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诡秘好莱坞:我的票房能翻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章 圣丹斯电影节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尽管林克知道昆汀的第二部电影是《低俗小说》,投资800万,在全球拿到1亿多美金票房,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等几十个重量级大奖。 昆汀也凭着这部电影爆红全球,成为世界级大导演。 但他一点也不紧张。 穿越而来,除了脑子里有数百部经典电影的剧本和相关资料,他还有一个尚未得到验证的金手指——票房补贴系统。 据系统提示,为了奖励他前生在电影艺术上的贡献,凡是他参与拍摄制作的电影,都能获得票房补贴,最低补贴是翻倍,在原票房基础上X2. 他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参与得越多,票房补贴越高。 这个系统只在他穿越过来时,在他脑子中留下一条信息,之后再也没出现过,因此这个系统是否存在,还需要验证。 他准备用《活埋》来验证这个信息的真假。 “哈哈,林克导演,恭喜你击败众多对手,拿到评审团大奖。” 圣丹斯电影节派对上,米拉麦克斯影业老板哈维·温斯坦挺着大肚皮,从人群中挤了过来,拉着林克的手握了握。 哈维·温斯坦是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导演、编剧,也是个电影贩子。 七十年代末他与弟弟鲍勃·温斯坦创办米拉麦克斯影业,从世界各国用低价收购电影,经过重新剪辑制作,投放到北美电影市场,相当于古玩界的鉴宝专家。 近几年,他们兄弟两成功捡漏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爱尔兰电影《我的左脚》,英国电影《性,谎言,录像带》等优秀电影,赚到一亿多美金,在好莱坞引起轰动,也让米拉麦克斯成为好莱坞独立制片公司中的佼佼者。 但由于两兄弟在收购电影时,给出的价格非常低,甚至称得上廉价,导致各国电影导演对他又爱又恨。 爱的是,两人眼光精准,对电影市场有极强的敏锐性,能被他们看上,也是对电影的肯定。 恨的是他们经常胡乱剪辑电影,经常大段大段删掉原片,譬如《天堂电影院》导演版有173分钟,米拉麦克斯影业发行版只有123分钟,被删掉50分钟。 尽管这部电影在北美大卖5000多万美金,并拿到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但电影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并不高兴。 他在媒体上大骂哈维糟蹋电影,发誓再也不会把电影交给米拉麦克斯发行。 看到哈维过来,林克笑了笑,跟他握了握手,“谢谢!” “林克导演,我们去那边聊聊怎么样?” 哈维·温斯坦指了指座位区说道。 林克没有拒绝,跟女伴妮可·基德曼招呼一声,来到座位区坐下。 “林克导演,把《活埋》交给米拉麦克斯发行怎么样?有什么要求你尽管提出来。” 哈维·温斯坦坐下后只是简单寒暄几句,便直入主题,想要拿到《活埋》在北美的发行权。 林克微微一笑,问了一句题外话,“温斯坦先生,听说米拉麦克斯是用老温斯坦先生和夫人名字取的,是这样吗?” 哈维愣了一下,哈哈大笑,“没错,我母亲叫米拉,我父亲叫麦克斯。” “他们看到米拉麦克斯发展壮大,一定会为温斯坦先生感到骄傲。” 林克举着香槟说道。 “谢谢!” 哈维跟他碰了一下,拍着林克肩膀说道:“林克,我们回到电影上,我看过《活埋》,电影还不错,作为小成本独立电影,在近些年的文艺类电影中,属于比较新奇的一种,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听说你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用了十万美金,我给你十五万,你把这部电影的北美发行权交给我怎么样?” 