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今天可不是空手过来,他从手中拿出一本早已写好的奏章,问道:
“父皇,儿臣可否走上御阶,亲自将此奏章交给父皇?”
“可!”皇帝李世民简单回道。
“儿臣遵旨!”李泰说完,双手举着奏章缓步走上汉白玉制作的御阶,来到黄金龙椅上面坐着的皇帝李世民的面前,匍匐跪地,双手将奏章举到李世民的面前。
皇帝李世民看到青雀如此懂事,也不枉自己给了李泰那么大的荣宠,从御阶走上,觐见自己,这在贞观年代,头一遭。
御前总管王德虽然不在立政殿里,立政殿里面还有宫女和侍卫,宦官,史官。
今天这件事,不会是什么秘密。
很快会传遍整个长安,甚至是整个大唐帝国。
皇帝李世民知道,不是出了自己被毒害的事情,由于爱子青雀也有嫌疑,自己面前匍匐跪地的爱子青雀,已经是大唐帝国新的太子储君。
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知道夺嫡不是简单的事情。
李泰失去之前那个机会后,后面夺嫡的难度,要高很多。
李世民是不相信李泰是毒害自己的真凶的,因为不久前李泰就可以成为大唐帝国的新太子。
李泰可以说是之前三龙夺嫡的获胜者,也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皇帝李世民是枭雄,不傻,有自己的判断。
但他是皇帝,孤家寡人,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可能,他也无法接受李泰是毒害自己的真凶的事实。
李泰和李世民都知道,现在已不是册立大唐帝国新太子的最佳机会了。
下毒谋害皇帝的事情,在大唐帝国高级吃瓜群众里面,不是秘密。
虽然李泰新能源沼气的事情,依旧很热,让他威望很高。然,不找出毒害皇帝的真凶,李泰做不了新太子。
皇帝李世民还是觉得亏欠了李泰一些,才有了今天让李泰走上皇帝才能走的御阶的待遇,昭示自己依旧宠爱青雀,也算是一种变相的补偿。
李泰手持奏章,说道:
“儿臣启奏父皇!
此奏章是儿臣对于我大唐帝国如今科举制度一些看法,希望父皇可以认真看。
儿臣想改革科举制度,同时举行新的科举,一是为我大唐帝国招揽人才,二是为儿臣的大唐皇家投资公司招募人才。
望父皇恩准!”
皇帝李世民的眼神,如同鹰眼般锐利,他脸上的微笑,早已消失不见。
改革大唐帝国的科举制度,这是非常大的国事。
按照正常的流程,需开大朝会议政的。
皇帝李世民原以为李泰,要的补偿不过是麾下开府建衙招揽人才,问自己要个便宜行事的承诺。
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爱子青雀,竟然想凭借如今手中一封奏疏,就改变整个大唐帝国的科举制度!
皇帝想到这里,闭上了眼睛!
魏王李泰这是僭越!
是对自己和众位大唐帝国的高层,对于大唐科举制度实施国政的否定!
这是非常大的事情!
可以说是对大唐帝国,包括皇帝在内的最高层,一次根本性质的否定!
皇帝李世民知道,自己是大唐帝国最有权力的皇帝,自然可以凭借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一言可决!
李泰要求的事情太大,自己行使这样的权利,会让后世的史官说自己独断专行,这是涉及身后名声的大事情。
皇帝李世民心中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愿意。
不过,他也想到,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最近对李泰手段,已经无所不用其极。
光是自己申斥之后,大动作暂停,小动作却不断。
最近自己中毒恢复不好,身体不舒服,顶着中毒没有痊愈的身体,整天听着长孙无忌和他麾下飞鹰卫,对于这些事的奏报。
皇帝已经不厌其烦!
他也不可能真正因为这些破事,将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贬黜!
下毒毒害自己之人,一天没有找出来。
自己是不可能处置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的,他们也都是,自己和最爱女人文德长孙皇后的儿子。
当然,李泰也是。
权衡利弊,皇帝李世民睁开了双眼,里面飚射出锐利的眼光,看着李泰说道:
“青雀!改革科举制度,事情很大!
父皇本来要立你为新太子,然,下毒之真凶尚未找到,此事,是父皇亏欠于你。
你要求修改科举制度,要朕一言而决!
你可知,朕一言而决的后果?”
李泰匍匐在地,继续举着手中的奏章,恭敬回道:
“此事,将直接影响父皇身后名声!”
皇帝李世民听完,点点头,心中不爽缓和了不少,说道:
“青雀既然明白,那朕就给你这次机会,我看看此奏章,再定夺!
你先起身,回御阶下坐着候旨!”
