最好的结果应该是“袁绍和曹操相争,刘标渔翁得利”,但很明显,不论是曹操还是袁绍都不会傻到让刘标当渔翁。 在三方势力相差不明显的情况下,联合一方先灭掉另一方才是最佳上策。 而先灭袁绍最符合刘标的利益。 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原因,还有袁氏底蕴的原因。 尤其是袁氏底蕴,可以让袁绍一败再败且死了都能让内斗的三子跟曹操争个八年。 反观曹操。 看似兵精将勇,实则底蕴不足,跟刘标半斤八两一个样! “可以联手。”刘标给了贾诩一个肯定的答复,又道:“我得要个人。” 贾诩问道:“伏波将军想要谁?” 刘标肃容凝声:“弘农王妃!” 贾诩愕然:“老夫曾在许都听了一则传闻,据说广陵太守陈登曾为伏波将军求娶弘农王妃。” “咳咳!”刘标一口气差点没接上来:“瞎传什么!陈登当日说的不是求娶,是请弘农王妃入徐州!” “是请!” 刘标又强调了语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