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神都日月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8章 神棍VS神棍(二)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李泰继续回想道: 大业末年,窦轨游历德阳郡,曾经找袁天纲看相。 袁天纲说: “您额上骨骼隆起,如伏犀横贯至脑后的玉枕骨,下巴又长的好,一定会在梁州、益州建立大功业。” 武德初年(618年),窦轨任益州行台仆射,召来袁天纲,特别礼遇他。袁天纲又对窦轨说: “您的骨法已然成就,和往日的预言没有差异。但是眼中赤脉凸起,横穿瞳子,说话时赤气浮现在面部。 如果做了将军恐怕要杀很多人,希望你时刻警戒自己。” 武德九年(626年),窦轨因滥杀被撤职召回,将要出发时,又来找袁天纲说: “我还能得到什么官职?” 袁天纲说: “你脸上的家人坐没有移动,下巴右半边有光泽,并且有喜色,到京城一定会受到皇恩,还会回到此地任职。” 这一年窦轨果然重新被任命为益州都督。 武则天幼年时,袁天纲来到武家,对她的母亲说: “但看夫人的骨相,一定生了贵子。” 于是武士彟叫来几个儿子,让袁天纲看相。 袁天纲看见武元爽、武元庆说: “这两人都是保家的人,可以位居三品。” 看见韩国夫人说: “这个女儿也将大贵,但对她的丈夫不利。” 乳娘当时抱着日月空武则天,谎称是男子。 袁天纲说: “这个郎君神色清爽,不容易知道,试着让他走走看。” 于是乳娘让武则天在床前走动,并让她抬起头,袁天纲大惊说: “这个郎君龙睛凤颈,是极致的贵人。” 再转到侧面看她,又惊叹说: “如果是女孩,实在是不可窥测,以后一定为天下之主。” 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听说了袁天纲,征召他到九成宫说: “古代有严君平,我今日有了你,如何?” 袁天纲回答说: “严君平生不逢时,臣胜过了他。” 当时中书舍人岑文本让他看相,袁天纲说: “舍人学堂已成宽阔之势,眉毛盖过眼睛,文才震动海内,但是头顶又生骨,还没有成形,如果得到三品官,恐怕是减寿的征兆。” 贞观十八年(644年),岑文本升任中书令,官居正三品,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跟随唐太宗出征辽东期间暴病而卒。 这一年,侍御史张行成、马周请袁天纲看相,袁天纲看了说: “马侍御伏犀贯脑,兼有玉枕,而且背上如同背着东西,应当是富贵之相不可言说。 近代以来,君道与臣道互相契合,极少有像您一样的。 您面色发红,面部左右当耳处的命门颜色暗淡,耳后骨没有隆起,耳无根,只怕是不长寿之相。” 对张行成说: “您五官面相已成,江耳淮鼻河目沟口,下庭丰满,得官虽晚,终将处在宰相之位。” 马周后来官至中书令,兼吏部尚书,去世时四十八岁。张行成后来官至尚书右仆射。袁天纲相面之准,大都是这样的。 自知寿终 申国公高士廉曾问他:“您还能做什么官呢?”袁天纲回答说:“我自知相命,今年四月我寿命就耗尽了。”果然,到了四月袁天纲就去世了。 袁天纲以工于相术闻名,新旧唐书的《袁天纲传》都说,他在隋朝时与杜淹、王珪、韦挺等游,推断诸人名位,“皆如天纲之言”; 在唐代又为岑文本、张行成、马周等看过相,无不应验。 甚至还有他为武则天看相,预言其为天子的说法。 这些记载自然不完全属实,但袁天纲与一般的江湖术士确有不同,他在相术方面特别善于论理,把细致的观察与精致的推理相结合。 元代学者戴良把袁天纲视为荀子以后善于相术的第一人。 据史料记载,袁天纲曾旅居阆中,并在蟠龙山前筑观星台从事天文考察和研究。这些考察和研究活动证明袁天纲是一位注重实际研究的天文学家。 李泰回忆到这里,他知道,眼前的袁天罡表面随和,内心却是高傲之主,除非真能折服他,否则招揽很难。 这时,李淳风和袁天罡关于浑天仪的争论已经告一段落。 李泰看着对面两人,决定今天玩把大,神棍vs神棍,自己用后世的历史知识和自己学到的知识,对付招揽难度高的袁天罡,至于李淳风,李泰觉得容易的放在后面。 所谓的高官厚禄,金银美女,对于现在有了第二岳父房玄龄支持的李泰,不算什么。 