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再少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章 揣着九百块谈合作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周六早上七点陈望就起床了。 在柜子里找了件单卫衣,穿上后他上下打量了一下,然后脱了下来,换上了一件黑色的短袖加薄外套,下半身则是牛仔裤。 然后去到卫生间洗漱。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他研究了一会儿,然后用水打湿手,将稍微有些偏长的刘海翻了上去,露出了额头。 “对味了。” 刚才看上去还是有点像学生,现在年龄应该涨到了二十几岁。 因为没有发蜡这种精致的小东西,为了定型,他用吹风机对着刘海吹了好久,直到不会轻易再耷拉下来。 准备好后,他就去到了客厅。 这时,妈妈正坐在客厅看电视,见到陈望出来,充满意外:“你起这么早干嘛?平时不都是要睡到个八九点的吗?” “我约了桂嘉豪出去打球。”陈望说。 “那你吃什么?有鸡蛋,我再给你煮个玉米。”周玉蓉准备起身。 “不用,我去楼下吃面。” “哦行。” “对了,我中午跟他们一起吃,不回来。” “中午也不回来?”周玉蓉生出警惕的说道,“别在外面乱玩。” “学校要搞篮球赛了,我们最近在加练。” 听到这个理由,周玉蓉这才放下戒心,点了点头。 然后,陈望就出了门。 虽然是一大早,但楼下已经有大爷在锻炼了,对着绑着垫子的树干不停的怼,陈望也搞不懂这个动作锻炼的是什么肌。 出了小区,还能够看到一些妈妈带小孩出去买菜,路人的状态都相当的松弛。 这的确是记忆中的画面,单位里的大人周末双休,没有什么意义不明的值班,放假就是放假。平时下班也很早,学生回家的路上,都能闻到小巷子的两边窗户飘出勾人的菜香。 那个时候,大家赚的普遍不多,一个月也就四五千,但活的都比较开心,没听说过谁家天天吃外卖,基本上都是自己在家做饭。 当然,时间也不是把什么都改变了。 至少十几年后,一个月的工资还是四五千。 而且最近比较特殊,上个月有个学校的学生因为压力太大跳了楼,都上了楚天都市报,江川教育局压力太大,就开始在全县搞"减负"。所有的学校,高二年级的都取消了周六补课,吃着自杀红利的学生们拍手叫好。 这也是为什么都高二了,陈望周六还能出来的原因。 不过等后面"跳楼事件"风头过去了,再加上一中的家长们集体抗议,高二的补课就又改了回来。 大概就在元旦之后…… 所以想要赚钱,还真得趁现在,不然就没空了。 “热干面大份,不要辣,多放点葱花,加块干子,再要个茶叶蛋。” 因为今天估计会很忙,所以陈望做好了午饭不吃的打算,提前将能量补足。 吃饱后,他扯了早餐店几段粗糙的卷纸擦嘴,接着走到隔壁的超市。 “老板,拿包软珍。” “65。” 陈望掏出了一张一百的纸币。 老板拿过钱,多瞅了几眼判断真假后,就拉开抽屉,准备找钱:“要不要火?” “拿个两块的火……” 陈望随口一说后,停了一下。 然后,看着排在方盒里的防风火机,若有所思。 ……… 上午十点,江川南,工业园。 这里聚集了江川县最多的服装加工厂,以及上万名的员工,是江川财政收入的绝对支柱。 所配套的产业,基本支撑了江川轻工业的核心。 政府还给这一片划了小学,方便员工子女入学。 虽然相比起广東服装行业个体小老板的数量和体量差了很多,甚至可以说不值一提,但由于房租水电人工等成本低廉,准入门槛较低,江川这里的创业者,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以及,一定的规范。 在工业园入口的一家五十几平米的裁房里,一个留着寸头,约摸三十岁的青年,正带一个十几来岁的学徒,用裁布刀裁布。 这就是服装厂的配套产业之一。 一件衣服流到市场要经历几个步骤。 设计师设计,制图分割成各个部分,到布店买布料,然后将布在裁房裁减成块(一般裁房都会二级经销卖布),再送到服装厂由裁缝加工钉扣儿,再包装,最后送到服装批发档口批给实体服装店老板,或者说网店直销。 