林克笑道:“谢伊总裁报价40万美金,我没有答应。” “罗伯特·谢伊?他也能跟我比?我能帮你运作到奥斯卡,他可以吗?” 哈维·温斯坦咧着蛤蟆嘴,语气强势地质问道。 林克晃着酒杯,笑而不语。 罗伯特·谢伊是新线电影公司的总裁,90年从香江嘉禾影业手里买下无人看好的《忍者神龟》,在全球大卖1.37亿美金,新线也大赚一笔,成为独立制片公司的佼佼者。 论影响力和发行能力,新线比新近崛起的米拉麦克斯要强一些。 在冲奥上,哈维强一点,但这并不会让林克退让。 哈维·温斯坦皱眉看着林克,本以为他一个二十二岁的年轻人,没什么见识,比较好糊弄。 聊过之后,发现这人在谈判时游刃有余,比同龄人沉稳太多。 遇到这种情况,哈维有两个选择,要么提价,要么放弃,不过《活埋》这部电影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在拿到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后,名气和话题量必定直线上升,票房也会有一定的涨幅。 拿下这部电影的发行权,米拉麦克斯影业在华尔街投资机构的评估必定会更高,市值也会增长。 有利可图。 放弃不划算。 哈维眯了眯眼睛,哈哈一笑,“林克,我说帮你把《活埋》运作进奥斯卡金像奖,绝不是一句空谈,我给你20万,帮你在明年奥斯卡拿到最少一项提名,怎么样?” “真是个很不错的提议,不过温斯坦先生,我还年轻,对奥斯卡奖并不如何热切,相比于奖项,我更在意真金白银。” 林克搓了搓手指。 哈维看了他一眼,有些诧异,一般独立电影人在他这个年龄时,更看重电影艺术和名誉,而不是金钱,林克这个家伙却不一样,市侩、精明,对金钱的渴望毫不掩饰。 哈维喜欢这样的人,也讨厌这样的人,因为这是同类的气息。 “林克,你要多少?” 哈维问道。 只要林克敢报价,他就毫不客气地砍价,把《活埋》贬的一文不值,让林克痛哭流涕,或者破口大骂。 他曾经让很多导演有过这样的经历。 他有这个信心。 林克抿了口香槟,不紧不慢地说:“温斯坦先生,你对《活埋》北美票房预计是多少?” 哈维皱眉,竖起食指。 “100万,最多100万,你这部电影虽然比较新奇,但场景仅仅是一个小木箱,只有一个演员,几样简单的道具,背景单调乏味,气氛阴暗压抑。有多少人愿意花费8美元来看这种电影?我想,绝对不会太多。” 哈维挥着手臂,声调铿锵有力地说道,听起来非常有说服力。 林克也竖起一根食指,“温斯坦先生,你的能力和眼光在业内有目共睹,我也希望能跟你合作。我有一个建议,你听听怎么样?” “哦?你说!” “在保证一定数量的放映规模下,北美票房低于100万,我分文不取,超出100万,每多出100万,我要40%票房收入分成。” “40%” 哈维的眉心皱成一条竖线,他第一次遇到这种在发行处女作时敢玩对赌协议的狠人。 “林克,你对这部电影很有信心?” 哈维眯着眼睛问道。 林克笑道:“是的,我对我的电影很有信心,而且我也不怕冒险,你应该也听到过我和昆汀导演的对赌。” “哈哈,用一个奖杯赌三部电影,你可真狡猾。” 哈维笑骂道。 林克摇头,晃着酒杯说道:“一切全凭自愿,我没有强迫他。《活埋》的发行也一样。” 哈维捏着下巴沉思片刻,“40%太高,在好莱坞没人敢给出这么高对的分成,20%,这是我的底线。” 哈维对这部电影票房的预计在400万上下,如果有四百万,超出100万部分,给林克60万,虽然比收购价高,但发行公司赚得更多。 “温斯坦先生,既然这是对赌,冒一点风险是必然的,35%,这是我对温斯坦先生的敬意。” 林克举杯说道。 哈维·温斯坦看了他一眼,提出25%,林克当然不愿意。 经过几轮讨价还价,两人在30%这个分成比例上达成一致。 哈维·温斯坦的附加条件是,《活埋》票房超过500万,林克的第二部电影必须要有米拉麦克斯的投资,至少20%。 林克的要求是,必须在电影发行期结束后45天内支付50%分成,六个月内支付清所有分成。 哈维·温斯坦答应下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