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神都日月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8章 凌烟阁迷雾(三)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下面这个人,让李泰非常痛恨。 程咬金,程知节。 19、卢国公---程咬金(589年-665年) 原名咬金,后更名程知节,字义贞,生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卒于唐麟德二年(665)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七岁。 隋末,程知节入瓦岗军,投王世充,后降唐,成为秦王李世民之骨干成员。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命将开国功臣肖像,图画于皇宫凌烟阁,程知节即其中之一。 程知节乃世家大族之后,其曾祖名程兴,是北齐兖州司马,其祖名程哲,是北齐晋州司马,其父名程娄,是北齐济州大中正,唐赠使持节瀛州诸军事、瀛州刺史。 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 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20、永兴公----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但和国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 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 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 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 他多次讽劝唐太宗要勤于政事,并以古帝王为政得失,论证利弊。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贞观十二年病故。 21、邢国公---刘政会(635年卒)祖环隽,北齐中书侍郎,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 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 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 曾担任户部尚书,光禄卿等职,封邢国公。贞观九年病故。谥曰襄。 22、莒国公----唐俭(579年-656年) 字茂约,汉族,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隋、唐大臣,其父唐鉴与唐高祖李渊为世交。 参与李渊太原起兵。武德元年,升为中书侍郎。 唐初之时,唐俭与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刘武周俘获,狱中从元君实口中得知独孤怀恩要造反。 时独孤怀恩驻守蒲州,唐俭遣人揭发独孤怀恩谋反。李世民击破刘武周后,唐俭拜礼部尚书,授天策府长史,封莒国公,被特赐免死罪一次。 贞观初年一面派唐俭为使说降突厥,一面派李靖进军。李靖奇袭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唐俭竟于乱军之中逃生,授民部尚书。 因怠于政事贬官。 高宗显庆元年病故,谥曰襄,陪葬昭陵。 唐太宗曰: "唐俭言辞辩捷,善和解人; 事朕三十年,遂无言及于献替。" 23、英国公---李绩(594年-669年) 原名徐世绩,《说唐演义全传》、《兴唐传》、《隋唐英雄传》等小说、电视剧误称他为徐茂公)。 李泰想到这里,觉得那些东西真是误人! 就如他的好弟弟晋王李治一般,也就是历史里面三龙夺嫡的获胜者,唐高宗李治。 明明就是非常厉害的腹黑之辈,在正史、野史中能将日月空武瞾虐得不停上书求饶的主,会是电视剧和电影里面的那个庸主? 这些编剧为了突出电视剧、电影效果,枉顾历史真实,将唐高宗李治塑造成为一个庸主,突出日月空武则天的厉害,还说什么,武则天因为唐高宗李治懦弱,这才夺了李唐天下的假话,李泰觉得,如今的情况,颠覆了自己的思维。 李治,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腹黑之辈! 是虐得武则天这超级聪明的腹黑同行,都必须隐忍以待时机的大能! 他在位的时候,在真实历史中,大唐帝国的权利,从开都不在过武则天手上,一分一毫! 这才是真正的历史真相! 这才是真正的唐高宗李治! 想到这里,李泰非常不耻他灵魂在后世科技世界里面那些讲述武则天故事里的,李治是庸主人设的电视剧和电影,小说。 他继续看着资料想到: 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绩。 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瓦岗军首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被李世民称为: "唐初三大名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李道宗和薛万彻)。 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 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祏。武德年间与李靖一起偏向李世民。 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韩国。 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韩国,终于将韩国灭亡。 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韩国后次年病逝。高宗亲为举哀,辍朝七日,赠太尉,谥曰贞武,陪葬昭陵。 24、胡国公---秦琼(576年-638年) 字叔宝,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 济南五龙潭有其故居。 历史上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 最初是隋将来护儿部将,后随张须陀讨伐李密。 兵败,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为帐内骠骑。 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于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节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帐下。 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征战,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 626年(武德九年),《旧唐书》称参与玄武门之变,虽然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但事后待遇与史书记载玄武门之变有功的功臣相比远远不及。 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常对人说: "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 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贞观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时去世,陪葬昭陵。 贞观十三年(639年),秦琼被追封为胡国公。 贞观十七年(643年),秦琼与长孙无忌等人被图形凌烟阁,封为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泰继续看着册子资料里面关于凌烟阁的介绍,继续融合记忆想到: 唐代长安城皇宫内三清殿旁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名为凌烟阁。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即为《二十四功臣图》,比例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并时常前往怀旧。 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把一个个能人异士治理得服服贴贴,却又使名将功臣多半得以善终。 凌烟阁二十四元勋像就是例子。 当时李世民年迈体衰,开始怀念往事,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战斗岁月。 将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绘入凌烟阁,以为人臣荣耀之最,此后凌烟阁功臣成为唐代豪杰从军报国功成名就的标志。 李贺《南园十三首》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太宗一朝,君臣共同努力,结果出现贞观盛世,正如唐太宗所言: “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 要做到这一点,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的用人政策是不可缺少,而太宗为了表彰这些功臣,就命阎立本绘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 图画功臣于凌烟阁并非始于唐代。 庾信《周国柱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中有“天子画凌烟之阁,言念归臣”的句子,可知北周政权也这么干过。 崇重功臣、能臣的精神,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之久。 而唐朝的凌烟阁建在长安城内(太极宫)三清殿的旁边。阁中又隔为三层: 最内一层所画均为功高宰辅的大臣; 中间一层所画,均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这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均面北而立,以示为君臣之礼。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曾在朝上指陈大臣的长短: “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 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 唐俭言辞辩捷,善和解人; 事朕三十年,遂无言及於献替。 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愆违;而情实怯懦,媛急不可得力。 岑文本性质敦厚,文章华赡; 而恃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於物。 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於朋友。 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 关于武将,他说: “於今名将惟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而已,世绩、道宗不能大胜,亦不能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 这年李靖已七十四岁,在家养老,故评价中也就不包括他了。 李泰记忆融合到这里,睁开了双眼,看着手中的李泰皇家史官记载的资料,和自己灵魂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知道的历史,他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如今,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无论死没死,或者将要死的每一位,他们和他的家族,他们麾下的势力,有自己一边的,如长孙无忌。有自己对立的,如目前已知晋王李治麾下的侯君集,张亮,还有太子李承乾麾下的程咬金,程知节。 那剩下的二十名凌烟阁功臣呢? 他们又是谁的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