“遵旨!”李泰说完,缓缓起身,再次躬身行礼后,走下汉白玉精工制作的御阶,脚下布履,感受着这在大唐帝国,只有天子才可以走的汉白玉御阶,第一次感受到天子的待遇。
在长安的夏季炎热,雷雨多,沉闷。
太极宫里面大量使用冬暖夏凉的汉白玉,特别是立政殿里面,使用更多,整个立政殿里面的温度,则非常凉爽。
李泰一步一步走下御阶,感受着脚下凉爽的地面,他心中豪气顿生,没有说话,确定自己以后,必定要光明正大走上立政殿的御阶,坐稳那黄金龙椅。
太极宫一共有两把龙椅,一把金丝楠木龙椅,在太极宫太极殿正中央御阶之上。另外一把通体黄金制作的龙椅,在立政殿里面。
太极殿是大殿,朝会人多才会使用,一般皇帝李世民,都是在立政殿里面办公。
李泰走下御阶,回到原位,坐下之后,静候便宜老爹的旨意。
此时,皇帝李世民,看着爱子青雀递上来的奏章,越看越觉得自己的青雀,妖孽不比晋王李治差!
实际上,魏王李泰的本主幼年的时候,是非常聪明的,因为这条,才得到高祖李渊和皇帝李世民的真正宠爱,没有那个父亲喜欢蠢的孙子和儿子的。
特别又是在天家,聪明的后代,自然会得到皇帝更多的关注。
这才是魏王李泰,从小特别受宠的最重要的原因。
只是现在李泰的灵魂,已经不是本主的灵魂,对这件事不是特别关注。
一直都是宠爱李泰的李世民,看着这奏章的时候,脑海中,开始回忆起爱子青雀年幼时聪明的往事。
一会过后,皇帝李世民开始整理思绪,认真的看着这封让他非常感兴趣的奏章。
御阶下面的李泰,自然知道,便宜老爹李世民看到自己准备了几天的奏章,肯定会很惊讶。
这封奏章,是灵魂来自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李泰灵魂所写,那些在皇帝李世民看起来的非常超前的事情,在李泰的脑海中,不过是历史课和公开资料上面的东西罢了。
李泰不着急,他等着皇帝慢慢消耗这些东西。
奏疏的内容,李泰准备了几天。
熟知历史的他,非常明白:
科举作为古代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虽然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萌芽,后又经过隋朝发展,但真正大规模的应用,却是在唐朝。
不过,虽然同为科举,但相较于已经较为完善的宋朝和发展至顶峰的明清,唐朝的科举制度虽然还不够完善,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科举制度,一般认为萌芽于南北朝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朝的进士科,后经唐朝初期的发展完善,自唐朝中期以后逐渐发展至巅峰。
唐朝立国之初,由于官员缺口太大,官员任命通常较为粗暴,但随着统治的稳定,科举制开始逐渐成为主流。
唐朝的科举分为两种,即常举和制举。
所谓常举,便是“常贡之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科举考试,时间和科目较为固定。
制举又称制科、大科、特科,是皇帝为选拔特殊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不定、时间不定,属于特殊选拔考试。
相较于后世,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极多,其中最为主要的有六科,即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统称为六科。
例如《大唐新语•厘革》中便记载:
“隋炀帝改置明(经)、进(士)二科。国家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
1.秀才科。《新唐书•选举志》等典籍皆将秀才科列为常选科目之首,主要考察国家大政方针,《唐六典》记载,“其秀才,试方略策五条”。
由于考试极难,经常也难以录取一人,以至于报考人数越来越少,最终在唐高宗时废止。
整个唐朝,一共也就29名秀才,其中李渊钦点6人,李世民钦点22人,李治钦点1人。
2.进士科。进士科是唐朝最为重要的科目,考试难度仅次于秀才科,尤其是唐高宗废止秀才科后,进士科越显尊贵,虽然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但报考人数却不断增多。
考试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帖经”,有点类似于现代的默写、填空题,主要考察对经书的熟悉程度;二是“杂文”,类似于作文题,主要考察诗、赋等题材的写作水平;三是“策问”,通常为时务策五道,考察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和时政事务的对策。
李泰觉得,唐朝的科举,将秀才科列为常选科目之首,实际上和后世明清时代的科举,增加举人,将如今在大唐帝国排第二的进士科作为第一的重要科目,才是科举的巅峰。
然后,再有皇帝进行殿试,选出状元,让进士们,无论是同进士,还是进士,都成为天子门生,凸显皇权。
这才是科举真正的巅峰。
后世的历史,也说明了这一切。
李泰觉得,自己拿后世历史中的明清巅峰科举制度,来打动眼前还在认真看着奏章的便宜老爹李世民,今天是有机会的。
他其实也是有私心,这些并未在奏章上面写明。
那就是,如果今天成功让皇帝李世民应允,使用皇帝至高无上的皇权,不顾身后专横跋扈的坏名声,都能通过这个科举改革的奏章的话。
他李泰,桃李将遍天下,成为皇帝李世民之下,天子门生的代言人。
扯虎皮拉大旗,李泰觉得自己,将成为大唐帝国真正的实权宰相。
哪怕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塞人,也不能都是他们的卧底。
自己真正有了一些能人麾下,三龙夺嫡成功,才会真正实现。
“李承乾,李治,你们不是喜欢玩吗?
我看这次你们怎么接我这明局!”李泰在心中冷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