嗯,没有洗的步骤。 冷知识:网购刚到的衣服,跟阿姨脚踩的酸菜卫生程度是一样的。 老板正在带学徒裁块的时候,店外走进来了一个年轻的小伙,身高一米八左右,看着相当稚嫩。 老板打量过后,问道:“买布?” “嗯。”陈望直接走了进来,自顾自的开始挑,并问道,“这个白色的涤纶布多少钱一米?” 老板走了过来,说道:“八块一米。” “一匹多少钱?”陈望摸着布料,问道。 “260,买的多能少。”老板说。 “我就要一匹。”陈望说。 “行,那就260,我给你下。” 布匹都是卷在架子上的,一匹布至少七八十斤。老板踩在凳子上,用力抓着头,扛下来一件。 陈望主动伸手去帮忙接。 然后,一匹劣质的涤纶布就这样平躺的放在了水泥地面。 “裁衣服多少钱一米?”陈望又问。 听到这个,老板笑了笑,解释道:“老板,我们至少十匹起裁的。” 卖布可以一匹一匹的卖,毕竟是二级分销,按提成拿钱,旱涝保收。 但裁房赚的是需要消耗的人工费,都是靠走量。 如果量太少,不仅耽误时间,还影响别的接活。所以,老板们哪怕单价少赚一点,也不愿意高价裁单匹。 而且就像是货车司机宁可空车返程也不半价顺道跑车赚油费一样,江川的老板都形成了"商业联盟",不会搞这种内卷扰乱市场。 这是小地方企业的生存之道。 如果有人压价抢生意,那是真的会被线下真实的。 毕竟就在一个园区。 而被拒绝之后,陈望表现的也很淡定,从兜里掏出一盒软珍,给老板派了一根,又给旁边的小师傅派了一根。 接过烟的时候,老板视线落在了陈望腰间的一把奥迪车钥匙上。 “这是做样衣的,先裁一匹试试,所以布价我就不跟你砍了。”陈望依旧没有一丁点慌乱,道,“后面大概是二十匹起吧,到时候你就给我少点。” 听到这个,老板脑子转的很快,道:“那肯定,都可以谈的。” “那你今天就帮我裁一下,插个队,我提前要。好的话,我明天下午就来订布,然后都让给你们裁。”陈望老练的像是这种事情已经做过很多次。 “没问题的。” 陈望都说得这么清楚了,老板也不啰唆,直接决定道:“这匹裁完了,我就给你搞,两个小时之后你来拿吧。” “可以。” “那老板,你设计图呢?”裁房老板问。 “白板给我用一下,笔,还有尺。”陈望说。 “给老板拿。”裁房老板对徒弟抬了下头。 过了一会儿,他就把工具拿了出来。 然后陈望就站在电脑桌旁边,弓着腰,用尺和中性笔,在白色的硬纸板上,画出分块的设计图。 在粤州干服装网销的时候,他因为生意不太好,就挖了个三钻级网店的女大学生设计师,一个月给人开一万,让她设计,卖的好还有提成。 那个女大学生水平很高,陈望跟着也学了点东西,不过毕竟不是专业的,学到的东西有限。 当然,如果只是做短袖的话,最基础的知识就完全够用了。 看着陈望在那里相当游刃有余的画图,老板好奇的问道:“学设计的?” “大学选的服装设计,我老豆非逼我学的。”陈望一边低着头画图,一边相当无奈的说道。 “你爸搞网店的?” “在江城汉正街做服装批发。” “子承父业当老板还不好?我想要个老爹帮衬还没有呢。” 老板抽着烟,笑着说道:“听你意思,你不想学这个,那你想干嘛?” 陈望头也不抬,道:“当诗人。” “……” 老板夹着烟的手,悬停在了空中,憋了好一会儿后,才生硬的接话:“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说完后,老板也去忙自己的了。 陈望则是独自画图。 完成后,把笔放了下来,准备掏钱:“要不要压点钱?” “诶不用,到时候来了再结。”老板摆了摆手,给了陈望相当的信任。 在集群程度很高且同质单一的产业园区,"人情味"是与同行竞争的软实力,尤其是在拓展有机会成为回头客的新客户时,做人非常重要。 斤斤计较做不了生意。 “好的老板,我待会儿过来。” 就这样,陈望跟老板打了个招呼就离开了裁房。 走后,学徒拿着那根黄鹤楼软珍,嘀咕道:“发这么好的烟,感觉很有实力啊。” “那不废话?” 老板笑了笑,笃定的说道:“我跟你说,有钱的那种感觉是装不出来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