哪怕是第一岳父,魏王妃阎婉的父亲,地位虽然没有房玄龄高,但作为工部尚书的阎立德,提携一下李淳风,也是简单的事情。 李泰不想这样用李淳风,他可以要去少府为李泰攀升心中的科技树的。 如今,还是先解决难招揽的袁天罡再说。 李泰想了一下,对李淳风和袁天罡说道: “观天色,晚膳尚有一个多时辰有余。 既然今天二位来到魏王府,想来是投靠本王,或者起码是李淳风想投靠本王,袁天罡此来,也可能有另外的想法。 此些,暂且不论。 今天本王就和二位以为,比一下学识,如何?” 魏王李泰的话,让李淳风和袁天罡再次相视一眼,他们都觉得李泰是疯了! 虽然最近两个月,魏王李泰名声鹊起,然,其之前不过是吃酒斗狗,流连花丛之辈。 如不是得到皇帝李世民的多年宠爱,李泰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参与三龙夺嫡。 这样的情况,让李淳风和袁天罡都觉得,李泰就是一个出身极好的二世祖,比学识,他们都觉得李泰就是说玩笑话。 赵无极也觉得李泰疯了!李淳风这个从龙潜邸,就在李世民秦王天策府时期中的老人,他是认识的。 这家伙的学识,赵无极觉得如今李淳风新的浑天仪都搞出来了,李泰去比学识,不用身份去压,真是白白舍弃了魏王的身份,属于傻猪! 李泰没疯!要解决袁天罡这个神棍,除了学识比他强,打败他,否则极难招揽。 李淳风和袁天罡都看了一些天色,袁天罡微笑看着李淳风点头后,李淳风拱手恭敬问道: “魏王殿下请出题!” 此时的李淳风和袁天罡,也想看看这个最近两个月在大唐帝国横空出世的魏王李泰,到底是什么货色! 做学问的人,都比较高傲。 更何况算学中的佼佼者李淳风和超级大神棍袁天罡? 李淳风其实是一个学问直男,三十四岁,正值壮年,他非常希望战胜魏王李泰,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至于会不会得罪李泰,李淳风觉得如果李泰是小气的人,刚才的冒犯,就不会请他们吃晚膳。 袁天罡呢? 知天命之年,岁数超过五十岁,又是超级大神棍,说白了,在学识上面,不说自己,就是李淳风都可以轻易战胜魏王李泰,更不用说自己了。 不过出于对魏王李泰的礼貌,袁天罡表面上,并未看不起李泰,心中,那是在学识上面,绝对看不起的。 袁天罡和李淳风都是见过世面的人,怎么可能比不过李泰这个在皇家深宫中长大的雏鸟。 但,李泰的题目一出口,李淳风和袁天罡的面色就变得阴沉,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魏王李泰竟然出了这样一个题目: “大唐帝国,如何才能万世传承!” 这个题目一出,包括赵无极在内,都知道这个问题非常难以回答。 如果是在皇帝李世民的面前,这句话答不好,会掉脑袋! 李淳风此刻的冷汗,不停在额头和他身上出现。 袁天罡则一脸凝重,因为这个问题,皇帝李世民曾经问过他。 当时的回答,是不知道,超过了袁天罡的能力,也无法回答。 皇帝李世民当时也没有深究,这个问题,李世民也没有答案。 皇帝都知道,自己是不可能万岁万岁万万岁的。 每个皇帝都希望,自己的帝国可以延续万万年,再不济,也要能延续久一点。 一会过后,李淳风满头大汗,恭敬回道: “魏王殿下!这个问题臣答不了!” 李泰微笑的转头,看向袁天罡。 袁天罡这个神棍,明白祸从口出的道理,之前自己就没有回答皇帝李世民,如今魏王李泰问,他同样摇摇头后,说道: “臣袁天罡,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愿闻殿下高见!” 李淳风同道: “臣愿闻殿下高见。” 李泰知道自己的表现机会来了。 对付这个两个除了八股文之外的学霸,特别是神棍袁天罡,灵魂来自后世一千三百多年的李泰,眼界格局,可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可以比肩的。 于是,李泰起身,脚下踱着碎步,缓缓说道: “商纣自诩强兵,四处征讨,未曾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周武趁虚而入,朝歌破城,商千秋大业毁于一旦。 周武上位,汲取了商纣亡国教训,将土地分封诸侯,让诸侯镇守边关抵御异族,自己留在都城大享清福。周武所临内忧外患,一举抚平,然,周武不知,诸侯野心膨胀,后竟敢问鼎中原,天子无颜,最后秦人横扫六国,天下一统。周武所创八百年皇朝惨淡收场 始皇嬴政吸取了周朝覆灭的教训,其觉得,分封不堪,影响帝国延续,实行郡县制,朝廷派官员管理地方,始皇以为,只要将至高权利把持在手,江山永固,子孙万世为王,嬴政至死不明,秦六世根基,毁在泗水亭无名小吏手中。 刘邦建立汉朝后,他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将帝国大部土地交由亲戚所治,封十一位诸侯王,并与之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刘邦本以为都是自家人,不会自相残杀天下大乱,然,低估诸侯王之野心,再多的封地,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 汉文帝想要削藩,诸侯不满,七国之乱,七个亲戚,差点没把汉帝国折腾垮,好不容易平定诸侯之叛,武帝刘彻,重推郡县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攻击匈奴,平定内患,如此,确时妙招。然,连年征战,削弱百姓,壮大外戚,皇族弱势,皇子年幼,外戚独揽大权。 至东汉,皇帝觉得谁都靠不住,于是将至高权利交给侍奉自己的阉人,本以为无根之人清心寡欲,谁承想宦官作妖甚于猛虎!朝廷不宁,民不聊生,引发黄巾军星火燎原之势。 为镇压黄巾,权利下放地方,农民起义销声匿迹,可地方大能雨后春笋,曹魏挟天子,令诸侯,皇帝被彻底架空,后司马家族趁乱登基,强夺了曹魏江山。 晋司马氏觉得世家大族威胁皇权,又大肆分封亲戚,本以为能制衡士族,稳定皇权,可他们还是低估了宗室藩王内心膨胀速度,八王之乱,晋元气大伤。最后五胡乱华,南北分裂的局面。 隋文帝也曾思考前各朝分裂毁灭之因果,其觉得世家大族权利太大,必须加以限制,开科举先河,望笼络底层士绅制衡名门望族,可却让名门望族愤怒不已,再加上隋炀帝穷兵黩武,民不聊生,我李唐取而代之。 我大唐帝国高祖李渊,父皇圣明,团结少数民族,被称为“天可汗”,打击世家贵族,圈养皇室贵族,创新制度,把控舆论,完善律法,各族通婚,发展经济,改革军事,皇权在上,开国交流,父皇圣治,凡能所想,皆预防限制。 表面万无一失,实则世界瞬息万变,我大唐虽强,却不过是这个世界中一国,远的不说,就是北方的突厥,西域十六国,目前我大唐无力解决。 吐蕃匪首松赞干布,贞观十年多次寇边,我大唐强盛,却因北方突厥压力,无法全力征讨西域,我大唐帝国,隐忧凡几。 本王认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如果只是哀悼前朝的覆灭,而不从中汲取教训,那么自己也会成为后人哀悼的对象。 为何前朝皇帝都以史为鉴,却逃不过覆灭的结局? 问题在何处?真是命运所定? 非也! 究其原因。 人唯一能从历史中汲取的教训,就是: 人从来都不会在历史中汲取教训。 前朝的皇帝,真的从历史中汲取了教训吗? 其实没有。 他们认为自己的皇朝躲过了政治腐败,君主无能,外族入侵,经济崩溃,各阶层矛盾激化,就能坐稳江山,千秋万代。 前朝那些皇帝不知,其们看到的都是表象。 虽然新朝替代旧朝,其朝代本质依旧是在原来始皇所创的制度上面修修改改,来来去去都是老一套,如此下去,虽然得一时,一旦遇到变数,皇朝毁灭,成为历史。 本王认为,让我大唐千秋万代的核心,就两个字,信仰! 只有让大唐子民,认可我皇族是真正的信仰,才有可能千秋万代! 就如你们李淳风和袁天罡所学道教,何尝因朝代更迭毁灭过? 在天竺,佛教也是如此。 本王坚信,自己会在三龙夺嫡中获胜,将我李唐皇族,打造为天下子民的信仰! 神话皇帝,皇权有了神权的加持,皇权化神权,成为一种信仰,自然千秋万代!” 李泰的话,让赵无极、李淳风、袁天罡都呆滞了一会。 他们都喃喃自语道: “皇权化神权,成为天下子民的信仰,千秋万代...” 【作者题外话】:4400+字大章节,希望读者喜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